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4|回复: 15

传承

发表于 2016-1-5 20:0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传承
                                  许振伟
寒风凛冽,月如钩。世国仔细地巡检着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当他走到粗选四号槽时,意外发现槽内矿浆翻花较小,停机盘动浮选机发现手感较轻。他便急匆匆冲到值班室打电话给值班机修,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机修工终于同意到现场看一看。查看现场后,机修工愤愤然地说:“浮选机没有异响,就是翻花小点,这么冷的天把我叫来,完全是小题大做嘛。”伙计们也开始劝世国,夜班本来就辛苦,既然机修都说没事,那就别自找麻烦了。明天跟领导汇报一声也就是了。世国静静地没有说话,只是一次次仔细盘动着浮选机,忽而抬起头坚毅地看着所有人说:“我认为还是吊出来看看。”大家看劝解无效,只得拿来扳手。班组的伙计一边拧螺丝一边说;“我们说的你一句都不听,等一会拆下来没有问题,看你怎么交代。”世国低着头没出声,拧螺丝的手加快了速度。当把浮选机吊出来的时候,所有人大吃一惊,浮选机中间的轴已然断裂,转子已不见了踪影。粗选槽是原料进入的槽,也是精选与扫选的分水岭,直接影响着精矿与尾矿的浮选品位,粗选槽的维修必须要快。开好维修操作票,机修工开始了紧张的维修。世国带领班组成员开始清理浮选槽,打捞浮选机转子。一夜抢修过后,浮选机重新开始正常工作时,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每个人脸上的倦怠和疲惫掩藏不住自豪。

世国是锌业二厂银回收工段的一名班长,他与伙计们同甘共苦,不推脱,不埋怨。提起这位班长,班组的成员这样评价他:干活认真,喜欢钻研,经验丰富,工作时冲锋在前,不怕苦不怕累,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 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他带领着班组两次获得“分厂季度优秀班组”的荣誉。

自05年入厂以来,世国已经在豫光这个大家庭工作了十个年头,十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从一个毛头小子到如今而立之年,还是颇有一番感慨的。谈起在豫光十年的时光,世国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是他的老班长,他刚到厂就遇到了冒槽事故,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老班长教会了他,事故处理要沉稳,一慌张再小的事故也会因为处理不当酿成大事故,要做到遇事不慌工作时就要多想,脑子里多演练几遍处理方法遇事自然不慌。现在已经成为班长的他正不断把这种精神通过“师带徒活动,传播给每一个新加入的“毛头小子”。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天下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家庭组成。对于国家如此,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豫光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不断发展壮大,创造辉煌,离不开班组这个小家庭的支撑。对于班组而言,班长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也是这个小家庭“家风”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而豫光的“家风”正是靠着一代代优秀的豫光人言传身教,不断践行,才能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让我们熟识,并继续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6:15 | 查看全部
当冬至遇上平安夜
2015年的冬至和平安夜只相隔了一天。听着90后们在互相商量着平安夜怎么过的时候,我们这些70后的心里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感慨。
冬至是我们国家十二月的一个节气,吃饺子也是老百姓千百年不变的习俗。当然了,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哄着说,不吃饺子会冻耳朵,懵懂的我们总会听话的多吃几个饺子,生怕自己的耳朵被冻掉。可是吃了饺子,耳朵该冻得通红还是通红,有时候还会冻烂,也没有怀疑过大人说的话。以后长大了才知道,那是过去条件不好,冬天没有暖气,没有空调,孩子们上学教室里只有一个小的煤球炉子来取暖。所以那时候的我们经常冻耳朵、冻手和脚,等天气转暖时,冻了的地方不知道有多痒。慢慢的才明白,冬至吃了饺子也会冻耳朵,父母说这些只是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对孩子们成长的一种祈盼和祝福罢了。
平安夜是外国的一个节日,现在由于中西文化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平安夜也称为圣诞夜,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筒袜里,祝愿孩子们平安、健康、快乐。圣诞的钟声敲响了对世界的宽恕、祝福和欢乐、幸福。不管在哪里度过平安夜,都要感恩你们的父母亲。
可能我们这些70后的思想还比较落伍,过不了外国那些洋节日,我还是比较喜欢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在冬至这一天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和面,有的擀皮,说说笑笑,在欢乐的气氛中,那些可爱的饺子一个个像小小的鱼儿一样,在水中上下翻滚,捞上一大碗,咬上一口,喷香喷香的。这个只有在我们中国才能吃得上的特色饺子,我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智慧了。
儿子是一个90后,他的思想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什么都要过洋节日。不是说儿子“崇洋媚外”,而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新鲜事物比我们要多得多,这也得感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了。他们这些孩子思想超前,接受能力也快,这些洋节日好像对他们来说理所当然。在他们的脑子里,对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没有我们那样的注重,这也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
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思想落后,消息闭塞。人们已经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走在了潮流的最前端。当冬至遇上平安夜,我只能说两个都“完胜”,不管70后还是90后、00后,只要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不管过什么样的节日,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更何况在不管在哪里,需要记住的是:和平、平安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刘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6:25 | 查看全部
冬至感怀
锌三浸出——杨丙辉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会打电话给我:“儿子,今天有没有饺子吃啊?有空就回来吃顿饺子吧。”我接着电话随口就说:“妈,没有空啊,工作太忙了,有空就会回去的。”随手就挂了电话。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工作上的压力,生活的烦恼,人际关系的复杂,内心有种浮躁之感。工作家庭两忙时,会心生忧怨。感觉自己是孤独的,寂静的夜晚,朦胧地有几分心迷,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城市的喧哗,心静如水。每日匆匆忙忙,少有了这份安宁,少有了这种寂静,随手拿起手机,看到了母亲的电话,一瞬间,百感交集,想起了母亲的面孔,想起了母亲心疼的话语,想起了母亲亲手包的饺子。
    曾几何时,忽略了母亲,脾气改变了许多,因为压力,因为生活的烦恼,因为在最努力时,经历了许多“人情冷暖”,内心有种不平。这个世界,一切都会因岁月的变迁因改变,而只有亲情不会因时间的长久而淡薄。不会因岁月的风霜而改变,经历了太多,本应老气横秋一点,让思想感情冷凉一点,平淡一点,或是麻木一点。但是想到母亲,便在心中涌起一阵阵的温暖,让自己坚强起来。
一些事你需要去想法忘记,一些人你需要想法记住,忘记的事是我们无须去计较的事,记住的人是为了让我们在感情上有所寄托。滚滚红尘,春来秋去:“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世间万物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去计较太多的事,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想太多的人,只能记往该记住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这样我们的心灵多少会纯净一点,悠然一点,宽阔一点,能有多一些时间重要的事,
想能找到一个让我感情痛快淋漓发泄的地方,倾诉的地方。我知道这个世上有您一个人,能让我找到这个安慰,让我在你温柔的怀抱里安静地休息,静静地去感受充满爱的心跳。
某种平静。没有月色,只是在稀疏的树影中,零星地点缀着些路灯,轻柔地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想到了有您在远方牵挂,便心安,充满勇气和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6:37 | 查看全部
父爱如山
今天早晨上班起床晚了,起来后发现父亲在厨房忙里忙外,我走上去一看,燃气灶上温着汤锅,旁边盛着两碗饺子。
我问父亲:“饺子已经捞出来了,怎么还不关掉灶火?”父亲说:“天冷了怕饺子凉了,你吃坏肚子,汤在火上温着,你可以随时加热汤吃。”听着父亲的话语,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抬头看了看年迈的父亲,才发现不知何时他又增添了许多皱纹和白发,眼泪不自觉就在眼眶里开始打转。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在我小的时候生病后就基本丧失了劳动力,是父亲一手把我和姐姐、哥哥拉扯长大的,他为了一家生计和黄土地打交道的同时做起了小生意,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父亲最清楚。后来姐姐、哥哥逐渐成了家,我也考上了大学。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先是高兴,然后又是唉声叹气。我知道家里已经没有能力供我上学了,父亲为了给我筹齐学费奔波到千里之外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父亲平时省吃俭用,加班加点,终于在开学的前一天把学费足额地放到了我的手心,我当时感觉到那厚厚的一沓纸重如千斤。期间的一个春节,我回家后听姐姐说,父亲年初在工地打工的时候左手掌被高空坠物砸伤了,还住了院,父亲怕耽误我的学业就没让家人告诉我,我去问父亲的时候他却笑着说:“没什么大事,一点皮外伤。”当我硬拉着父亲的手仔细一看,伤疤依旧格外显眼,我的眼眶又湿润了。
父亲一个人不知疲倦地支撑着这个家,无论多苦多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直到我结婚生子后,父亲才把欠下的外债还清,搬到我这来照看孙子,我却只顾着上班和孩子,很少去关心过父亲,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家庭琐事而责备父亲,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地后悔和自责。我小时候无论犯下多大的错误,给家里带来多大的麻烦,父亲不都是无声地包容我了吗?为何我现在就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呢?
趁着父母都还健在,我会抽出时间多陪陪他们,守护着他们,让他们不再吃苦受累,让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不再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待而亲不在”的悲剧重复上演,就像电视里那句广告词一样————“别让等待成为遗憾”。(李志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6:50 | 查看全部
父亲是位能手
父亲是个庄稼汉,但他除了会做地地道道的庄稼活之外,还会做一手好瓦坯和好砖坯。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最拿手的是做瓦坯。那时,我就是七八岁的光景,父母亲不到四十岁,正是力壮能干之年。早晨,天刚蒙蒙亮,父母亲便吃过早饭,去瓦窑工作了。做瓦坯的程序不多,但每道工序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整出一块平坦的场地,不能有杂物,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筛过的细沙,撒得要厚薄均匀,这大多数是母亲的工作。父亲的首要任务是将昨晚用水闷好的红胶泥和好。这和泥极有讲究,水的多少是要靠经验揣摩的,没有人拿什么工具去衡量出一个什么标准来。父亲觉得水和泥的比例差不多了,就要光脚板上去和泥了。红胶泥和其他的泥不同,它黏合度高。脚板踩上去,会糊满双脚和双腿,扯住你的腿,不花费点力气,休想把脚板从泥里抽出来。一会儿功夫,父亲已是满头大汗。这还不算,红胶泥产自岭区,里面有大大小小的砾礓(类似于土石块的东西),形状极不工整。脚板踩上去,陷进了泥里,那些个“捣蛋鬼”会露出狰狞的面目,谮你的脚板,生疼生疼。父亲忍住疼痛,把它们挑出来,扔出去。因为瓦坯里是不允许有这些杂物的,否则在烧制过程中会炸瓦或裂缝,严重影响瓦的质量。
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该做瓦坯了。做瓦坯有个专用的工作台,台中心有个转动滚轴,另外还有细竹片做的折叠架子和布套。开始做瓦坯了,首先把架子套上滚轴,然后套上布套,接着,撮泥巴糊在布套外面,厚薄面积差不多了,就要转动滚轴,一边转动,右手还要拿着一把带线的类似于弓的工具削除多余的泥,保证瓦坯的厚薄均匀。这均匀程度极不易把握,因为瓦坯的形状是圆锥形,上小下大,所以这种衡量是靠心的灵性所达。
等父亲觉得满意,滚轴停止。母亲便会过来提走泥坯架,放到平整的场地上,把竹架子往里一缩,取出,泥坯稳稳当当地立在场地上。一上午的功夫,整个场地排满了整齐的瓦坯,像一排排可爱的哨兵。
做瓦坯要在早上,瓦坯经过太阳的照射,坯身干了,下午父母合力整理瓦坯。他俩弯着腰,手里拿一带钉的小棒,在瓦坯的分棱处轻轻一划拉,再轻轻一敲,锥筒就分裂为四片,单个瓦坯就成了,然后整理成一摞,再把一摞一摞的瓦码成垛。一切就绪,最后盖上塑料布,防止雨淋。
     做砖坯和做瓦坯的程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整理场地和和泥。不同的是工具和制作过程。做砖坯的工具是一个木板钉制的长方体框,有底无盖,中间用小片木板隔开,分为三个大小均等的长方体。待场地和泥都准备好后,就要制作砖坯了。首先,父亲抓一把细沙在工具里轻轻地一撒,三个格里均粘上匀匀的细沙,接着把泥巴往每个格里按瓷实,按平,有时还得把遇到“漏网的捣蛋鬼”给捏出来。然后,拿起身边的一把“尺子”,在三个格上刮一下。最后,搬起沉甸甸的长方体到场地上,趁着不紧不慢的步伐,把长方体倒扣在地上,整齐的三块砖坯便乖乖地立在地上。一晌下来,跑了多少趟,没人计数,只知道每趟少说也有十五六斤,一晌百把趟是有的。尽管父亲腰酸背疼,也要把和好的泥给做完。那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量。下午,又要把晒干皮的砖坯整理成垛,然后盖好塑料布。
做的瓦坯和砖坯能装一窑了,队里就请烧窑师傅指导生产队员装窑。父亲这时最忙碌了,跑了这头跑那头,生怕谁不小心,弄坏了他的劳动果实。直到窑装满了,地上没有太多的“破烂”,才肯离去。这还不算,烧窑中间,还会趁歇晌的时间到窑上转一转,好像时刻关注自家的孩子成长一样。
窑烧好了,十里八村的人争相购买,父亲做的砖瓦是出了名的。父亲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人的大举,但他想留给人们的是经久结实的墙屋。

                                   (牛建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7:03 | 查看全部
尽你所能
锌三浸出——康九龙
“你不必担心,因为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会被关注;而足够优秀的人恰恰是不会担心别人的看法的”——拿破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多关注一点,就好像千里马等待着被伯乐发现,赏识一样。我想说,想要被承认,那就尽你所能把自己变成珍珠,让自己更加闪亮,尽你所能记住你的戒线;当你为了一点小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时,请记住,第二名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敝帚自珍了;尽你所能,才会有人承认你的成功,第一名永远是焦点,想要被承认,就要拥有足够大的能力;尽你所能,承认你的蜕变,那些努力刻苦的日日夜夜,都是为了从沙子变成珍珠的磨练;尽你所能,没有什么不可能,你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强者,你是最美丽的珍珠。
现在的你或许还不够优秀,但你不用担心,进你所能,做好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种子总会发芽。
只有当你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后,回头能对自己说一句:“我尽力了,我无怨无悔”。尽你所能,让自己出现那绚丽的舞台上,让自己的青春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7:14 | 查看全部
老地方
    “红薯饭那个南瓜汤,古道西风啊看斜阳,解放鞋那个绿军装啊,碧草蓝天青纱帐......我的老地方,我的老地方,留下最美最美的青春,好时光!”
这是公司举办的“职工好声音”第一场比赛中李明绘唱的一首《老地方》,我恰有缘参加和观赏了这场比赛。虽然在这场比赛中我并没有晋级,但是我为自己能够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感到自豪。现如今,流行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小资情调的歌曲占据半壁江山的乐坛,民族乐风的歌曲越来越少,而我也很少听这类型的歌曲,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风格,便也从没想过去听一听,试一试。直到听到这首歌,我才发现,以前的自己太狭隘了!
当那轻快的旋律响起,那悠扬的歌声配着那高亢的唢呐吹出的民族风,我的思绪一下被带到了那个风华正茂,激情飞扬的峥嵘岁月。古人常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孔子三月不识肉滋味”来形容歌唱得好听。这些形容我都想赋予在《老地方》身上。是的,我被这首歌打动了,不止是因为轻快的旋律,而是演唱者对歌曲的演绎,台上他轻松自如的台风,阳光照耀的笑靥,打动了我,让我不舍得眨眼,转眸,如果我是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为他转身。他长得并不帅,也不是小鲜肉,但他一身简单的迷彩服下配黑色皮靴就彰显了他男性的阳刚之气,健康的黑色皮肤下是一双饱受历练的眼眸。台上的他用他的微笑征服了在座观众,他恰到其分的演唱和个人魅力传递给听者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首《老地方》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激发了我想要去了解和传唱那些已经被时光遗漏的老歌。我想,公司举办“职工好声音”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展示自己,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比赛,更庆幸能够听到这样好听的一首老歌。让我们再听一遍《老地方》吧!“红薯饭那个南瓜汤,古道西风啊看斜阳,解放鞋那个绿军装啊,碧草蓝天青纱帐.....我的老地方,我的老地方,留下最美最美的青春,好时光!”(冯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8:28 | 查看全部
妈妈的手工烙馍
妈妈的手工烙馍是天底下最美的零食!
小时候,放学铃声一响,肚子便像听到了赦令一样,咕噜咕噜一个劲地响。我背上花书包,一路上屁颠屁颠地飞奔到家。从“老地方”摸出钥匙,打开门,案板上,每个锅里,饿狼般的搜索一遍,毫无所获!搬个凳子,把挂起来的盛馍的竹篮取下来,空空如也,真是失望至极!没办法,只好收回饥肠辘辘的等待,坐在简易的木桌前书写家庭作业,期待妈妈收工回来,心情好些,快点弄出吃的东西来,当然,心里盼望的可是烙馍!
柴门终于吱扭响了,熟悉的脚步声也渐入耳膜。我赶快跑出屋门,大声喊:“作业写完了!”只见妈妈放下手里的农具,拍打几下身上的尘土,到水缸边舀水洗了手脸,准备做饭了。我见时机成熟,凑上去说:“妈妈,我肚子早都饿了,一点馍也没有!”顺势皱眉,撅嘴。妈妈说:“那吃烙馍吧,烙馍快,烙着吃着。”其实,妈妈早已读懂了“馋猫”孩子的心思。“你去麦场拽麦秸。”“好勒!”,一边答应着,竹篮已挎在身上。
到了麦场,我边扒拉边拽,鼻涕要过河了,哪有时间,哧溜,请回了大本营。不消一会儿,一竹篮沉甸甸的麦秸装满了。我小快步挎篮回去。
妈妈已经活好了面,支上铁熬。我擦燃火柴,点火入灶。妈妈把擀好的面饼搭在熬上。麦秸火烙馍最好,火不燥,烙的馍有黄黄的馍花。一张饼经妈妈翻上两三个来回,就熟了,香味扑鼻而来。我咽了口水,等妈妈把馍切成几块,顾不上烧手和烧嘴,抓起一块,边咬边用手倒换着,吃到嘴里,烫,张开嘴,哈哈几下,忙不迭咽了下去。香!,真香!再想吃,等下张。
上初中到外校,因为住校,每周回家一次。一进门,便是嚷嚷着吃妈妈的手工烙馍。妈妈生性善良,总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烙上一张张饼。星期天下午返校,妈妈还要给我烙上几张饼,带到学校当干粮。当我拿出妈妈的手工馍,其他学生眼羡得不得了。不用说,那香味勾起了他们的食欲。可我哪里舍得分享,只管独自享用。哼,谁让你们的妈妈不给你们做呢?
成家立业,女儿长大,读了大学。每次放假回来,总是恳求我烙馍呗。我学着母亲做馍的过程,做了几次,女儿总是皱眉:“没有奶奶烙的好吃!”无奈,只好打电话央求母亲:“您的孙女想吃烙馍了。”母亲电话里直接应承:“今天有时间过来吧,我一会儿就去烙。”女儿眉开眼笑,我心里的幸福就要溢出来了!俗话说得不错,“一百有娘只是好”。带上女儿,直奔妈那儿。走进街门,就闻到从厨房飘出的馍香。女儿夹起几块,狼吞虎咽。母亲看着孙女的吃相,脸上盛开了一朵菊花。
现在,我已年过不惑,但仍念念不忘母亲的手工烙馍。每次去看望母亲,只要有烙馍,母亲便会提醒:“案板上有烙馍。”我便如获至宝,拈起来就吃。
妈妈的手工烙馍好吃,那是内涵的积淀,是心血的创造!
牛建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8:39 | 查看全部
棉被
    周日是个好天气,将家里的几床被子统统拿出来,在冬日的暖阳里来个“太阳浴”。夜里躺在被窝里,竟然嗅到了阳光的味道,干燥的、温暖的,似乎整个人就躺在暖洋洋的阳光下面。
    小时候,因为姐弟三个,妈妈无暇照顾,作为老大的我,就跟着奶奶睡。每天晚上我半躺在被窝里,看着临睡前忙碌的奶奶。厨房和卧房之间并未完全隔断,仅仅隔着一段矮矮的墙,因此,我坐在事先由奶奶放好热水袋的被窝里,看着花白头发的奶奶在忙碌,她把明天蒸馒头的面发了,盖好,把灶台上的温缸里添满水,把灶封好,一屋子都是她的影子,在昏暗的灯下晃来晃去。
后来长大了,农村嫁姑娘,都要陪送嫁妆,被子必不可少。前年侄女结婚,看到嫂子准备了一床足有九斤重的棉花被,小两口现在住在城里,住房已经装了地暖,冬天暖热如春,这么厚的被子,不是要捂出痱子的架势吗?可是母亲的心就是这样,远嫁女儿的冷暖,自是挂在做娘的心头。结婚十来年了,我的柜子里也还有几床厚厚的被子,还是新展展的,只是缝被的红线稍稍有些褪色了。这是有讲究的,新婚的被子都要用红线来缝,大概也是喜庆的意思。那是母亲和本家的婶娘们一起缝的。只记得当时婶娘们一边高声大气地说话,一边乘空打趣一下坐在一边的我。这些厚重的被子现在也用不着,因为家里现在也用上了暖气。每年夏天晒被的时候,都要费时费力地搬出来晾一晾,看着阳光下一绳子的姹紫嫣红,就想到母亲缝被子的心情,养了二十几年的闺女,就要到别人家里,在家里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家务活也不太会做,到婆家会不会受难为?母亲的心,永远挂着那根线,线的那头就是身在外头的女儿。
那天,听到一位同事的女儿考上了高中,她扳着手指头给女儿准备床上用品,话语之间生怕孩子热着冷着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里地,可在母亲的心里也是距离,也是牵挂,和路程的长短没有分别。
这几天刚好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女孩孤身一人在京闯荡,临近圣诞,她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不会有任何她的圣诞礼物。却没想到,节日一大早就有她的一个包裹,体积超大,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床厚厚的棉被,寄自故乡。然后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妈妈说,北京降温了,你一定要多穿点,被子也要厚厚的。你买的那些被子肯定不暖和,一定要用我们老家这种用棉花弹的棉被,才够保暖。其实北京有暖气,在家里都可以穿T恤。盖这么厚的被子,会热个半死。但你不管怎么说自己不冷。父母都不会相信的。网上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吗,有一种冷,就是父母觉得你冷。父母根本不知道哪天是圣诞节,但是,她觉得,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现在我也有了女儿,刚刚一入冬,我就一遍遍地问,冷不冷,要不要换上厚一些的被子?起初女儿还有耐心说“不冷”两字,后来问得多了,就不耐烦了,扔过来一句话:“说了不冷,你怎么那么啰嗦。”我只有自己在心里叹一口气,一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曾几何时,我也是面对母亲的喋喋不休,做充耳不闻状或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女儿大了之后,也会有谈婚论嫁的那一天,只是我不知道到时候还有没有娘家陪送被子的习俗,要是有,那我就糗了,因为我不会缝被子,女儿大概是得不到一床由当娘的亲手缝制的被子了。好在我还有母亲给我缝制的被子,还是新展展的,我要好好保存,到那时候再取出来,捧给女儿说:“这是妈妈结婚的时候姥姥做的,现在就是咱的传家宝啦!”(可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0:08:50 | 查看全部
情暖冬日
冬天,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季节,它没有春天那样的明媚阳光,也没有夏天那样的如火热情,更没有秋天的暖暖阳光。但是,唯有在冬天,我们才能发现那苦寒下的勃勃生机,感叹那生命力的顽强,这依然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春雨的细润无声,夏雨的倾盆滂沱,秋雨的绵绵不息,冬雨呢?冬雨是那细小的带着冰寒的气息,它在挑逗你的热情,它在刺激你的心房,它更能激起你那“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斗志。
冬日的大街上,寒风呼啸着,望着两旁大树上的树叶早已落光,只剩下那光秃秃的枯枝干。瑟瑟地独立于寒风中,看着却是让人有种凄凉落寞的感伤。若再加上那飘零的落雪,便有了最美的景色。满天都飘舞着片片的雪花,那时雪精灵舞动着来到人间,带给我们希望,带给我们热情,只有经历了冬天的萧条冷落,才能迎接到春天的万物复苏。
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是在年轮上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年复一年的冬天的洗礼中,我们逐渐长大成熟,我们在冬日里深思,就能听懂冬天的语言,我们便会发现冬天萧索中蕴含的美,那是一种顽强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的斗志,那是一种沉默中等待春天的力量。
冬天,我们期待着严寒过去,期待着暖春的到来,我们享受着冬天的滋味,又畅想着春天的味道。
                                                      杨向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