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31|回复: 29

经验交流:成立“技术沙龙”:让班组创新成果转化不再难

发表于 2007-11-12 12:58: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老师,您好!
       我对稿中内容进行了修改。


                                    成立“技术沙龙”:让班组创新成果转化不再难

        郑岩
        当前,在企业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争当主力军、建功“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过程中,一线班组员工的立足岗位创新积极性日渐高涨,创新成果逐渐增多。然而,班组创新成果的推广难、转化难等问题也非常突出,大部分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有些甚至“藏在深闺无人识”,令成果的创造者感到十分沮丧、懊恼。
       笔者近日对班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在某采油队了解到,一些基层班组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成果没有在生产中发挥实实在在的效果,有的成果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跳不出“农门”,走向社会“大市场”,创新成果“只开花、不结果”现象屡见不鲜。一位成果创造者王师傅对笔者说:“我的调整盘根松紧度的成果非常实用,可就是没有什么途径能卖出个好价钱,主要是没有专门机构来管这个事,实在没有办法”。采访中也了解到,山东胜利油田孤东采油三矿年初以来成立的“技术沙龙”,有效地发挥了成果推广转化的主渠道作用,使不少成果摇身一变成了“抢手货”。
        据了解,采油厂首席采油技师采油三矿张传瑞用了一年多时间攻关,去年三季度他终于把《不用盘根的井口止漏密封装置》研制成功了。这项获得国家专利革新成果,不仅能解决抽油井口密封频繁失效而导致污染等问题,而且还节省电源。 然而,由于成果推广渠道不畅,使该成果成了典型的“独门绝技”,只在本队使用,没有成为全矿的共享成果。成果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由于缺少向一线班组辐射的“绿色通道”。有许多职工自发地创造出来的革新发明,缺乏相关推广机构,只能在小范围内应用,价值无法得到最大化体现,致使许多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受阻,难以转化成生产力。同时,一线员工大量好建议、好点子、好的创意都躺在自己身边睡大觉了。
        张传瑞介绍说,类似的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今年初,他在深刻反思中认识到,技术创新成果必须要应用于现场,服务于生产,才能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效益,发挥成果的价值。于是,他在矿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技术沙龙”,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互动合作、成果展示、成果评比、成果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一线员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搭建平台,使班组创新成果转化不再难。“技术沙龙”以工人技师为主体,吸收部分高级工和善于钻研的能工巧匠,以及热心的技术人员参加,使员工创新活动真正有了交流平台、成果出新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的舞台。通过制定具体的工作运行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人才的成长、成果出新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抽油机减速箱漏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往采取软金属密封等多种试验效果都不理想。在2007年初定项目的时候,“技术沙龙”经过论证,让采油五队维修班长王增强、采油六队李华政等人组成了项目攻关小组。项目启动后,王增强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协调优势,找来了资料书籍,并与维修大队取得联系,到抽油机维修现场拆卸减速箱,一起分析研究设备构成以及查找漏失原因。回来后,王增强动手设计并加工制作出了专用盘根,在进行了反复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后,由李华政负责在采油六队的抽油机井上进行试用。结合现场应用情况,王增强对设计进行了改进,最终研究出了简易有效的密封装置。最后选了20多口减速箱漏失严重的抽油机井进行治理,并在2007年8月全部完成,效果十分明显。
        在“技术沙龙”的指导下,采油工李师傅与人合作,绘制出了图纸,并加工出了样品,试验成功在所有抽油机上推广。他说:“别小看这项小革新,一年下来,我们站可节省资金约3万多元,如果在全矿推广,每年可节约润滑油费和设备维修成本8万余元。”“多亏了‘技术沙龙’的支持,帮我解决了关键问题,不然这项成果只能窝在家里了。‘技术沙龙’的成立,对我们一线技术创新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一场‘及时雨’”。
        张传瑞总结道:“是‘技术沙龙’的推动才使我的成果扩大了应用范围,而且使更多的成果有了用武之地。通过成果发布、展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有些成果还进行了更新换代,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在生产中转化,水平再高,价值再大,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规模效应。”
      “技术沙龙”还把技术创新成果的跟踪管理作为衡量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坚持做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并把成果的研制与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成果的效益化作为攻关的落脚点,为员工成果的转化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能够把我们员工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是对我们劳动付出和艰苦实践的最大褒奖。如果一个人创新的成果再多,都攥在手里,不能付诸实践,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在生产中检验和持续改进,不断升级换代,这样的革新成果就失去了意义。我认为,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们是幸运的,我们工作在一个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工作环境,这也是我们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源泉。”张传瑞谈及成果的转化感慨颇多。

        感言:现在,不少能切实解决生产问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的革新成果大多出自一线班组员工之手,这些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成果推广应用上,不少企业虽然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推广应用渠道不畅,因为缺乏专项采购资金等原因,主要还是在本企业或者本班组推广应用,远还没有走向社会大市场。象上面提到的企业,他们通过成立“技术沙龙”,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互动合作、成果展示、成果评比、成果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一线员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搭建平台,使班组创新成果转化不再难,为人才的成长、成果出新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这时,“技术沙龙”、“技术协会”这样的形式和民间组织就能发挥成果推广的主渠道作用。
        因此,企业要在千方百计提高班组创新成果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班组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便捷之道,加大班组员工成果的宣传、包装、规范化的力度,边推广、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提高成果价值,稳妥推进创新成果市场化,直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仙河镇文明一区
电话:05468583430 13780770816 邮编:257237
审稿: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三采中心政工办   电话:054685840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13:23:0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3:27:58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yang_0428于2007-11-12 13:23发表的  :
  
谢谢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13:37:18 | 查看全部
ting hao de. shi  bu  shi  anli  bufen zai  jingjian  yixia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13:49:0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yang_0428于2007-11-12 13:37发表的  :
ting hao de. shi  bu  shi  anli  bufen zai  jingjian  yixia  .


呵,原来YangMM用的是拼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2 13:55:07 | 查看全部
刚才的电脑输入法有点问题。o(∩_∩)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59:41 | 查看全部
文字还显粗糙,继续修改,欢迎大家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06:37:49 | 查看全部
题目挺大,例证不足,请顾老师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07:09:00 | 查看全部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3 20:00:31 | 查看全部
帮顾哥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