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智囊全集》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08:41 | 查看全部
565、吴官童
【原文】

英庙在虏中,也先以车载其妹,请配焉。上以问吴官童,[官童,驿使也,正统十三年使虏被拘,至是自请从上。]对曰:“焉有天子而为胡婿者?后史何以载?然却之则拂其情。”乃给之曰:“尔妹朕固纳之,但不当为野合,使朕还中国以礼聘之。”也先乃止,又选胡女数人荐寝,复却之曰:“留候他日为尔妹从嫁,当并以为嫔御。”也先益加镜焉。

[述评]

天子不当为胡婿,中国又可给胡人乎?如反正而胡人效女,虽纳之可也。厥后英庙复辟,虏使至,官童叩以不来效女之故,使者曰:“已送至边,为石亨杀媵而纳女。”上命隐其事,而亨祸实基于此。

【译文】

明朝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陷于也先营中。一天,也先(蒙古瓦剌族首领)带着他的妹妹来到英宗所囚的宫中,想许配给英宗。英宗非常烦恼,于是问吴官童有何对策?

吴官童说:“哪有大明天子作胡人女婿的,以后史书上会怎么写呢?但若拒绝,又恐怕违逆了也先。”英宗无奈,只好骗也先说:“朕一定会迎娶令妹,但朕不想草率完婚,待朕

返回京城,一定按大明古礼迎娶。”也先虽相信英宗的话,不再强逼,又挑选多名美女拭探英宗。英宗推辞道:“请你要她们回去,待日后做为令妹的陪嫁女,朕册封她们为嫔妃。”

从此,也先对英宗就更加尊敬了。

[述评译文]

堂堂大明天子固然不该作胡人女婿,但就可以做出欺骗胡人的事吗?如果两方和好,那么也先送妹,英宗娶她也是理所当然的。日后,英宗与也先订立盟约,瓦剌向明称臣,英宗也安全回到京城。

一日,胡使朝贡,吴官童质问为何不送也先妹妹进京,胡使说:“抵达边境时,边境守将石亨(渭南人,官累至镇朔大将军)杀了陪嫁的女子,而强占了我的姑娘。”英宗虽下令不要声张,但石亨日后被诛,其实这事已种下祸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08:56 | 查看全部
566、公孙申
【原文】

鲁成公时,晋人执郑伯。公孙申曰:“我出师以围许,示将改立君者,晋必归君。”故郑人围许,示不急君也。晋栾书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于是诸侯伐郑而归郑伯。

[述评]

子鱼立而宋襄返,叔武立而卫成还,此春秋之已事,亦非自公孙申始也。国朝土木之变,也先挟上皇为名,邀求叵测,于肃愍谢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已有君矣。”虏计窘,竟归上皇,识者以为得公孙申之谋。

王旦从真宗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曰:“十日之内无捷报,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此又用廉颇与赵王约故事。大臣谋国,远虑至此,亦由君臣相得,同怀社稷之忧而无猜忌故也。

项羽欲烹太公,高帝曰:“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愿分我一杯羹。”陈眉公谓太公以此归汉,亦孤注之意也。

【译文】

春秋鲁成公时,晋人扣留郑伯,公孙申说:“我们立即出兵攻打许国,并且宣布将另立国君,晋人一定会释放君王。”于是郑国围攻许国,表示对郑伯的被扣毫不在意,晋君说:“郑人将另立新君,我等于扣留了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借讨伐郑国归还郑君,和郑国议和。”于是郑君安然返国。

[述评译文]

鲁僖公时,因宋人有立子鱼(即史鱼酋)为君的提议,而使诸侯放弃挟持宋襄公;同样的,定公时也因号称另立武叔为君而使卫成公全身而返。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史事。

所以另立新君以摆脱敌人威胁并非始于公孙申。

明朝土木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以此对大明大肆需索,于肃愍[谦]对胡使者说:“赖神明保佑,明朝已有皇帝了。”胡使者见计不成,只有释回英宗,朝中大臣以为于肃愍的计谋是源自公孙申的灵感。

宋朝时王旦(宋朝进士,后封魏国公)随真宗率军亲征到澶州,雍王留守东京。一日雍王突然得了急病,真宗命王旦立刻赶回东京,接替雍王的职务,王旦说:“臣希望皇上能宣寇准晋见,臣有事禀奏。”寇准到后,王旦说:“若十天内澶州没有好消息传回,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真宗沉思许久后,缓缓说道:“立太子为帝。”王旦这是引用廉颇与赵王赴渑池之会时君臣相互约定的故事。王旦为国深谋远虑,可算是贤臣;这也是由于君臣间能相互信任了解,没有猜忌,共同为国家的福祉而努力才能如此。

楚、汉相争时,项羽为威胁刘邦,想杀刘邦的父亲太公。刘邦知道后说:“我们曾约为兄弟,因此我父亲就好比是你父亲一样,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他炖汤,也分我一碗吧。”陈眉公评论此事时说,正因刘邦这一番话,刘父才能安全脱身,但在当时,也可算是孤注一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09:33 | 查看全部
567、胡松
【原文】

绩溪胡大司空松,号承庵,先为嘉兴推官,署印平湖,有惠政。适倭寇猖獗,郡议筑城,公夜入幕府,曰:“民难与虑始,请缚某居军前御倭,百姓受某恩,必相急,乃可举事。”从之,民大震,各任版筑,不阅月城成。

【译文】

明朝人胡松号承庵,初为嘉兴府的刑狱,掌理平湖县,政绩颇佳,深得百姓爱戴。

当时沿海倭寇为患,骚扰之事时有所闻,郡府为加强防范,考虑发动民力筑城防御。胡松听说筑城的事后,连夜赶往郡府,面见郡守说:“平湖的百姓思想单纯,很难让他们了解筑城抵御倭寇的重要性,不如在倭寇来犯时把我押到第一线抵御倭寇,平湖的百姓都曾受过我的恩惠,看到这种状况,一定会替我着急,这时再要求百姓帮忙筑城,一定能得到百姓支持。”

郡守同意胡松的提议,果然,百姓在见到胡松危急时十分害怕,于是纷纷拿着工具加入修筑的行列,不到一个月,城墙就建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09:44 | 查看全部
568、狄青
【原文】

南俗尚鬼,狄武襄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投此钱尽钱面。”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阻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倏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释]

桂林路险,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坚之。

【译文】

南方人迷信鬼神。有一次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南蛮人,曾建南天国)时,大军来到桂林,狄青焚香祝祷:“此次讨蛮不知胜负如何?现在我以一百个铜钱请示神明,如果出征能获胜,那么这一百个铜钱全部都是正面朝上。”

手下将领极力劝阻,因为一百个铜钱都出现正面的机率实在太低了,恐怕会严重的影响军心士气。狄青没有接受劝阻,在数万军士的围观注视下,只见狄青猛一挥手,一百个铜钱洒满一地,每个铜钱都是正面朝上,一时间军士们欢声雷动,响彻山林。狄青也高兴得不得了,命副将取来一百支铁钉,将铜钱钉在原地,覆上青纱,亲手加上封条,然后向神明祝祷:“等我凯旋回来,一定重谢神明,取回铜钱。”

在平定南蛮胜利凯旋后,狄青果然实践诺言,回来取钱,幕僚检视那些铜钱,才发觉原来那些钱两面都是正面。

[冯释译文]

桂林路途险阻,军士人心惶惶,所以狄青借神明的力量来提振士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09:55 | 查看全部
569、王琼
【原文】

王晋溪在本兵时,适湖州孝丰县汤麻九反,势颇猖獗。御史以闻,事下兵部。晋溪呼赍本人至兵部,大言数之曰:“汤麻九不过一毛贼,只消本处数十火夫缚之,何足奏报?欲朝廷发兵,殊伤国体,巡按不职,考察即当论罢矣!”赍本人回,传流此语,皆以本兵为玩寇,相聚忧之,贼知朝不发兵,遂恣劫掠,不设备。先是户部为查处钱粮,差都御史许延光在浙,晋溪即请密敕许公讨之,[边批:不别遣将。]授以方略,许命彭宪副潜提民兵数千,出其不意,乘夜往,贼方掳掠回,相聚酣饮,[边批:毕竟小寇。]兵适至,即时擒斩,遂平之。

[评议]

尔时若朝廷命将遣兵,彼必负固拒命,弄小成大。此举不烦一旅,不费一钱,而地方晏如。晋溪之才,信有大过人者,虽人品未醇,何可废也。

【译文】

明朝人王晋溪(王琼,字晋溪,太原人,聪敏多心计)任职兵部尚书时,有一次湖州孝丰县汤麻九作乱,为患甚烈。御史奏报朝廷,朝廷下令兵部负责平定。

王晋溪召来属下,故意大声斥责:“汤麻九不过是个小小毛贼,派几十个火夫就能把他捆来,不值得大惊小怪。要朝廷出兵,实在有损颜面,巡按的御史不据实禀报,我一定上奏请求皇上给予免职的处份。”王晋溪这番话传开后,大家都认为兵部太轻忽贼人,谈论时都不免忧心忡忡。

贼人得知兵部不准备出动大军围剿,遂任意抢夺,防备松懈。早先户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户口,田赋)为查访各州县的钱粮,曾派都御史许廷光在浙江,王晋溪暗中奏请朝廷派密令许廷光负责剿贼,并授剿贼的策略,许廷光命副将率数千民兵乘夜偷袭。贼人刚抢夺回来,正举行庆功宴,个个醉得东倒西歪,民兵轻轻松松的就将贼人擒服,平定了贼乱。

[评议译文]

若兵部奉朝廷之命大张旗鼓出兵讨贼,贼人必定会据险抵抗,事情反而会扩大。现在不用劳动大军,不花巨额军费而地方恢复太平,王晋溪实在有过人的智慧,虽然王晋溪的人品有小疵,但哪能因此贬低他的才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10:06 | 查看全部
570、杨云才
【原文】

杨云才多心计,每有缮修,略以意指授之,人不知所为。及成,始服其精妙。为荆州同知日,当郡城改拓时,钱谷之额已有成命,而台使者檄下,欲增二尺许。监司谋诸守令,欲稍益故额,云才进曰:“某有别画,不烦费一钱也。”次日驰至陶所,命取其模以献,怒曰:“不佳!”尽碎之,而出己所制模付之,曰:“第如式为之!”诸人视其式,无以异也,然云才实于中阴溢二分许,积之得如所增数。城成,白其故,监司乃大服。

[评]

砖厚而陶者不知,城增而主者不费。心计之妙,侔于思神!

【译文】

杨云才聪明点子多,郡中一些修缮工程进行时,常出些鬼点子指示负责的人员,弄得旁人一头雾水,直到工程完成,才不得不佩服杨云才的计谋精妙。

杨云才任职荆州时,州中的城墙有扩建计划,工程费用也有一定预算,但朝廷突来命令,要再将城墙增厚二尺左右,州太守召集地方官商议如何筹募增加的工程费。杨云才说:“我有一个办法,不须再多花钱。”

第二天,杨云才骑马来到制砖工厂,命厂主取来砖石的模子察看,突然故作生气的指责砖模不良,摔碎在地上,再将自己预先准备的砖模交给厂主说:“照这规格烧制。”旁人看那式样,觉得和原先的砖模没有什么差别,事实上杨云才已暗中加宽二分,累积起来的砖块厚度,恰好是朝廷所要求城加厚的尺寸,等到扩城工程完成,州太守不得不佩服杨云才的计谋。

[评译文]

砖厚增加但厂主不知,扩墙工程圆满完成却不须再增费用,杨云才可说用计如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10:16 | 查看全部
571、种世衡
【原文】

种世衡知渑池县,旁山有庙,世衡葺之,有梁重大,众不能举。世衡乃令县干剪发如手搏者,驱数对于马前,云:“欲诣庙中教手搏。”倾城人随往观,既至,谓观者曰:“汝曹先为我致庙梁,然后观手搏。”众欣然趋下山,共举之,须臾而上。

[评]

近于欺矣。褒姒虽启齿,恐烽火从此不灵也,必也真教手搏,为两得之。

【译文】

宋朝人种世衡任渑池县知县时,县中的山上有座庙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种世衡想将庙再重新修建,修缮的工程一直进行得很顺利,唯独庙中的梁木太过粗大,工人无法搬运上山,致使工程停滞不前。

种世衡心生一计,挑选手下中身强力壮的军士,命他们把头剃了,打扮成相扑的力士,排列成行走在马队前游行街市,并宣布:将在庙中表演相扑。

到了表演的日子,全县扶老携幼,蜂拥上山,[聚人之法。]种世衡对前来的群众说:“今天是上梁的好日子,请各位乡亲先帮忙搬运梁木,然后再观赏相扑表演。”

众人都满心欢喜的下山,不多久梁木就顺利的搬运上山。

[冯评译文]

种世衡的做法,有欺骗百姓的嫌疑,就好比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台,日后再有用到百姓的时候恐怕就不管用了。如果种世衡在梁木搬运上山后,真的表演一场相扑,才真的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10:25 | 查看全部
572、雄山智僧
【原文】

雄山在南安,其上有飞瓦岩。相传僧初结庵时,因山伐木,但恐山高运瓦之难,积瓦山下,诳欲作法,飞瓦砌屋,不用工师。卜日已定,远近观者数千人。僧伪为佣人挑瓦上山。观者欲其速于作法,争为搬运,顷刻都尽。僧笑曰:“吾飞瓦只如是耳。”

【译文】

南安有座雄山,山上有飞瓦岩,据说是有个和尚想在飞瓦岩盖庙,在山中伐木为建材,唯独庙瓦须由山下运来,但山势陡峭搬运困难,所以大批的瓦材只能囤放在山下。于是和尚就在城中散播消息,将表演不用工匠就能“飞瓦建屋”的法术。

表演的日子到了,远近赶来看热闹的有好几千人,和尚假扮成奴仆,挑着一担瓦块上山,众人为早些看到表演,都纷纷自动挑瓦上山,不多久,盖庙所须的瓦块都搬运完毕。这时和尚才笑嘻嘻的对众人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飞瓦法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10:37 | 查看全部
573、李抱贞 刘元佐
【原文】

李抱贞镇潞州,军资匮阙,计无所出。有老僧大为郡人信服,抱真因请之曰:“假和尚之道以济军中,可乎?”僧曰:“无不可。”抱真曰:“但言择日鞠场焚身,某当于便宅凿一地道通连,候火作,即钻以相出。”僧喜从之,遂陈状声言,抱真命于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昼夜香灯,梵呗杂作,抱真亦引僧视地道,使之不疑,僧乃升坛执炉,对众说法,抱真率监军僚属及将吏膜拜其下,以俸入坛施,堆于其旁,由是士女骈填,舍财亿计。计满七日,遂聚薪发焰,击钟念佛,抱真密已遣人填塞地道,俄顷,僧薪并灰。籍所得货财,即日悉辇入军资库,别求所谓舍利者,造塔贮焉。

汴州相国寺言佛有汗流,节度使刘玄佐遽命驾,自持金帛以施。日中,其妻亦至,明日复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唯恐输货不及,因令官为簿以籍所入。十日,乃闭寺,曰:“佛汗止矣。”得钱巨万,以赡军资。

[评]

不仗佛力,军资安出?王者并存三教,其亦有所用之欤!

【译文】

唐朝人李抱贞(因服丹过多而卒)为潞州节度使时,府库空虚,几乎发不出薪饷,急得不知如何才好。当地有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十分尊敬他,李抱贞在无计可施下,只有求见老和尚,说道:“府库空虚,希望能借助大师的威望渡过难关,不知大师是否愿意?”老和尚说:“有何不可?”李抱贞说:“请大师选个吉日,告知信徒将火焚肉身献佛,在下将命人另掘一地道,待点火后大师就可由地道脱身。”老和尚听了李抱贞的计划觉得很满意,就很高兴的答应了。

于是李抱贞一面命人张贴布告散播消息,一面派人修建道场,由于法会将连续举行七天,所以道场上堆满了木柴、香油。为了让老和尚放心,李抱贞亲自陪同老和尚察看地道。

到了吉日,道场上灯火昼夜不熄,梵唱之声不绝于耳,只见老和尚坐在法坛上手执香炉,对信徒们宣扬佛法,李抱贞也带领部属在坛下参礼膜拜,并将财物损献在法坛旁,一时间善男信女争相捐献,转眼竟堆成小山。

到了第七天,老和尚命人在法坛四周架上木柴,开始引火,一面击钟口念佛号,谁知李抱贞早已暗中派人将地道封闭,一会儿功夫,只见老和尚已随木柴化为灰烬,[此僧死得其所。]总计此次法会所捐献的款项,竟然上亿,全数收归府库,化解了潞州的财务危机。

事后李抱贞将老和尚火化后所拾得的舍利子(佛身火化后,结成似珠状物)另建一塔供奉。

汴州有座相国寺,传出寺中所供奉的佛像竟然有汗珠冒出,节度使刘元佐命人驾车亲自到寺中参礼膜拜并献金帛。中午,他的夫人也来到寺中。第二天更在寺中举行斋戒法会,于是将帅官吏富商争相前往相国寺献金膜拜,唯恐落人之后。

刘元佐更命人将众信徒所捐献的财物一一登记,十天后法会结束,累计众人所捐钱财有数万,全部纳入府库。

[评译文]

不仰仗佛力,李抱贞、刘元佐的府库如何得以充实?圣贤明君能容佛、道、释三教并存,自有他的道理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7:10:47 | 查看全部
574、文彦博
【原文】

起居舍人毋湜,至和中上言,乞废陕西铁钱,朝廷虽不从,其乡人多知之,争以铁钱买物,卖者不肯受,长安为之乱。民多闭肆,僚属请禁之,文彦博曰:“如此是愈惑扰也。”乃召丝绢行人,出其家缣帛数百匹,使卖之,曰:“纳其直尽以铁钱,勿以铜钱也。”于是众知铁钱不废,市肆复安。

【译文】

宋朝时起居舍人(官名,掌皇帝起居,记其言行)毋湜曾奏请朝廷废止铁钱流通。朝廷虽未准所奏,但消息传开,百姓都知道废钱的事,于是争相用铁钱购买物品,商家们却拒绝接受,造成长安市场交易一片混乱,有些商家只好暂时关门。僚属请求朝廷下旨禁止罢市,但文彦博(仁宗时进士,封潞国公)表示反对,认为:“朝廷禁止,只会加深百姓的疑虑,招致更大混乱。”

文彦博请来了城中的丝绢行老板,把自己家中上百匹的丝绸请老板卖,并声明按市面丝价的行情折算成铁钱,不用铜钱,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知道不会废止铁钱的使用,长安的市场交易也就恢复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