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7 21:28:42
|
查看全部
链接:【案例4】
Q企业,创业成功后,面临业务扩张问题。在确定新业务时,Q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进军更大的胃药市场。产品开发出来之后,交给原来的市场体系来销售,做了5年,销量都没有起来。
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Q企业在做外用药时将主要的销售资源配置在外科医生身上,通过外科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促进患者购买,在构建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借用了医生的信誉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这种信誉和信任并没有转移给企业。当Q企业推出胃药时,原来的医生关系却利用不上,需要重新建立与内科医生的关系,而现有的销售队伍与外科医生之间已经相互依赖,寄希望现有销售队伍销售新产品时,势必需要调整现有利益关系,强大的阻力和风险最终阻碍了新业务的成功。从案例中不难看出,以市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战略核心必须能够复制到新业务上,而且新业务的制胜要素同样体现在战略核心上。
统一于技术的归核化
“中间型企业”还可以把战略核心统一到技术上,依赖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在新的行业和市场上寻找适用场合,开拓新业务。这里说的技术不仅包括产品开发技术,还包括工程制造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等技能。
稻盛和夫创办的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便是这类企业的成功范例。
链接:【案例5】
京瓷以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用的绝缘陶瓷部件起家,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次,稻盛和夫去奔驰参观,他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奔驰高速车床刀片都使用了陶片,传统的超硬合金刀片在提高切削速度之后,产生的热量会损伤刀片,磨损严重,与此相反,陶瓷刀片耐热而不易磨损,因此,稻盛和夫认为,“在大规模生产的年代,陶瓷切削工具肯定能够得到普及”。于是,京瓷很快开发出了车床用陶瓷刀具,并取得成功。
同样,在了解到医疗领域“原有以金属或塑料为主要成分的人工骨骼容易引起化学与排斥反应”之后,京瓷迅速研制出适合人体的生物陶瓷,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
在以技术为核心拓展新业务时,“中间型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掌握了哪些技术。有些“中间型企业”将“学习能力”定义为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不正确的。在信息时代,“学习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能力。“核心技术”则是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的关键技能和特长,表明企业“擅长解决哪类问题”,“中间型企业”确定的核心技术应当明确而具体,而不能笼统地定义成大而化之的学科。一家通信设备企业就用“电力电子技术”来形容自己核心技术,其实,被现代工业广泛采用的技术,无不源于“电力电子技术和化学技术”,如果把核心技术理解得过为宽泛,业务的分散在所难免;更严重的是,企业很有可能进入并不擅长的领域,饱尝失败之苦。
在新业务中企业的核心技术应当是关键制胜因素,而不是仅仅起到辅助或锦上添花的作用。GE在扩张过程中就很清楚这一点,自发明家爱迪生创立GE之日起,就赋予其“对前沿技术把握能力”,因此GE在选择业务时最关注的是“前沿技术是否在业务成败中起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GE发现电视机行业已经成为一个为时尚引导的行业,趁着电视机业务赢利状况正好,将之卖了个好价钱,而购买了当时不被看好但“很有技术含量”的医疗造影设备业务,如今,医疗设备已经成为GE最赚钱的业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