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0:59:08 | 查看全部
非洲难民营里少女的微笑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846次

  用微笑去拥抱永远不会熄灭的希望之光。
  
  自今年7月份以来,非洲东部的部分地区,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上千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登记在册的难民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即将发生饥荒。降雨稀少,食品价格飞涨,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在内的地方,都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联合国已经把这些地方列为危机和紧急级别状态。
  
  在网上浏览这则新闻时,看到一些图片。很多人都衣袖褴褛,面黄肌瘦,一些年幼的孩子,更因为缺少营养,简直是枯瘦如柴,似乎饿到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让人看了十分揪心。
  
  有一张图片,忽然吸引了我的视线:一群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在排队领水,每个人手里拎一个大大的塑料壶,都是灰头土脸的模样。队伍中,有一位大约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一件旧的碎花长裙,头上淡紫色的围巾,已经破旧不堪,但是面对记者的镜头,她却站直身体,一只手放在水管上,一只手轻按在围巾上,脸上挂着无比灿烂的笑容,努力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这甜美的笑容,如汩汩清泉,刹那间打动了我。或许,这笑容改变不了什么,更无法解决难民们的燃眉之急,但是,她起码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渴盼,让人感觉到一种振奋。期盼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让这场灾难赶快过去。
  
  无论如何,我都想为难民营里少女的微笑鼓掌,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希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0:59:22 | 查看全部
坚持就有希望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742次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正在实验室做试验,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找来,想拜他为师。法拉第最终被年轻人的决心打动,让他留下来做助手。
  
  法拉第拿起个本子,指着一套设备告诉亨利:“我正在研究磁能否产生电,你以后每天看清设备上的磁针是否会转动,再把结果记录下来。”亨利照着做了半个月,可实验总是失败,他只能在本子上不停地写下“NO”。
  
  一天,亨利不耐烦地对法拉第说:“这事没什么意义!您让我做点别的吧!”法拉第摇头说:“这事很重要,做成了就是重大发现。”亨利又坚持了几天,最后还是溜走了。
  
  十多年后,法拉第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一事无成的亨利又来求法拉第收留他,法拉第拒绝道:“这个称号本该属于你。当年你不愿做的事,我却坚持了十年,终于有了重大发现。”说完,法拉第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那正是亨利当年用过的。亨利看到,在他记录的十几个“NO”后面,法拉第记下数千个“NO”,最后才是个大大的“YES”。
  
  法拉第说:“只有靠意志和坚持才能实现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0:59:33 | 查看全部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285次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0:59:49 | 查看全部
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
时间:2015-06-27 作者:未详 点击:1395次

  是安于现在的生活并且学着享受庸常,还是甘冒下坠的风险振翅飞往远方?这是我最近经常看到的问题。说实话,我也觉得非常惊奇,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现实在一点点埋葬自己的梦想,同时又没有足够的勇气跨出一步。每次说到看不到的山那头,海的那一端,总有无数颗心在各个地方黯然破碎。仿佛一夜之间经过了四十个星球,却没有一个星星上能种出玫瑰花来。
  
  人们写信来,索要帮助和建议。但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的人生是我的人生,我的经验是我的经验,未必对你有用。况且,我安于这样的生活,命运如此安排,而换作别人,怕是不能把这其中的一日当作清凉无梦的午后安睡。我们习惯于看到各种甜睡的面孔,却少有人上前掀起床单来,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钉子。或者是像张爱玲说过的那样,在这一袭华美的裘衣下欣赏挤挤挨挨的虱子。答案我们都知道:睡在哪里,都是睡在雨里。只是所有人都顽固地坚持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会有属于自己的屋檐下的一张小床。
  
  那些写成功学的人会告诉你一个单词:选择成本。在A和B之间漫长而痛苦地选择,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然而犹豫却会让一切慢慢成灰。传统智慧在纸张和口头上一直流传着冰冷冷的劝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让人打消一切妄念,老老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可是远方就在那里,在太阳落下的山背后,在桅杆消失的地平线深处。传说飘来飘去,有人的确远走高飞,而且并没有死无葬身之地。
  
  我想,无论是过哪一种人生,都有各自的理由,背后也有种种不得已。问题仅仅在于我们把生活当作了手中的那个苹果,我们总是把光鲜靓丽的一面示人,自己永远面对着有虫洞的那一面。所以,总是看到别人手里的苹果更好些,却少有人去想别人很可能面对了一条更肥大壮硕的虫子。佛教里把这种视角称之为平常心,可惜拥有这种视角的人总是少之又少。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困苦,一重磨难。谁都年轻过,所以谁都心比天高过,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曾经飞过。每天的生活里,都可以看到许多振翅高飞的故事,以至于让现实变得更加让人难以忍耐。有必要做一次全民性的概率论普及,告诉所有人那些值得上报章电视的例子全都是特例,在每一双翱翔云团的羽翼之下,都有无数累累白骨,它们没有阳光,只有遗忘。在保持目光向上的同时,应该了解一条铁律——绝大多数人必须要过着庸常的生活,这是所有人所无法逃避的命运。
  
  唯一的问题是不曾有人赞扬,去赞扬一个每天下班骑车买菜的丈夫,一个每夜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母亲,一个愿意寸步不离、膝下承欢的儿子,一个在沙发上陪伴父母看韩剧削水果的女儿。媒体在赞扬李开复、唐骏,在开列财富榜单,把最多的时间和最大的荣耀给了最少的人。让人觉得买菜、讲故事全无价值,必须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一个人的一生才没有虚度。要去讲冒险的故事,讲远走高飞的故事,讲所有关于远方闪闪发光的故事,才有人要去听。
  
  所有这些故事里永远不会问一个问题:你是谁?太多人觉得自己不应该过目前的生活,但是又有多少愿意为些微的改变而付出丝毫代价?只要是个人都会说:我要按照我自己的心意生活。但是,你又能为你的意愿支付多少成本?这还不用说到遥远的未来,遥远的某地,只是说你在这一时,这一地,你愿意为了你的梦想不计成败利弊做了点什么?飞翔是一种能力,在振翅远飞前你得证明自己能够浮在空气里。
  
  需要走一段人生路,才能够区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梦想”。欲望会在清晨醒来之后的沐浴中消散,在目睹摩天大厦、宝马香车时重新升起。而梦想却在你走出几步被击倒之后,依然照耀在面前,让你咬牙含泪却依然翻身爬起,继续追逐。欲望让人觉得自己很重要,而梦想却让自己变得很轻很轻,轻到采取任何举措都不会犹豫再三。欲望让人在选择之间备受煎熬,求神问卜,梦想却让人迈出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第三步。
  
  如果只是拥有欲望而无梦想,最合理的方式是熄灭它。与其满足它们的全部,不如克服其中之一。只有欲望才会构成选择题,所以任何一个选项之下都有你的欲火熊熊燃烧,让人倍觉煎熬。如果认为自己胸怀梦想,那么就从心念一动就去做证明题,证明你愿意为此承担后果,证明你有这个能力把空想变成现实。拥有梦想的人不做选择题,他们只做证明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0:05 | 查看全部
人生29岁变动的理论
时间:2015-06-28 作者:未详 点击:941次

  人到29岁,就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及正在做的事产生疑问。
  
  我做编辑的这10年间,以采访的名义会见了众多的文化知名人士,包括艺术家和学者等。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把它称作“人生29岁变动的理论”。
  
  在采访中很多人谈到自己在29岁时遇到了人生转折,这有相当大的概率——简直是令人吃惊的概率!我常想,29岁一定有什么说头。如此说来,释迦牟尼出家时的年龄就是29岁。
  
  所谓29岁的命运转折与每个人都具有的天职有很大关系。人到29岁,就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及正在做的事产生疑问,于是,为解决疑问而采取行动的人,在其后的32岁时又遇到另一个转折点。那么,32岁的转折就决定了自己的天职。再往后35岁、38岁都能顺利地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可在42岁前后又迷惘了。
  
  所谓40多岁时的迷惘,或者表现为人的身体状况异常,或者表现为男性又陷入了对女性(或者女性对男性)的情爱中……也有人对此前毫无兴趣的东西突然像发疯一样地痴迷起来。总之,他们的身心都产生了动摇,又想重新确认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再事先声明一下,这种理论完全是我根据采访经验得出的,纯属迷信,也没有什么统计数据及科学依据。通过采访各方人士,我觉得大家都不知为什么要把29岁当做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仅此而已。当然也有例外,但我并没有采访全世界的人,碰巧我所遇见的很多人都说29岁是个转折点。
  
  宫下富实夫先生——一位精通古神道的音乐家,没想到一次我与宫下先生见面聊天时,他说出了和我一样的论点,我很吃惊。宫下先生是音乐疗法的始祖。他说:“像语言方面有语言精灵一样,数字也有数字的精灵呢!”因为数字一般是十进位,在“9”字上转换。所以说“9”具有使事物变换的能力。的确,数字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符号,如果人们总是相信数字的象征意义,对存在数字精灵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之后,宫下先生如是说:“29岁时,数字精灵对任何人都显灵。”
  
  “哎,是对任何人吗?”
  
  “是的,数字精灵显灵后,向真正的人生敲门的机会对谁都是平等的。人到29岁的时候,便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相信自己,鼓起勇气,决心有所作为,就能够开始走上通往天职的道路。”
  
  “嗯。”我半信半疑。
  
  我问他:“那,要是29岁时敲门失败的人该怎么办呢?”
  
  宫下先生坦率地说:“那就不行了。”
  
  “啊!”
  
  “因为他放过了给所有人的平等机会,所以他今后的人生会有很多麻烦。”
  
  “那样的话,不是太悲惨了吗?”
  
  “哎呀,不过,还有来生,所以不用那么着急。”
  
  “话是那么说……”
  
  “哈哈哈哈。”
  
  此时我拼命地回忆自己29岁时干什么来着。我想起那时自己开始办计算机网络公司了,心里才算踏实下来。我可不想寄希望于来世。我想读到这里,肯定会有读者边搜索自己的记忆边想:“我29岁时,没什么可提的事。”当然很多人还不到29岁。
  
  是的,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宫下有宫下的神话,释迦有释迦的神话。在某人身上发生的事,不一定在自己身上发生。因为神话是各式各样的。但人都会在某处遇到一些转折,并生活过来,这是肯定的。自己人生的目击者只有自己。
  
  因此,不相信自己是目击者,也就不相信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认为:经常有意识生活的人,总能认识到自己的机会。他们不愿坐视观望,具有下决心“抓住机会干吧”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机会。相反,如果人不能认识机会,就总犹豫不定:“那个是不是机会呀?”
  
  不过,不管你认识到还是没认识到,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有机会的。社会上已成功的人只因抓住了机会。而抓不住机会的人总是怀疑犹豫,最终一事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0:16 | 查看全部
沙漠里生存的盐水虾
时间:2015-06-28 作者:未详 点击:1489次

  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点,估计没有什么比沙漠里的盐水虾体会更深刻。
  
  美国西南部的莫哈维沙漠是个极度炎热干旱的地方,阴凉处的温度常常超过50℃,雨水更是少得可怜,往往要相隔几年才会下一场暴雨,因此地表几乎长不出像样的植物。环境如此恶劣艰险,没有动物愿意在这里栖息,就连以耐旱著称的沙漠飞蝗也罕见踪迹。在这片看不到希望的不毛之地,会有动物生存下来吗?
  
  让人们更难以置信的是,就是在这片没有湖泊河流滋润的焦土上,居然能孕育出活蹦乱跳的小虾!而这种奇迹每逢暴雨之后就会发生,科学家们还郑重其事地将小虾命名为“盐水虾”。
  
  盐水虾的生长过程非常不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以虾卵的形式存在,终日与大小和外观相似的滚烫沙粒为伴。人们根本看不出它是有生命的。更不用说将来会主宰雨后的池塘。每隔2年~5年,莫哈维沙漠会降下一场雨并在低地形成池塘,数以百万计的虾卵顺着雨水冲入池塘,这个时候虾卵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迅速孵化出长约1毫米的小虾苗,靠着捕食微生物,小虾苗在一星期内就能生长到1。5厘米。就在盐水虾飞速生长期间,灼热的太阳正贪婪地蚕食着池塘里的水。在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中,盐水虾根本输不起。到了第12天,当盐水虾长到3厘米左右时,母虾就会怀有几百个小虾卵。通常到了这个时候,池塘里的水就所剩无几了,盐水虾在即将干涸的泥沼中做好冲刺的准备。在以后几天,盐水虾利用短暂生命里的最后时光,将虾卵产在湿润的泥土中。然后,在确认它们的物种可以得以繁衍之后,盐水虾随着最后一滴水的蒸发而死去。
  
  如果第二场雨水量充足并形成另一个池塘,虾卵就开始孵化。盐水虾将再一次飞快地度过它们生长、成年、产卵和死亡的生命循环。但有的年份雨量不足就无法形成池塘,在这种情况下,虾卵就继续保持休眠状态直到第二场雨水来临。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100年里可能只有两次这种机会,充足的降雨将会形成很深的池塘,积水可以保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不干涸。这时的盐水虾将会完成两次生长、成年、产卵和死亡循环。于是,这个物种的数量便会大幅度增加,也就更能确保它的生存和繁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0:30 | 查看全部
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时间:2015-06-30 作者:未详 点击:1572次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亡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你能想象帝国崩溃前夕的德国人是如何砍树的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谁来执行处罚?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这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在德国留学,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所以事隔多年,他仍对此事感叹不已,说,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因为认真是一种习惯,它深入到一个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个人的血液里。
  
  因了这两个字,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再讲一个关于德国人认真的小故事。
  
  1984年,我国一家柴油机厂聘请德国退休企业家格里希任厂长。
  
  格里希上任后开的第一个会议,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列席参加了。没有任何客套,格里希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清洁度就是气缸的质量及寿命的关键。”说着,他当着有关方面领导的面,在摆放在会议桌上的气缸里抓出一大把铁砂,脸色铁青地说:“这个气缸是我在开会前到生产车间随机抽检的样品。请大家看看,我都从它里面抓出来了些什么?在我们德国,气缸杂质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数据是,贵厂生产的气缸平均杂质竟然在5000毫克左右。试想,能够随手抓得出一把铁砂的气缸,怎么可能杂质不超标?我认为这绝不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是工作极不认真的结果。”一番话,把坐在会议室里的有关管理人员说得坐立不安,尴尬之极。
  
  如果说强大的德意志是一个可怕的民族,那么,认真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大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能使一个人无往而不利。我们实在该好好学习德国人认真得近乎刻板的精神,将认真贯彻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行为中。
  
  一旦“认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化进自己的血液,你也会焕发出一种令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0:44 | 查看全部
你选择上行还是下滑?
时间:2015-06-30 作者:未详 点击:1208次

  大多数人随波逐流而下,所以不得不被少数逆流而上之人驱使,进入天堂或地狱——由不得自己选择。
  
  任何事物,只要向下,就会自动滑落;而要向上,则必须借助外力的推动。
  
  向上意味着征服。看看那些学校、演讲大厅、夏令营、社会改良及一切向上的活动吧,它们从来都不是自觉的,都须借助外力的推动。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真正的生活要靠自觉的努力向上攀登。
  
  因而,如果不努力,如果只想沿着阻力最小的地方走下去,我们只会一路向下,然后碰到一堵坚实的墙壁!
  
  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那些勇敢、真诚、无私的人们!他们的数量虽然不多,却肩负着集体的重担,引领着众人努力向前。再看看另外一些人,他们要么疏于努力,要么放弃努力,甚至沦为挡道的垃圾。
  
  大多数人不会去领导别人,也从来没有领导过别人。只有为数不多的有思想、肯牺牲的勇士,才能决定整个群体的前进方向。
  
  大多数人甚至根本没有产生过领导别人的意愿。他们只满足于随波逐流,消磨时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必将接受少数人的领导,被少数人驱使。
  
  人群好比绵羊。牧羊人可以引领他们升入天堂,也可以引导他们坠入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0:53 | 查看全部
另辟蹊径
时间:2015-06-30 作者:未详 点击:1802次

  丰子恺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果然看见,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着去。哪怕是走向屠宰场。
  
  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
  
  牧羊的和赶鸭的就利用它们这模仿性,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盲目追随者,依附者,模仿者。一味模仿,最终像那些羊和鸭子,葬送自己的前途。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年轻时,在别人眼里性格孤僻高傲,行为怪异,别人眼里是另类。近代诺贝尔获奖者,数学家纳什,曾经在精神病院待过,可纳什发表的“博弈论”却被广泛用于生活各个领域。
  
  西方人说成功人士大多为“偏执狂”。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别于别人的思维方式,不会盲目追随别人,模仿别人,他们懂得另辟蹊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21:01:30 | 查看全部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
时间:2015-07-02 作者:未详 点击:1862次

  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嫌疑犯——汤姆和彼得,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他们矢口否认杀过人,辩称只是偷了点儿东西而已。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
  
  是坦白还是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两人都抵赖,大家都只被判一年刑。但是两人处于隔离状态,无法串供。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都会进行这样一个决策过程:我招了,他也招了,我们都坐五年牢;我招了,他不招,我就只坐三月牢,而他会坐十年牢;他招了,我不招,我就会坐十年牢。所以不管他招不招,对我来说都是招了划算。由于两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人都选择了招供,结果都被判五年刑,而原本对两人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则不会出现。
  
  我的家乡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黑蛋和白蛋在漆黑的夜晚要共同去装一车粪送到田里。黑蛋去的时候,带了一把炭锨(家乡人做饭时往灶膛里加炭用的,锨头不到巴掌大小)。他想,反正天很黑,没人看见,就装成很卖力的样子,每往车上放一锨粪,嘴里就发出“嗨哟”的声音,还把炭锨在车厢上“咣”地磕一下。黑蛋听到白蛋也很卖力,嘴里使劲的同时,车厢也发出很响的声音。他暗自高兴,暗骂白蛋傻瓜。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黑蛋想可能装满了吧,就用手去摸车厢,可是还差很远。黑蛋很奇怪,可他心虚,没有说什么,继续假装很卖力地往车上装粪。后来,黑蛋又摸了几次,车厢总不见满。不久传来鸡叫声,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黑蛋模模糊糊地发现,白蛋手里拿的竟是一根棍子。
  
  中国人重感性,所以故事还是故事;外国人重理性,将故事升华成了理论,这就是经济学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
  
  人们称这种结果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纳什提出的,又称为“纳什均衡”。“非合作均衡”实际上是陷入僵局的一种均衡。在这种均衡里,双方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进行的都是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结果不仅没有使自己获利,还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最后大家共同遭受损失。
  
  现在有些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降低员工待遇,而员工为了获得高薪和自身发展,频频跳槽,结果双方都遭受损失。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在囚徒困境里,两个囚徒由于隔离而无法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却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协商而达成合作。比如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彼此之间就由相互拆台变成相互合作,规模扩大了,行动统一了,力量也就更加强大,最终实现双赢。企业和员工之间也可以共同协商,寻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劳资模式。朋友之间,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能够从扩大合作规模、改进合作方式、提高效率入手,最终也会对双方都有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