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4:09 | 查看全部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404次 先弄清楚“谁”是你自己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起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于是你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被人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你了,却被告知卖完了。你因此变得愤怒。原本想要悦己的事,结果变成虐己。

  还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得很难过,总是记得10年前某某人伤害了他,或是某些童年阴影让他很不快乐。其实他仇恨的那些人,有的说不定早就不在人间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来往,以前发生的事早就变成历史了。这些事之所以过不去,其实是这个人自己心里放不下。这时这个“自己”就变成封锁自己的牢笼。他被关在那些难过的记忆里面,却离快乐越来越远。

  我们变得和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是因为没搞清楚那个想要取悦的“自己”究竟是谁。我们糊里糊涂地把父母、老师、朋友告诉你的需要,不假思索地当成自己真正的需要,或是固执地认为应该坚守一个理论,不改变,从而把自己变成“自我”的囚徒。

  唯有放弃“自己”这个概念,你才会快乐很多,轻松很多。


保持距离,才能找到自己

  有一天,我正在北京准备第二天一场千人的盛大活动,家人忽然来电话告诉我,我从上大学起养了17年的猫,小吉,死了。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毫无意识地猛然站起来。小吉像我的女儿一样,从小就会爬到我的毯子上来睡,我一直看着她长大。

  我究竟在为什么难过?也许我难过的只是从此失去某种习惯:比如我再也不能一回到家就呼唤她的名字,期待她的出现;晚上睡觉时,也再不能看着她跳到我的枕头上,用她的小脑袋顶我的头……

  我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失去这个小家伙,而是失去了我自己身上的某种习惯。为有什么事情你从此不会再做了而难过,就是一种很强烈的执著,它让你不快乐。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我们听过太多女人为男人而心碎的故事,也听过太多男人花心、好色的理由,甚至有人对此提出生物学理论。但是,人并不是自然的囚徒,人有能力摆脱本能的束缚。在花心这个问题上,男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这些都不表示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或必须发生的事。

  在爱情中,太强调对自己的满足,是欲,不是爱。欲望这个东西可怕在:它永远满足不了。好比买车,有了劳斯莱斯,还希望有布加迪,还要纯个人订造;你搭了飞机的头等舱,还会想要买私人飞机……这个过程永远无法满足。你总想满足自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终极满足。当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像冒险一样的过程里面,你才开始快乐。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惊喜

  读书到底有用没用?我没办法帮别人回答。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些起初看来很没用的书,有时却会变得很有用,这个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设定范围的。

  我这辈子到现在,拥有的或者获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来自读之前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某种用处的书。

  我们总希望做的每件事、度过的每一刻都要有用,于是不再留时间散步了,不愿意坐在窗下发呆了。这样其实少了很多孕育灵感的机会。当我们失去这些机会,人就不太会有大变化,很难跳出原有的格局。

  “有用”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你已设想好的目的。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所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4:31 | 查看全部
计划外的美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226次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美,是因为别人说它是美的。旅途中的美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于是我们失去了用心灵去发现美的能力。

  问过很多人,为什么要旅行?

  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寻找不一样的生活。”

  但我们的旅行究竟有多么“不一样”?用一样的攻略,写一样的游记,走一样的路线,甚至连发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

  想起在巴黎的时候,一个当地老人带我走到圣母院的背后,圣母院背面与游客如织的正面犹如两个世界。

  老人说:“前面是游客心中的巴黎,背面是我们心中的巴黎。”巴黎人能够发现圣母院背后的美,因为他们不用去按照导游图来计划旅程。

  找一个机会,做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4:41 | 查看全部
好给自己看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301次   《人间词话》里写,诗从唐代中叶以后,词从南宋开始,佳作都越来越少了,原因是从那些时候开始,诗词都“为羔雁之具”。小羊和大雁,是古时候士大夫相见所执的礼品,诗词也成了这样的礼品,那便是为应酬而作,不是为自己而作了。光是写给别人看的诗,又怎么会是真正的好诗?

  但无奈的不仅仅是诗,我们一生中多少所谓的好,只不过是好给别人看的。

  有的人,结婚摆宴前要给以前的恋人发请柬;有的人,喜得贵子乔迁新居之际,千方百计想让某位旧情人耳闻目睹。总之我现在过得很好,要你知道。

  尘世情歌,唱道“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已是云淡风轻,没有伤痕。怕听的是“只要我过得比你好”,青春有怨,一腔血气尚无处安顿,弄不好就憋出病来,惹出事来。

  而好给自己看,首先要有点底气。

  我小时候,旧式的上海人家,通常都会尽其所能给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置办一套“出客衣裳”,这套光鲜美服平常是不能穿的,只是在见客或有什么大场面时才能穿。这是典型的好给人家看。

  但回头想想,那时物资匮乏,人们普遍生活拮据,上海人又好面子,才会如此应付。而如今生活殷实了,又何必如此?

  世上一切真正的美满幸福,都是甘愿静默的事,那份满足已不需要张扬,底牌或成色如何,自己也完全信得过自己,亦不会在乎他人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4:55 | 查看全部
生命不转弯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261次   夜晚,列车奔驰,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转弯时出现了一个致命空隙,一个人掉了下去。两位同伴一回头,就发现人不见了。掉下去的是个22岁的智利女孩,医学院将要毕业的学生。她从无边的黑暗中醒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四肢全部被轧断!左臂的下半截和手掌没了,右臂的下半截和手掌同样没了,左腿在臀部与膝盖之间被截断,右腿的膝盖以下也失踪了。她很快被救护,保住了一条命。只是,以后该怎么活?按一般思路想,也许会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学业荒废,爱情远离,精神崩溃,全靠人照顾与同情活着,成为废人……是不是会越想越凄凉?

  完全相反。她装上了义腿,学习站立、行走。她装上了义手,学习握笔,取物,甚至化妆、编织……每一步都非常难,但每一个进展都非常快乐,仿佛重生。康复训练一年后,她回学校,专心读书,取得骄人成绩。

  她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专业医生,她甚至能用代替手掌的钩子替病人检查,准确地察觉病人皮下的肿块。

  现在来说她的男友,她的爱情。当初她刚刚做完手术从麻药中醒来,曾问过交往了4年的英俊男友:你会陪我渡过难关吗?回答是“当然会”,但内心深处,男友对自己是怀疑的。后来他坦然承认:要是她一直哭哭啼啼,我将很难跟她相处下去。

  而当她康复训练后回来,男友到机场接她,看见的是:用义腿大步走来,一脸灿烂笑容的女友,他的疑虑一扫而空了。他们一起下厨烧饭,一起骑自行车郊游,那场不幸的事故5年之后,他正式向她求婚。不是出于怜悯,不是出于同情,不是出于责任,他向她求婚,是出于欣赏,出于爱。

  我们常常说:一场意外,人生从此改变,命运来了个大转弯。即使再坚强、再乐观、再有成绩,总是有失,有得,有转弯。其实,也可以一直向前,不转弯,啥也没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5:06 | 查看全部
何必问许多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242次   以前,我有位同事,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但是他带女朋友才在公司出现过两次,就听到风言风语,说那漂亮女人作风如何如何不正。

  同事听说了,查出是谁放的话,冲到那人面前,厉声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那人淡淡地说了四个字:“我睡过她。”

  同事怔住了,接着一拳过去,转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前收拾东西,当天就辞职了。他去了另一个公司,而且不久后就结了婚,没请几个人,娶的还是那个女朋友。

  事隔几年,有一天,几位老友在他家聚会,有人说漏了嘴,讲到他以前“给过某混蛋一拳”。

  “什么?他还会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吓了一跳,问丈夫,“你打了谁?原来你是因为打人才离开那家公司的啊!”

  那同事居然很冷静,双手一挥:“不谈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5:38 | 查看全部
忙人的时间最多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282次   有人问圣严法师:“您这么忙,不但要主持寺院里的事,还要四处演讲,甚至还一直在写书,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时间?”

  圣严法师回答得很妙:“忙人的时间最多。”

  找出自己的生活目标,对目前的忙碌感恩,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忙得非常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5:50 | 查看全部
理解人生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283次   “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初读托尔斯泰这句话,我灵魂上的颤动不亚于一场地震。它揭开了“理解死亡”与“醒悟人生”之间的通道秘密。是啊,许多大智慧者正是站在死之界面上俯瞰生命全景和浮世万象的,从终极角度关怀、检索、省察人生,以死为尺测量各种得失和价值轻重,用直面死的勇气填充生存意志的虚弱……比如有人主张“像一个将死者那样看待事物”,“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度过”,又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雅斯贝尔斯的《向死而在》,皆道出相同的生命之义。

  “向死”,果是一盏智慧灯,能为夜茫茫的人世旅途照明么?我们不妨试一试吧——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已剩无几。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阳光微曛,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要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一历历——

  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画“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夜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偷看“劳伦斯”的惶恐和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贈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

  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开始随波逐流,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的黑压压“断筝”的队伍。因瞻前顾后而背叛的初衷,因顾忌名声而割舍的情爱,因害怕落败而放弃的尝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的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的人格,因趋炎附势而轻视的友谊……忙于升迁,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忙于人脉职务级别工资待遇……一路即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像小学生将作文写跑了题)——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你竟把生命和才华交给了他人或自己的虚荣来主宰,交给世俗的某种程序来管理,交给某个大权在握却劣质无能的上司来使唤,还交给……你不过是旱地一条鱼,棋枰上随意搁置的卒子,一个躲在地洞里瑟瑟发抖的鼹鼠。

  总之,你不再是原来的你了。你成了一个赝品,一个替身,一个生命的冒牌货。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

  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样呢?

  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不顾身地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以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削弱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拐弯……

  的确,“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生命的目的、本质、诉求和广阔的道路……“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儿戏一般。

  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结果,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5:59 | 查看全部
危险的不是诱饵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353次   一条鱼向前方游去,众鱼纷纷阻挡:“危险,千万别游向那里!”

  “为什么危险呢?”那鱼问。

  众鱼心悸道:“那里有很多诱饵,我们不少同类有去无回。”

  那鱼却说:“危险的不是诱饵。”

  “诱饵不危险,还有什么比诱饵更危险的呢?”众鱼问。

  “我们的心!”那鱼道,“诱饵搁在那里,它并不会伤害你,只有当你的心禁不起诱惑,去吞食诱饵时,那才是危险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危险的不是诱饵,而是一颗禁不起诱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6:09 | 查看全部
上帝悟出的一个真理,真谛啊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367次   上帝问一个孩子惧怕什么,孩子说惧怕黑暗。

  上帝问孩子为什么惧怕黑暗。

  孩子说黑暗面目狰狞,像个魔鬼。

  上帝又问一个成人惧怕什么,成人说他惧怕光明。

  上帝想,光明温暖、灿烂、慈祥,并非面目狰狞,为什么惧怕光明呢?

  成人说,他惧怕的不是光明本身,而是光明让他看到了自身的阴影和狰狞,让他的阴影和狰狞无处藏身,就像一个无处藏身的魔鬼。

  上帝听了后,悟出了一个真理:魔鬼,让人恐惧,但光明,能让魔鬼恐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46:20 | 查看全部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1264次   一位哲人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什么可高兴的?”

  哲人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乐。

  又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他说:“我有很多书哇。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和这些老师在一起,随时请教怎不令人高兴?”



  几年后,这位哲人成了家,搬进大楼,住一层,仍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人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能快乐吗?”

  哲人说:“一楼有多好啊!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很方便……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真好呀!”



  又过了一年,这位哲人把一层让给一位有偏瘫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楼房的最高层,而这位哲人仍是快快乐乐的。朋友问他:“先生,住顶楼有哪些好处?”

  他说:“好处多着呢!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看书、写文章光线好;没有人在头顶上干扰,白天黑夜都安静。”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