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昆明的文化及娱乐中心在哪里?就在位于市中心盘龙江畔的昆明“文化生态”中心——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但这座文化宫建于何时,就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清楚了。作者问过几位年过六旬的“老昆明”,他们竟各说不一。新中国第一代工 会干部、文博专家丁学仁的说法是“大约在1953年”。
当年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中心主楼。(陈秀峰供图) “街舞”跳进文化宫
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是工会工作与职工文化生活的平台,由昆明市总工会负责管理。1952年,正是“中苏友好”的蜜月时期,为此,昆明市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中苏友好月”活动。刚从部队回昆的家父陈长庚也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昆明分会的组织宣传工作。这个友好月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举办大型“露天交谊舞”活动。每天傍晚,只要天晴,昆明市几条主要街道都会张灯结彩,无数对男女在高音喇叭播放的圆舞曲的伴奏下欢快起舞。那场景真是空前绝后。
后来,过于形式主义的“街舞”取消了,但舞仍然可以跳。于是,由工会组织的交谊舞会跳进了新开张的文化宫。丁学仁说:“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的大会议室是两用的,不开会时就把椅子撤到边上,中间就让出来一个大舞池,这就成了工会干部与职工群众跳交谊舞的好地方。”那时的工人文化宫,还有工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武术及太极拳等,是丰富昆明市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乐园。
中国店员工会昆明市委员会“国庆”二周年游行盛况。(陈秀峰供图) 会员门票只要5分钱
工人文化宫开业之初是要收门票的,当时已是工人阶级一员的陈立言记得,凭工会发的《会员证》进大门可减半收费,一角一张的门票只需付5分。在60年代已上高中的张先生的记忆中,他家就在文化宫附近,占尽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他告诉作者说,文化宫大门“护国门”是1953年移过来的,且每年都要刷漆,颜色是大红色的。文化宫有昆明最好的灯光球场(篮球)和滑冰场(旱冰),有昆明市最大的茶室。茶室分两个部分,均为二层楼,可容上千人,分别沿文化宫西侧围墙和盘龙江一侧而建。茶室的茶杯为白陶瓷,每杯收费2分。喝茶的以中老年居多。茶室里有讲评书的,所讲内容以历史故事及经典名著为多。茶室里除了卖瓜子、花生、蜜饯等零食外,还有卖腌萝卜、腌黄瓜的,且均为“公家”出售。茶室里还辟有一个“冷饮室”,所卖冰棒、冰淇淋及果子露等是年轻人及小朋友的最爱。茶室里还出租乒乓球、扑克、象棋什么的,花上几角或块把钱的押金,就可以尽兴而乐了。
每年举办春节游园活动
在“文革”前,工人文化宫每年都要举办丰富多采的春节游园联欢活动。联欢票由各单位工会组织统一领取发放。由于数量有限,人们以能获得一张联欢票为幸事。联欢会开幕前几天,文化宫里就已披红挂彩,所有建筑物和道路两旁的树林均挂满了彩旗和彩灯。当人们期待已久的春节游园联欢晚会到来的时候,迎接人们的是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缤纷世界。游园联欢会上有歌舞、戏曲、杂技表演,各个演出场地都座无虚席。跳交谊舞、看露天电影、猜灯谜、玩游戏……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昆明的有钱人相继在这里建盖了几幢小洋楼及配套的绿化工程;又经过50年代初文化宫落脚后数年的不懈努力,这里的建筑物和园林布局已相当完善。整个文化宫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曲径通幽。一对大门(前后门)、一对喷水池、一对篮球场、一对电影院(文化宫影院和大跃进电影院)、一对茶楼及一对二层小洋楼——音乐厅和报刊阅览室,有意无意中形成了“好事成双”的祥和布局。
拆文化宫建“红太阳广场”
最早的工人文化宫被拆除的时间据说在1970年春节后,在一次违反自然、违反科学的围海造田开工誓师大会开过的3天,由公路部门筑路工人组成的“拆爆队”开进了文化宫。拆除文化宫的理由是,要在这里建“红太阳广场”及纪念馆。在那个极左年代,几乎无人反对这个从政治狂热中滋生出来的“宏伟计划”。在“喜新厌旧”的人们中包括作者这个中学生在内,从几个月前听说这个消息起就期待着这一人间“奇迹”早日诞生。与文化宫一起被拆的还有对面的检阅台。曾是志愿军战士的机关干部李华,当年就参加了拆除检阅台的义务劳动。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改革开放后,在原址上重建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被提到了市政府的议事日程。1985年12月,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新工人文化宫十八层大楼建成。今年2月,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昆明将投资3个亿在呈贡新区新建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喜爱文化宫的昆明人又多了一个甜蜜的期待和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