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0-2 15:05:33
|
查看全部
70年代,农村照明靠的是“煤油灯”,而且“煤油”是凭票供应,为了节省油很多家庭都是夜间做饭时才点灯,吃过饭就熄灭灯火,一家人坐庭院里或者“串门子”到别人家唠嗑,小孩们围坐在大人身旁听大人们讲故事,如《王莽追刘秀》、《刘墉的故事》、《李自成五官不正不能做皇帝》等等,这些故事大多是大人们从戏曲里听来的,讲述中还掺加了神神兮兮的迷信色彩。这就是我记忆中的30年前的农村文化生活。
80年代我参军到了部队,当时部队里每周放映一场电影,每个连队都有台电视,电影是集中观看的,电视是只看《新闻联播》,记得当时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就是赵忠祥。大概是83年吧,记得当时的武汉军区宣传部因拍摄一个节目到了我所在的部队,在团机关招待所院子里播放了一部武侠片子,那是才知道还有“录像”这种高科技。那是我在政治部报道组,记得当时比较先进的摄影装备是一部“海鸥.120”和一部“海鸥135”相机,当时能够背上这两台装备到基层采访,基层战士真是拿你“刮目相看”。像“传真”这样的传输工具,军政治部才只有一台,能够用“传真”发稿,不知要通过多少审批手续,政治部当时有个“书记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三写”——抄写、复写、刻写(油印机刻写蜡纸)。
90年代我参加工作到了煤矿,那是上班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记得自行车在当时也不是每家都有,有一年煤炭经营形势比较好,矿上在给职工发福利时每人发了一辆自行车,当时可把职工高兴坏了,有的职工就自发组织了个浩浩荡荡的车队,下班结伴到县城兜风,有人羡慕的称他们是”煤黑子下山“。
2000年之后摩托车逐步替代了自行车,当时摩托车还没完全普及,有钱的买个新车,没钱的就买个”二手车“,摩托车当时是男人的奢饰品,一家人能够拥有一辆摩托在当时应该是”万元户“。然而不到十年,摩托车逐步在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男女都能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和汽车,人们出行有了短途”骑车“长途”开车“的更多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