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屈联西

“夏日故事”征文启事

发表于 2016-7-16 20:20:45 | 查看全部
只要需要我



穿上工作服

我就是石化管道工人

生活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安全输油对工人要求很高

就让所有的月光检阅我吧

平时与险时我都可靠

有我,就没有隐患放肆

有我,就不让危险狞笑

荣誉留下自豪

带给我骄傲

我的名字无关紧要

一身工作服

就是最准确的介绍

以输为职业的的人

就须扎根输油小站

轰鸣的泵声

就是临阵的冲锋号

祖国,请您告诉我

只要工作需要我

随时会奉献青春与热血

永不言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0:55: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18:59 | 查看全部
浓香中餐殷切情
自古以来,后勤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人类要生存,国家要稳定,社会要进步,吃喝二字功居首位。
      古往今来数千次的战争,兵家最忌讳的就是四个字:断敌粮草。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不,伯矿的生产区,井下一线的职工还在开班前会呢,班中餐的女工们早忙活起来了。
     今天的中餐是包子。 包子下井有几大优点:不粘,不糊,面菜肉齐全,便于携带。饥肠辘辘的一线生产工人吃上两个包子,喝上一筒纯奶,一个苹果,那真叫个好啊!但是,包子的制作过程较之大米卤面要繁杂的多了。第一,要提前制作好发酵面。第二,要根据班中餐的份数计算出所需的面、菜、油和调味品的斤两。食材备好以后,和面剁馅子两大工序就同时进行开来。
      第一步,按计算出来的面的斤数取一定量的发酵面和生面一起放入搅拌机内进行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取出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直至面色光洁鲜亮,然后取出一块面放入蒸笼试好碱水,和面的工作就完成了。第二步,将肉炒熟,与切好的白菜和泡好的粉条 放在锅里翻炒,直至馅儿香味四溢并完全黏成一团。准备工作做完后,将面和馅放在案板上,人站在案板两侧,做包子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挨着面团的两个人将面擀成面片,后面的人左手掌托起面片,右手放馅,然后右手食指拇指把面边轻轻拽起捏合在一起,圆圆的包子就做成了。然后上笼,蒸,二十分钟后,白白的,圆鼓鼓的,冒着蒸汽的,浓香四溢的包子就出笼了。
       古话说,病从口入。从食材到食物,从卫生到质量,那是要层层把关的!王永富师傅说,咱们的食材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如有变质现象,宁愿扔掉也不能以次充好。邢应忠师傅说,白菜一定要清洗干净,肉要洗掉上面的血迹和污物,要绝对保证食材的卫生。马彩虹等女工们说,作业过程中坚决按食品卫生法的规定穿好洁净的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和口罩,更得洗净手,要对井下的兄弟们负责!
        还有什么说的呢?我只能道一句祝福:祝井下的兄弟们吃好吃饱,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安安全全搞好生产。这是全矿人所盼望的,这也是全社会所期盼的!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20:48 | 查看全部
老屋
老屋在京院。传说,明清时期院子里曾有人在京城做事,故叫“京院”。
京院里住着四户人家,都是王姓本家,他们相互照应,和谐共处,相尊相爱,其乐融融。院子里的人住的久了,传的远了,就形成了代差:辈份与年龄极不成正比。我父母年岁老大了,却叫年轻人是长辈,两个同龄人,我儿子得叫人家爷爷,这在学校里闹出不少笑话儿。
相传,原来的京院很有讲究,东南西北四座房子,围着一个小小的但很方正的院子,大门从东南角向正东穿出,四个角上有四个耳房。后来,堂屋塌了,屋主本家祖爷爷在重修过程中想增大院子的空间,就把房子后退了好几米;廊屋(南屋)祖爷爷在晋南安身立命不想回家,家里房子也塌了,没人修,院子在爷辈们的规整下,在原来廊屋的地基上修了一道大门和一条院墙,把四合院变成了三合院,东大门变成了正南大门,从此,一院四家人也变成了三家人。
据说,这样规整毁了院子的风水,方院子变成了长院子,煞气太大了。在一段时间内,一院三家人丁不旺,几近断代。无奈之下,堂屋西屋抱养女儿长大了招赘,东屋干脆抱养儿子,于是乎,传说我是用一丈三尺布换的。
从小,我像豆芽菜一样的瘦弱,奶奶常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胡子(我的乳名)啥时能吃胖点呀······。那时候,我能多吃几碗饭成了她老人家最大的奢求。至今,我仍不失一根棍之风范,细、高、地标似的,成了我的特殊性标志了,不管人有多少,只要看见个头高,人群中一点也不难找。
但是,为了年少贪玩的我,奶奶不得不经常踏出老屋把我寻找,并且相当难找。上世纪七十年代,野狼横行神出鬼没,经常是大中午就听到大门外的猪圈里小猪嚎叫着被叼走。在那些的岁月里,奶奶总想把我攥在她的手心里,尤其在中午和黑夜,总不让我出门。年少顽皮的我不知奶奶这份心境,总是偷偷地上山下河的疯跑,总想着那些偷桃摘梨摸鱼捉虾的勾当,奶奶总是扯着嗓门四处寻找。
那年夏天,我和曹哥康弟以打猪草为名上东山看火车、摘桃、偷杏、逮山雀,不觉间错过了 午时。奶奶和曹婶找遍了全村,无果,无奈之下,只得带领两家人在田野间四处寻找。上山、下坡、越沟,爬塄,那双小脚如飞似箭,跌倒爬起,直到声嘶力竭瘫卧倒地······。奶奶被人强行扶回了家,在酷日火烧似的院子里,傻了似的呆坐在那里,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回家,邻居的几个大奶奶唉声叹气的相劝着······。在东山,我们被寻找而来的曹叔撵回了家。我一进院子,奶们婶们顿时鸦雀无声,奶奶立时回身,目光电射,长久地罩住了我,悲痛,哀伤、愤怒、惊喜、欣喜,百感交集。大奶奶嗔道,还不扶你奶奶回屋!我刚走近奶奶,奶奶突然间跪在院子里哭起来,嘴里吼着,老天啊,我的胡子回来了,我先给你磕头······。一中午的折腾,让奶奶落下了一身毛病。平时,奶奶踮着一双小脚走路还颤巍巍的,那个中午,奶奶奔走在山巅沟壑之间奔走跳跃,嘶声狂呼,以头抢地。这成了我刻骨铭心的痛,至今至后,永生难忘!
后来,我们在老院子里长大成人了。 古话说,风水轮流转,又说,三十年地脉一转。转到今天,转的我们一院三家人丁兴旺且人高马大更仪表堂堂郎才女貌,转的年轻一辈都甩到外面去了,并且很远。辽阳、北京、太原、高平、晋城一直到杭州,小半个中国都有院子里的人在扎根,真算狠。。。
老院子空了,塌了,成了现在中国的空心村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不知道,在以后的将来,它的命运会是什么,一片良田?一栋高楼?一坐工厂?管它呢,随缘吧!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22:23 | 查看全部
圪台行
阳春三月,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周日,骑车奔向了圪台山。
从207国道至北王庄的公路桥南端折向西行,一路过高良煤矿到了牛家村安家村,绕着风景秀丽的西珏山,登上了寺庄镇与野川镇的界山,就到了圪台山区。
可以说,圪台山是高平最险峻的山,圪台 山上的路,是高平境内海拔最高的天路。进山的路修建在界山的山脊之巅,顺着弯曲的只有三米宽且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向西行数里,就插到了圪台山的半山腰。从山腰中间向上看,是根本看不见路的。这里弯急路窄,坡陡直上,路边的深沟给人一种如临深渊的危险的视觉,让行者小心翼翼,不敢斜视。骑行在山路间,往往是看见前面是一道深沟,或者是一挂石壁一蓬灌木丛,猛然间怀疑山路到了的尽头。硬着头皮骑车过去想看个究竟,突然间才发现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就像一个之字形的大转向,道路突然逆向,坡长且陡而直上,真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湾(村)的感觉。经过几个之字形的大转弯和几条深沟大壑,一路爬坡拐弯,终于到了山上。站在山上的路边往下看,只见一条盘蜒曲折的山路穿行在半山腰的绝壁巨石与灌木丛林之间,就像一个回乡游子的情结,九曲回肠地依偎在大山的深处,久久的不愿离去。
这一路,领略着圪台山的雄、奇、险,观赏着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山,是那样的翠绿,天,是那样的湛蓝,空气,是那样的清新。
野川镇圪台村村委办公楼,就建在圪台山的山巅之顶。圪台村人口稀少,但地盘却很大,方圆几十里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村委位于伞顶,连着散落在半山腰低洼处的十个自然小村落。村委大楼的北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马路的西面,有4个自然村。西南方向的西圪脑自然村,村民大多数在外打工谋生,几十座房子空闲着,只住了几户人家和几个老人在等待着村庄向外搬迁,只有那几棵百龄古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西北方向的圪台自然村,幽静的像一汪池水,除了几声鸟鸣,杳无人声。如果佛家住到这里来修身养性的话,那无疑是一块难得的清静之地,或许他们很快就能悟道成仙的。
沿着马路向西行,绕过一座不大的高岗,眼前猛然间豁然开朗,放眼一望便是数十里,视野顿然.开阔起来。远处一片高山,山峦相连,近处几道河谷,村村相望。西面山沟里是沁水县的一些村庄,村外道路相连,村里炊烟袅袅,山乡焕发出一派生机;北面是长子县与高平的界山,山影重重,峰峦叠嶂,丹朱岭是自然天成的屏障。马路南面的低洼处低低的一片村庄,就是模凹村(读音:木麻村)。模凹村是圪台村里最大的自然村,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期间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是高平县抗日的根据地、高平的革命老区。在村庄的中央,有一座特别的大院子,白色的围墙连着一道数米宽的自动推拉门,门外挂着一块醒目的流金底阴文金字的牌子,正北面是一排白色的房子,房子的墙面挂着一行毛体流金阳文大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不用介绍,这就是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
在纪念馆里,我听到了一段不曾久远的故事。
1938年4月,日军进犯高平,制造了多起惨案。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康克清、彭德怀亲临高平指挥对日作战,部署了长久抗战的方案。1941年10月,中公太岳地委在高平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抗日民主政府由沁水东裕村迁移至模凹村,在这里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因此,模凹村被誉为高平的小延安。
1942至1944年,日军对高平圪台山进行了疯狂扫荡和掠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依着有利的地形,进行了生产自救和多次反扫荡战斗,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最艰苦的日子里,老区人民忍饥挨饿,克服了种种困难,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在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革命前辈的相片和他们使用过的物品,有茶缸、碗、刺刀等等。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不禁潸然泪下:在战乱的岁月里,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和平,把一身热血抛洒在这块土地上?有多少饿着肚子衣不蔽体的革命战士在顽强地战斗甚至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感受着 老一辈当年的艰辛与苦难,感受着他们矢志不渝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心中不由得生出由衷的敬意。反观当今生活在和谐社会之中的人们,生在红旗下,活在幸福中,不思进取,沉溺于靡靡之中,醉卧在花灯之下,每遇挫折,即垂头丧气烦恼厌世,甚至轻生,脆弱的灵魂就像气泡似的不堪一击,是多么的不应该啊。
游圪台山,不单是观赏它的雄、奇、险、峻,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圪台精神:在困境下拼搏,在绝境中重生,顽强不屈,奋进不止。
圪台精神,将会成为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24:23 | 查看全部
发鸠山游记伯


         酷暑殆尽,秋季来临,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微风徐来,一片凉意。天高云淡,正是旅游季,我们几个驴友,把发鸠山定作目的地。
         发鸠山,位于长子县西50里处, 是中国神化传说的发祥地之一,有着许多遥远的美丽传说。据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顼相争失利,共工怒撞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继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据长子县有关部门考证,这个不周山就是发鸠山。后来,炎帝的女儿女娃被东海水淹死以后,化作精卫鸟立志报仇,衔西山之石,誓把东海填平。这西山即指发鸠山。发鸠山见证了我们的先人与大自然同生存共奋争的艰辛与苦难,并孕育出了灿烂的上古文化!发鸠山成就了精卫坚韧不拨.的精神,也成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晋代陶渊明有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古人把精卫和刑天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合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战斗精神,凝聚在后世人们的灵魂之中,流淌在黄河长江的血液里,使中华民族的精髓生生不息地流淌了五千年,激励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奋发向上,奋勇向前。
        小时候,曾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也曾念着精卫填海的故事而落泪。不曾想到的是,这些故事的发源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在自己的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炎帝文化的发掘,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渐渐地融入世人的视线之中而变得凝重起来,让人有了亲临其境亲探其险的欲望,并且产生了一种急切的欲罢不能的冲动。
        时间来了,金秋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几个驴友一大早就集合在一起,骑车飞越丹朱岭,北行直达长子县城,继而西折,目标直奔发鸠山。
        上党胜景,在于其四周险山,上党盆地,真可谓一马平川。这里不仅是一块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且是一处历代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并且还是一座土地肥沃的天下粮仓。放眼望去,公路两边的青纱帐茂密无垠,成块的玉米田,成片的蔬菜地,就像一块厚厚的成色十分不错的羊绒大地毯。像是有一双巧手在地毯上图画着一个个村庄,偶尔也描绣了几个新建的工厂和煤矿,地毯尽头,一条新建的现代化铁路自西向东从长子县城的南部伸向远方。长子,这个从前的农业大县,正在接受着现代工业的洗礼,相信在不久的日子里,这里将会富甲一方。
        正在遐想间,突然前面出现了一片深蓝色的水面,涌动着细密的波涛伸向群山的四边。这是一个水库,一个面积不小的中型水库,它的原名叫申村水库,是在立国之初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喊着自立更生坚苦奋斗的口号用勤劳的双手靠肩挑手搬修建起来的。它储蓄了大量的水源,保养着一方水土,灌溉着千亩良田。当今,为了打造炎帝文化,开辟旅游景点而美名其曰:“精卫湖”。很显然,伙伴们把精卫湖和淹死精卫的那个东海联想在一起,是大错特错的。


     午时,在一个村头饭店打尖,问路,而后一鼓作气,连骑带推硬是登上了一个山头。啊,目光所及之处,山势险峻,山体浑厚,植被茂密,条条山脊就像伞的骨架一般自下向上直达山顶,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登高远望,远处一层又一层的群山连绵不断,近处的深沟陡峭林密,一条现代化的公路跨沟穿洞直贯东西,连接着上党盆地和河东大地。我们感叹着这山高沟深带给山里人的艰辛,感叹着科学技术正缩小着世界。如果白起时代有这么一条公路,那么,中国大一统的步伐将会走出什么样的速度呢?空想之间,又走了两处地方,都是以精卫命名的古建筑,其中的一处正在修建。听工人师傅说,好像是几位长子籍的台湾名士出资捐助的,他们在耄耋之年思念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家乡,这就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盼望着能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他们更盼望在和平的环境下,共睹家乡山清水秀的美景。工头老板说:家乡有多少人侨居海外啊?他们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回,他们把那一份爱家爱国的情怀寄托于精卫祠,他们希望能把发鸠山打造成一个地域文化区,让海外游魂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精卫,这个蕴含着中国古文化的名字,如今又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但愿东海尽快填平,祖国尽快统一,两岸共享和平!
    驴友们大发感慨:今天的收获不小,不仅领略了发鸠山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它那另一层意义:怀古、思乡、爱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发鸠山能像黄河长江一样沸腾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热血,让他们的头发更黑,让他们的眼睛更黑更亮。
     没有导游,我们 漫无目的地游玩着,偶尔遇见几个路人,也不便打问,只能是靠自己的思维去感知,靠印象中的一个个神话故事去寻觅,似乎还想发现一点古贤的足迹。懵懵懂懂之中,寻寻觅觅之间,忽有微风北来。天空阴云瞬间集拢而至,山间顿时云腾雾绕,远方也蒙上了一层面纱,整个发鸠山体藏头缩尾的隐去了它那秀美的身姿,一切都似乎变得神秘起来。我们只能作出决定:下山。
   下山的路虽然轻巧,但路面水滑。我们骑着山地车,弓着腰,捏着刹车,倒也轻松自在。一道道用松柏灌木堆积起来的山脊在小雨的沙沙声中后退着,一片片不知名的山花和草丛还散发着沁人心肺的芳香,这景致好像还没散尽,自行车队己驶入了一个村庄。
   在一个避雨的凉亭下,我们进行着吞云吐雾的工作。古话说的好、有人就有世界。的确不假,看见我们在那里聊的起劲,当地的几个老年人向我们拢来,也进行着和我们同样的工作。他们说,现在种地的人少了,他们说,现在上山游玩的人多了,他们还说:今年风调雨顺,粮食肯定要大丰收!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25:51 | 查看全部
独享清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清贫,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独自漫步在田埂上,看粮食丰收,心里喜洋洋。
踏入小河,一掬沁凉,记在心上。登高山绝顶,观绿色的海洋,群山环绕,无限风光。农家一片繁忙,田野,
到处梨果飘香。
    不必去攀比,不必悲伤,富贵似烟云,今来明往。人生一世,只求品格高尚,远离坑蒙拐骗偷,清欢独享。
清心寡欲,只求笔墨留香。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27:08 | 查看全部
丹河今昔情
丹河,是高平的母亲河,也是晋城的母亲河,还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河。
    亘古以来,丹河在滋润丹水谷地的同时也曾肆意横流暴怒泛滥,轻者冲房毁地,重者危及人身,给丹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丹河源头的人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丹河源头的深沟中依山建起了高平县的第一个座水库——什善水库,用数年的时间修筑起两道笔直的拦河坝,用三年的时间把两岸的乱石滩改造成了一片片平整的旱涝保丰收的沃土良田。
       站在丹朱岭巅峰向南极目远眺,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尽收眼底:丹河谷地平坦如垠,太洛公路和乡村小路笔直如画,一块块良田被庄稼编织成一条条五彩斑斓的绒毯,两条河坝酷似小长城威武地屹立两旁,丹河就像一条青练蜿蜒着穿行于其间。丹河谷地的两边是雄峻的发鸠山余脉,山上松柏长青植被茂密,太焦铁路横亘于其中,为长平大地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列车徐来,声震山岳,丹水缓流,清音潺潺,山风轻拂,呼沙作响,为古老的上党弹奏着一曲又一曲醉人的交响曲。
      小时候,每逢星期天,丹河就成了我们游戏和欢乐的天堂。洗澡,打水仗,逮鱼,摸虾,捉螃蟹······,更有几个胆大的伙伴在那个由打坝基而形成的深水池里
赛游泳、赛泳姿。小伙伴们从几米高的河坝上翻筋斗入水,那姿势,那风度和那份果敢刚毅的劲儿(如遇今朝去北京,一定赛过郭晶晶),换来了两旁观者和伙伴们阵阵的掌声、喝彩声和惊呼声。 当然,焦虑的老师和怒气冲冲的家长们手里拿着棍子寻来,伙伴们就光着腚,夹着衣,活鱼似的哧溜一声钻入茫茫的青纱帐,然后提心吊胆地等待着黑夜里过堂(犯人过公堂的意思)挨训······。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肚子填饱了,手头宽裕了,目光也就放远了,经济建设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修路,架桥,告别了狭窄泥泞坑坑洼洼颠簸不平且还须涉过河水的乡村土路,卡车,斯太尔,碾着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进村了。
      地下的和地上的物资开始往外涌,路上的车流已经不能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了。灰尘遮天蔽日,在微风中肆意飘扬,落在人身上,落在院里屋内,让人体验着洗尘接风的词义和烦恼。
      在经济大潮中,乱采乱挖乱伐乱排四大害如影随形泛滥成灾,地下水位下降了,天上雨量减少了,丹河小的不能再小了(我只能称之为小河了),甚至一度曾出现过干涸现象。在此涸流期间,矿山的污水染黑了小河河床,工厂的废水熏臭了小河两岸,河床上的绿草枯萎了它们那纤纤的倩影,涸流中的鱼虾遁去了它们娇美的身形,小河河滩在暗夜之中忍受着寥寥的寂静。
      幸好,国家的环保法及时出台,环卫,这一份农村人认为是新名词的工作,开始渗入百姓的生活。
      治污源,挖沉淤,清理河道,翻修河坝,修筑储水墙,机械代替了人力,事半功倍,隔年而成。修整林地,栽花种草,亭台榭阁,小河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小河的周围环境得到了改善,小河又泛起清涟。夏日,早晨,站在凉亭看日出,只见日光灼灼,太阳公公把一道道的金子洒落,人间万物精神抖擞争相朝圣,那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那一片灼人的日光夹着清晨的风凉,让人瞬间神清气爽。傍晚,堤坝上,垂钓者心平气静,田野间,劳动者行色匆匆,更有游客披着霞光,踽行在林间草地上,观天地合一,感人世间的富贵沧桑似过眼云烟,叹古人荣辱不惊的那份至高情怀。
      一场大雨过后,小河涌动着波涛弹着潺潺的琴音顺流而下,小河成了人们取凉、清洁的天堂。劳动之余,燥热难忍的时候,捧一掬清凉的河水洒在脸上,会让你顿时感到神清气爽。收秋结束的时候,女人们相约着来河边洗衣。那两米宽一尺深的河水用之不尽,从不为停水而犯愁,更没人收你水费。她们说着私房话,时而取笑,时而打趣,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顽童们 假日流连于河边,啊,发现了,前面有一片宁静水域,鱼儿在水中游弋,螃蟹横行着潜  身于石底,虾米在水草边嬉戏,看见人影,便隐身于水草深处的缝隙间向外窥觑。
     啊,丹河,我的母亲河,你又现出昔日的美丽!


    王进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6 22:34:2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7 06:10:12 | 查看全部
我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