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0:18 | 查看全部
第五章 努力与收获(4)
更新时间2010-7-26 14:44:16  字数:4405

 22.谁错了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有“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称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居然被人称为“傻子”。据说,他四岁时才学会说话,7岁时才认字,老师受不了如此愚笨的学生,说他“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忍无可忍的老师干脆半建议半强迫地让他退了学。数年后,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爱因斯坦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也遭到了学校无情的拒绝。但是当他走完惊人而伟大的一生时,众多科学家却绞尽脑汁研究他的大脑到底与常人有何不同。
  无独有偶,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小时候也曾备受众人的讥讽与老师的冷落,连他的父亲都无情地斥责他:“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摆弄花草、捉耗子,我看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可是几十年后,这位被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是“资质平庸、与聪明根本沾不上边”的小男孩却成了震惊全人类的生物学家。
  以上只是众多同类例子中的两个而已,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责备那些也许不该责备的师长们,只好借用这位名叫彼得·丹尼尔的富翁的一句话——菲利浦太太,你错了。彼得·丹尼尔上小学时,菲利浦太太曾经当过他的班主任。由于当时的彼得成绩不好、反应不快又非常调皮捣蛋,菲利浦太太经常指着他的鼻子这样责骂:“彼得,你功课不好,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的确,彼得很没出息,26岁时,他还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但是自从一位朋友给他念了《思考才能致富》那篇文章后,他就整个变了一个人。现在,他已经买下了自己当年经常打架闹事的那条街道,并且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上面这种例子其实是数不胜数的,不知道那些师长们十几年、几十年后再看到自己当年的讥讽对象时,会不会感到无地自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猜,因为现实中,我们自己也常常充当着这样的角色。想一想,你是吗?
  很多人都是在别人的“低度评估”中长大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别人的评价并不等于我们的自身价值。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请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对方:他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0:29 | 查看全部
  23.1885次拒绝
  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小伙子,口袋里仅揣有100美元,来好莱坞的目的是希望从这里起步成为一名电影明星。他太喜欢当演员了。而之所以开着这辆又旧又破的金龟车来,是因为对于他来说,好莱坞的旅馆实在是太贵了,自己口袋里的钱根本用不了几天,而睡在车里呢,既省了房租,又减少了交通花费。为了让这仅有的100美元每一分都花得有价值,这个穷小子常常把车停在24小时营业的超市门口,因为那里的车位是不用付钱的。
  自打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二天,他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敲电影制片公司的门了。不想全城500余家电影公司,居然无一想录用他。面对500次冷酷无情的拒绝,这位小伙子毫不灰心,他决定从头再来——再挨家挨户地敲一遍。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呢?答案还是500次拒绝。
  为了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这位穷小子把“1000次拒绝”当成了“绝佳经验”,然后又从第一家公司开始挨个自荐了。不过这一次,他在争取演出机会的同时,还向对方努力推荐着自己苦心撰写的剧本。
  第三轮拜访完毕之后,这位可怜的青年已经遭到1500次拒绝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恐怕都会退缩了,但是固执的他却依然选择了“再来一遍”。
  在总共经历了1885次严苛的拒绝、无数的冷嘲热讽之后,终于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采用他的剧本了,并且答应让他出演其中的男主角。这部影片的名字叫《洛基》,其中的男主角扮演者,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席维斯·史泰龙,也就是后来轰动全世界的好莱坞动作巨星。
  借助“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这两个法宝,史泰龙完成了从身上仅有100美元的寻梦穷小子到每部影片片酬超过2000万美元的超级巨星的蜕变。
  百折不挠后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百折”是上帝训练你的过程,而“不挠”是你取得“毕业证”的先决条件,即成功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0:38 | 查看全部
  24.苍蝇的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威克,曾经用蜜蜂和苍蝇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实验:
  实验之初,他首先把一只敞口玻璃瓶横放在架子上,然后在瓶底处打上一束光。之后,他便把几只蜜蜂放进了玻璃瓶中。
  1分钟后,蜜蜂们发现了自身所处的困境,于是纷纷行动起来,寻找出口。很自然地,它们冲着瓶底有光的方向飞去,并且尽管一次又一次碰壁,固执的它们依然不顾死活地猛撞向明亮的“出口处”。半小时过去了,当威克教授再次回到实验台前时,发现玻璃瓶中的蜜蜂们都聚集在瓶底处,一只一只半张着翅膀,均已奄奄一息。
  看到这里,威克教授释放了这些可怜的“囚徒”们,把实验对象换成了几只苍蝇。和蜜蜂一样,发现了危险之后,苍蝇们也立刻行动起来,冲光亮的瓶底冲去。只不过,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聪明的苍蝇开始尝试着撞击其他地方。它们向上冲、向下冲、向右冲,就是不再选择明亮的方向。3分钟之后,已经有一只苍蝇成功“脱险”了,又过了10分钟,六七只苍蝇皆成功逃出了玻璃瓶,重获了自由。
  “看来,横冲直撞比坐以待毙要高明得多啊。”威克教授十分感慨地总结。
  行动起来固然有可能不成功,但不行动却必然会失败。另外,向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固然很重要,而随机应变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0:48 | 查看全部
  25.好大的“一点点”
  忽然想起来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说有两个下岗女工,都在自己家附近的街边上摆了一个早餐点,都是卖包子和油茶。结果一个月后,一家生意日益兴隆,一家却关门大吉,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切都起因于一个鸡蛋。
  生意日渐兴隆的那家,在顾客点油茶时,总会询问“打一个鸡蛋还是打两个鸡蛋”;而关门大吉的那家,问的则是“打不打鸡蛋”。两种略有差别的问法,总使得第一家比第二家每天多出二三十块钱的收入。这样一来,前者负担各种费用就相对轻松一些,所以生意就做了下去;而后者呢,由于越来越不堪重负,最后只好收摊走人。又因为两家相距不太远,第二家垮掉以后,她的顾客都跑到第一家这边来了,这就更让第一家的生意再上一层楼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名满天下的饮料可口可乐。据说,在可口可乐的配方中,99%是水、糖、碳酸和咖啡因,这一点与世界上所有饮料的构成都差不多,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剩下的那1%。这个在其他饮料中绝对不存在的1%,让可口可乐每年都有逾4亿的纯利润收入,也让它有能力长年雄居饮料业的霸坛,无人能敌。的确,对于其他饮料来说,每年能有七八千万的收入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成为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呢?
  看来,世界上的成与败之间,距离有时就那么“一点点”。也许,它仅仅等于一个鸡蛋,也许,它仅仅等于1%的其他成分,但所谓的成功秘诀,往往也就在于这宝贵至极的“一点点”。不知道有多少人,用多少次失败才能换来这秘密的“一点点”,然后走向成功。
  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轻视一件小事,忽略一个细节。要知道,如果你最后是成功的,这“一点点”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你是失败的,这“一点点”会放大成你全部的教训与遗憾,让你后悔不迭!
  每个人的手中都握着一副上帝发的牌,这些牌本无所谓好坏,是人们自己把富人牌打成了穷人牌。这其中很关键的差别,就是那“一点点”。凡事多思考一点点、多坚持一点点,你的人生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0:59 | 查看全部
  26.意料之外的回报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学大师,他一生所作的演讲无数,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应某所学院的邀请所作的讲学。
  那时,他还是某家杂志社的一名不太出名的编辑,但在那次讲学中,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这不但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还让他非常感动。因此,演讲结束以后,他拒绝了校方付给他的100美元的报酬,并声称自己已经有所收获。
  第二天早晨,学院的院长召集全院学生开会,宣布了这一意外的“拒绝”,他动情地说:“我主持这家学院已经20多年了,曾经邀请过无数人士前来发表演说,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还会有人拒绝接受他的演讲酬金。这位先生是家全国性杂志的总编辑,我建议你们每个人都去订阅他的杂志,因为,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拥有许多美德以及能力,我想,他的优点应该是将来你们踏上社会以后必须用到的。”
  不久,拿破仑·希尔所在的杂志社收到了一笔6000多美元的订阅费,汇款单上有声明说,这笔费用全部用来订阅拿破仑·希尔所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当然,这笔钱是来自那所学院。在此后的两年中,仅仅那些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就总共订阅了这家杂志社超过5万美元的杂志。
  看得出,拿破仑·希尔当时的拒绝并非是“放长线钓大鱼”,这个结果也完完全全在他的意料之外。但这个不期望回报却得到更多回报的故事却让我们有所感悟,看来,人们最敬佩、最尊重和最渴望报答的,总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声誉的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农夫。而不经意间的付出,恰恰能够呈现出一个人的优良品行与人格魅力。
  越是不求回报的付出,越是能够体现出其本身的高风亮节。而这,足够为其赢得更多的回报,因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对高尚和美好的渴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1:14 | 查看全部
  27.把帽子扔过墙去
  事业刚起步不久,施耐德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来找父亲,希望父亲能够给他一点鼓励。傍晚离去时,施耐德的心里已经豁然开朗并且勇气十足了。
  父亲给他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父亲说:“小时候,我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经常跑进你祖父的果园里偷吃还未成熟的瓜果。后来,你祖父迫不得已在果园四周围上了高高的篱笆,然后把看护小屋建在了篱笆墙唯一的入口处。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得了我,因为不管怎么着,我总会想出办法钻进去。我的秘诀就在于,一旦觉得钻不过去,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帽子扔进园子里。这样一来,我无路可退,必须想方设法地翻过去,结果每次我都能成功。
  “长大以后,我不再重复那种恶作剧,但是一个信念却因此形成了——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时,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赶快把后路切断。这样,你的思维就会全部集中在‘如何成功’而非‘可能失败’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想出办法来。
  “就是靠着这个信念,我才孤身一人从老家来到了芝加哥,克服了没有钱、没有亲友、没有工作的种种困境,成功打拼下了今天的事业,使全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原来,一旦把帽子扔到高墙那边,人就会打消一切疑虑,全力以赴地攀墙而过,也可以说,只有把帽子扔到障碍那边,人才可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穿越障碍。所以,当一项任务看上去艰巨得难以完成时,你不妨把帽子扔过墙去试试看。
  绝境,往往能唤发出我们自身巨大的潜力。既然如此,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动把后路截断,不啻为“强迫”自己成功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1:30 | 查看全部
第五章 努力与收获(5)
更新时间2010-7-26 14:46:08  字数:4928

 28.墙角的金币
  安德鲁是个穷小子,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哪天能够发笔大财,改变一下自己潦倒至极的生活。淘金大潮起来之后,一心发财的他加入了这个行列。可是不远千里来到目的地,又辛苦劳作了半年之后,运气欠佳的他不但一无所获,还把来时带的一点钱也花光了。沮丧之下,安德鲁打算打道回府了。他的行李都装好了,就等着明天上路了。
  “安德鲁,安德鲁。”安德鲁忽然听见有人在叫他,待转过头去,他发现是那位靠门站着的老人。
  “有事吗?”安德鲁问老人。
  “告诉我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可以帮你实现。”老人微笑着对他说。
  “愿望?”饱受打击的安德鲁摇了摇头,“原来我还梦想着哪天能得到一批金子,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做梦而已,算了吧,以后我再也不敢谈‘愿望’二字了。”
  “哈哈哈,”老人突然大笑了起来,“如果你真的只想要金子的话,你又何必跑这么远呢?你家中房屋的墙角处,就埋着一罐金子嘛。”说完,老人就消失了。
  一急之下,安德鲁醒来了,哦,原来自己是做了个梦。在清晰梦境的刺激下,异常兴奋的他再也睡不着了。“难道这暗示着什么?难道自己家的墙角处真埋藏着金子?”他翻来覆去地想着,结果没等到天亮,他就背上包裹朝家的方向出发了。
  后来,安德鲁成了当地最有名的富翁。因为按照神的指示,他真的在自己家的墙角处挖出了一罐金子。
  得知这件事之后,有人半是嫉妒半是惋惜地对他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跑那么多路去淘金呢,吃了那么多苦,原来金子就在自己的脚底下。”
  “不,如果我不去淘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结果。”富翁安德鲁回答道。
  任何一个惊人的发现,都很难逾越先前的艰苦寻找过程,因为倘若缺少这个漫长的“修炼期”,我们的发现就很难会是“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1:49 | 查看全部
  29.没有任何借口
  名著《没有任何借口》中,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莱瑞·杜瑞松在第一次奉命前去某外地服役的时候,接到了连长指派给他的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包括七件事:去见一些人;请示上级一些事;申请一种东西,其中包括地图和当时严重缺货的醋酸盐;等等。
  一经委派,杜瑞松立刻向连长保证,他会把七件事情都完成,虽然他还没有时间思索应该怎么去做。
  果然,像连长所担心的那样,各件事情都不算顺利,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醋酸盐的申请。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杜瑞松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他能够从仅有的存货中拨出一点给自己。看中士就是不同意,杜瑞松就一直缠着他讲了下去,最后,不知道是从杜瑞松的讲述中得知了醋酸盐的重要性,还是实在被搞烦了,中士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圆满完成任务的士兵杜瑞松前去连长办公室复命时,颇感意外的连长居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做完那七件事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可以说,即使不能完成任务,他也不会怪罪这位下属,时间问题倒是其次,关键是申请醋酸盐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不计其数的申请者“惨败而归”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你就没想到不可能吗?”愣了半天之后,连长终于问道。
  “不可能?怎么会不可能呢?这是你交给我的任务啊?而且我也已经向您保证了会完成。”杜瑞松回答道。
  “我知道这件事很难办,所以早就准备好了听你的任何借口,不想……”
  “借口?”不等连长说完,杜瑞松很惊讶地重复道,“我没有想过要找什么借口,我只想怎么把醋酸盐要来。”说到最后,杜瑞松几乎在自言自语了。
  “我知道了!”连长忽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道,“正因为你没有想过找借口,你才办到了这件事!”
  后来,从不为失败找借口的莱瑞·杜瑞松一直升到了上校。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寻找合适的借口上,借口再好,也改变不了你“没有成功”的结局,而且一旦养成习惯,你就难免会一事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2:02 | 查看全部
  30.享受成功的过程
  这个人常常自嘲是“倒霉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朝着哪个目标努力,他都没有成功过。过了几十年被失败陪伴的日子之后,他终于发自心底地感到了上天的不公,于是,他决定去问上帝到底怎样才能成功。
  翻山越岭,他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见到了一位钓鱼的老者。他走过去问道:“老人家,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成功吗?我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滋味,我非常想尝一尝。”老者看了看他,便把手中的鱼竿交给了他。等他钓上一条鱼来时,老者对他说:“每天都能钓到鱼,你就成功了。”
  他非常不满意老者给他的答案,于是接着往前走去。又走了一个月,过了几条河,他见到了一位正在树林里打猎的中年人,又向他问道:“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吗?”中年猎人摇了摇手中拎着的新鲜猎物:“每天都能捕获野兽,这就是成功啊。”
  依然不满意这个答案的他又向前走去,穿过森林,穿过沙漠,最后终于见到了上帝。
  “怎么样才能成功?”他忙不迭地问上帝。
  “就像你这样。”上帝给了他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这样?”他迷惑地反问道。
  “是啊,”上帝慈爱地回答道,“我的孩子,这一路走来,你见识了无数人与物,无论胸怀、眼光、智慧都大有长进,这就是成功啊!如果仅仅把成功定义为一个结果,你就很难享受到成功的真正滋味,只有把过程化作成功的一部分,你才能时时刻刻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啊!”
  结果的成与败,只是一瞬间。如果仅享受结果,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只有把整个奋斗过程都享受一番,我们才能长久地生活在希望与满足中。而且,过程本身不就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22:14 | 查看全部
  31.居里夫人和镭
  居里夫人从理论上推测到了新元素镭的存在,但是巴黎大学的董事会却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人员,因为她无法用事实来证明这一点。无奈之下,坚强不屈的居里夫人只好把校内一个无人使用、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棚子当成“实验室”。然后,她把从矿上收集到的沥青矿渣用大麻袋运回,便开始了伟大的发现之旅。
  当然了,实验室里的“设备”简陋得无与伦比,一口煮饭用的大铁锅、一根粗棒子以及一些必要的试剂和试管便是居里夫人全部的实验家当。而用那根粗棍子不停搅拌锅中煮沸的沥青液体,便是她的整个实验过程。她期待着自己石破天惊的那一刻,所以在整整四年中均不辞劳苦地工作着。最初两年,这位日后震惊全世界的化学家干的其实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接下来的两年,才是她试验的初衷——分析沥青溶解后的分离物,也就是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实验室”外面那8吨堆得像小山似的矿渣终于变成了此刻她面前器皿中的这一小点液体。居里夫人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些液体结成一小块晶体(镭)的时刻。可是等啊等啊,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原本激动不已的她感觉越来越沉重——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她4年来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的最后结果,居然只是一小团污迹!
  夜深人静的时候,疲倦至极又失望之至的居里夫人回到了家,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入睡,她不甘心,她想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要能找出自己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这么在意了。可是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它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想要的镭啊!”居里夫人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着。忽然她眼睛一亮: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镭,凭什么自己这么肯定镭是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没准儿,那一小团“污迹”正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啊!
  想到这里,居里夫人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朝实验室跑去。结果还没等开门,她便从“实验室”的墙缝里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发现”——白天器皿中那毫不起眼的污迹,此刻正在黑夜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镭!”居里夫人惊喜地叫了出来。没错,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看到障碍就意味着已经偏离了成功目标,可如果只盯住成功的招牌,我们也难免会与之失之交臂,因为时常注视自己、反省自己也是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