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8|回复: 13

艺术品信托:玩了艺术 悬了财富

发表于 2014-8-16 00:47: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段不懂金融,十几年的投资经验是跟风而上,而股市、房产都没有让他失望。
当他关注到艺术品信托可以年赚20%以上的时候,就将资产投向了这个闪烁着金光的新兴领域……
投资与理财 郭成 李彩凤
艺术品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持有的资金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将该资金投资于艺术品市场,并由受托人具体负责艺术品投资事务,通过艺术品投资组合,在尽可能地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投资者提供分享艺术品价值增长的收益。
一篇《到期仅兑付一成本金 杏石盛世艺术品基金投向成疑》的报道,让老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2011年,他花300万元买了一只期限为3年的艺术品信托,今年9月将是到期分红的日子。而铺天盖地的各种艺术品信托出事的消息,让老段焦虑不已。3年前风风火火的艺术品投资,在今天成了烫手的山芋。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5月,李小姐于东莞东城区星河支行购买了一款名为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艺术品私募基金的产品,期限为2+1年。今年5月到期后,普遍只拿回本金的约10%,并且3年的投资收益全部未支付。
老段不懂金融,十几年的投资经验是跟风而上,而股市、房产都没有让他失望。当他关注到艺术品信托可以年赚20%以上的时候,就将资产投向了这个闪烁着金光的新兴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7:18 | 查看全部
艺术品信托从何而来

老段是看了关于民生银行的艺术品投资产品的报道后,才决定要投资这个领域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的介绍中,从拍卖市场的数据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2007年到2009年间,通过交易岳敏君、张晓刚、刘野等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了25.5%的理财收益率。第一只基金真金白银地赚到了钱,这种优雅的赚钱方式吸引了老段。

“怎么能光看这个收益率呢!”有人慨叹。艺术品投资有它的规律,老段看看一直上涨的交易数字,就买了艺术品基金产品,这艺术品里的水有多深,他是一点也不知道啊!

咱们看看艺术品市场是怎么火起来的。

2008年前,中国经济10年高速增长,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也水涨船高,在2005年前后实现了跳跃性的增长。从雅昌艺术网的拍卖纪录可以看出,艺术品市场从2002年到2005年平稳上升,2005年当代艺术F4的拍卖纪录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神话。同样在2005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刘小东的组画《十八罗汉》以50万美金的高价被“蓝马克”基金买走。这个出价震惊了当时的艺术界。那一年,刘小东大型的油画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也只在2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从2002到2009年,艺术品市场持续7年的走高和个别艺术家缔造的市场神话,促成了人们对艺术品市场发展形势的乐观判断,同时也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

2010年,中国书画更是热火朝天。拍卖场上,各种亿元书画层出不穷,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各种喧嚣和冲动汇集到一起,很多人坚信,艺术品牛市只是刚刚开始,中国书画单件拍品即将迎来“十亿元时代”。

随着拍卖场上不断产生高价艺术品,艺术品信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度风生水起。

2009年6月18日,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首款艺术品信托产品以后,中国艺术品信托市场从无到有地迅速蓬勃发展。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信托公司共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45款,比2010年增加35款,增长幅度达350%。2011年艺术品信托发行规模为550075.5万元,而2010年度发行规模仅为75750万元,同比增长626.17%。由此可以看出,2011年是艺术品信托快速发展的一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7:30 | 查看全部
产品数量和发行规模大幅度缩减

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艺术品信托很快在2012年至2013年遇到了拐点。

2012年共有12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34款,融资规模为334634万元。与2011年相比,产品数量减少了11款,环比下降22.73%;发行规模环比下降39.5%,下降幅度较大。进入2013年,艺术品信托不仅发行规模下滑,参与机构也锐减。用益信托工作室曾于2011年、2012年连续发布季度艺术品信托市场报告,然而2013年以后,该工作室暂停了对艺术品信托的数据收集。用益信托一位工作人员就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产品太少,从2013年起,不再编制相关的市场报告。

前文中提到的到期仅兑付一成本金的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资中心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就正好卡在了这个不景气的年头上。像这款基金一样,遇到艺术品市场高价买入、低价到期的信托产品并非孤案。2011年55亿元规模的信托投资,几乎都面临过到期兑付的困境。

不过,比这个问题更糟糕的是,有些公司拿着这部分资金做了它用。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钱没买成艺术品,也许不存在高买低卖。艺术品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马学东指出艺术品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艺术品基金管理并不规范,基金管理不透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起人可能借着艺术品的名义筹资,拿着这笔钱去投资其他行业,最后拿来兑付和分红。”

据坊间传闻,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便有一部分投资到房地产领域。

听到这样的消息,老段回忆起这3年里并没有收到基金运营的任何报告。当然,“非凡理财”是从中赚了钱的,而自己买的这只信托到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让他焦虑不已。

艺术品投资人朱小钧指出:“艺术品基金在中国的发展还特别不成熟,不管是从业人员水平,还是相关政策、运营方法,都不成熟。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一个艺术品基金规范运营所需要的成本。从拍卖公司买入、卖出作品,共需要缴纳30%左右的拍卖佣金,加上卖掉作品需要付出的增值税17%,这就将近有50%的成本是需要支出给外界的。再加上人力成本,需要让一件作品在两三年之内实现翻倍的升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7:44 | 查看全部
挨过兑付危机 投资者仍然迷茫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2011年、2012年市场高潮时期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信托资金,在这一年面临着一场兑付危机。

业内流传的一个数据是,2013年至少30多亿元的艺术品信托产品面临到期兑付困难,最后虽然通过刚性兑付或延期兑付化解了危机,但仍让投资人和机构心有余悸。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地产商王耀辉所控制的公司于2010-2011年期间发行了8.7亿元的艺术品信托,其中有一款豪圈4.5亿元的信托资金,就是以之前4.368亿元拍到的黄庭坚《砥柱铭》为抵押品的。据了解,随着王耀辉的被调查,相关信托资金已到期兑付,坊间相传,是王耀辉变卖了北京剩余的几亩地,才得以兑付的。

就算挨过了2013年这一波的集中兑付危机,但是,投资者对中国艺术品信托的热情并未恢复。中国艺术品信托市场的不规范、交易的不明朗、虚假炒作等不成熟的表现,让投资者不由感叹,这里头“水太浑”,购买艺术品信托让他们左右为难。

老段感慨:“都说玩艺术,这艺术可不是好玩的!”

确实,如果看看国外艺术品基金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世界上成功的艺术品基金持有作品大多在7年以上。教科书级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设计时间为25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0年前后才卖掉所有收藏作品,官方公布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1.3%。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实现盈利,这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个整合了强大团队的合力运作的结果。

中国艺术品信托在萌发的初期,赶上了宏观经济的大发展期,而在艺术品泡沫破裂的前夜大量发行基金产品,造成今天难以兑现的困境。严格地说,中国艺术品信托并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而2011年集中喷涌的艺术品基金洪潮,到今天成了定时炸弹。想分享艺术品投资这块蛋糕,似乎并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8:01 | 查看全部
一位参与者的自述

在成立艺术品信托前夜 我为何知难而退

艺术品信托多是两年或者三年期,承诺的年化收益率大概为12%,三年就是36%,加上发行的成本、担保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林林总总的成本加起来,三年的收益率要超过50%,才能兑现承诺收益。如果走拍卖,那么收益率必须超过80%。

投资与理财 叶辉

成立一只艺术品信托基金,那是我在2010年和2011年最狂热的事。当时,我离成立自己的信托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最终却放弃了计划。很多支持者不理解:你既有金融背景,又是字画投资高手,为什么不用别人的钱赚大钱呢?

三年多之后,想想别人这会正在为艺术品信托焦头烂额,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可以安逸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带着几个朋友做的字画投资项目也非常不错。

放弃,在当时其实有点被迫,又是主动选择。因为即便作为一个当代书法收藏圈子里公认的好手,我也无法将大资金做到信托承诺的收益率,觉得事不可为。

在之前,要说成立信托,大家都觉得我的优势不少。首先,从2001年开始字画投资,我在圈子里也算一个“老人”了。从2009年新一轮牛市以来,我带领一帮人投资了石开、鲍贤伦、刘彦湖、徐正濂、徐海、何国门、尹海龙等中青年名家书画作品,不少人的作品四年时间涨幅超过两倍。

另外,我对金融也比一般人要熟稔。在做字画投资的同时,我一直上班当记者,2007年底跳槽到了《投资与理财》杂志,跑公募基金,在工作的六七年间,我采访了近百位基金经理,包括前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在内的诸多明星基金经理。我经常在圈子里这么“自嘲”式的介绍自己:偷师基金经理,玩转字画投资。我学习基金经理的投资模式,与他们一样建立书画名家“股票池”,创立了自己的书画投资逻辑。不在重点关注范围的名家字画,我不会去碰,投资的都是研究得非常透的,不但看他们的艺术影响力,还看市场流通性控制风险,看上升空间判断以后的涨幅。事实上,这套理论非常管用,帮我赚到了不少真金白银,可以让自己仅仅为了兴趣上班当记者。

2010年艺术品炒得热火朝天,那帮搞金融的朋友劝说我,既然你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不成立信托?于是我也跃跃欲试。在几个搞金融的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一部分资金,并且接触了两家信托公司,但最终知难而退。三大难点等同于三座大山,最终打消了我成立信托的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8:12 | 查看全部
难点

三年时间太短,高收益不好实现

首先,期望的收益率不容易实现。目前信托多是两年或者三年期,承诺的年化收益率大概为12%,三年就是36%,加上发行的成本、担保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林林总总的成本加起来,三年的收益率要超过50%,才能兑现承诺收益。

如果去拍卖会买卖作品,交易成本就会把收益都“吃掉”。以一件成交价10万元的作品为例,拍卖公司收取买方15%的佣金,收取卖方10%,加上卖方个税3%和保险费1%,交易成本达到29%。也就是说,除非拍品价格涨幅超过30%,你才可能赚钱。到拍卖场上的买卖作品三年要增值80%,才能保证信托的收益,怎么可能实现?

如果用大笔资金买入当代名家作品,并且私下卖出去,节省了交易成本,但是如何保证三年之后依然是牛市?信托到期想卖时就能有人接盘作品?遇到牛市大批作品不愁人接盘,但是遇到熊市其实很难出手。当然,如果时间够长,挺过难关,只要看对了艺术家,照样赚大钱。不过这个方式,个人或长期合作团队投资可以,作为有时间限制的信托来说,很难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8:29 | 查看全部
难点

风险控制漏洞太多

在探讨艺术品信托运行的过程中,我那几个在基金公司工作的好朋友还给我提出了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如何做风险控制?如何监管资金安全?

就公募基金和投资股票的信托而言,他们的资金都在股票账户里,只有赔赚的问题,而不涉及其他风险。但是艺术品信托呢?除非到拍卖行进行买卖,它的一切资金来往和作品的管理都存在漏洞。也就是说,钱和艺术品随时会处于失控状态。对于投资人来说,钱很危险。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游走在被诱惑犯罪的边缘。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是隐藏巨大的安全漏洞。东莞出事的那只艺术品基金,投资了什么都说不清楚,资金去向成谜,其实就是监管出现了问题。

难点

抵押物难觅

我们找的信托公司比较严谨,他们在询问了相关问题之后,希望我们找到“抵押物”,也就是万一信托出现问题,最终拿来抵御风险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有些艺术品信托,最终发行方会承诺收回作品,等于是艺术品融资的质押融资理财产品。

我对质押高息借钱没有兴趣。如果拿自己的房产进行抵押,我不如贷款,自己做自己的字画投资好了,年利息只要7%就够了,何必费时费力,成立艺术品信托呢?

虽然一家信托公司说细节还可以再谈,但是三大问题已经让我意兴阑珊。一个典型案例是,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和几家信托公司发过8.7亿元左右的艺术品信托,不仅虚抬拍卖品价值,而且后来发现其抵押的艺术品其实为赝品。2010年以4.368亿元的天价拍下黄庭坚的《砥柱铭》,就是该公司的手笔,后被质押发行艺术品信托。我不愿干类似的事。如果不能做一个十分规范并且赚钱的艺术品信托,那我非要成立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8:44 | 查看全部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传奇

截至1992年1月31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已将其购入的2232件作品中的1842件成功售出。经过计算,这些作品的权益报酬率为13.9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则为6.07%。

编辑 郭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8:57 | 查看全部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复苏,艺术品价格开始逐年飙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艺术品的投资性,进而尝试不同层次的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投资基金这一极富话题性的投资模式,也在这一特殊的阶段蜂拥而起。运作成熟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投资计划则非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莫属,今日重新检阅仍能为我们提供借鉴。

缘起:经济危机下的财富保值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3年底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面临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居高不下,英国的股票市值也没能逃脱厄运,从1973年年初至1974年年底伦敦股指跌幅达7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也下跌了40%。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英镑国际货币地位逐渐丧失,财富流失成为各个经济体首要面对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每年将可支配流动资金总数的5%(约500万英磅)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00:49:09 | 查看全部
三个关键人

基金会财务主管克里斯多弗?列文是一位“温文尔雅又有着数学头脑”的统计学家,热衷于手稿和书籍方面的收藏,所以,他能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想到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点子,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列文相信艺术品投资是达到最大获利的方法之一,而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针对1920—1970年的英国艺术品市场,展开了全面的统计研究。他利用杰拉德?瑞特林格《品味经济学》一书中的数据,剔除掉了个别产生特殊价格的艺术品,即超过平均价格10倍及10倍以上的个别艺术品,进而得出不完全统计:仅仅是1974年一年,英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就高达10亿英镑,而且,“只有织锦、古代兵器和甲胄的价格上涨速度追不上通货膨胀”。须知,1974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27%,在股票、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的光景下,还有什么投资手段比艺术品投资更引人热望遐思?

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列文建议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3%(大约400万到800万英镑),以品类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左右。之所以将投资额度限定在基金会年可支配总额的3%,完全是为了避免短时期内投入过量的资金,造成艺术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干预到艺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将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则是因为当时列文认为,25年是艺术品可以成功获得最大收益的必要年份。

列文需要一位艺术品市场方面的专家协助他工作,于是,他找到了苏富比拍卖公司。苏富比拍卖公司委派安娜玛丽亚?艾德尔斯坦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她很好地胜任了这一工作。

而另一位保险统计学专家莫里斯?斯通弗罗斯特则负责督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

对于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采取的监督非常严格,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管的机构:艺术品小组委员会。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每一次采购,都必须事先由艾德尔斯坦向委员会提交详尽的购买计划,包括艺术品的清晰照片、价格比较资料以及投资分析报告,并接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方式体现了艺术品投资基金在操作过程中必要的监管机制,以及操作和监管相分离,并各自独立的基本要求,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耗费了时间,“有时甚至会忽略了还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