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笑看今朝

壳牌中国:百年后的跨越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7:11:10 | 查看全部
2008年6月,中石油在其网站上公布消息,与壳牌、卡塔尔石油国际公司共同签署在中国合资建立炼油和化工生产及销售一体化工厂意向书。该炼油和化工一体化工厂主要生产精炼燃料和石化产品,中石油拥有51%的权益,卡塔尔石油国际和壳牌集团各占24.5%的权益。目前,在壳牌官方网站上,关于该项目的描述是“中国石油、卡塔尔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和壳牌正在联合开发一个世界级规模的炼油和化工综合项目”。但两年时间过去了,具体的投产日期还没有确定。

  这就是林浩光和他的团队所面临的挑战。这个投资巨大的行业一向遵循顺水行舟的规律,一步慢,就可能步步慢,追赶的过程其实是需要花费百倍努力的跨越。“过去几年,埃克森美孚在炼油板块表现得十分活跃。福建联合石油项目就是其与中石化以及沙特石油公司合资建立的。这是进入中国炼油板块的第一个项目,它比壳牌要领先。”息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能源分析师廖娜说,“壳牌正在尝试进入中国的炼油板块,只是现在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尝试还在进行中。”

  为了实现突破,壳牌对中国炼油项目和加油站业务的坚持甚至绕过了经济危机的阻力。2009年,曾因为储油量丑闻危机上台的范德伟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退休,其接任者傅赛除了硬性的裁员外,对“更多的上游和赢利的下游”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到2012年全球范围内增加11%的上游开采,同时减少15%的炼油能力。但2009年底林浩光却对媒体表示,壳牌中国业务不受危机的影响。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正形成热潮,美国新的能耗标准公布之后,西方社会对汽车用油的需求将会形成下跌趋势。但中国汽车业由于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未来对油的需求还是增长趋势。”韩晓平向记者分析壳牌中国不改变炼油计划的原因,“全球的石油会更多向中国流动,壳牌在中国布局建炼油厂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林浩光也对记者表示:“我们找到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在我们有优势的地方大力竞争,寻求合作。”但他也补充到,壳牌中国今后的业务重点除了石油和石化产品外,还有上游包括液化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7:11:35 | 查看全部
 尽管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当作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但作为一家能源企业,壳牌有自己的计算公式。2010年3月傅赛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壳牌预计在2050年,全球能源将有30%来自于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但这同时也说明,化石能源以及核能将继续供给70%的能源需求。”

  在传统化石能源中,天然气无疑是最接近清洁能源标准的。“天然气将代表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它在化学构成中只有一个碳,是最清洁的碳氢化合物,也没有什么杂质,使用天然气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通过使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互补。”韩晓平说,“我们正在步入天然气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那些可再生能源能够达到天然气起到的作用恐怕还很遥远。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

  壳牌在中国的天然气开采合作也主要是以页岩气、致密气等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为主。2005年,壳牌与中石油签署了合作开发陕西长北致密气的合同。长北气田2007年3月1日开始商业生产,并在2008年提前两年达到了年产量目标,即每年向北京、山东、河北以及天津等地输送30亿立方米天然气。

  作为天然气业务的一部分,输气管道也成为壳牌在华的业务之一。目前,壳牌合资参与了杭州的一家天然气企业,在杭州建设、运营并管理一个高压天然气管道系统,每天向杭州37万户家庭和商业用户输送3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的天然气储量非常有限,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4.7万亿立方米,仅够使用65年,壳牌也把目光投向以管道以及液化后船运为主的天然气进口业务。凭借2008年的两笔大额订单,该公司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海外供应商,2010年后每年向中国提供多达500万吨的LNG。此外,壳牌中国官网还透露,“通过位于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的合资项目,壳牌每年分别向广东和上海提供100万吨液化天然气”。

  此外,壳牌也在洁净煤技术方面有所涉猎。“中国目前68%左右的能源还是由煤来提供,且中国政府决心要把碳密度降低40%—45%。洁净煤和煤气化的好处是大量减少二氧化硫,且很好的推动环保。”林浩光说,“我们在洁净煤方面一共向中国转让了19个煤气化技术许可。我们认为,煤的洁净化项目在中国的前景也是很好的。我们希望成为中国能源行业全天候的忠实合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