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六尺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8:53:49 | 查看全部
六尺巷

六尺巷

六尺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8:58:07 | 查看全部
【编者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两天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专栏刊发了《德法相依相辅而行》一文。

文章称,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

文章指出,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治理,都退到了底线,那就会很危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

以下为《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原文: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治国辅政,清廉为官。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为官者德才兼备。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被世人称誉。作为封建官吏能将权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确实难能可贵。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张英的谦逊宽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礼处世,清廉为官。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9:03:04 | 查看全部
“六尺巷”缘何成就千古美谈
陈谊军

2014年11月28日17: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这一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古迹为何引起注视?源于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造访此地。(据北京青年网11月20日报道)

“三尺地”可以引争执,也可以成美谈。安徽桐城“六尺巷”留下了朴素却感动人心的佳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一首诗成为这段佳话的最好注脚。最近,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六尺巷”,引起民众关注。从“六尺巷”缘何成就千古美谈思考从政为人,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探究:

从政者,当以公为首。“六尺巷”的纠纷,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而唯一不同的是,这样的纠纷牵涉的人有从政为官背景——当事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然而,这样的纠纷,我们看到被一首家诗轻易化解: 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写下了那首为我们熟知的诗,然后,双方都主动礼让,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这样的美谈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号:从政者,当以公为首,以理断事,莫为自身的家长里短所束缚,莫为私利而滥用权力。做到这些,常见的“亲情牌”、“同窗牌”、“老乡牌”等可乘机而入的“说情”歪风,就可有力刹住。

为人者,当以大度为先。诚然,从政者当先学会做人。“六尺巷”的美谈更是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度量道理。张英的度量,带动了邻居的度量,这说明,做人的度量问题也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可以相互影响的作用力。做人,眼光放长远些,胸襟放开阔些,做大事者不为蝇头小利所困,就不会迷失良知与人性。算计着钻营谋利,图谋着个人是否所得多少,计划着索取利益几许等,必然会走向唯利是图之路,必然会利欲熏心,抱着如此狭隘的人生观做人,岂会有坦荡的胸襟,岂会有事业上的作为?

从政为人,当以声誉留传。张英礼让在先,后在邻居受感动相让,成就邻里之间的佳话,也成就一段官员及名望家族美谈。这样的美谈其教育意义深刻:积极的行为能够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声誉,也会影响后人。“六尺巷”的声誉对于两个家庭是一笔财富,是最好的家风写照,对于我们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笔财富。金银珠宝有价,精神影响无价。从政为人,我们缘何不深思一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礼让“三尺地”这样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以己为镜,以严治行,我们现在应该为自己、为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要将良好的声誉如何留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8:33:04 | 查看全部
谦恭礼让,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8:33:29 | 查看全部
问好瑞平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0:25:08 | 查看全部

回 74楼(胡云峰) 的帖子

感谢云峰老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0:25:26 | 查看全部
云峰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0:26:47 | 查看全部
深圳水吧欢迎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0:27:07 | 查看全部
深圳水吧是大家温馨的港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0:27:27 | 查看全部
欢迎大家光临深圳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