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1:14 | 查看全部
路的旁边也是路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1227次   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往旁边去!答案是那样地显而易见。这种生活中的简单道理我们谁都懂得,但在生活的过程中,却又常常容易被一些人忘记。每当看到或听到某某人因高考落榜而割腕,因恋爱失败而上吊,因家庭变故而卧轨,因生意赔本而跳楼,因仕途无望而投河等悲剧的时候,我的心总是阵阵作痛,为他们可惜、可悲、可叹,难道这些人的智慧连小沙弥都不如吗?
  
  罗马一位很有成就的女服装批发商,在回忆她的成功时,总是忘不了父亲在她几乎走向绝境时给予她的警醒——
  
  父亲带着我,离开罗马的家,来到市郊一个小镇,爬上一座高高的教堂塔顶。我心里暗自嘀咕:领我上这儿来干什么呢?
  
  “往下瞧瞧吧,伊尔沙!”父亲说道。
  
  我鼓足最大的勇气,朝脚底下看去。只见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扭曲的马路,条条都通往罗马。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慈祥地接着说,“你看,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你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于是,聪明的女儿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道路上她不断走出新境界,创造新生活。
  
  也许这就是那句“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著名警言的一个翻版。但不管怎么说。它的确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深奥的人生哲理。
  
  人生之旅,有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复杂。我们不喜欢龌龊,不喜欢阴暗,不喜欢阻挡人生道路的种种障碍,很可能也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走向,往旁边去,通过迂回前进的方式,走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地。因为,路的旁边也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1:29 | 查看全部
零思碎想,宁静致远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705次   零思碎想
  
  宁静致远。宁静为了致远,致远需要宁静。宁静是方法,致远是目的。宁静,是勤奋努力中冷静的思考,是面对危机表现出的那种从锌,是得意时表现出的谦卑大度,是失意时表现出的淡定,是面对诱惑时表现出的抵御。
  
  宁静是一种心态,致远是一种追求。
  
  从“宁静致远”想到“淡?自明志”,其意亦然。淡泊不可忘记明志,明志不可放弃淡泊。淡泊是方法,明志是目的。淡泊倘若忘了明志,那淡泊就如同逃遁。淡泊不可以忘记担当,忘记责任,忘记志向。
  
  淡泊的是名与利,明志的是道义与责任。
  
  杨澜有句名言:“人这辈子,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这句话说得好。成功不等同于成长。人的成功有诸多的条件,每一个条件都会对成功与否产生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成长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人可以在成功中成长,也可以在失败中成长,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成长是人成功的基础。没有成长就难以成功:人的成长又超越于人的成功,没有成功但未必不成长。
  
  评价成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成长,却是比较一致的,今天比昨天成熟,就是成长。
  
  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可以所向披靡,去战胜一切邪恶,面对一切困难。但人还需要有所畏惧的精神,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透着对道德与制度的敬畏。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我们常说,要守护底线,底线之所以难守,是因为主观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攻破他,客观上我们自身既缺乏对这条底线的忧患与畏惧之心,又缺乏以无所畏惧之心去守护和捍卫这条底线。
  
  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
  
  “知白守黑”,原本出自老子的句子,原句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后人从不同角度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每日临写前人留下的名帖,总有一种畅快之感。想想,书法创作的过程,其实是对知白守黑的不断理解和感悟。心追着前人的笔意,手追着心悟而灵动,或疾、或缓、或湿、或枯,虽千变万化,但不离其宗,变化于黑白之间。黑白可谓是最最简约,但也是最最难以把握和驾驭的。知白守黑是对规律的探索。学书者总是让手中的笔行走于白与黑之间,产生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品书者也总是在白与黑的变化之间对作品进行评论,感悟其间的美感。
  
  发牢骚,是情感的宣泄。对一件事情,因为有看法甚至于不满,发些牢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件事或者麻木不仁,毫无反应,不知道怎样发牢骚:或者心如肚明,已经把这件事看透了、看破了,不是没有牢骚,而是有牢骚而不发。要么最终在沉默中爆发,以比发牢骚更为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要么在沉默中彻底地把牢骚埋葬,但同时埋葬的还有那份观察事物、判断事物的激情。
  
  有牢骚就发,情感宣泄了,心情就会舒坦。但是,要善于引导发牢骚者。有些事情,可能是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是在自身利益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发的牢骚。对待发牢骚者,要循循善诱,以真情化解发牢骚者心中的郁结。
  
  你可以不告诉我真相,但请你不要告诉我假象。出于某种目的,总是有人不愿意告诉别人真相,这可以理解,也应当持宽容的心态。但是不应该为了掩盖真相而编造出一个假象。不说真相,不能说你不坦诚,但你告诉别人一个假象,那暴露出的就是诚信问题。记得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闹得沸沸扬扬时,美国国会启动了弹劾程序,不是因为绯闻,而是因为克林顿向国会作了假证。在美国人看来,不能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养心莫善于心诚”,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间的信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缺乏基础。
  
  诚信无价。一诺千金,失诺自然就丧失千金。
  
  先人道,再出道。诗有诗道,书有书道,做人也要遵循为人之道。道即规律,人道即遵循规律。出道即在遵循规律基础上的创造创新。人道是为了更好地出道,有人说,既然要出道,何必要人道。不如直接出道。此话差矣!人道是基础,是积淀。不人道的出道。显得浅薄:人道后的出道,显得厚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1:42 | 查看全部
做多少才够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870次   在印度哲学家奥修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奥修对一个人说,我有办法让你的左脚不能抬起来。那个人就笑他,脚是我自己的,你怎么能让我抬不起来呢?奥修就对他说,你把你的右脚抬起来。等那人照办后,他又说,你的右脚刚放下,再把你的左脚抬起来。于是那人做不到了。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的事越多,就得到越多,机会和可能性越多。可有时候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做了一件事,却可能使我们陷入绝境。中国有句话说:“有些朋友不如不交,有些事不如不做。”同时也有成语叫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所以,老庄们提倡什么也别干,你就占有了整个世界;至少,你就拥有了占有整个世界的可能性。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都有什么梦想,那些梦想绝大多数惊天动地:比如成为国家领袖、宇航员、科学家、世界首富、电影明星、首席间谍……就连律师、医生这类比较时髦的职业都很少进入考虑之列。而老师看着未来的栋梁们。听得眉开眼笑。
  
  不过,当然不可能一个班都成为时代英雄。过了17年,又遇到了昔日的同学,大家的理想几乎全部变成了:在40岁前还完房子的贷款,在5年内晋升为主任,嫁个合适的人,把父母接到城市里生活……要说我们班最大的英雄,应该数那个男生,一举让老婆生了时双胞胎。
  
  大家都比童年生活幸福了好多倍,但在前景问题上想象力却越来越少。因为我们刺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做得已经够多了。更糟糕的是,我们虽然做了很多,但做错的也很多,每个人这些年都犯过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让我们失去了对可能性的想象。我们总是在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一件事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做了太多的事,多到无法再重新开始。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考验你人生是抬左脚的时候,千万别急不可耐地把右脚抬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1:54 | 查看全部
学会承受,人生注定要有所支撑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8091次   人生注定要有所支撑,支撑爱情,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从物理学原理来看,有支撑就一定得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承受。
  
  痛苦不可避免,痰病、失落往往也伴随痛苦而至,所以就得学会承受痛苦。痛苦常常扮演不速之客的角色,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得温柔,如同慢慢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让你感觉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得突然,如同一阵骤雨、一阵怒涛,让你来不及防范。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它可能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走向死亡。而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时,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自信。此时,痛苦就会变成一笔无价的财富。
  
  幸福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漩涡淹没,从幸福的巅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除去幸福和痛苦,平淡占据了我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和耐心,甚至需要毅力。平淡如同一杯清茶,点缀着生活的宁静和温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淡淡的孤独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寂,还要承受遥遥无期的等待与无奈。
  
  承受孤独,会使我们更加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与饱满;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会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使我们心灵更臻于充盈、完美。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2:08 | 查看全部
所谓的标准答案时间:2013-05-23 作者:小小Z 点击:817次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吃晚饭时就想考考儿子。我问他:“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
  
  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
  
  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
  
  “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
  
  我有点儿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
  
  “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吗?”
  
  我简直有点恼火了:“这也有关系啊?”
  
  儿子不肾不慢地说:“当然,如果她是个杂技演员,那么她可能是用两手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只有手印,没有脚印。”
  
  我强压怒火,尽量克制自己。说:“她不是杂技演员。”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她在水中走……”
  
  没等儿子说完。我便忍无可忍地喊道:“她没有在水中走!”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她是倒退着走,脚印在她的前面,而身后没有脚印。”儿子终于说出了“标准答案”。
  
  是啊,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一个不起眼的元素,结果就会全盘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2:19 | 查看全部
何为“马桶效应”时间:2013-05-23 作者:小小Z 点击:898次   人们常说“马太效应”,却鲜有人听说“马桶效应”。那么,何为“马桶效应”?
  
  马桶效应本意是指,马桶再臭,有屁股坐那儿压着:一旦屁股离开,臭味马上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着眼于“等”,不要等到那些坐在马桶上捂着臭味的人离开以后再冲洗。实际上,任何人坐在马桶上拉“屎”,只要他拉了。不但他自己知道,别人多少也会闻到一些异味,要有前置处理办法。要建立一种机制,只要拉出来,外边就有显示,不需要别人整天盯着他。这是我们的人事管理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应该研究的。
  
  不过这只是“马桶效应”的其中一个故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则故事是一个反映“政治心理现象”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几乎是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纳粹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国。在科索沃危机中,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血肉之躯,守卫在贝尔格莱德市区的重要地段。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南斯拉夫后来对北约做出了让人诧异的让步,原因是由于马桶抽不上水!习惯了现代文明的贝尔格莱德市民有捍卫国家的勇气,却无法容忍因马桶抽不上水所带来的不便。
  
  具体说法是:美国空军轰炸的重点起初集中于军事目标和与之有关的交通枢纽,后来则转而摧毁诸如水厂电厂之类的民用设施。城市供水供电系统的瘫痪,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水电的居民家庭卫生用水。如果抽水马桶失效仅仅一两天,那么人民或许还可以忍受;如果停用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类小事就可能变成大事了。过惯了现代文明生活的广大都市居民,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习以为常的抽水马桶,一连多日在户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来解决“日常问题”,事态就立刻变得严重起来。众多不愿失去尊严的人们,便开始对时局失去耐心,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恐怕国家政策或高层政府官员需要变换,随之而来的,便是传媒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人心浮动,签署城下之盟,大选后政府更迭,民众生活趋于正常。
  
  这个故事让人觉得荒诞,不起眼的抽水马桶竟然有“改朝换代”的功效?但面对“肉体可以被消灭,‘尊严’却不能不守”的现代人,可能就不难理解了。
  
  这看似简单的战争心理问题,实际更多的是政治心理。现代文明在极大丰富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弱化一些民众“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强性格,有一些人可能在物欲横流中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守望好自己的家园,巩固住自己的主权,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当战争来临时,“马桶效应”难免不会发作。到那时难保更多的人不会举起强从的双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2:31 | 查看全部
承认分歧、容忍分歧时间:2013-05-23 作者:小小Z 点击:1002次   承认分歧、容忍分歧
  
  山下的石头,领略不到险峰上的罡风。
  
  林中的夜莺,不了解高空鹰酌飞翔。
  
  温室里的花未,体会不到暴雨中树的艰难。
  
  拉着石磨的老牛,也不会知道茫茫草原的宽广。
  
  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的局限,一个人的经历、知识、地位、环境,决定了他对某种事物的好恶。因此,我们应该容忍分歧,我们应该大度地让每一个人表达他自己的思想。
  
  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的见解,不要嘲笑一些人的幼稚和天真,也不要恼恨一些人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观念和主张。
  
  每个人都有判断一件事情是与非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独立思考的阳光。
  
  站在山下,可能会仰慕山的高大,站在山顶,可能会怀念平地的安全。
  
  被蛇咬过的人,见了井绳可能会瑟瑟发抖,你不能因此证明他的胆子很小。那些没经历过坎坷的人,走在平坦的路上还怨天尤人,你也不能因此就嘲笑他不知自量。
  
  吞咽过野菜的生命,会对一块馒头赞不绝口:经历过海上风暴,见了陆地也会热泪盈眶。
  
  当一个人大声颂扬泉水的时候,他可能遇到过干渴之苦:当一个人赞美黎明的时候,他可能在黑暗中待的时间太长太长。
  
  对于下雨,卖伞的商人和赶路的游客会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对于死人,逝者的亲属和棺材店老板的心情肯定大不一样。
  
  让所有人的语言行为都保持一致,只是痴人说梦。

  承认分歧、容忍分歧才是一种客观大度的思想。
  
  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分歧。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产生分歧的事物就像五月的野草一样旺盛。你喜欢大树,也要允许别人喜欢小草。你赞美陆地,也要允许别人赞美海洋。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表述观点的权利和自由。
  
  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谁也不要剥夺别人的认识,谁也不能垄断别人的思想。
  
  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才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言论的自由,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谈话,不要轻易否定与自己不同的·心理倾向。
  
  容忍分歧,就像大海容纳百川;容忍分歧,就像高山不辞细土。

  在分歧中寻求社会的进步,在分歧中锤炼人的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2:41 | 查看全部
唇印效应时间:2013-05-24 作者:小小Z 点击:610次   在一个学校里,忽然间很多女孩子都用口红了,短时间内,学校所有女洗手间的镜子上布满了唇印。这对清洁工而言是个大问题,因为她每天都要洗镜子好几遍。
  
  有一天,清洁工再也忍不住了,向校长汇报了此事。女校长立即召集了全校的女生,叫她们分小组到洗手间去。
  
  在洗手间里,女校长先向女生们说了清洁工的工作多辛苦,然后叫清洁工演示如何清洗镜子上的那些唇印。清洁工拿出一把橡胶扫帚。先浸人马桶里,然后在镜子上面不断地扫,直到把所有的唇印都洗干净。
  
  那天之后,洗手间的镜子上再也没有唇印了。方法非常简单,却十分有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利用人们的情感来解决问题最有效。清洁工用马桶里的水激起了学生们对镜子的厌恶,成功地使她们再也不愿意把嘴唇往镜子上贴了。
  
  在我经营的工厂里,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很多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不愿戴安全帽,当然我走过去巡视的时候他们会装模作样地戴一下,但我一走他们就会摘下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发生在不戴安全帽的工人身上的事故图片。
  
  图片中有些死者的头被东西劈成两半,有的死者的头颅被钢筋击穿。我跟工人们说:“你们不想让你们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惨相吧?”
  
  看过图片不久,每个工人在劳动的时候都戴上安全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2:52 | 查看全部
最可怕的对手时间:2013-05-24 作者:小小Z 点击:1128次   倘若追求成功是一种壮志,那么主动放弃成功则是一种睿智。
  
  一位国王喜好结识精通奇术的人,有一天,宫里来了一位结绳高手,他对国王说:“我要编结两个奇妙的绳扣,能解开之人,必定有超强的本领,请大王留心使用。”
  
  绳扣很快编结出来。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果真非等闲之辈能拆解。
  
  告示张贴出来后,一试身手者层出不穷,可几招晃过均纷纷落马。这时殿堂上走出一位不动声色的勇士,托腮抱肘思忖一阵后,干净利落地解开了其中一个绳扣,然后飘然欲去。
  
  国王愕然,众人喝彩之余也疑惑,怎么说走就走了?既然能轻松解开第一扣,第二扣想必也能应对,为何逃避呢?
  
  国王坚持询问究竟,这个人只好留步说:“大王有所不知。第二扣乃是死结,根本解不开的。”国王不信,将系扣的人传唤来,一问,果然是死扣,永远解不开。
  
  解扣之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但解开第一个疑难绳结。更在于在没有动手之前,就明确判断第二个绳结属于死扣,永远无法解开,从而放弃邀功的尴尬,避免出丑。
  
  这便是主动放弃,清楚不会有结果,就不去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生命。这需要更高的智慧、更深的功夫、更大的气魄作支撑,甚至要承受住误解、猜疑、指责等磨难。主动放弃成功实则已经将成功置于股掌之间,如海底火山,喷薄在风平浪静的背后。

  所以说,最可怕的对手,不是鼓足气力和你一争高低的人。而是窥视了结局,不动声色地撤退,仅留下痴迷不悟的你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33:04 | 查看全部
生活就是一个银行账户时间:2013-05-24 作者:小小Z 点击:1012次 生活就是一个银行账户
  
  这是一位92岁的老人,身材不高,可腰板端直。今天,对老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早早地起了床,整整齐齐穿戴好,仔仔细细梳理好头发,又把脸刮得干干净净的。人们无法从他脸上看出,他视力严重衰弱,已是法定意义上的盲人。
  
  由于老人70岁的妻子已于近日去世,他今天被接到养老院来安享晚年。在大厅耐心地等待了几个钟头之后,我告诉他,他的房间已经预备妥当,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把老人的助行架搬到电梯上。开始给他详细介绍起房间的情况,包括房间的设施,布局设计,窗帘的颜色等。“我喜欢!”老人热情洋溢地说道,就像一个八九岁的孩童得到一件新奇的玩具一样兴奋。
  
  “帕克先生。你还没有看到你的房间呢,等到了房间你再说喜欢也不迟。”
  
  “这与看和不看没有什么关系。”老人欢快地回答,“幸福是你事先预设的一种心情。我是否喜欢这个房间根本不在于里面的布局和设施,而在于我的内心怎样去预设。在我来养老院之前,我已经决定要喜欢这里的一切了。”
  
  接着,老人侃侃而谈,给我讲起了他的幸福观。
  
  “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可以决定这一天是快乐还是悲伤。我可以选择一整天躺在床上忧虑我所有的问题,悲悯我身上那些不能继续工作的零件;我也可以选择快乐地去活着,感恩我身上那些还可以继续活动的零件。
  
  “我把每一天都看成一个新的馈赠。只要一睁眼,我就会锁定这一天的快乐,锁定储存在记忆之中的幸福。生活就是一个银行账户,你储存快乐,你就会取出幸福;你储存悲伤,你就会取出绝望。
  
  “所以,我总是尽力在我的生活账户里多储蓄快乐,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储蓄。
  
  “我快乐的秘诀有5条:

  心里不记仇恨:
  思想没有忧虑:
  生活简单简朴;
  少索取;
  多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