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员工今日谈第21期】你赞同工人文化宫回归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0:52 | 查看全部
记忆,那消逝的宝鸡工人文化宫
                                                   长河向月
                    
     许多东西,它好像老在那里,好多年没有改变。这会让人感觉它就应该在那里,一直在那里,永远在那里。直到有一天,它突然离去,你才发现,这么多年,你竟然仓促的势利的未来得及给它留下一张照片。再后来,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原来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2008年6月的一天,在本市一家网站的论坛里,我与工人文化宫不期而遇时,就恍然有这种感觉。            
                      (图片转自网络)   
工人文化宫有50多年的历史,位于火车站对面,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主街的中段,占据了这个城市最核心的位置。南来北往的客人,一下火车、汽车看到的就是文化宫。逛街的人,少不了从工人文化宫前过。工人文化宫里面有老电影院、中年人爱去的露天舞厅、有酒吧、乒乓球、台球,有给小孩办的音乐、舞蹈什么的班,还有小吃市场等等,充满了世俗的烟火味和文化味。
     工人文化宫是这个城市刚刚解放后兴建的给工人休闲娱乐的地方,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现在老了。在一个现代化的商业街中,你进入一个院子,它不是公园,却有许多老树,绿荫庇道,老蔓爬墙;它不是博物馆,却有许多老建筑,体现革命时期来自苏联的影响;说它娱乐,却只是吸引些中老人来露天舞厅,年轻人都去别处了。它就是这么一个存在,有些悠闲,有些自在,有些落伍,有些沧桑,这个人人忙碌的城市的商业街上,占据这个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段,它像一张有些褪色的黑白照片,展览在五彩缤纷的现代都市街头。
    有一天,路过那里,不经意间,看到工人文化宫门楼已拆,四面被围,这才明白,工人文化宫要拆了。而后有一天,因为工作,需要搜集文化宫的老照片,这才发现,这么多年,我们太怠慢他了,竟然没留下几张影像。找不到,在到网上搜,在一个论坛里我终于搜出来一张,黑白的,充满沧桑感。
     看工人文化宫的照片,想起昔日的琐碎。其实,对工人文化宫,我并没有太深刻的记忆,它只是我人生中经过的地方的建筑,只是一个坐标而已。不像老辈人,他们青春时的第一张照片、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他们爱情中的第一次约会或许就在这里,而我还年轻。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坐标,失去却还有一丝怅惘。这个建于河滩上的城市,声称具有3000年的文明史,但是城市没有历史感,它的历史感只能靠老祖宗埋在地底下的青铜器来证明,它缺少老建筑。我想,工人文化宫,已经有50年的历史,如果能遗存下去,也会成为记录这个城市历史的东西。你的存在不是拥有,你的离去却是我的损失,两句话最能表达我对生命中多少有些关联但又不深入交往的人和事的感情,文化宫也是这么一个事物。
     但找到的那张照片下面,一位不具名的网友跟的一段文字却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   
    看了这张照片,心中百感交集,我终生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就在1990年3月27日的那天,文化宫里面召开公审大会,一百多人在这里被公开宣判,我是其中之一,故意伤害罪我被判了三年.当年是因为我的一个同学在学校门口被几个社会青年欺负,我拿刀把那帮人打跑了,还捅伤了其中一个,所以那时侯(候)根本不认为自己丢人,还总觉着自己非常英雄!当我被带上舞台时,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装着很不在乎,听着警察宣读我的判决书,目光呆滞的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我看到了我的姐姐,她和一个很帅的男孩一起坐在很靠近舞台的一排座位上,脸上满是泪水,我的心里象被刀子刺了一下,泪水夺眶而下,那一年我十六岁,姐姐二十,后来那个和我姐姐一起的男孩成了我的姐夫,这是我第一次见我的姐夫.后来,每个接见日我姐姐和姐夫都会准时的出现在我面前.十七年过去了,如今,我早已过而立之年,在外地自己的事业已经小有所成,可是姐姐和姐夫对我的牵挂一如当年,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给我问东问西,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我还是那个毛头小伙子.
      
     这简直就是一篇小说的缩写,充满了一种青春的沧桑感,充满着一种亲情的忧伤的温暖,是关于青春期的勇敢、冲动、悲伤、无助和美丽的故事,是关于青春的记忆的一部分。在冲动之后,是否有尴尬和懊悔?看到一个帅气小伙的出现,自己是不是有妒忌,有寄托,有安慰?今天,那种亲情,如此深入骨髓,如此刻骨铭心,与当时的场景一起在多年以后融化为点点滴滴的爱与关怀。工人文化宫,作为一种载体,在记忆中,成为人生的舞台,历史的场景,在这样的故事里。而随着工人文化宫的被动消失,也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座城市的个人的历史情感失去场景化的触媒,悲兮?喜兮?
       现在,那里已经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建筑。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一种悠闲的存在,终归归于商业的洪流,工人文化宫已经走进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1:25 | 查看全部
工人文化宫的记忆与新生

《湖南工人报》(2013年04月26日 17版)本报记者 邓军
   

4月18日傍晚,永州市56岁的陈女士像往常一样,来到零陵工人文化宫广场跳舞。
“退休后,除了下雨不来跳舞,我基本上天天来。工人文化宫是我们退休职工的欢乐舞台。这里曾是我们永州的标志性建筑,电影院是整个永州最好的。”陈女士说,“但现在基本上不放电影了,职工活动也很少开展。”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工人文化宫曾何其辉煌。历经半世纪的沧桑,工人文化宫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老字号”的记忆和新生。工人文化宫如何继续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如何再现辉煌?这成为我省每个工人文化宫追问和思考的问题。
记忆:见证几代人成长
“如果时光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工人文化宫就是一个地方的中心。它给工人们提供了培训技能、学习知识的机会,也给工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那时,每当听到有人被文化宫录取免费进修,或者被文化宫选为演员,人们总会露出羡慕的目光。”这是一位朋友在回忆工人文化宫时的温暖感触。
零陵工人文化宫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建于1992年,主楼为4层现代建筑,主要功能设计为一个可容纳1200人,集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宣传讲座为一体的功能影剧院,其他辅助功能设计有:职工文化展览厅、职工活动室、文化技能培训教室等。
“文化宫自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实用功能在当时都是永州市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区工人职工唯一的娱乐场所。”在零陵工人文化宫工作了20多年的蒋镇森介绍,学校、工厂的歌唱比赛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周末必定人山人海。
采访中,几位职工向记者描述了工人文化宫曾经的辉煌。今年74岁的魏师傅告诉记者,在永州,上世纪90年代工人文化宫是最红火的,被称为“职工精神殿堂”,“那时候的电影票和舞场入场票还常是一票难求!”
30岁的李先生当年也是工人文化宫的常客,“如果今天有人问我,你对永州记忆最深的是哪个地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零陵工人文化宫”。
“由于大部分娱乐项目、场地都是免费开放。其中电影放映项目曾经是零陵工人文化宫一块‘响当当’的招牌。那些经典电影伴随着50后、60后和70后的成长。”蒋镇森说,往往还没到放映时间,观众已经将大厅围得水泄不通了。
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工人文化宫几乎是一个时代、几代人娱乐生活的代名词。
“这种热度从2002年开始冷却。”蒋镇森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电视、录像、网络等各种娱乐设施的普及,前来工人文化宫看电影、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少了。2005年以后,工人文化宫差不多淡出了职工群众的视野。
迷失:文化宫缺“文化”
4月20日,长沙市工人文化宫。记者在主楼大厅看到,歌厅、保龄球馆、茶楼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目前,这里自主经营的只有培训学校、体育馆等少数几个场地,游泳馆、舞厅等场地都已经承包给私人经营。
“工人文化宫缺文化,这是职工们当前反映比较大的问题。”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说,工人文化宫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房屋设施陈旧,维修、改建资金又无保障,靠吃老本支撑,逐渐不能适应职工的文化娱乐需求。另外,工人文化宫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缺少专业人才,也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
2000年初,零陵工人文化宫曾招收过几名大学生,但因为待遇、个人发展等原因,最终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蒋镇森说:“我在文化宫20多年了,这里的电影放映人员就我一个人,既是主任又是一线员工。这么多年,迫于经济压力,没能力聘用专业人才。”
可喜的是,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和工人文化宫从实际出发,想办法、出主意、强化管理,改革求变,在困境中确保工人文化宫“职能不变、阵地不丢”,用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为工人文化宫寻找着新的出路。
新生:重拾往昔辉煌
2010年1月,时任衡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伍祥乐作为省政协委员提交了提案,希望政府把工人文化宫列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使其成为“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同时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和优惠开放所需补偿经费。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彭爱华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保证职工文化活动阵地保障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建议案》,呼吁给城市外来务工者一个文化阵地。彭爱华认为,职工文化阵地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制定规划,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投入部分资金,企业则按照规模大小和职工人数多少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
2012年12月10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妇女联合会、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工人文化宫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工人文化宫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享有的符合税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并在选址、报建等方面给予规费减免优惠待遇。
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的呼吁,相关文件的出台……吹响着我省工人文化宫“新生”的最强号角。不少文化宫根据所在城市的特点及职工的需求已经确立了不少精品工程,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湘乡市工人文化宫通过招商引资破解改造难题,将文化宫重新打造成为一个“职工文化大本营”。目前,该工人文化宫有七八个活动场所,个个活动场所都红红火火,不仅安排了自己的职工就业,还安排了10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职工的工资、福利也有了保障。
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还举办了35期摄影班,为各基层单位培养了6000多名摄影专业人才;株洲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8万多人,帮助近万人再就业;衡阳工人文化宫的灯谜协会、长沙市建筑工人文化宫的国标舞等都声名远播……工人文化宫的“文化味”又逐渐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2:09 | 查看全部
时代记忆:昆明老工人文化宫
1985年12月31日,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开放剪彩。
1985年12月31日,在工人文化宫正式开放庆典活动中,市民围观舞龙队。


1985年,市民王继莲带着两个女儿在刚建成的文化宫前合影留念。文欣供图
    如果说,云南省博物馆、老昆明百货大楼等十大建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昆明标志。那么,上世纪80年代,昆明的地标建筑当数夺下了当时全国最高、最宏伟工人文化宫头衔的昆明市第二代工人文化宫。
    那时,既是“工人之家”又是“地标建筑”的文化宫,显然成了最火的“旅游景点”,到昆明游玩的外地人,都会在文化宫的高楼前照张相以证明“来过昆明”。就连昆明本地人的家庭相册里,也要贴上几张有文化宫背景的照片。
    在市民李春的眼里,文化宫是她年轻时上职工学校档案管理班的教室,是儿子童年时在游艺场玩滑梯的欢乐时光,是父亲母亲在广场上耍太极拳的空地,也是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在18层高楼上俯瞰昆明、第一次把儿子送进跆拳道培训班的地方。
    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孙宗舜来说,文化宫几乎等于他们的第二个家,它既普通琐碎又温暖人心,它是每天把单车一放转身爬上去的第10楼,是工惠大药房实实在在的价钱和帮扶中心热情的接待人员,是每天的电话、文件和电路的开关总闸……
    这幢老楼承载的,是每个昆明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点一滴。它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活跃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使命……
    和全国绝大多数文化宫一样,昆明市第二代工人文化宫见证了文化生活变奏的历史。
    然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对文化娱乐的口味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年老的文化宫吸引力日减,人气渐渐衰退。然而,在文化宫主任罗建艺的眼里,旧的倒下意味着新的崛起,新文化宫将用文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理念应对时代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改变,为劳动人民构筑一个新的文化乐园。
    转眼,第二代文化宫已经走过了28年的风风雨雨,磨得光滑的石头地记载着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来来往往的脚步,东风广场前仿佛依然回荡着当年无数的欢声笑语,文化宫已然成了昆明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位于人民东路210号的新文化宫即将接过这座老楼的接力棒,更加丰富和活跃劳动者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2013年9月7日清晨7点,这座曾经热闹的老楼随着一声巨响随风而去。然而,属于昆明的时代记忆却仍将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正如这些从各个家庭征集来的、由相同背景和不同面孔组成的老照片,就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定格。(记者朱小旅 “我和文化宫有个合影”征稿选登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刘建明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2:25 | 查看全部
1986年,工人文化宫首次举办时装表演。

1986年,在文化宫市总工会职工学校读电大的同学们。 李春供图
1986年,兄弟们。刘彦忠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2:43 | 查看全部
1987年 从直升机上鸟瞰东风广场。 1991年 东风广场庆元旦。林坚摄
1991年 奶奶和孙子。李春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3:00 | 查看全部
1993年 4岁的昆明小朋友到文化宫游玩时拍照留念。王姗供图
1997年 东风广场修补地砖。
2001年的老工人文化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1:33:29 | 查看全部
寻找工人文化宫的旧时记忆


    楚天时报讯 记者陈慧
    黄石市工人文化宫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了,承载着许多黄石市民下棋、听戏、跳舞、纳凉的美好记忆。新的工人文化宫建筑气派、广场开阔、商业繁华,曾经的历史痕迹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可仍有许多人对曾经那个小小的、简朴的、绿树成荫的文化宫念念不忘,存留不多的老照片也成了他们回忆曾经的精神后花园的凭证。近日,记者采访了在工人文化宫工作了40年的王来新老人,他追忆了工人文化宫近60年来的4个发展阶段,时光匆匆却冲不走脑海深处的记忆……
1955年初建的工人文化宫
举办大型会议和演出的黄石剧场
文化宫举办的文艺表演
新文化宫建设前的工人文化宫大门牌楼
1955~1958
2分钱进场 露天电影排队看
    黄石市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5年,最初的组成可以称为简陋,一个友谊厅、一个溜冰池、一个露天电影场、一个小型图书馆和一座六角亭,几乎是当时工人文化宫的全部硬件。王来新说:“我是1957年从省里分配到黄石工人文化宫的,记得当时文化宫的大门口就是一座桥,桥下便是胜阳港,那是一个天然港,虽然比较窄,但周围的排水通畅多亏了它,现在早就看不到了。那时候最热闹的就是露天电影了,晚上黑白的幕布一拉,道具很简陋的,可每次一放电影场子里面就是上千人。工人凭工会会员证可以免费入场,没有会员证的市民交2分钱就可以进来。文化活动很受市民喜欢,收费也很低,来玩的人每天都要提前站队,晚了就没有座位了。”
1958~1976
大跃进时立牌楼 文革后期填平港
“大跃进时期全国大炼钢铁,鼓吹三面红旗,黄石也热潮汹涌。当时借着这股风文化宫就扩大了一些,前面做起了一个楼牌,旁边还新建了一个剧场,市里的大会、重要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呢。”王来新自豪地说道,不难看出当时文化宫的盛况。最让王立新念念不忘的是当时文化宫后面的一个绿荫掩映、花藤缠绕的长廊,由于当时文化宫房子不多,花园很大,这条长廊周围就成了露天茶苑。每到傍晚,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卖茶水,长廊下一溜排开的竹躺椅和小茶几,市民来这里花一毛钱就能喝上一大碗茶,找一把椅子躺下喝茶聊天,有时还能听到评书,那种惬意的氛围让王来新记忆犹新。
    可紧随而来的十年“文革”,彻底中断了这种氛围,据介绍,当时除了开会,一切文化活动都被取消了,王来新告诉记者:“工人们突然间什么文化活动都没了很难受啊,连进来走个棋都要偷偷摸摸的,直到文革末期中央电视台搞了一次象棋表演,大家才渐渐敢来走棋。”文革末期对文化宫来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胜阳港被封。王来新回忆道:“当时以为要打仗,出于军事考虑,计划封闭胜阳港,在地下建了一个两用防空港,水流被引到现在的体育场、新百百货那个方向去了,文化宫被围在了中间,最后这个防空港也还是没用上。可因为胜阳港被封,一到下雨天,东风路一段就容易积水,1998年长江洪灾期间,整个东风路全都被淹了。”
1976~1986
文革结束大发展 教育、文娱两条线
    老照片里,工人文化宫大门两边是建于1982年的宫殿式活动大楼,古典的设计、琉璃瓦铺顶显得文化气息浓郁,旁边还新建了专门为退休老工人开放的“晚霞楼”,老人们经常在这里喝茶、走棋,王来新告诉记者:“当时文化宫的这组建筑和科技馆这些建筑一样,都是黄石市的代表性建筑啊。”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人文化宫要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这一口号,黄石市工人文化宫加大了工人教育培训和文娱活动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新建了室内和露天舞厅、大量组织工人文艺演出;另一方面,强化了工人再教育、再培训的力度,落实文化宫的辅导职能。这样原本统一管理的文娱活动渐渐分成了两条线,文娱和教育培训两块内容的细化,让文化宫的活动越来越丰富。
    这张拍摄舞蹈表演的老照片里,人无论是从化妆,姿势,还是身上的佩饰,现在看来都不够精致,但却是那时候最时尚的表演服饰。这些舞蹈演员的脸上洋溢着淳朴、满足、快乐的笑容,在工人文化宫大门的背景中显得分外有活力......
1987~2008
自负盈亏谋经营 文化宫彻底变样
    在王来新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后文化宫的发展变化是最大的,这种变化让和他有着同样文化宫记忆的人有些无所适从。随着黄石经济的发展,文化宫的设备也越来越与时俱进,儿童乐园建起来了、文娱表演越来越多、各种文化和商业展览也渐渐热起来了。但随着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市总工会的拨款也越来越少了,文化宫也不得不开始自负盈亏,琢磨如何经营的问题。王来新说道:“我是90年代末退休的,那时候文化宫的经费已经很少了,文化宫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要免费提供桌椅、象棋等设备,而群众文娱活动大多数都是免费开放的,文化展览也收费很低,要维持文化宫的运转,只能靠场地出租、儿童游乐场、电影票、培训班以及商业展览收费来维持,那段时间十分艰难。”
    新世纪到来,黄石开始掀起旧城改造的帷幕,2006年12月26日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整体改造工程开始破土,总用地规模50326平方米,此拆迁线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全部拆除,然后进行重新建设。工程由文化办公楼、商业楼、广场等项目组成,包括6栋商业楼,1栋主楼16层、附楼12层的办公楼,1栋4层的文化娱乐楼,占地面积达39053平方米的广场。新的工人文化宫在拆除的废墟上拔地而起,老文化宫的痕迹彻底消失,原来绿荫掩映的花园变成了宽广气派的广场,这里不间断地举办着各种商业活动,文化宫的概念似乎缩到了那栋崭新的办公大楼里。
市民说>>>
大楼广场气派了可没了文化氛围
    从工人文化宫整体改造到现在,市民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市民张先生指出,目前文化广场周围的雕塑不恰当。黄石以工业立市,被誉为是钢铁的摇篮,水泥的故乡,黄石底蕴浓厚的青铜文化以及在工业方面的贡献却没有得到体现,“原来文化宫还有炼钢工人的雕塑,从现有雕塑所展现的内容,完全看不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王来新觉得,原来的文化宫虽然简陋,却是老百姓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文化氛围很浓,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好场地,而现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商业味太浓了。
    对于在工人文化宫工作了40年的王来新,他理解自负盈亏需要承受的压力,但他和许多退休老人有着同样的期望,希望工人文化宫能更亲切一些,更符合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定位。他感慨道:“老文化宫有许多好的、传统的活动可以保留并继承下来,新文化宫的硬件水平上来了,可软实力不能被市场洪流冲走了,黄石的群众文化怎么搞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偌大的一个文化广场可不能只拿来搞商业展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17:23:57 | 查看全部
工人文化宫是企业员工精神支柱,是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企业“当家人”,只把眼睛盯在既得利益上,而不考虑员工们精神上的需求,工人文化宫变成了一个时代符号。对于老员工来说,只是保存在记忆里,对于年轻员工来说,这只是一个历史的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13:28:20 | 查看全部

回 37楼(爱好作为) 的帖子

正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08:39:54 | 查看全部
工人文化宫回归不仅是职工利益保障的回归,更是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回归。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