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这个时期所作的研究中,清王朝的衰落问题不仅一再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再浮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中。对清王朝衰落的历史过程的意识和认为 1775—1780 年是清代历史走下坡路的转折点这一普遍情绪,在十九世纪初年官吏们和学者们所写的政治与社会评论中比比皆是。可是,他们想改①关于学海堂,见容肇祖:《学海堂考》,载《岭南学报》,卷 3 第 4 期(1934 年 6 月),第 1—147 页;以及林伯桐与陈澧编:《学海堂志》。关于诂经精舍,见阮元所编《诂经精舍文集》中阮元的序,载《丛书集成》,卷 81 第 1834—1838 页。关于王昶和孙星衍的传记,见恒慕义编:《清代名人传》,第 805— 807、第 675—677 页。又见第 510—511 页上林伯桐的传记。其他人的传记,见清史馆:《清史列传》,卷72 第 61 页(吴兰修),卷 69 第 49—50 页(曾钊),以及卷 73 第 52 页(熊景星和徐荣)。变这一趋势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势头,即没有取得重振国威的自觉性。企图改变现存制度或措施的人们没有组成一个改革党,他们甚至没有以改革者自居。他们的努力是一星半点的,而且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他们的成就只是昙花一现,如果说曾经取得过什么成就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