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7|回复: 15

家族企业治理七大步骤

发表于 2015-7-18 15:56: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世界上没有一个家族企业能够存活50年以上。家族企业结构本身就已经嵌入了企业未来死亡的癌细胞,癌细胞总有一天会发作,会导致企业破产。家族化结构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家族企业对现代管理模式存在一种内在否定。
家族化是用人类最原始的、以血缘为基本取向的组织关系,来对以规则和效率为基本取向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反动和排斥。因家族成员人员有限、能力有限,用外人、贤人、能人是每一个成长性家族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每一个家族企业都要考虑如何从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过渡,职业化管理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步骤一、根治企业主“家天下”价值观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躯体内,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死亡与破产基因”,这种基因潜藏在企业肌肤内,“死亡与破产基因”的内部潜藏着一种文化的缺失。从创办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家族企业家自身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就已经注定了企业的失败,之后家族企业的发展不过是将这一切延续罢了。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礼冶”,认为只要教化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就可天下大治。古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偷羊,儿子到官府告发,孔子知道之后大骂儿子不仁不义,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儿子犯了法,父亲要为儿子隐瞒,父亲犯了法,儿子要为父亲隐瞒。这与现代国家的法律原则完全背道而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彼此关系,认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是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五伦而动。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于是,在家族企业中,大部分家族企业家其实一直是在以一种治家或治国的心态、方法来治理企业。以治家模式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家长,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从。以治国方法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5:57:13 | 查看全部
企业领导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我们经常笑话康有为当年死心塌地地坚持君主政体,但其实我们许多人到了今天仍然是康有为的徒弟。
中国传统主体社会文化给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烙上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也给家族企业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造成了整整大多数家族企业家在基本价值观念、基本道德观念、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行为模式的严重缺失;造成大多数家族企业家在社会责任感、信誉度、对人才的态度、企业制度化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的偏差,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追根溯源为中国传统六大劣根:
价值观、信仰缺位:中国家族企业缺少精神层面的内涵,而首先缺乏的就是那种基督徒对上帝的虔诚以及对传统新教原则的笃信,这其中包括平等、博爱、尊重人性、尊重生命、追求人权和人文关怀。家族企业普遍存在一种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存在一种与民主、人权、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和理想主义相悖的文化意识。中国家族企业缺少一种文化底蕴、缺少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价值、缺少一种脱离草根意识的精神境界。而正因为这一点,才导致中国家族企业的“昙花现象”,使得家族企业不断在商海中被淘汰出局。
缺乏“绝对精神”黑格尔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其中已经包括了树木的全部属性。“绝对精神”是世界万物内在的最基本属性原则,是固定的、有规律性的,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个“绝对精神”派生和展开出来的。事实上,企业管理也有着其“绝对精神”和基本属性原则,那就是:1.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态;2.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3.优良的人力资源;4.规则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模式。 而当代中国大部分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都距离这个“基本属性原则”相去甚远。家族企业无论是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日常业务运作,都落后外资企业100年以上。很多家族企业甚至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美企业的管理水平都达不到
轻理性、重冥想:中国传统文化重感情,轻理性、重冥想,轻现实,使得家族企业家在决策中少有理性分析和长期反复论证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激情决策、一种感性化决策,一种诗人式决策,在一种强烈冲动和英雄欲的促使下强行推动一项又一项缺乏科学依据和理性分析的行动计划。
事实上, 中国人的浮躁病从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绝非是二十一世纪的特有产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感情、轻理性、重冥想轻实操,重理想轻实践,这使得中国人的性格中缺少理性、务实和求真的精神。
小农思想意识: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有着一种很深厚的农耕文化,农业耕作靠天吃饭,对基础工作的要求十分薄弱,即便是基础工作不牢固,也能够生存得下去。因此,在中国社会的土壤里缺乏“基础至上”的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坐井观天,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很容易坐失良机,丧失机遇。且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容易让人想起《三国演义》的“既生亮,何生瑜”的慨叹,又让人想起“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讽喻之词。
而小农意识正是现代中国很多问题的原因。别看有些家族企业家富可敌国,位高权重,但他们的意识之中仍然是一个“农民”。我无意贬低农民,但“小农意识”确实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之中。拥有小农意识的人、奉信各顾各理念的人,无论念过多少念书,背过多少名言警句,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局观,不可能有“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1:43 | 查看全部
“和谐与是非”观: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和谐”,不讲是非对错,不讲正确与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于是乎,在家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冲突,正确与错误不是判别是非的唯一标准,寻求妥协、寻求平衡,寻求折衷成了家族企业家的处世习惯。
“家本位”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家本位”观念,重视家庭、轻视国家、轻视社会。于是,造成家族企业大都是家族化形式,且社会责任感贫弱;中国重视“礼治”,轻视“法治”,强调“人类性善”,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人性中的阴暗面,使得家族企业不重视制度建设,即便是有了制度也不按此执行。
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权力,控制欲极强,官本位思想很浓厚,深深地烙印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育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家族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示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代的过程。 创业从来都是在磨难中造就,家族企业更是如此。白驹过隙,中国家族企业创业者逐渐闪身幕后,守业的接力棒将由“第二代”擎起。“富不过三代”,不少人的预言仍在耳际,不过,当下最让家族企业烦忧的却是接班人的问题,“世袭”还是“禅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之下,企业财富的继承往往是要选择下一代。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子承父业成了大多数企业老总的选择之路。 “子承父业”的财富交接模式就是父传子的君王制度延续!实质上还是一个家族企业文化大桎桔-中国传统文化复制品。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在此种状况之下,家族企业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因为,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家族企业管理走入歧途。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家族企业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2:19 | 查看全部
步骤二、厘清家族企业恩怨
在家族企业恩怨中,胜利者、挑拨者、渔利者与被牺牲者所显露的人性丑恶与光明面,是传媒喜好报道、民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对于当事者而言,一旦争端公之于世,常意味着事态严重。若是家族纷争影响企业经营,甚至摧毁企业,对家族与社会都是一大损失,承受争斗之苦的家族十分需要方法脱困,暂未有此问题的企业家亦应筹谋家族治理,以防未来陷入争斗的泥淖中。
国外企业研究机构权威资料显示:70%的家族企业在第一代创业者手中就会破产,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够生存到第三代。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这就是说,当老板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企业也即将破产倒闭。而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说到底,家族企业究竟有什么不好?到底有哪些无法克服的弊端呢?
君临天下之“皇权”:在任何一个组织系统中,决策者只能是少数,执行者是多数。而家族成员们通常都想担当决策者。于是,在家族企业里,除了“皇上“之外,还有“皇太后”、“皇后”、“太子”、“公主”……每一个人都要行使“皇权”,要“君临天下”,要不断发号施令。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在家族企业,令行禁止只是一句空话,执行力永远等于零。所有正式会议上的决策都可能随时被更改,只要“太子”或“皇后”一句话,“皇上”已经下达的正式决策也会不算数。在家族企业中,臣工对“皇亲国戚”的敬畏感远胜于职业经理人。
临驾律法之“特权”:有人说:“只要家族成员也能够遵守公司的制度,严格自律、不搞特殊化,那么家族企业也就没有危害了。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废除家族制,而在于加强家族成员的自律性。”这种观念有一点类似这样的说法:法院没有必要执行“法官近亲回避制度”,只要加强法官的政治思想学习,让他们不徇私枉法就可以了,而法官近亲回避制度应该废除。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家族结构本身决定了家族成员不可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不可能按照公司正式的组织原则办事。无论他们怎样加强自律都做不到这一点。
庶出嫡出之“争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大家族中总是免不了争权夺势,中国古代社会在继承方面在代表家族的家长权方面实行了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制。经过解放后一系列社会运动的中国内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已不复如前。
如今企业家的思想与价值观依归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但却清楚父母已无法左右子女的思想与决定,2010年一项对近2000家欧洲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家族的冲突,并非全是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问题或个性差异所引起,有40%的冲突,起因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战略看法歧异。
何况现今中国由于大多家族企业家长的生活作风问题使得“匹夫匹妇”制以名存实完,妻妾成群坐拥小二、小三者比比皆是,故嫡出庶出婢出子女宗室操戈、争权夺势将更为血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2:59 | 查看全部
更加惨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庶出嫡出宗室操戈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家族企业内耗之主流和主趋势!
近年来,民企不断上演兄弟争斗、父子反目、夫妻纷争的权力争斗, 颇有些类似古代宫廷的储君争斗,杀机四伏。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历代中国封建王朝中,反对皇帝最激烈的人大多是皇帝的血缘亲戚。满清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的死对头就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人。古代君主们防范最多的人恰恰是那些皇亲国戚,是自己的手足兄弟。而推翻皇权,最后的弑君者也大都是皇帝的手足同胞。历史上的每一次宫廷政变大都是皇室内部的同室操戈,外来者造反的例子只是少数。
利益熏心之“夺利”: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民营企业老板最大的威胁不是外来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公司内部那些自己的亲戚朋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企业的发展,而是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去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公司与自已利益相一致时,他们就会维护公司的利益;而当公司利益与自己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就会毫不迟疑地站到公司利益的对立面。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百草厅”就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和公司工作人员之间没有一道清楚的界限,没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规则,没有科学合理的业务运作程序,更没有聘请职业经理人。我们看到,白家子孙后代们大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白草厅”之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盘算着多占一些“百草厅”的便宜,没有一个人真心诚意为“百草厅”的前途和发展着想。大少爷白敬业不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公司利益,如制作假药、挪用公款办军服厂,但每一次都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公司的规矩和原则不断地被他破坏。
最后,当白家决定分家时,全家人像土匪那样对家中的公用财产大肆抢掠,白景琦的儿子白敬业深夜偷家中贵重物品时居然犯病而死。白景琦的孙子白占光因为继承了“姑奶奶”白玉婷的遗产而乐疯,另一个孙子白占安因没能成为“姑奶奶”的财产继承人而气疯。后来,“姑奶奶”白玉婷重新换了继承人白占青,而白占青却在白玉婷仍健在时偷偷将其大部分财产携卷到美国。白景琦病重住院,还没有断气,几个孙子就闹着分遗产,逼着白景琦的太太李香秀把“老爷子”的全部财产交出来。白家的子孙们全都是不争气的败家子,到最后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没有一个是家族利益和财产的坚定捍卫者。企图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百草厅”永续经营,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世界上没有一个家族企业能够存活50年以上。家族企业结构本身就已经嵌入了企业未来死亡的癌细胞,癌细胞总有一天会发作,会导致企业破产。家族化结构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家族企业对现代管理模式存在一种内在否定。
任何一个老板都不可能保证公司利益和家族成员利益永远一致。在中国,想靠血缘关系维持公司的向心力根本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新兴市场的体制下,家族企业就算引入西方董事会的组织形式与股权设置,如果没有良好的家族治理,也难保家族和谐与基业长青。 就现状基于没有良好的家族治理,忙于追求事业发展的企业家们,要经常想想自己赖以成功的基础在哪儿,就从多回家吃晚饭与妻儿团聚做起吧,这可对家企未分基业的长青大有助益,家和万事兴哪!
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家族企业想要做到做强做大做久,就必须彻底摆脱家族化。家族化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一条鸿沟,勇敢地跨过去,企业就走向辉煌。如果站在鸿沟边踌躇不前,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淘汰出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3:32 | 查看全部
步骤三、梳理剪割企业黑网
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无所不包的巨大的网,这张网束缚了社会的创造力、压制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样,中国的所有家族企业中也存在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如果把这张大网拆分成若干个小网的话,它就是家族网、亲缘网和地缘网。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认为:中国家族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企业中都存在着三张无所不包的大黑网。
第一张网——家族网:
家族企业内成员数量较多,老板的亲人和亲戚,结成了一张牢牢实实的巨大家族网。网上笼照着一层金色的光环,颇有些类似满清时代皇家的“黄马褂”,凡能穿上一件,那就趾高气扬不得了。
第二张网——亲缘网:
家族企业内有一种很广泛的员工之间亲缘关系现象。至少50%以上的员工干部在公司内都有亲戚或好友,在着广泛的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
第三张网——地域网:
家族企业内有一种很强的地域色彩,无论是招聘人才、普通招工、还是任命干部,都愿意接受当地人,对外地人,都抱着一种强烈的排斥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4:11 | 查看全部
这三大网的形成,自然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和渊源。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网”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三张网是所有家族企业健康发展之路上最大的障碍。
因“网”的存在,从而家族企业内就有了四种特殊人物:
1.第一等级是老板的直系亲属;
2.第二等级是与老板一同打江山的铁杆兄弟、元老;
3.第三等级是老板的旁系亲属;
4.第四等级是老板直系亲属的亲友。
家族企业内四种特殊人物,颇有一些象印度的姓种等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前等级划分一样。这种划分没有公开表示出来,但是,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为定势。四个等级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唯我独尊、妄自尊大,从不把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放在眼里,不把自己的直属上司放的眼里,有事情直接找老板。他们往往比自己的直属上司更早知道某些公司的重大决策。直属上级在他们眼里并不重要。
每高一等级的人,骨子里的那种飞扬跋扈的气势就越高,越跟老板关系亲近,在公司里就越显得“牛气”。第一等级最“牛”,第二等级稍逊一些,但仍然是“牛气十足”,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平日里外表显得很普通,但只要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就立即开始“牛”起来。家族成员在公司里颇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气势和一种默认的特权,有事情直接找老板汇报,从来不把直属主管放在眼里。家族成员最大的特点就是脾气大,难以沟通、难以合作、不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中国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大都靠一种家族力量、亲缘力量和地缘力量,通常文化含量极低,是一种纯粹以利润为取向的组织形态,缺乏高层次的精神目标,起步基础低,整体管理模式建立在一种农民和小市民文化基础之上,与国际化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无缘。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自身的精神结构、体制结构和人事结构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这时,除非进行一番强有力的改革,否则,要么永远徘徊在原有的水平上,要么关门倒闭。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认为:在这张黑网中,危害最大的是家族网。现代化企业与传统的家族企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企业的干部犯了错误之后可以罢免,而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犯错误只能劝谏、不能把罢免。
家族企业的三张黑网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严重障碍,想要彻底解决十分困难。这张黑网的作用越强,企业就越衰败,而这张网的作用越弱,企业就越兴旺发达。因此,家族企业治理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尽可能削弱这张黑网的作用。中国社会中家族企业想把这张黑网完全消除掉是办不到的,但却可以把它的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中国企业黑网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正常政令的上传下达,黑网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电磁波场,它会使得企业内部的正常无线电通讯全部中断。黑网不剪断,企业永远没有良性健康发展的一天。
因“网”的存在,从而,在中国家族企业,就有了多个权力中心形式:
1. 经理人正式权力中心;
2. 家族权力中心、家族多权力中心)(例如:夫妻权力二中心、父子权力二中心、兄弟权力二中
心等)
3. 元老权力中心:
4. 地缘化权力中心。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家族企业中多形式权力中心存在,使得企业始终有一种顽固的黑色势力,它的内涵是——敌视革新、维护过去的既有模式、本土化意识、排斥外来人员及事物。这种黑色势力对企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4:46 | 查看全部
这种黑色势力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暗规则是一种文化,一种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带着浓浓的中国特色,这种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格格不入,家企也是这种农耕文化的载体,因此,这种文化在公司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任何革新措施都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坚决抵制。文化是世界上最难改变的东西。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暗规则实际上是中国家族企业“短命规律”的始作俑者,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种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家族企业“寿命短,长不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家族企业之三大关系网”与“家族企业内部之四大矛盾”等同人的“任”“督”二脉,此二脉未通家,家族企业治理无从下手,企业也绝无成就基业长青、百年老店之可能!
步骤四、明晰“四大矛盾”关系及治理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族规则为主,而家族规则以亲情、血缘为基础,讲的是感情原则而不是理性原则;讲的是长尊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家族式管理很难制度化、规范化、平等化。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让企业领导人无法正确处理家庭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的启动资金就来于家庭内部成员,因此,家庭成员在有的企业中是股东,有的是重要岗位的负责人,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有些家庭成员本身的能力和水平差异无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壮大,但企业领导人却碍于情面,无法妥善安排这些家庭成员,老人员不去,新人员无法得到重用,严重限制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
其次,家庭成员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家庭成员在企业初期往往能够拧成一股绳,但企业发展大了之后,在对待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权力、利益的分配上往往就会形成矛盾,而这些矛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让企业被分拆,企业失去资金,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这个矛盾的处理也让企业领导人无法全力投入企业的经营之中,家庭矛盾的纷争让许多中国民营企业从大变小。所以家族企业从表面上看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会对自己更加忠诚一些,其实并不一定,有一项调查资料显示:76%的人认为家族人员并不一定比外聘人员更忠心;有64%的人认为家族人员并不一定比外聘人员更容易控制。
故而,要想摆脱以上困境企业家就必须处理好家庭、家族与企业的关系,促使全员从家庭、家族向企业转化:企业公众化、企业社会化及家族企业产权单一形式向多元化转化。 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要想摆脱中国家族企业的人治局面,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制度的建设,而是如何安置家族成员或创业元老,处理好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想办法避免不能胜任的家族成员进入企业,如果平庸懒惰的家族成员在企业里占着位置,整个职工队伍很快就会失去对企业的尊敬。这是顺利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消除“内外有别”的灰色组织伦理,明确企业整体的管理架构、组织原则及企业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上下级关系。
运用公理和制度来界定和处理企业发生的是与非,克服以亲疏定是非现象;运用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来约束和管制企业,克服用家族式的训条、训制方式运筹企业;按照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协调好人员之间的劳动分工,克服按照家族的尊亲辈份来安排劳动分工;以企业的称谓确定人们之间的关系,克服以血缘的尊亲来界定和处理企业员工的关系。
家族企业家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族成员得到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收益,同时“自家人”较少受到规范化管理的约束;外人无论多么有能力,多么努力工作,也难以的到家族的真正认同;外人不管表现的如何忠心耿耿,也会感觉到老板处处设防。另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5:25 | 查看全部
心专家曾水良认为,部分家长式的领导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过分强调个人的情感意志,导致事实的变形、扭曲;个人独断专行,依据辈份的尊亲来训服人,缺少了领导的科学性;不管权力大小,一味地独揽。因此,外聘管理人员的长期努力工作的热情就会消退,逐渐缺乏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心。
为此,家族企业家须运用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处理好家长式领导与科学管理的关系,促进企业由家长式管制向科学管理转变,学会合理授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老板的为人决定了家族企业的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企业中非家庭成员的“局外人”态度,是故家族企业一视同仁在管理上责己严、责人宽(平等)消除泛家族主义做法这是核心。
创业元老与新生力量的关系:
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能力已经落伍的元老,如何防止因元老关系处理不当而引致的公司分裂问题。中国企业和中国古代政治一样,创业元老之间往往可以同患难,但不能够同富贵。当公司业绩好,或者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分家。在很多没有分家的企业里面,有的时候也会有看得见的山头,或是看不见的山头。占着茅坑不拉屎做过贡献的元老,但跟不上形势怎么办让他学习、补偿。变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中国家族企业不能成长为世界500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企业领导人、职业经理人均无法妥善处理好这四大矛盾,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背负包袱的企业是注定很难走远的。家族企业若得进一步发展,突破成长期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时就必须建立规范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去家族化管理,积极推进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引用《曾水良:如何建立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第四章节内容。
步骤五、企业文化“去”暗“化”明
家族企业中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一切随老板好恶而定,很多家族企业中存在一种“黑暗压制力”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黑暗压制力”感情过甚、理性欠缺;拒绝规则化、制度化;传统儒家文化成为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一大桎桔。大部份家族企业实际上是老板家庭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往往就是老板个人爱好、个人志趣、个人行为方式、甚至个人生活习惯的扩大,是老板家族传统文化的扩大,完全依附老板个人而存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因此从高效灵活然而稍带私密的运作文化,转型为透明化运作,家族企业老板应理智地思考如何实现全透明运作,尽量减少外界对企业的不了解;其本质内涵是让外界了解企业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文哲学价值观。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家族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6:06:01 | 查看全部
点,但其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搞清楚现阶段家族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我们的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家族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点,但其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企业治理专家曾水良总结归纳一些家族企业文化缺失为:
缺乏文化素养:
决策草率、心血来潮,朝令夕改;小富即安、农民心态;专横跋扈、唯我独尊;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缺乏自律性;名利观念强、一切荣誉归自己;投机心态强、缺乏长远战略考虑;急功近利、行为浮躁;不讲信用;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尊严。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致命伤。在企业草创初期,也许这些特点是其曾经赖以取胜的“法宝”但一个企业要真正成长起来,不能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能总是投机取巧、捞了就跑,而应该把这些毛病逐渐克服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精、做强、做久,才谈得上成为“有文化”的企业,才能谈企业文化。
花瓶形式文化:
因缺乏文化素养,一些家族企业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员工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虽然对于外部的不知情者可能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纯属一个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
缺乏文化创新:
一些家族企业以为企业文化一经建立便可"长治久安",忽视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从而使对企业发展本来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变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实际上,企业文化同样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一种企业文化由于惰性而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很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从而排斥外来人才的加盟和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缺乏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研究表明,一套大家接受的价值观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全力以赴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它又是构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然而,我国家族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创办人的个人好恶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顺眼的人就留,顺心的事就做,手段就是奖和罚,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形不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员工来得快,散得也快,难怪家族企业的管理者总在抱怨找不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发出"创业元老顶不住,外聘人员靠不住,留住人才难"的感叹。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企业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企业经营的实际紧密相联的东西,准确地说应该是从企业经营的实际中提升形成的,外于企业经营的文化只是"文化",而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更不是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与企业一起"共同成长",没有创新或者不能包容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
大部份家族企业实际上是老板家庭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往往就是老板个人爱好、个人志趣、个人行为方式、甚至个人生活习惯的扩大,是老板家族传统文化的扩大,完全依附老板个人而存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此从高效灵活然而稍带私密的运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