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19 10:47:07
|
查看全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从职工办公室安装摄像头谈起
最近某单位在普通职工的办公室安装了摄像头,领导可以在办公室查看到下属办公室的工作情景,此举引来职工的一片争议和不满。主要焦点问题是:如此监管是否合适,领导是否也应带头安装接受群众的监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办公室隐私一直都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现代社会的职场办公室一族每天至少有8个小时都消耗在办公室里,甚至比呆在家里的时间还要长。目前法律虽然并无明文规定不得在办公区域安装摄像头,但是在《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有保护公民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方面的规定。而员工即使在上班的时候,也会有个人隐私的。办公室既是我们人际交流的重要地点,也是我们各种信息和八卦的交换市场,如此曝光在摄像头下,真的合适吗? 我们通过安装在办公室的摄像头究竟看到了什么?
管理与监管有很多方式,我们从不怀疑通过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我们也从不否认职工素质有优劣、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个现象的存在,才需要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监管方式是一门哲学,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因为不论多么有效的管理手段都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对抗,因为人与人的关系除了和谐就是对抗。所以有了什么样的方式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去认真思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取决于人,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领导?
在我看来用摄像头来盯住职工是一种很糟糕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这只会让管理层和普通职工之间变得更加敌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杨钟红副教授对于这种管理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摄像头监控,表面上看是一种管理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却是管理理念的倒退。这种管理方式不把职工当成有能动性的人,而是把其人物化、工具化,这是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相背离的”。
这种监管方式类似于牢狱监管,更类似于把职工当做机器来看待,不论你的管理技术多么先进,这跟古代的独裁、专制毫无区别,会导致四大危害的产生:第一,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有些职工会在表面上顺从,暗地里寻找对策。摄像头最终让管理者深陷于与这类职工较量的泥坑,难以自拔。第二,使职工盲目顺从,不利于职工的个性发展。监控使他们对管理者产生更大的依赖,必将逐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在职工中可能产生暗地对抗,因为管理者为我是从,听不进任何职工的谏言,无异于封口。《国语·周语上》说得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口”能说出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一旦职工产生对抗情绪,会直接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使集体社会形象受损。第四,会对职工心里产生影响,阴影将长期聚集,无法散去。在北京曾有一企业员工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老板为监督员工干活,在他的办公室安装了摄像头。从那以后,大家工作丝毫不敢懈怠,整天就像上了弦一样。然而不久,他工作中的一个失误还是被摄像头抓住了,他不仅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处罚,还险些丢了饭碗。此事让他对摄像头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他告诉医生:“我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四处找摄像头,尽管自己并没有要做坏事的想法。”医生告诉他,他是因为受到刺激之后产生了应激反应。
现代社会自技术进步以来,反面效应也无处不在,我们通过摄像头还可以看到人的偷窥欲,这一点不论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是如此,即使你可以说出种种合理监管的理由。我们还可以看到到处肆虐的权力,看到任何人不再有信任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职工看到了这个领导领导艺术的缺失、心虚以及他内心极度的不自信。
管理的控制与人的自主性是冲突的,控制人的行为,就制造了管理与人的自主性的冲突。管理的目标只有依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这是管理中最核心的本质。当我们的监管手段变得如此“卑劣”时,监管者已经丧失了管理能力。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曾经说过:“在管理者看来监视十分必要时,实质上已经证明其管理基本上是失败的”。
曾有数据表明,反对在办公室安装摄像头的人占绝大多数。其中75%的被调查人群明确反对在办公室装摄像头,20%表示可以理解,只有5%觉得无所谓。受访对象包括公司职员、公务员、记者、售货员等。他们多用“不爽”、“恐怖”、“压抑”等词汇来表达对此举的反感。
现代社会我们的管理者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就是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实施有效的管理工作。通过监控系统对被管理者进行监视有着便捷的优点,也容易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容易造成双方思想情绪上的对立,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倡导的。心灵的伤痕是不容易弥合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像犯人一样被监视,我们是国家工作人员,我们需要人性化的管理,互相尊重最基本的人权,哪怕你没有侵犯它。 领导者需要普通职工不具有的高素质,领导素质包含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里素质等主要内容。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又受制于领导者的品格,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品格的外在表现,而领导者的品格则是决定其素质高低的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在领导者诸素质中居决定的支配地位。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及其工作的影响面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制力。这就是说,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务必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部属和群众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带头莫为。《论语》中讲: “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孟子坚持“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 以人为本” 的领导理念了。
领导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领导的根本问题是领导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对于领导来说不是去监管,而是去服务,归根到底是为谁服务的问题。邓小平说: “ 什么叫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 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新的精辟概括。既有深刻的内涵, 又具有时代特征。职工可以不优秀,但是领导不可以不优秀。
管理和监管是相互的,除非管理者也带头接受群众的监管,否则失去群众监督的监管就不是合理的监管。管理人员不能搞特殊,以管理者自居,采用“奴隶主”的管理方式。实干是真功夫,落实是真本事。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而不能只是一级说给一级听。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喊”,是一种宣传,是为了尽快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干”,要的是过程和结果,是将各种想法付诸实践。在现实中,有些干部之所以以“喊”代“干”,是因为“喊”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喊”只要动动嗓子、开开大会,就能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可是“干”要动真碰硬,要甩开膀子、放下身段、做出样子。这样我们的干部等于在和职工互相监督,不管什么干部“不去干、不放下身段、不做出样子、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会永远牢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实, 领导是崇尚简约的。什么时候, 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 那才算步入了领导的良性循环和最高境界。有哲人认为:“ 最好的领导就是没有领导”。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运转, 每一位下属都能恪尽职守、发挥专长, 那领导者还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操什么心呢?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未必是卓越的领导者,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 下属未必能体会到他的存在。他的领导风格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几乎让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们说, 这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最高明的统治者, 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罢了。 次一等的, 下属会尊敬他、赞誉他; 再次一点的, 会使人民因慑于他的威势而畏惧他; 最差的, 毫无威信可言,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只能使得下属瞧不起他、轻侮他。可见, 领导的最高境界, 就是要让被领导者几乎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 让他们感觉到现在的一切, 似乎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实践证明, 哪个领导重视“ 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领导,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团结、相互信任的集体氛围, 给每个职工都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在生活中关心他们, 那他的领导艺术离成功只差半步了。
我们需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下的监管,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