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28:35 | 查看全部
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会断裂
时间:2016-06-30 作者:未详 点击:520次

  一个年轻人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无论想干什么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看着身边一起长大的伙伴一个个都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着急,于是跑去向苏格拉底请教。
  
  他对苏格拉底说:“尊敬的先生,有人邀我合伙做一笔买卖,可是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会蚀本,我思前想后,最终打了退堂鼓;有人劝我学一门手艺,可是我又担心学成之后手艺不再吃香,枉费时光;最近,我又想做一件让家乡人都骄傲的事——环游世界,可是又担心中途失败而招来耻笑……我整天生活在矛盾中,内心饱受煎熬,至今一事无成,恳请先生为我指点迷津。”
  
  听了年轻人的诉说,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正准备出门,你既然来拜访我,不妨随我出去散散步吧。”
  
  年轻人急切地期待着苏格拉底为他解开心结,但看着苏格拉底不慌不忙的样子,只好跟随他走出家门。
  
  他们来到一片果园边,看见果园里有许多果树。在一棵挂满果实的树枝上,站着许多正在寻食的小鸟。苏格拉底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年轻人说:“你看,鸟儿们高高兴兴地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有的枝条很结实,有的却是枯枝。如果枯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随枯枝一起掉下来?”
  
  “当然不会!鸟儿有翅膀,它们会飞走呀。”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
  
  苏格拉底赞许地点点头:“你说得对。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同样——”苏格拉底转口接着说,“成功的人也从来不害怕挫折和失败,在他们眼里,挫折和失败就像断裂的枯枝,但只要内心奋斗的信念不倒,就像鸟儿有一双翅膀,能一飞冲天。鸟儿知道树枝不可靠,奋斗会带给它最大的安全感,人也一样。”
  
  听了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年轻人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向苏格拉底深深鞠了一躬,便转身大步离去。
  
  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会断裂。成功者的内心,也总有这么一双鸟儿的翅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4:49 | 查看全部
败于不好意思
时间:2016-06-29 作者:未详 点击:861次

  跟谁好,就难免会被这种好所绑架。
  
  绑架的意思是,你会在对方那里失去原则。所有该说的话,该较的真,都会止于心底的一句嘀咕:关系这么好,还是算了吧。
  
  于是,事理会败于不好意思,规矩会坏于不好意思,公正会溃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是一个巨大的坑,从此越陷越深。因为两个人要好下去,就必须如此不好意思到底。
  
  人世间,多少好,最后成了彼此的负累。多少人好到最后,最想说这样一句话,其实是:如果未曾好过多好!
  
  不必把一份情谊维持得如此委曲求全。既然是最好的朋友,就把该说的该做的都呈现出来。一味将就留不住人,一味拿捏着情面,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不是一路人,就赶紧一拍两散,放人家走掉。只有最终为你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懂你的那一个。
  
  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有些暗夜,挣扎到后来,未必是黎明。
  
  喜欢指责他人的人,自己未必完美,却乐于在别人的不完美里锱铢必较。一天到晚痛斥不公不义的人,自己未必能做到公平正义,却愿意在别人的人格缺陷中喋喋不休。
  
  这两种人的逻辑是,我未必可你心,但你必须顺我意。当然了,批评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有资格批评了。说到底,资格是对自身人格的认领。
  
  现实的情况是,有资格的人未必苛责,没资格的人却四处喧嚣。这类人,往往以道德的名义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他们用道德抬高自己,也用道德粉饰自己。
  
  问题是,道德一旦被劫持,常常会变得很不道德。
  
  先贤或早已看到了这种不对称性。于是,劝诫说,要以责人之心责己,要以恕己之心恕人。先贤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勇于回到自己,反躬自省。一盆脏水在劈头泼向别人的时候,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个脏人。
  
  照见自我,才可以产生道德的惭愧感和内疚感,进而让自身变得内敛和理性。
  
  任何占有,背后都是欲望在唆使。无论说出来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
  
  真正的喜欢,不一定占有。真正的爱,会对被占有的喜欢心疼。有些占有,不是喜欢,也不是爱,是先人一步对美的攫取和征服。
  
  看起来,这更像是为了获得一种霸占的快感。
  
  一种美,只在喜欢或者爱的人那里有审美价值。在占有者那里,审美渐失,徒余炫耀的功能。当陌生感和距离感消失,多美的东西,于世或稀缺,于占有者而言,便再无珍贵可言。
  
  这是美的悲剧,也是占有者的悲剧。
  
  只去拥有,从不强占,差不多是最好的占有了。拥有显示的是一种从属的排他性,不强占是还原美的公众性。一种美是你的,却还能让美自由地呈现在其他欣赏者的视野里,并摇曳生姿,就是最大程度地为美解缚。
  
  人世所有过早谢幕的美,不是它早早地就不美了,而是精神已死,已经懒得去美,或者忘记了去美。
  
  得意时,少有张狂,便为良善。富贵时,不出恶语,就是慈悲。
  
  可以确信,慈眉善目不是长出来的,而是仁爱的心性颐养出来的。人,长出来的叫体格,修养出来的才叫气质。
  
  一个低调的人,生怕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喧嚣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愿自己跟别人太一样。前者永怀敬畏,所以愿在人之中,后者恒藏虚荣,所以喜为人之上。
  
  虚荣的人难以活到简单,低调的人却可以活到平和。
  人生的减法,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简单。
  
  一般来说,活到一定的年龄段,自然会活到简静。
  但也有岁月救不了的人,也有年龄打不败的欲望。
  人至老境,欲望若还那么大那么多,老境差不多就成了绝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5:05 | 查看全部
人造出船,那是人不能行走在水上
时间:2016-06-29 作者:未详 点击:1254次

  一位造船师,在造船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技术难题,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攻克这个难题。就在他想放弃的时候,他的导师找到他,问:“你知道最初的船是怎样造出来的吗?”
  
  “用木头造出来的呗。”造船师说。
  
  “有了木头,古人就能造出船来吗?”导师问。
  
  “当然不是,这还要加上人的智慧和创造。”造船师说。
  
  “人的智慧和创造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导师问。
  
  造船师说了很多个答案,导师都认为没有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导师说:“人能造出船来,那是因为人不能行走在水上。是水的阻碍,是人走不过大江大河、更走不过大海的一道道阻碍,激发了人们去跨越这些障碍的热情和欲望,于是,产生了人的智慧和创造,接着也就产生了船,让船帮人行走在水上。正是人世间的障碍和难题,产生了人类的发明和创造。”
  
  人造出船,那是人不能行走在水上。造船师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5:17 | 查看全部
季节的叩问
时间:2016-06-29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每当面对季节的时候,我都会感到一种无言的感动。季节时刻都在慷慨而没有条件地赐予我们它最宝贵的风景。春天的绚烂,夏天的繁荣,秋天的果实,冬天的澄净,都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列队而过。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相同的,一如每天照耀我们的阳光。不同的是,有人因为那一分敬畏收获了季节的馈赠,把自己也装扮成了美丽的风景;有人因为自己的随意与放荡,最后却是两手空空。
  
  年轻的时候,我读到了歌德的一段话,并始终作为自己的警醒:“人的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当时,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是啊,我要让自己的人生化为不朽的永恒,我就必须珍惜眼前的一切,每一秒的时间,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每一个遇见的人,每一件小事,每一个领悟。我知道,这每一个珍惜,尽管都是生命长河中一个个普通的浪花,但是它们,将组成我人生壮丽的大厦。
  
  智利大诗人聂鲁达说过:“一个诗人,如果他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就是一个死的诗人。一个诗人,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死的诗人。”说得太好了,我们首先都是一个普通的生命,我们都真实地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人间烟火。不同的是,诗人和艺术家还站在自己创造的灯塔上,仰望星空,眺望深邃的苍穹。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人生壮丽而辉煌,而自己却默默无闻?我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你要扪心自问,在你年轻的时光里,你前进的脚步是否每一次都踩响了青春的音符?你是否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自己的种子?如果没有,你怎么可能谱下浑厚的乐章,怎么可能收获丰收的果实!
  
  佛祖说:“什么也不指望有,就什么都有。”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善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警策;而对于那些贪婪之徒,无疑又是深深的嘲讽。
  
  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付出了之后,收获你的那一份成果,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付出辛苦,总想天上掉馅饼,自然也是痴人说梦。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过一句话:“在与无声的风景的对话中,默默地认准自己的路,同时,要有一颗不露于外的深邃的心。”与风景对话,认准自己的路,有多少人做到了啊?做到了这两点,再有一颗深邃的心,你必然就是一个生动而不凡的人。
  
  春天是我们的憧憬开始的季节,谁忽视了春天,没有在春天里许下庄严的承诺,不肯在春天里耕耘播种,谁就不会有秋天收获的喜悦,谁也就会失去整个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5:29 | 查看全部
只讲一遍就好
时间:2016-06-28 作者:未详 点击:566次

  余世维在《职业经理常犯的的11种错误》中讲过一个案例。他在上海的家里请了一个阿姨,很少开口提要求,因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讲,阿姨就做得清清楚楚。有次余老师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跟阿姨交待说:“小吴(阿姨姓吴),我的那个皮鞋要好好擦一下。”“晓得了。”小吴说。到了早上,又忍不住问了一遍:“皮鞋擦了没有?”小吴回道:“已经做好了。”又忍不住补充:“余先生,以后你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我什么时候需要讲两遍的时候,你骂我!”
  
  讲到这里,视频里的余世维一拍讲台:“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从今以后,我跟她讲话就是一遍!这种人太可惜了,因为没有受过太高等的教育,否则是个做总经理的人才!”
  
  具体到职场上、工作中,所有的招聘要招的当然是“靠谱”的人。所谓靠谱,我理解就是“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的人。
  
  蔡澜在《不如任性过生活》中也写道:年轻人的缺点是叫他们做一件事,很少得到回音,要等问起才想起:哎呀,我忘了。忘了汇报,已经办妥还罢,怕只怕把领导交待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职场上有些人常以“记性差”来为自己工作不到位打马虎眼。有次我面试一个求职者,她讲自己的缺点是“记性差”,又补充道“可能是一孕傻三年”那种。后来聘用了她,果然常常“忘事”。什么事情没做好,就讲自己记性差,一拍脑袋“哎呀,我就说过我‘记性差’……”后来实在是犯错太多,一件事要交待、催办好多次,干脆就辞退了她。
  
  所有的“记性差”说白了都是不用心、不用功。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如果修炼到“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就会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在职场上甚至是生活中受欢迎的人,一个可以被信赖被托付的人。就更不要说那些能够主动做事、经常给自己“多加一盎司”的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5:45 | 查看全部
你不会年轻很久
时间:2016-06-27 作者:未详 点击:968次

  时间过得很快,当我还在怀念夏日姑娘们的短裙时,秋风已起,树木凋零。每到天气转凉的时候,我就会莫名地忧伤起来,无关名利,无关生活,可能是缘于骨子里残存的诗意。关于诗意这事我很少提起,只在朋友聚会场面沉闷时偶尔说说,立刻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看来诗意还是有用处的,我很欣慰。
  
  这次忧伤得比较彻底,因为今年听得最多的词就是“青春”“梦想”等,让我这个没有青春和梦想的人情何以堪。其实我也是有追求的——我就想有吃有喝,到处闲逛,但是把这个说成梦想总觉得有点底气不足。
  
  我一直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明知年岁渐长,我也认为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自己就永远25岁。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让我心动的姑娘,心里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这个姑娘对我来说会不会有点小?”那一刻,我才绝望地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朋友老秦年纪也不小了,但他不像我这么纠结,他从不觉得年龄是问题,他只认为花多少钱是问题,他就是一个俗人,我很仰慕他。
  
  还有很多年老的证明:球场上能叫出姓名的球星没有几个,广播里放的歌也说不出几首歌名,朋友们的孩子已经会谈恋爱了……
  
  以前我喜欢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现在我喜欢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在忧国忧民、没房没车、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能活到58岁,绝对是个奇迹。
  
  以前我喜欢看《快乐大本营》,现在我喜欢看《新闻联播》;以前我喜欢张爱玲,现在我喜欢史玉柱;以前我喜欢吃饭,现在我喜欢喝粥;以前我特别怕麻烦,现在我喜欢凑热闹……
  
  每当听到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叙述他的坎坷命运时,我都不禁唏嘘感慨:我这辈子真是白活了!没做过振奋人心的事情,没说过感人肺腑的誓言,甚至唱一首歌都会跑调。我很羞愧。
  
  更让我羞愧的是,有很多年轻人生活得很滋润,传不完的照片,晒不完的幸福,吃了个凉皮也要拍一张照片上传,去了一趟新马泰恨不得让奥巴马都知道。只要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就是开个书店,只要是年轻女白领的梦想就是开个咖啡馆,只要是个人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还有很多年轻人过得很凄惨:才20岁就自认为阅人无数、熟知深浅了,一脸饱经沧桑,满口曾经沧海。我还经常碰到自称大叔的“85后”,我恶狠狠地想:“别得瑟!迟早你会变成真正的大叔!没有姑娘会再喜欢你。”想到这儿,我心里舒服了很多。
  
  其实,说得再多也掩饰不了我这个老男人对青春的羡慕嫉妒恨,不过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你也不会年轻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6:03 | 查看全部
从黑暗出发
时间:2016-06-27 作者:未详 点击:372次

  我有个朋友,是个登山专家,最近他送给我一本他出版的登山自传。
  
  我发现他记载的登山时间,有的在白天,有的却在夜晚。我曾好奇地问他,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朋友说:“当然有。你没注意吗?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我们的登顶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的。”
  
  “为什么要从黑夜开始呢?在白天攀登不是更轻松、更方便、更容易些吗?”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般小一点儿的山,海拔低的山峰,一个白天就够了;但如果是路程远的山,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就必须在黑暗中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光明中登顶,在光明中安全返回。”朋友解释说。
  
  我恍然大悟,只有从黑暗出发,才能在光明中登顶啊!
  
  朋友说的是登山,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出生不幸的人,那些处在艰难困厄中的人,请不要惊慌和气馁,人生也像攀登一座高高的山,从低处出发,从黑暗中出发,一步步往前走,一定会迎来一个越来越光明的前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6:22 | 查看全部
答案因岗位而异
时间:2016-06-27 作者:未详 点击:415次

  一个公司的总裁要招一名助理,人力资源部门精挑细选了12名应聘者。总裁一一约见他们,只提了一个问题:“在你看来,一个公司里,股东、客户和员工,哪个最重要?”
  
  应聘者中,有的回答股东最重要,因为迎合老板很关键;有的回答客户最重要,因为客户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有的回答员工最重要,因为只有员工满意,客户才能满意、股东才能满意。这些人回答时,分析得头头是道,总裁觉得他们个个都很优秀。
  
  最终,总裁选中的助理人选——其中一名应聘者,他是这样回答提问的:“如果我是首席财务官,我一定会说股东最重要;如果我是首席营销官,我一定会说客户最重要;如果我只是一名普通员工,那我一定会说员工最重要。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因岗位而异。”
  
  其实,总裁在提这个问题时根本没有定下标准答案。他问,只是想看看在现场谁的思辨能力最好。在他看来,思辨能力越强,协调能力就越好;协调能力越好,就越能胜任总裁助理这个职务。
  
  不选最优秀的,只选更适合的。总裁说,这是他择人的基本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6:40 | 查看全部
途中的风景
时间:2016-06-27 作者:未详 点击:409次

  1

  
  人生,注定了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旅途漫漫,不可或缺的,是途中的风景。
  
  风景,是途中的点缀。
  
  有了风景,才有了一路的美丽,一路的惬意,一路的充实。
  
  不能设想,没有风景的旅途,会是如何的索然无趣,或者是怎样的黯淡失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1:36:59 | 查看全部
2
  
  途中的风景,总是参差纷呈,不一而足。
  
  有明媚如丽日晴空,也有晦暗如阴霾无边;有壮丽如长河落日,也有羞涩如月挂树梢;有奔放如大江东去,也有婉约如小桥流水;有绚烂如繁花似锦,也有凄瑟如落木萧萧……
  
  每一种风景,都是途中的客观存在;既交错并存,又相互映衬。正因有了不尽相同的风景,才成就了人生旅途的丰富与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