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贾平凹

发表于 2015-4-6 10:26:37 | 查看全部
瑞平老师和贾老师比较高相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6 10:26:51 | 查看全部
问好瑞平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6 10:27:32 | 查看全部
羡慕嫉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28:19 | 查看全部
中短篇小说集
《兵娃》 《姐妹本纪》 《早晨的歌》 《山地笔记》 《野火集》 《腊月·正月》 《小月前本》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 《天狗》 《丑石》 《祭父》 《好读书》 《静虚村记》 《故里》 《商州散记》 《晚唱》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贾平凹自选集》《匪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29:47 | 查看全部
散文集
《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 《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天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30:29 |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空白》,《平凹文论集》 《学着活》 《造一座房子住梦》 《平凹与三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31:06 | 查看全部
新作《带灯》
《带灯》叙述一位充满文艺青年气息的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维稳工作,因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改名为带灯,寓意萤火蟲在黑暗中发光发亮。《带灯》的创作手法和贾平凹之前在《秦腔》、《古炉》等著作中习惯应用的以细节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很不一样,可以说是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上一个新的突破。而且书中的主角带灯元天亮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位热情的乡镇女干部和贾平凹本人为原型创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32:40 | 查看全部
个人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33:33 | 查看全部
个人经历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 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2003年至今,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0:34:41 | 查看全部
创作历程
贾平凹是一位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发表于19785月《文艺报》上的《生活之路:读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是最早一篇研究贾平凹小说的评论文章。老诗人邹获帆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最早发现了这颗文坛新星的光芒。从贾平凹近30篇小说里,他欣喜地嗅到了一种新鲜、别样的气息。他认为作品的语言、描写、人物都是有生活气的、生动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艺术表现过于单纯的问题。这篇评论虽然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印象介绍,还有点意识形态批评的痕迹,但诗人以自己敏锐的艺术良知,已开始触摸到研究对象的核心,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质。更深一层看,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之风无形中垫高了研究的起点,它标示着学术研究解冻的春天已经到来。此后,更能代表这一时期批评观念与水平的是王愚、肖云儒的《生活美的追求——贾平凹创作漫评》(载《文艺报》1981年第12期)与丁帆的《论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两文基本上是邹文思路的延伸,对贾平凹小说早期艺术风格的探讨与开掘更为深入、细微和具体。王、肖的文章更明确地指出贾平凹的特色在于着重表现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提炼诗的意境。肯定作家在极左论调盛行时能逆风而行,开了一个好的头。丁文则从艺术手法的具体视角分析阐释了贾平凹小说的诗美特质。此外,费炳勋、胡采、阎纲等人也纷纷著文,对贾平凹的才华与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研究多为宏观定性的评论,对青年作家在创作中的成就与问题都给予了较中肯的评价;开始注意整体研究,但仍限于传统的主题与技巧分析,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水平也多停留在印象介绍之类的感性表层上,理论上阐释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