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843|回复: 106

《“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跟帖绝技)

发表于 2007-10-18 21:56: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徐工,您好。我们这设备出现新问题,现在难以解决,劳驾您这位专家到现场来传授您的绝招。”李班长看看手表,已是凌晨三点,但是设备的故障影响了机组生产运行,必须及时处理,于是他拨通了“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电话。不到半小时,从正副班长、技术专工到部、厂有关领导,全都来到了现场。

“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是国电荆门热电厂为在线员工提供尖端专业技术援助,解决现场生产疑难杂症而设置的专门的组织机构。网络成员从正副班长到厂有关领导,他们不论身份如何,个个都拥有一样或者多样绝技,有的甚至身怀百般武艺,就是专业技术顶尖人才。徐工以前是继电保护班班长,曾被评为国家电力公司继电保护岗位技术能手;舒工过去是锅炉运行值班员,曾荣获全国电力系统锅炉运行技能竞赛第三名,还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运行技术能手”称号……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此网络24时在线,节假日不休。网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的通信工具每天24时内畅通无阻,随时服务于现场生产,实现绝技资源时时共享。”

一般来说,班组成员及正副班组长是网络基层中人,对于班组现场生产的疑难杂症首先由班组自行解决。若不能及时解决便可立即联系“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电话传授,有时甚至需要到现场亲自指导,针对设备实际状况大会诊,进行现场绝技实战擂台赛。这样不仅可以检验绝技的实用性,还能够不断磨砺绝技,更新绝技。实战完毕后,继续开展绝技理论大辩论,将绝技实践操作过程记录备案,形成新的在线绝技,完成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其实,这仅仅只是电厂身怀绝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场实战运作的一个剪影。据了解,电厂为了充分利用绝技资源,对于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的做法是:重奖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到生产关键部位担任重要职位,将传授绝技变成一种职责,一种动力。电厂的绝技拥有者,一部分被吸纳入技能人才库,享受奖金、津贴,有的还可以出国旅游;有的被逐级提拔,成为生产技术指导者、安全生产责任人。这样采用网中网,技中技,环环相扣,在全厂范围内形成绝技传授层层网络,把绝技传授遍及每个班组、员工,使得绝技学习不再神妙莫测、高不可攀,同时又在实践中检验和推动绝技的快速成长,打造批量完美“绝技”,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员工绝技作为个体资源,它来源于生产实践,同时又是生产实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为了更广泛地应用绝技资源,进一步延长绝技生命力,让绝技全方位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电厂遵循辨证吸收,灵活应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完善了绝技管理办法。除实战指导外,还采取了诸多举措。一是绝技基地授课法。此法采用集中学习,主讲老师多为身怀绝技的专业人士,授课方式力求探究与互动。二电话求教,随问随学法。此举可电话联络,也可当面请教。笔者曾多次向网络技术专家求教,他们都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有时甚至会主动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他们就像是绝技大辞典,24时实时在线,供大家全方位查询,即问即答,倾囊相授,把绝技资源与大家共同分享,将个人绝技转化为企业财富。三局域网络绝技大会场自学法。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都拥有完整的网页,设置有专用的绝技在线查询。各生产班组可以绝技资源时时搜,鼠标轻轻一点,绝技轻松学来。电厂全方位布下重重学技网络,将绝技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为机组安全经济运行铸就铜墙铁壁,为员工绝技学习搭建广阔平台,这不仅是对普通员工的促进、指导,也是对身怀绝技者的检验和监督,促使绝技拥有者将传授绝技变为一种驱动力,促进身怀绝技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线实时刷新技术绝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21:57:55 | 查看全部
【后记】 让“绝技”成为企业创新的“推进剂”

《实践论》表明:“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或外域的知识。”“绝技”作为实践真知,是生产实践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对己是直接经验,对人是间接经验。班组员工应该努力实践,积极发明绝技,相互传授绝技,科学接纳绝技,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迅速成长。  

  一是主动投身实践,创造发明绝技。绝技之所以能让人出类拔萃,光彩照人,是因为它吸收了历史精华,同时紧密联系实际而产生的瞬间灵感。班组员工应重视实践操作,勤于动脑,才能事事都巧干,人人都有绝技。“24时绝技在线资源网”对一线员工倾囊相授的绝技,正是自己从日常实践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精华,是技术创新的“火源”。  

二传授绝技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其一,绝技具有传承性。科学巨匠牛顿曾谦虚地说:“假如我能比别人了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意义就是技术、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个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事事躬亲。学习别人的绝技,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历史的“金字塔”上,站得愈高,看得愈远,进步也就愈快。其二,绝技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它。绝技也有它的产生、发展、消失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变迁、设备技术的更新,新的绝技将取代原有的绝技,昔日的绝技将褪去光环,成为历史的“金字塔”,成为后人依靠的“肩膀”。但是如果不曾被传授,那将会逐渐被遗忘,永久被埋没,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所以绝技必须适时适地广泛推广应用。  

从重奖、重用绝技发源者到24时全方位传授技术绝招,从传授岗位绝技到为班组解决疑难杂症,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从而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我们个人、班组、企业,乃至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辨证接纳绝技、学习绝技,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不断推陈出新,最终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更应该推广绝技,让它成为班组进步的助推器,成为企业创新的“火种”,成为社会发展的燎原之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22:30:06 | 查看全部
晓红大作不断,很勤奋,值得我好好学习呀! [s:126]  [s:126]  [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22:40:07 | 查看全部
[原稿:让技术“秘笈”成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剂”

【事件】 调偏就象把握方向盘!

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学习,荆电输运班新员工陈晨最近正式上岗了。可是,等他来到生产现场一看,顿时傻了眼:第一天上岗,设备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瞧!整条皮带的煤全部压到左侧,煤粉都快要掉下来了!怎么办呢?以前跟师傅时听说过也从运规上看到过调偏的方法,但遇到这么严重的跑偏还是头一次。唉!看来今天是倒霉了!现在也只能靠自己慢慢揣摩,摸着石头过河了。于是他按照以前听说过的操作方法,战战兢兢地推了一下皮带调偏上托辊,煤粉没有改变方向。再往相反的方向慢慢地边移动边观察煤流走向,他发现毫无起色。他急了,使劲一推,将托辊一下子扳到了极限位置,煤流方向稍微扭转一下后又迅速恢复到原位。可怜的小陈觉得自己此时真有些“山穷水尽”、“黔驴技穷”了。调吧,没有效果;不调吧,随时都有洒煤的危险,到时候不仅累人而且还弄得四处都是煤粉。

正苦恼时,副班长赵怀川走了过来:“不用急!皮带调偏其实很简单。学过开车吗?调偏就象把握方向盘,煤朝哪边偏,就朝那边调。头部和中部是微调,尾部是大调。现在就需要大幅调整。”听了这话,陈晨来到皮带尾部,小心翼翼地打开固定绳索,按照副班头说得方法,将尾部下托辊轻轻朝前一推,嘿!!还真灵,煤流不偏不斜,正在皮带中央,顺畅地流进了煤仓。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需躬行”呀!

随后,副班头和小陈一起顺着皮带边走边说,皮带运行稳定时,可以来回巡视一下,检查设备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来到煤仓皮带层,副班长又问道:“会看仓吗?”小陈不好意思地说:“有点担心,不敢说。没有试过。”“不用怕,试一试!很容易的。你要学会根据负荷的大小估计煤流时间的长短。刚开始,要养成勤看表、勤看仓、勤比较的习惯,把握好仓位、时间、煤量以及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的关系。等以后熟练后看仓的次数就可以适当的减少了。”一席话说得小陈心里热乎乎的:“班头儿,感谢你的倾囊相助!不用一个班的时间,咱就把你的技术秘笈全部学到了家!”“应该的,教会你们也是我的工作职责嘛!”

【笔者评说】“技术秘笈”,企业发展的“宝藏”

《实践论》表明:“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或外域的知识。”“技术秘笈”作为实践真知,是生产实践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对己是直接经验,对人是间接经验。班组员工应该努力实践,积极发明“秘笈”,相互传授“秘笈”,科学接纳“技术秘笈”,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迅速成长。

  一是主动投身实践,创造发明“秘笈”。“技术秘笈”之所以能让人出类拔萃,光彩照人,是因为它吸收了历史精华,同时紧密联系实际而产生的瞬间灵感。班组员工应重视实践操作,勤于动脑,才能事事都巧干,人人都有技术秘笈。这位班长对新员工的“技术秘笈”倾囊相助,是从自己日常实践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精华,是生产技术的“秘笈”,是技术创新的“火源”。

二传授“秘笈”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其一,“秘笈”具有传承性。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曾谦虚地说:“假如我能比别人了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意义就是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个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事事躬亲。学习别人的“秘笈”,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历史的“金字塔”上,站得愈高,看得愈远,进步也就愈快。其二,秘笈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它。技术“秘笈”也有它的产生、发展、消失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变迁、设备技术的更新,新的秘笈将取代原有的秘笈,昔日的秘笈将褪去光环,成为历史的“金字塔”,成为后人依靠的“肩膀”。但是如果不曾被发现,那将会逐渐被遗忘,永久被埋没,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所以秘笈必须适时适地广泛采集推广。

从传授岗位秘笈到新员工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从一条合理化建议到广泛收集“秘笈”,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保证了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我们个人、班组、企业,乃至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辨证接纳“秘笈”、学习“技术秘笈”,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最终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更应该推广“秘笈”,让它成为班组进步的助推器,成为企业创新的“火种”,成为社会发展的燎原之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07:57:31 | 查看全部
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电厂还在全厂范围内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TQC小组活动。建立基层质量管理网络,完善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并将全面质量管理列入议事日程,把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调动职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形式。QC小组活动充分结合班组建设、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力切生产实际,做到齐抓共管,人人到位:管理部门注重改进先进工作方法,生产班组以技术攻关为主,后勤班组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主等。通过PDCA循环,全面展开采取“解决一个难题”、“提出一条建议”、“搞一个小改小革”等质量管理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实、活、新”的特点。截止到去年底,该厂共注册现场、管理、攻关、创新四种类型的QC小组1556个,参加人数7890人次,共取得900多项活动成果,QC小组普及率超过85%,成果率高于79%。电厂先后获得省行协以上级别的QC成果奖36项。其中汽轮机真空严密性QC小组的《提高#3机真空严密性》被评为全国优秀QC小组,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小组。荆电已发展成为装机容量达1800MW的百万大厂,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花园电厂。

以上内容与创新和"金点子"没有关系!从技术和写作的角度来说,此稿写得不太成功。建议跟帖不要铺太大的摊子,那样不太容易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07:58:2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6楼刘浩军于2007-10-19 07:53发表的  :
好主题好文笔,赞赏!



[s:113][s:113]

感谢刘老师鼓励!还请提出修改意见!

[s:126][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08:18:53 | 查看全部

Re:<“金点子”,企业创新的“火种” >  敬请夏老师和各位老师指点拙作

杨晓红老师真是高手,鼓掌祝贺! [s:126]  [s:126]  [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08:22:11 | 查看全部

Re:Re:<“金点子”,企业创新的“火种” >  敬请夏老师和各位老师指点拙

引用第9楼王兴刚于2007-10-19 08:18发表的 Re:&lt;“金点子”,企业创新的“火种” &gt;  敬请夏老师和各位老师指点拙作!!! :
杨晓红老师真是高手,鼓掌祝贺! [s:126]  [s:126]  [s:126]


谢谢王老师!!请多指点!![s:126][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08:36:38 | 查看全部
引用第7楼胜利顾永强于2007-10-19 07:57发表的  :
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电厂还在全厂范围内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TQC小组活动。建立基层质量管理网络,完善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并将全面质量管理列入议事日程,把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调动职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形式。QC小组活动充分结合班组建设、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力切生产实际,做到齐抓共管,人人到位:管理部门注重改进先进工作方法,生产班组以技术攻关为主,后勤班组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主等。通过PDCA循环,全面展开采取“解决一个难题”、“提出一条建议”、“搞一个小改小革”等质量管理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实、活、新”的特点。截止到去年底,该厂共注册现场、管理、攻关、创新四种类型的QC小组1556个,参加人数7890人次,共取得900多项活动成果,QC小组普及率超过85%,成果率高于79%。电厂先后获得省行协以上级别的QC成果奖36项。其中汽轮机真空严密性QC小组的《提高#3机真空严密性》被评为全国优秀QC小组,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小组。荆电已发展成为装机容量达1800MW的百万大厂,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花园电厂。

以上内容与创新和&quot;金点子&quot;没有关系!从技术和写作的角度来说,此稿写得不太成功。建议跟帖不要铺太大的摊子,那样不太容易成功。

谢谢顾老师指点迷津,我再仔细修改修改!![s:107][s: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09:14:20 | 查看全部
[s:107]  [s: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