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1:37 | 查看全部
压力的馈赠时间:2012-02-16 作者:小小Z 点击:369次   一位出生在普通人家的年轻人十分喜欢文学,但在他30岁之前从来没写过令他满意的作品。他的亲人希望他能经商,这样生活可以因此更富足些,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写作。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能提供他一年生活费用,让他能够安稳地写作。

  但残酷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他先后办了不少厂子,但没有一家能够成功;他也曾和出版商合作,经营书籍,但也失败了;他又办了铸字厂和印刷厂,但厄运连连,这两家厂先后倒闭,而且欠下的巨额债务足以让他还30年。

  没有钱的他不得不走上卖字求生和还债的道路。一年之内,他发疯似的写下了3部小说,但那些书反响平平,销售也不理想,而且因为版权得不到保护,即使小说写成,也不足以解决生计问题。他改做记者,为多家日报撰稿,他每天写大量的文字,换来一些微薄的稿酬。

  债主天天上门逼债,他绝望过,也想过放弃。但他十分崇拜白手起家、意志坚强的拿破仑,他把拿破仑的画像放到书桌前,鼓励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他开始创作小说。他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喝大量咖啡,每天晚上8点上床,午夜起来写作,直到早晨8时。为了让自己的文字尽快变成金钱偿还债务,每天早餐之后,他就把手稿送到印刷厂。因为创作时间仓促,文章上经常有错字和文理不通的部分,他只好对校样改了又改,而且他不是只改动几个标点,而是大段大段地重写。一本名叫《老处女》的小说,他一连改了9次,最后让排字工人十分厌烦,他们甚至抗议以后不再排他的文字。

  他在30岁之后的生活几乎全是为债务而发疯似的写作。在后来的20年内,他创造了100多部小说,其中的《人间喜剧》、《高老头》等数10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在他逝世的前两年,他还在修改20多年前的手稿。

  他就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能从一个平庸作家成为著名作家,动力竟来源于那些巨额债务。为挣钱还债,他写作写作再写作。

  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样的创作动机,但巴尔扎克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压力是成功的催化剂,它可以催生许多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1:47 | 查看全部
仅仅是张车票吗时间:2012-02-16 作者:小小Z 点击:266次   日本东京福本贸易公司是家刚成立的小公司。

  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人订票。这其中就有一位是德国大型公司的总裁,因为业务需要常常往返于东京和大阪之间。这位总裁不久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他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边的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面的窗口。

  那位总裁便问卖票小姐其中的缘由。

  小姐微笑着答道:“车去大阪的时候,富士山在你的右边。我想,外国人一定喜欢富士山的景色,所以每次总是特意为您准备了可以一览窗外景色的位置。”

  听完这番话,这位德国总裁十分感动,而且有些震惊。他把与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一下子提高到1200万马克。

  德国总裁跟他的助理自言自语道:就这样一件小事情,这家公司的职员都想得如此周到,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后来,这家贸易公司成长为日本五百强企业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3:04 | 查看全部
揣在兜里的剪子时间:2012-02-07 作者:小小Z 点击:157次   最近,我遇上一位在外企干办公室主任的中学同学。多年不见,自然要谈起毕业后各自的情况,时过境迁,回首往事,感慨世事如烟。

  说笑之间,彼此都发现,28年的光阴,已经把同学当年意气风发的容貌,磨砺得面目全非。我们这一代人,大都经历过于复杂,而学历过于简单。现在60年代、70年代,以至80年代出生的人,一个劲儿地在屁股后面追赶着,大有非撵你出局不可的气势,真是让人深感逆水行舟之困乏,大兵压境之紧迫。好在有阅历和经验上的优势,而且身体的各个部件运转尚正常,自信还可以再抵挡几年。人到中年,就是这么个劲儿:不服也得服,服了还不服。

  我的这位同学,来北京好几年了,现供职于某外企受聘办公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4年了。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老婆孩子也迁到了北京,小日子过得挺红火。闲聊之间,他接过几个电话,大多是安排工作的事,我发现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他和我一样,总喜欢丢三落四,而现在,从言行举止上看,那种严谨和周到,让人觉得与从前相比完全判若两人。也难怪,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看,何况28年过去,变也在情理之中。

  前几天,我应邀去参加他们公司一个项目剪彩仪式,他的那份有条不紊和周到细致,真是让我看过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天的仪式,原定由5位市里和区里的领导剪彩。当5位领导被请上台后,这时,他们的老总发现台下还有一位相当级别的老领导也来了,于是硬把这位领导拉上台,让他也一道剪彩。这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出洋相了。说时迟,那时快,我的这位同学,迅速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一把剪子递了上去,一字排开,6位领导,喜气洋洋地剪完了彩。所有的人皆大欢喜。只有我在小惊之后,顿生敬佩之情。这一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事后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你们老总还会叫一个人上去?”

  “你还别说,他再叫一个,我这边口袋还装着一把呢。”他很轻松地说。

  “你小子,还真行。”我拍了一把他的肩膀。

  “我们这碗饭不好吃呀!在外企干事,出了问题,从来都是下属的责任。所以,养成了做事多留个心眼儿的习惯。有一次老总出席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他的发言稿,在头一天下班前,我就写好交上去了。可是,临到上台前,这位老先生找不着稿子了!估计是早上换了衣服,结果没带来,还好我兜里还备了一份,否则,非得出事不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这一手是高薪‘炼’出来的。高薪不好拿呀。”他深有感慨地说。

  回来后,我多次把这个故事,说给自己公司的人听,一直相信,愿意并且能够给人补台的人,一般是不会下课的——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生存的最好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3:18 | 查看全部
“回避”也是生活的艺术时间:2012-02-07 作者:小小Z 点击:289次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有位大学校长竞选州议会议员。

  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胜算极大。但是,选举期间有个谣言散布开来:这位校长曾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关系。由于按捺不住对恶毒谣言的怒火,这位候选人在每次集会中,都要极力澄清事实。

  其实,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他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百般狡辩呢?”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关系破坏殆尽。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屏幕硬汉施瓦辛格竞选州长时,也面对了各种刁难和中伤,可他对此根本不去理会,也不去应答那些无聊的责难。这反而更增加了他在选民中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更多的信赖和支持,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竞选是这样,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自己想做什么事,就一心一意地去实现它。

  对出现的阻挠,别去介意,把它们当作生活中的琐屑之事,放一放,暂时回避一下,就会风平浪静,一切也就过去了。而你如果一味地纠缠它,却只能白白耗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损害自己的情绪,更会影响自己的形象。

  人生的失败,也由此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3:35 | 查看全部
明天谁来买单时间:2012-02-07 作者:小小Z 点击:386次   认识詹姆士,是在一次酒会上。身为美国一家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全权负责公司在中国地区的业务。我希望采访他,他欣然接受,并预定了时间。那次采访很顺利,就在快结束的时候,我按惯例问他公司未来有什么规划?原想他会像以前采访的一些企业家说几句“展望宏图、实现目标”之类的话。没想到,他很认真地从文件柜里拿出一份公司未来15年发展规划书。

  这份规划是3年前做的,里面分析预测从1995年到2010年全球市场环境及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形势和竞争形势等,企业目前产品定位及现有任务在未来发展方向,拓展哪些新的增长点,如何为未来发展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机制等,厚厚的像一本大学教材。我不禁想起以前采访过的国内的企业家,他们也有规划,但太宏伟,太抽象,什么赶超一流、进入五百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等等,缺乏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分析数据。而且时间最长的也不过5年。像他们这样一直做到2010年,太遥远了!谁能想到那时会是什么样!

  詹姆士大概看出了我眼中的疑虑,不无忧虑地说:“我在美国以及来中国这6年,陆续接触了一些中国内地的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考察一个项目,总要先问多长时间能收到回报。当然,注重回报是必须的,我们也要首先考虑。但不同的是,我们至少要做一个5年短期、10—15年中期、3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而你们中国企业家一般只做1年、3年,最长也不超过5年的短期计划,我感到非常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企业也像人一样,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一个累积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要学习积累二十几年,到30来岁才能比较胜任一项工作,怎么可能要求企业一岁就辉煌呢?”

  “不过我认为,成功的速度和灭亡的速度是一样的。”说着,詹姆士笑了笑,随手一指桌上的报纸,“不信我们打个赌,看这些被宣传报道的企业家,10年后还能不能存在。”

  我一伸舌头,连连摇头。这个赌我可不敢打。不要说10年,5年前我采访过的企业,现在大都名存实亡了。谁敢保证他们10年后还安然健在?

  詹姆士宽厚地笑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过责任也不全在他们,用你们自己的话说,是体制问题。好,不谈他们了,说说你自己吧,你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我……”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詹姆士似乎比我更吃惊,打了个手势:“怎么你竟然没有一个让自己十年后受益的人生规划?那你每天怎么做事?”

  我面带羞愧地说:“什么要紧就做什么。一天到晚也没闲着,忙忙碌碌的。”

  詹姆士盯着我看了一会,神色严肃地说:“林,我把你当成朋友,所以要对你说一句朋友的话。记住,人生有很多要做的事,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紧要的,一类是重要的。许多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眼前的紧要事情上,而无暇去做重要的事。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的紧要事情,而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去做那些暂时没有收益但以后会重要的事情。我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也这样。给自己订一个10年规划。否则,到时候你可能会付不起账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3:46 | 查看全部
好脸色是最难做到的孝道时间:2012-02-10 作者:瞿鸿燊 点击:357次   《论语》里有个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到愉悦。就像《礼记•祭义》上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谓“孝行”,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呢?

  “婉容”也是修行,连面对父母你都不能心平气和,谁会相信你有干大事业的格局和心胸呢?每临大事有静气,其实就是从面对父母保持“婉容”来修炼的。www.rensheng5.com

  而且真正的孝,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的孝心在哪里,你的孝行就在哪里,这些都会反映在你的脸色上。即便工作有再多的不如意,每天回家的时候,也要给父母笑脸。让老人的心能够安定的,可能就是子女开心的笑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3:59 | 查看全部
因为有用,所以出色时间:2012-02-15 作者:小小Z 点击:244次   有一个男同学,上了黑龙江省某县城的大专,学计算机。那是该省录取时最后出现的学校。大三上半学期,在父母朋友的帮助下他去一个大城市的科研机构实习,碍于面子,该机构接受了他。开始时他干坐着,后来领导看他有点可怜,就交给他一个东西,说:“3个月内完成就行了,到时给你个实习鉴定。”

  3天里,他几乎住在单位,然后———完成了它,那天凌晨,他给母亲打电话,一声大喊:“出来了!”

  母亲吓了一跳。

  当天上午,领导也吓了一跳。

  领导对他刮目相看了,又给了他几个任务,并且规定很少的时间,而他居然都提前完成。

  实习结束,领导没多说什么,但不久后,到他的学校要人,点名要他。这时,机构的上级部门很奇怪:我这有好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你都不要,要一个县城的大专生,开玩笑吧。

  “不开玩笑,他有用。”那个领导说。

  这还没完,后来有一次上级临时借调他去帮忙,结果是:这个部门以前的报表都是最后交,并且还让返工;但这一次,第一个送上去,却成为少数几个一次性通过的。

  上面点名要他,下面不愿放,但硬是调走了。

  现在他做的事情是负责为研究生、本科生分配工作。

  让自己有用,说简单也简单。从大二开始他就不再平均用力,而是开始主攻一项:数据库,那是他的兴趣也是他认为以后用处最广的领域。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到这上面,他几乎在上一个“数据库”研究班。当然,他既是导师也是学生,这种主攻到了什么地步?有时,老师就让他给同学讲,自己在下面微笑着看他。以至于到了大二下半学期,他向一个别的名校的同学问一个问题,那人大吃一惊:这是我的毕业论文啊……

  当然,他也很“滑”,他到最开始那个机构,一看那个任务,正是数据库内容,心里窃喜,心里有数,脸上还是“茫然”,这样他就更有用了。

  这样的学生不会没有工作。

  他的经验总结就是:我所学的知识对应社会工作的一个领域,那一领域“利益的最大化,是我的方向。”

  该领域某一个核心能力(最重要或最有普遍实用性)对应我一个知识点,我在这方面强化,找一切机会转化为实践能力。

  找到它,你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因为那一领域有太多工作。失去了一个,还有一堆等着你。

  你对这一领域有用,就对这个领域所有的就业单位有用。

  原始的标准是:出色就有用。现代的标准是:有用才出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4:11 | 查看全部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时间:2012-02-15 作者:小小Z 点击:260次   在我童年居住的三合院里,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排大水缸。水缸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不能环抱过来,是为了接盛从屋顶流下来的雨水。从前的乡下没有自来水,为了生存,村民们必须寻求各种水源,他们一方面凿井而饮;一方面到河边挑水灌溉;下雨天蓄在水缸的水,则用来洗衣洗澡,这样不但可以惜福,还能减轻到河边挑水的负担。

  刚下过雨的水缸是浑浊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个两三天,水才会慢慢的澄清。由于要让水澄清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因此,妈妈严格规定我们不能去玩水缸的水。玩水的后果就是在水缸边罚站。

  “不可以玩水缸的水。”不只是我们家的规矩,乡下三合院的孩子们全都知道这个教训。

  但是,不玩自己家的水,并不表示不玩别人家的水。

  我们家正好在去中学必经的路上,每天有成千上百的学生走过。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会突然冲进院子,每个水缸都搅一下,然后呼啸着跑走。

  这可恶的举动,使我们又愤怒,又紧张。为了防止水被弄浑,我们终日都坐在院子里,等待恶作剧的孩子。

  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坐在院子里,有时要上学,有时要工作,一旦稍有疏忽,孩子们就冲进来把水弄浑。

  这使我们更陷入痛苦之中。

  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我们:“你们的心比水缸的水还容易混乱。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们愈在乎,他们就愈高兴;如果不理他们,时间一久,他们就觉得没什么好玩了。你们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我们听了妈妈的话,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不再理会恶作剧的孩子。他们也很快就失去兴趣,水,也自然的澄清了。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我们的心像水一样容易混乱,但在混乱之际,不需要过度的紧张与辩白,需要的是安静如实的生活。当我们的心清明,水缸的水自然就澄清了。

  如今,我每次走过乡下的三合院,童年院子里的水缸历历在目,就会想到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心境就有如水缸的水,来自天地,自然澄清。生命中的曲解,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情境的清明追求,却是生生世世的。

  一秒钟的混乱,可能要三天才能清明,但只要我们能够迈向更高的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4:34 | 查看全部
守护一脸笑容时间:2012-02-15 作者:小小Z 点击:253次   古河是个穷孩子,小时候帮人做豆腐。

  古河是个认真的孩子,做事总是尽心尽力,又总是充满信心,所以做得事情也很多。主人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是一副信心十足、笑容满面的样子,所以主人把看他做事当成是件愉快的事。长大以后,他不再做豆腐了,被放债的人雇去催收钱款。

  古河靠着他的笑容,把收款的事情做得很出色,多么难收的款他也能收回来。

  有一次,古河到一个借债的人那里要钱,这笔债早就应该还了,可是借债的硬是拖,“一千年不赖,一万年不还”。这一次,一看来了个讨债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对古河一脸冰霜,横竖不理不睬。他把古河一个人晾在那里,自己走了。晚上,直到睡觉的时候了,他也没搭理古河,索性关了灯,睡大觉去了,让古河一个人摸黑枯坐。古河晚饭也没吃,又冷又饿,但他就是不生气,就是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天亮。第二天早晨,那个借债的人看到古河仍然坐着,脸上仍然挂着笑容,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着实被感动了,恭恭敬敬地把钱还给了古河。

  古河的随和、耐心和永久的笑容,显示了一种心理的力量,意志的力量,信心的力量。

  两年后,古河买了一个废弃的铜矿,后来成为日本的矿业大王。

  任何一种成功都有自己特有的秘诀。

  人们问古河成功的秘诀,古河说:“发财的秘方就是忍耐二字。”又说:“有了忍耐,就没有一件东西能阻挡你前进。”人们这样评论他的成功:“守候着信心与笑容,一切都变得有利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5:44:44 | 查看全部
疼痛的抚摸时间:2012-02-15 作者:小小Z 点击:358次   曾应邀去一所高校给一些学生记者讲新闻采写中的人文关系。讲座进行中,报告厅里时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讲完,一些学生围过来,提问、要地址。我自觉良好。

  一星期后,收到一封信,寄自那所大学。心想,一定是位写作爱好者,听了讲座后写信来探讨问题。

  信笺被折叠成精巧的形状,一看就知道写信者是位女生。小心拆开,读下去,心情陡然变得沉重。

  我在讲座中曾谈及一事:高考结束后,我到某地采访,发现当地电视台在“热播”有关贫困生的报道。一些在高考中得高分的特困学生,因担心交不起学费,有的在镜头前偷偷哭泣;有的与亲人抱头痛哭;有的甚至在亲人遗像前嚎啕大哭。我说,那种画面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我怀疑,如此坦然地公开展示窘境会不会给被访者带来心灵的创伤;我也质问,是不是援助的获得必须以付出自尊为代价?那些以唤起爱心为目的的电视镜头,是不是显得太过生硬粗暴,是不是完全忽略了被访者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信里面说,她就是我所述的曾在镜头前痛哭的一名学生。

  她说,自从电视里播出那一报道后,她感觉如受重创,几乎无法喘息。整个暑假她都过得恍恍惚惚。她说她不能怪任何人,因为都是出于好心,她只能怪自己家境贫困。她说她也想过逃离镜头,想过逃离他人怜悯的目光,但她无力决断。她接受了援助,进了这所远远低于自己期望值的高校。

  而我讲座中的那番言论,无意中触及了她内心里隐秘的伤痛。她说那一刻她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后我讲了些什么她一概不知。她装作埋头读小说,但其实一行也没有读懂。

  伤害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而伤口的复原,却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在心底掀起惊涛骇浪。

  我在回信中表达了诚恳的歉意,并说了一堆苍白陈腐的道理加以劝慰。

  她再一次回信,信里说,她现在需要的仅仅是———遗忘。

  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地,无论富者穷者智者愚者,身边都围着一道或高或矮的篱笆,以保护自己的个人领地不受侵犯。这道篱笆既是一种拒绝,又是一种邀请:它拒绝恶意的窥探,粗暴的闯入;它邀请真诚的帮助,平等的会晤。它是脆弱的,阳光可以渗透,和风可以吹拂,但无法承受双足的践踏。

  伸手相助,永远都是值得赞美的。但请不要忘了认真对待那一道守护人性尊严的心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