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笛

二月二日龙抬头,和大家一起分享家乡的风俗

发表于 2015-3-12 09:52:40 | 查看全部
13、肩挑小贩忌迈扁担(因“迈”谐音“卖”)。
14、借用水桶送还主人时,不得担空桶入门,应一手提空桶,一手拿扁担,或挑担水送去。
15、借用熬中草药的铫子,送还时须押上点食品。有的地区不准送还,等用者来取。
16、给客人倒茶、斟酒,壶嘴不能朝向客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2:50 | 查看全部
17、向陌生人问路,不得尊称“大哥”。
18、进行交易忌说“买相应”。
19、中年人忌说41岁,百岁老人忌说“百岁”。
20、兄与娣忌诙谐,忌以别人的姐妹为笑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2:58 | 查看全部
21、结婚忌遇出殡。
22、吃饭忌面向人背,忌背朝锅台、饭桌。
23、有舅父在世,忌正月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4:02 | 查看全部
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乳山、海阳等地,人们会在春节用面粉做成小龙的形状,放在米缸里,等“二月二”这天拿出来吃,称之“神虫”。叫“神虫”意味着民间对龙的一种敬畏和崇拜,“神虫”在百姓口中叫来叫去就成了“剩虫”(或圣虫),与其所表达的那种希望粮食总有剩余的美好祈盼更显契合。一些地区还有在“二月二”吃面的习俗,谓之“龙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4:12 | 查看全部
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鳌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4:37 | 查看全部
山东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这天,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5:52 | 查看全部
青岛地区二月二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称“龙头节”,它也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土地会”。天暖和了,地气上升了,年节也结束了,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旧时,以农业为主的旧青岛人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动。这一天,富人家的觅汉(雇工)上工,崂山庙、寺里的佃户也开始干活了,农户开始试犁。这一点类似现在的新市民到城里打工,不过换了身份,时间也提前到7天大假后就有了上班的人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俗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
旧时,青岛地区的农户要在二月二的凌晨,用草木灰在院内、胡同,场院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划十字,放少许豆、麦粒,乞求粮食满仓,五谷丰登。清代《即墨县志》载:“二月二,食炒豆,煎饼、以灰界地作仓囤状形,撒以五谷,宜亦祈年之意。”过去做饭用是大锅灶,烧柴草,草木灰多的很,取用方便,现在锅灶改革了,习俗渐消。不过吃的还是发扬光大,吃煎饼、小豆腐,最火爆的是吃糖豆,有炒黄豆,炒地瓜棋,炒面棋,最近上大超市看一看就知道,卖的最火的就是各种二月二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7:45 | 查看全部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7:56 | 查看全部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09:58:36 | 查看全部
吃龙须面、撒灰囤儿、诉冤仇……
细述南京二月二习俗(民风民俗)

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的春龙节,龙抬头日。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旧时南京郊县的农民,为求丰收只得祈祷龙神的保护,寄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许多崇龙习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规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在该日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此日饭食皆以龙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饺子谓之“龙耳朵”,饭叫“龙子”,饼叫“龙鳞”,团子叫“龙蛋”等等。
  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郊县农家还有“撒灰囤儿”的习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个灰圈圈内,放一小把稻谷、麦粒或玉米、豆子,这是将灰囤子比作粮囤,讨“五谷满仓”之意。
  在南京城里还流传着“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诉冤仇”的习俗,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女儿回来后倾诉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劝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妯娌和睦。女儿在公婆家辛苦了一个正月,也好 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闺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话话家常,过几天轻松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