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4:33 | 查看全部
我们应该交往的几种人
时间:2016-06-23 作者:未详 点击:538次

  人,无法选择亲人,但能够选择朋友。想知道一个人怎么样,看看他的朋友就能知道个大概;一个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跟谁在一起。下面几种人,若能得而友之,我会觉得是上苍垂青。
  
  有梦想的人。一个人无论年龄如何,应该胸怀天下。如果只是每天琢磨着一份好工作,一份高收入,一个小家庭,虽然也无可厚非,但不免让人觉得平平庸庸,无异于“混日子”。有梦想的人,除了经营好自己的家、业之外,还有更远大的志向,俗谓之“有想法”,为了这个“想法”,他们甚至可以抛弃自己的小幸福,去奋斗,去斗争。哲学家感叹当世“小男人多,大丈夫少”,就是基于此。有梦想的人,推动着历史。这种朋友,像一本励志的好书,让人志存高远,追梦不止。
  
  有方向的人。曾国藩说年轻人要经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过程。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随波逐流,或被“爱情”缠住,或被“爱好”摧毁,到头来年龄很大,一事无成。而一个方向明确的人,虽然也会暂时身处困境,但总能不断地朝着要去的方向跋涉,最终把泥泞走成坦途。有这种朋友,你会明白,迷恋半山腰的景物,会失去登上巅峰的勇气和耐性。这样的朋友像指南针,提醒你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
  
  有热爱的人。古人说过,没有任何癖好的人,不可深交。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这么着,都没多大兴趣,整天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那么最明智的做法是离他远点儿。成功者多半执著甚至偏执,热爱成癖。科比对于篮球,顾恺之对于绘画,都是如此。这种朋友,像一团火焰,让你明白,激情燃烧的青春才有价值。
  
  有担当的人。轻诺必寡信,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在众人面前慷慨许诺,仿佛太阳照耀万物。但这样的人往往开出的都是空头支票,说说而已。而有担当的人对亲人、朋友、兄弟虽不见得有多少豪言壮语,但关键时刻却是那个敢“站出来”的人,肯付出钱财,承担责任,忍受屈辱,乃至献出生命。《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样的朋友,像盖世武功,让人觉得安全。
  
  有自我的人。与人交往,往往有这种感觉,不少人鲜衣怒马,称谓非“总”即“长”,言谈时髦前卫,但细品之却让人觉得浅薄乏味。这是因为这种人靠的都是外在的东西,靠名牌的衣服标示品位,靠车子、帽子体现自己的身份。殊不知,这些很禁不住推敲。一旦别人的衣服比他的还好,车子比他的豪华,纱帽比他的大,他的自傲马上沦为自卑。这种人的病根,在于没有自我。有自我的人,穿衣戴帽有自己的品位,言谈举止有自己的风致,内心那一份淡定和自信,自然地显露出来。见富贵而不卑,遇贫寒而不骄,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我所了解的人中,陈道明是个典范。这样的朋友,像一大笔存款,令人觉得富有。
  
  孔子曰:“与小人交,如入庖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君子交,如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生活中,和一个人交往,要看看他是不是上面的这几种人;和一个人交往,还要看看他的朋友是不是这几种人。我们不但要择友而交,还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属于这几种人,不然,自己也会被“君子”选择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4:44 | 查看全部
生动的重复
时间:2016-06-23 作者:未详 点击:386次

  一位同事抱怨说:“咱们这工作可真是太单调了,三年送一届学生。一轮一轮地重复,教材都熟得倒背如流了。以后的日子,我就得三年三年地重复着过,想想都觉得没意思。”听完她的话,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同事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觉得单调。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也丰富多变。即使是重复同样的教材,教学的整个过程却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是一种生动的重复,在教学中因为熟悉才更有底气,还能在此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工作。”
  
  “生动的重复。”说得真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生活的内容都在重复。工作岗位多年固定,日子周而复始。但每一天又都有新的变化,是鲜活的一天,是“生动的重复”。
  
  生活中,有太多有趣而生动的现象,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看似重复,其实种种细节已经变化了。所以,即使今天我们要重复昨天的工作,也要生动地重复,让看似平淡的日子过得色香味俱全。
  
  不由想起前一段时间我的朋友们互相传阅的一份烹饪大全——《800个小炒,一天吃一个叫你吃3年》。在很多人看来,一日三餐,实在没啥新鲜的。长年累月,不过是简单重复罢了。可是,有心人就能生动地重复一日三餐,每天变个新花样,吃出个活色生香来!
  
  歌手蔡琴说过,《恰似你的温柔》一歌她已经唱了八万多遍。八万多遍的重复,那还能唱出感情来吗?蔡琴说:“能!因为我喜欢这首歌,也很享受唱这首歌,我不是无可奈何地唱,是因为热爱而唱。”
  
  因为热爱,可以让单调有声有色,可以让重复风生水起。生动的重复,是一种创造。多少伟大的发现,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忽然间灵感乍现,抓住了翩飞的创新之蝶。因为热爱,即使重复同样的工作,也会全心投入,满怀激情,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因为热爱,日月轮回,四季变迁,才会多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生活的底色也会多彩而厚重。平凡人的生活少有大起大落,也少有大悲大喜,更多的是重复平淡。然而,尽管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我们依然要努力为生活增添斑斓色彩,让人生过程变成生动的重复。
  
  让我们用热爱去享受生活,生动地重复每天的日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5:01 | 查看全部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时间:2016-06-22 作者:未详 点击:809次

  一次上课,一个女孩子垂头丧气地跟我说:“老师,我考了4次英语四级考试,还没通过,究竟是为什么?”
  
  我说:“你做真题了吗?背单词了吗?”
  
  她拿出已经翻破了的真题,说:“你讲过的所有的题目我连答案都记得,单词书也背了很多遍了,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过不了?”
  
  这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因为在我眼中,四级考试难度并不大。据说,每年的通过率有80%左右,那些没通过的还包括了裸考的和“放弃治疗”很久的人。我想,一个人要多有毅力,才能一直保持在最后的20%稳定地考不过。
  
  可是,看着这个学生满满的笔记,我心想,看起来是很努力啊,为什么还考不过。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草草地聊了几句,我就继续上课了。
  
  在路上我再次想到了她,发现无解。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医生知道病人有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医治他一样。
  
  第二天她又带着厚厚的笔记来问我。
  
  我只能使出“大招”:“你这么努力,放心吧,下次你肯定能过。”
  
  那学生讪讪地说:“但愿如此。”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因”看不出来,但也一定是存在的。很快,我找到了这个女孩子的“因”。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子,她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结课那天,我去她的位置,指了指她的座位,问旁边的一个女孩子:“你认识她吗?”
  
  她说:“认识,她是我的同学。”
  
  我问:“她为什么总是逃课?”
  
  她笑笑说:“她的事情比较多。”
  
  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是学生会主席,同时还兼任几个社团的负责人,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很积极,朋友也很多。可她唯一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就是独处。而学习英语是一个特别需要独处的过程,你需要一个人读很多遍,安静地背许久才能印在大脑里。而她只是做了一遍真题,草草地对了一遍答案,然后冲出自习室继续做她学生会的事情了。至于这套题,在她脑子里面只是留下了“我这么努力地做了一套题”的意念,实际上她根本就记不得几个单词。就像她告诉很多人自己报了一个英语班,可是几乎从来没有上过课;就像她找很多人探讨过怎么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记住点什么。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这个世界的因果有点难。
  
  我想起了另一个女孩子,她总是喜欢让我向她推荐一些电影和书,还要求是比较难懂的。所以,我每次看过的书也会拿给她让她看。她每次看完,都会发一条微博,下面会有无数个点赞的。
  
  有一次我跟她闲聊:“上一本书你看完记住什么了吗?”
  
  她说:“忘了。”
  
  我听了只有无语。回到家,我看她的朋友圈上说:“又看完了一本书。”这次她又收获了一些“赞”。
  
  另一个朋友小路,特别喜欢去自习室,我每次在朋友圈都会看见她发的状态:最近很累;快考试了,最后几天拼了;早出晚归……
  
  觉得她真的很努力。可是,该不过的还是过不了。她的所有考试,留下的似乎都是各种波折和无奈。
  
  因为,毕竟所有的努力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重要的是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你的能力。一次上自习,我看见小路带了会计书、英语书、考试卷子,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因为她还带了手机。
  
  她一上午的时间都是在刷朋友圈、刷微博,这种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或美女搭讪。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笔记记得很认真,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人;也总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他们定义为聪明。而我认为,他们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了诱惑,一心一意地在努力,那些努力并没有让别人看到,那段时间也没有其他的干扰,之后,在玩儿的时候也用心地玩儿。
  
  学习之前,你有没有制定计划,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学到什么,背下来什么,要掌握什么能力。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都只是作秀而已。
  
  你的生活和别人看你的生活,是否一样;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是真的头脑风暴了,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5:14 | 查看全部
爱心与死神
时间:2016-06-22 作者:未详 点击:414次

  二战期间的1942年,列宁格勒已经被德国法西斯武装包围一年多了,城内已经弹尽粮绝。

  军队养马的饲料、榨油厂的棉籽甚至从海底沉舰上捞出来的发了芽的谷子也都被吃完了,工人每天只能吃上250克面包,居民则只能分到120克黑面包。

  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饿倒在地后就再也爬不起来的人。
  
  11月的一天黎明,一辆卡车装着一车专供伤员吃的新鲜面包行驶在大街上。

  突然,一枚炮弹在车前爆炸。司机牺牲了,车上的面包撒得到处都是。死者的血腥味伴着面包的香味在街头飘荡。饥饿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他们不约而同地拾起一块块诱人的面包,小心地吹去尘土,仍旧放进车厢里,然后守在车旁,直到面包厂的另一辆车来把它们拉走。

  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偷吃一块面包。就在面包被拉走后,有两个人当场饿晕了。
  
  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救命食物,对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意味着什么?大伙儿心里很清楚。然而,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将生的希望让给更需要它们的人,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来支撑!支撑他们意志的是什么?是爱心。
  
  生活中,在许多死神逼近的场合,崇高的爱心是一种人性。

  这种人性就是谁离死神最近,准就会成为爱心集聚的焦点。

  千万颗爱心凝结在一起,就会升华成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5:26 | 查看全部
别漏掉身边的小快乐
时间:2016-06-21 作者:未详 点击:694次

  犹太裔作家以撒·辛格曾说:“世界有这么多的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
  
  细细数来,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事真的不多,可烦恼、忧心的事情却总能碰到;生老病死、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有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平均会笑400次,而成人平均每天只笑15次。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财富时,快乐去哪儿了呢?
  
  瑞典心理学家亚思伯教授提出:“耗竭漏斗”的理论:很多越是觉得自己对生活认真。负责的人,情绪却越可能持续走下坡路。因为过于“认真”、“谨慎”,他们会过滤掉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却能滋养身心的事物和活动。就像漏斗一样,不断流失掉那些可以为自己储备能量的积极情绪,关注点越来越窄。
  
  你的快乐是不是也这样“漏”出去了?每天急匆匆地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带孩子……一脸严肃地应对生活,顾不上留一点时间轻松。于是,白发与皱纹悄悄袭来、焦虑和厌倦占据了心灵,早已忘记了生活也需要享受快乐。
  
  这样的你需要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越是紧张压力大的时候,越要留出时间,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好,不要漏掉身边的小快乐。
  
  脚步放慢一点,看一看天边的彩霞,吹一吹傍晚的凉风;招呼一下飞来飞去的燕子,看看小婴儿投入地玩耍;为家人做一顿美餐,看他们惊喜的样子;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在雨天雾蒙蒙的车窗上信手画只小动物……只要一个个小小的举动,会心的微笑会跃上你的脸庞,自然简单地快乐感也会涌上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5:42 | 查看全部
每一次用力
时间:2016-06-21 作者:未详 点击:2538次

  人生的每一次用力,都会是一场灾难。
  
  譬如,你用力于一个人,用力于一件事,就会因为这个人这件事而受到伤害。
  
  后来,这件事烟消云散了,这个人也消逝于江湖,但你依然活在过往的生活中,难以走出来。
  
  因为用情太浓,用心太深,所有的专注,成了回忆的疼痛;所有的热烈,成了人生的阴影。
  其实,若干年之后,你发现,那件事并不重要,那个人其实也并不重要。可是,那一刻,你却义无反顾,倾尽全部。
  
  真的用力了。而且,那么傻,那么痴,那么真!
  
  我要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有这样肝肠寸断地用过一次力,就不能算真正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5:54 | 查看全部
人生大难有多“难”
时间:2016-06-21 作者:未详 点击:425次

  一朋友7岁的儿子在车祸中受伤,看望前虽有心理准备,可到了病房还是被眼前一幕惊到了——这可怜的孩子,周身除了脸上还算“太平”外,其余部位几乎“体无完肤”:柔嫩的脖子架着厚重的支架、娇弱的胸脯上插着七零八落的管子、纤细的双腿打着紧绷的夹板、全身密密麻麻裹着医用高分子绷带,分明一个“石膏人”……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安慰是好,只是口里机械地念叨着“大难过后,必有后福”。未曾想,话音刚落,这孩子弱弱地挤出一个鬼脸,稚声稚气而又郑重其事地说:“叔叔,我去年还经历了一场大难呢,就在家门口被砖头绊了一跤、碰掉两颗牙呢。”——原来,在孩子眼里,刻骨铭心的“大难”,竟然可以和惨不忍睹的车祸受伤相提并论、等而视之。
  
  这童音突然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大难”,在不同当事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吧,孩子和大人的看法相去甚远。同样,在成人世界里,学业次次无成、爱情再三受挫、工作屡屡不顺、婚姻总是吵闹……种种不如意、条条不痛快,在有的人心里根本构不成任何阴影和障碍。只能说,大难有多“难”,因人而异。
  
  俗话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家也常用《西游记》里的歌词大发感叹,“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魑魅魍魉怎么它就这么多!”但是同样面对高考失利,有的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奋发图强,百折不挠;同样遭遇恋爱失败,有的人寻死觅活、不能自拔,有的人却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同样经历事业低谷,有的人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有的人却重整旗鼓、柳暗花明……选择不同“模式”的出路,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一路悲观厌世、落寞凄然者有之;一辈子乐观豁达、精彩纷呈者更有之。
  
  这么看来,大难究竟有多“难”真不是个简单的看法、想法的问题,而是个需要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认真咂摸、思量的话题。假如,一个人把某个时间段上的苦难牢牢攥在手里,当成负累,终日背着重重的壳儿过日子,那就太对不起这说起来长久、实质上就短短几十年的属于自己的“一辈子”了。
  
  所以,苦过了、累过了、疼过了、喊过了、爱过了、恨过了,就潇洒地卸掉身上背负的累赘,甩开心里积淀的负担,解开精神上囚禁的枷锁,大胆、无畏、轻松、乐观地朝前走。等过上3年、5年、10年,再回头看看,那些个曾经让自己郁闷纠结、耿耿于怀的坎坷、挫折、磨难,或许就如同孩子眼里的“跌了个跟头”的“大难”一般,统统是小打小闹,根本就不算个什么事儿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不低头,更精彩地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6:35 | 查看全部
容纳失望
时间:2016-06-20 作者:未详 点击:622次

  生活中,希望和失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你,你可以心存希望,但却不能拒绝失望,这正如我们既然接受了生,便无法回避生命尽头的死一样。
  
  失望是怎么回事?
  
  就像朋友常说我坐在机关里“舞文弄墨”,保准能顺理成章地提干升迁,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我终没有迈进理想的大门。向往的辉煌原只是一种善意的构思,表达了的愿望也终归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一个人尽可以去憧憬,但却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憧憬。因此我说,凡事都应“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你可以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不可去百分之百地希求。即便梦未成真,也应有“人生本来困苦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的豪情,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大可不必斤斤计较最终的结果,于患得患失中迷失了自己。
  
  失望是怎么一回事?
  
  犹如一个小伙子偷偷爱着一个姑娘,到头来才知是一厢情愿。生活告诉我们,开花结果确是一种实惠,但绽放不也是一种美丽吗?哪怕这种绽放只不过是一种未成现实的凋谢。
  
  失望是怎么一回事?
  
  像一个人在茫茫暗夜中盯着前面的亮光奔跑,等近前了才看清那亮光竟是一堆枯骨发出的磷火,顿时大惊失色。但无论如何,这亮光毕竟给过你向前的勇气和动力,只有失望的混凝土,才可以铺筑希望的人生路,这一点,你不能否认!
  
  失望是怎么一回事?
  
  就如你苦心创造了一篇自己得意的作品,当你满怀欣喜地送到编辑部,却意想不到编辑只是翻了翻就冷着脸给判了“死刑”。也许你会愤怒、会痛心。但我想这都不必,你努力了,付出了,只需对编辑轻轻地道一声“谢谢”就够了。因为,人不能因为死而丧失活的勇气,也不能因为失望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在失望中沉沦是绝望,在失望中崛起是希望。有一种希望永远无法实现,如夸父对太阳、如西西弗斯对巨石的希望,但愿这两个故事给无数人以希望。生命的流年里,我们难免会碰到种种不如人意的失望。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容纳失望,正如我们应该时刻满怀对生活的希望。
  
  要相信,机遇会有,路还很长;有梦,我们就会有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6:52 | 查看全部
太早与太迟
时间:2016-06-20 作者:未详 点击:679次

  一位著名女星在接受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发表的谢辞,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她说:“世事往往很奇妙,不是来得太早便是来得太迟。”
  
  美好的东西总是没有在适当的场合来临,这是大部分人的遗憾。可是,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
  
  我们都是贪婪的,总希望同时拥有一切,总希望时间表是由我来编的。可惜,迟或早,根本不是我们去选择。
  
  工作上,我们不是忙得喘不过气来,便是清闲得要命。忙与闲,从来都是不平均的。
  
  我们或许都听过所爱的人说:“我们相遇得太迟了。”我们也曾对自己不爱的人说:“太早认识你了,假如晚一点相遇,也许我会比现在懂得欣赏你。”
  
  假如我们能够退一步去审视人生的每个时刻,或许会有另一番体悟。
  
  我们在这个时刻相爱,看似太迟,却是适当的时候,因为你来迟了,我才懂得珍惜。所有的炽热的激情,是因为一切好像都太晚了。然而,假如你来早了一步,我或许不会那么爱你。
  
  世事其实都是在它适当的时候降临,只是我们没有适当的心情去迎接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47:07 | 查看全部
不绝望
时间:2016-06-20 作者:未详 点击:417次

  众所周知,蝎子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动物。有人曾经把一只蝎子放到一盆正在燃烧的火炭中去。火炭越烧越旺,灼热难耐的蝎子在火盆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困境,不料却屡次失败。火灼伤了蝎子的身体,它变得狂怒起来,瞎撞乱冲,最后以自己的毒针刺伤自己,倒地而亡。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每每处于险境而又无法逃脱时,就会主动以毒针刺伤自己,用一种自杀的方式来了断生命,结束痛苦。
  
  这个说法流传了很多年,以至于人们经常以此来嘲笑恶毒的蝎子在遇到困境时的懦弱行为。直到后来,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实验证实了这个结论其实是一种误传。
  
  法布尔抓来一只蝎子,把它放到一盆燃烧的炭火中,如同传言中所说的那样,被火焰灼伤的蝎子最后绝望地“自杀”了。仔细观察的法布尔用一只镊子轻轻把它夹起来,放到一层被水浸湿的清凉的沙子上。让法布尔没有想到的是,这只蝎子在半个多小时以后竟然复活了。它动起来,就跟先前没被投入火盆时一样灵敏、活跃。不敢相信如此神奇的法布尔又找来另外两只蝎子做实验,结果完全一样。由此,法布尔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蝎子“自杀”的说法是误传。其实,这是蝎子在面临危境时所采用的一种逃生方式,是一种假死现象,它并没有自杀。
  
  法布尔是睿智的。后来,他把自己的实验结论提升到了生命的境界,以此来阐述“只要活着,就没有绝望”这一命题。他这样写道:“生命,是一种严肃的东西,不能遇到丁点艰难、困苦就轻易把它抛弃。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一种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尽的义务。那种让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做法,完全是懦夫、蠢货的所作所为。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深渊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连地位如此卑微的昆虫在绝境中都尚且向往自己活着的希望,作为人的我们,更应该有理由相信——生命,无论何时,从不绝望。”
  
  是的,生命从来不会绝望。
  
  不到最后,我们谁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成败。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敢闯、敢拼,注定了我们必定会历经一些无法想象的挫折,从而体会到一些触及绝望的心绪。无论如何,每当身处困境中时,必须坚持、再坚持,以不屈的意志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真谛所在,以饱满的热情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不向困难低头哈腰,不向困境俯首称臣!
  
  生命,是在挣扎中显示其伟岸的,经过一番艰难与困苦的历练之后,自会拥有一份挣扎的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