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魏明东

【中企互动】“爱在重阳度金秋”活动开始啦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15:24:14 | 查看全部
金秋的岁月,丰收的季节,愿我最真挚的笑容伴随你最美的老人节,深深的祝福你,重阳节快快乐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25:51 | 查看全部
古枫吐艳,晚菊傲霜。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祝各位老师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26:17 | 查看全部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28:08 | 查看全部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28:26 | 查看全部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30:11 | 查看全部
重阳节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2]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32:02 | 查看全部
1.jpg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这个节日可能被很多人遗忘,因为当今是一个忙碌和浮躁的社会,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工作或事业,都围绕着自己的小家转,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老家,还有那曾经辛苦抚养自己的父母,虽然老人都说不图儿女给自己做什么,但是儿女对父母的遗忘的确也会给老人一种失落感。老人尤其更需要关系和关注,更需要那种被儿女牵挂的感觉,一生虽然不图什么,但是这点被子女关爱的感觉还是需要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多回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34:35 | 查看全部
1.jpg 2.jpg   
          为庆祝我们的传统佳节“九九重阳节”,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爱民社区居委会为让社区老年人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日前开展一次主题为“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重阳节活动。

  社区买来了蛋糕、花生、香蕉等食品,请带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给老人们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耐心细致回答居民的健康咨询问题。社区三十多位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现场每位老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大家齐聚一堂,边吃着水果、蛋糕,边关切地询问彼此近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31 15:38:21 | 查看全部
又是一年秋来到,黄叶飘飘,秋风萧萧,

重阳节散文:金秋重阳秋风凉。也不知过了多少个重阳节,多年来在九月初九老人节到来的日子。思绪飞扬,如这飘零奔跑的残枝败叶,有生机勃勃,就有叶落归根。
  儿时是念着古诗歌长大的,启蒙时期一些认知最早也来自于古诗。父亲的柳条书筐是儿时神秘的乐园,里面不乏祖上传下来的古代的线装老书,什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应有尽有,还散落在尘埃角落中不少戏本,无人问津。天长日久,潮湿发黄,书页一揭开就碎,我们也不懂,也就懒的去揭开。

  儿时的启蒙是离不开那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唐诗的。九月初九还没到,秋后天凉,就常在家扒那些别的孩子难以见到的古本。唐朝是古诗歌兴隆的时期,流传千年,我钦佩文学艺术的生命力竟这样厉害。最早读到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读一番,仿照老学究的样子,背着手,来回踱步,沉吟一番,摇头慌脑,非常滑稽。

  少年时期,对历史故事最热衷,迫不及待的读,对传体非常喜欢,如饥似渴,不厌其烦。读了《三国演义》、《水浒》、《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喜欢的不得了。自幼喜欢古诗,散见于书中的诗歌非常爱好。常拿纸笔随手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贴满了居住房屋子的夹板纸墙。睡前就瞥一眼,一副陶醉而满足的神态。喜欢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沉默不语,慢慢品位,似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会晤这位文武双全的奇才。

  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秋的韵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也是古人深刻的体会。纵览洋洋大观的宋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堪为精品,其凄凉哀怨的风格,透露出风雨飘摇的时代的缩影。“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相约西楼头,人比黄花瘦的意境成为画龙点睛之笔,风雨千年,感天动地,广为传承。

  父亲的书箱带有浓郁的文革色彩,有很多版本的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八十年代初期还完好无损,里面的墨香还能闻到。解放后的几十年毛主席的诗词翻印很多,风靡一时,

资料《重阳节散文:金秋重阳秋风凉》(http://www.unjs.com)。文革时期就更加时髦,“红宝书”语录、著作和儿时岁月的最高知识司空见惯。我们孩子们是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的,也管不了,也记不住。老师也拿我们乳臭未干的孩子们无可奈何,在大人面前装模作样念几遍,就过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本红皮的毛主席诗词,忘记了是那一版的。大约是67年印刷的,扉页的毛主席彩色照片,栩栩如生,可亲可敬。不乏毛主席诗词手迹的影印,奉若至宝,别人借是不舍得的。眼馋的孩子只能来家看,不允许拿走。哥哥、弟弟、我就常在寒假、暑假或雨雪天偷偷读,想来想去非常温馨。印象最深的是主席写于1929年秋天的《采桑子·重阳》,成为千古绝唱。“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想起主席艰苦的战斗岁月,壮志凌云的胸怀大志,如滚滚黄河水,涛涛长江浪,似千军万马,气势磅礴。

  1987年的重阳节,适逢登泰山。小学时就非常羡慕闻名于世的东岳,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迫不及待想跃跃欲试。古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流传千古,很想体味一番。登山途中,挑山工一步一摇的挑着颤悠悠的扁担挑子从身边擦身而过,宽阔的臂膀,黝黑的脸膛,轻松的步履,含笑的神情,迷醉了游人,震撼了艰难跋涉的我。心目中充满活力,充满遐想,仿佛他们就是泰山的脊梁,这肩上的担子就是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阳光明媚的日子。

  九月初九,泰山香火袅袅。从红门鱼贯而入的人流,如水向山上流淌。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十八盘,人流如织。遥望耸入云霄的南天门,高不可攀,气喘如牛。惊诧一番,不经意间,一个个白发小脚的老人匆匆而过,没有唉声叹气,眉目间是喜色一片。手中的黄纸,吹开了角,顾不上抿一把风吹乱的花发,毅然步履匆匆。惊诧、惊愕、惊骇、惊呼充斥着我,目追老人,我步履维艰,感到汗颜。

  儿时,奶奶讲的最多的还是她毕生都未曾去过的泰山。奶奶叫泰安山,讲述了封神榜封神的故事,什么泰山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求子泰山,风调雨顺、姜子牙等。听的耳朵根子都长了茧,九月初九爬泰山求神灵保佑等。奶奶教我们的童谣中就有:泰安山,十八盘,一口气,数不完,数完了,变神仙。

  小时候,就迫切想变神仙,享福是望洋兴叹的。按照自己的唱法唱一遍,奶奶说:不算。只能唱:嘎拉嘎拉一盘…………..,如登泰山一样,十八盘是一盘盘攀登的。当然也就一口气不等说完,就憋的脸通红了,老少乐的大笑。

  又是一年重阳到,黄叶满天飘。风雨飘扬大半生的老人,如同那向往多年的泰山,会含笑登攀,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蕴涵着很多人生的期盼。

散文网;金秋重阳秋风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4:12:22 | 查看全部
谢谢大家支持 ,活动圆满结束了。

感谢各位老师的鼎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