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几个人种集团不同于绿洲操突厥语的一般居民,例如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吐鲁番和叶尔羌等地区的刀朗(多兰)人。他们讲突厥语带有自己的口音,他们的妇女则象柯勒克孜人用白巾裹头。在阿克苏和乌什吐鲁番地区,他们饲养那种厄鲁特人普遍饲养的羊,还为新疆驻军管理驿站。乌什吐鲁番地区还有一种牛盖特人,显然是柯勒克孜人血统。他们夏居毡帐,冬返定居点,依靠饲养牲畜为生,专司为清政府扫除木扎提山口的冰雪。英吉沙尔和叶尔羌两地之间的居民中,也有这种夏居帐篷冬返村居的人①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 2 第 340—341 页,尤其是注 3;又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载于 1855 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论丛》,卷 10(1855 年),第 341—342、347 页;又见贝柳:《喀什噶尔史》,载于福赛思:《1873 年出使叶尔羌报告》,第 201 页(其中的“沙菲派”,即指沙菲伊法学派)。②沃森:《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载《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 4 第 48 号(1835 年 12 月),第662 页。①佐口透:《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 197—198 页;又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 2 第 342 页。②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第 345、347 页;赫尔麦森编:《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的报告》,载《俄国与亚洲邻国知识》,第 1 及第 2 辑(1839 年),第 95—97 页;沃森:《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 662 页。赫尔麦森和洪堡德把法伊德·阿丁记作萨伊夫·阿丁和“塞伊夫林”,见上引《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报告》,第 89 页。群。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