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中企互动】难忘师徒情

发表于 2016-11-5 17:30: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06:26:1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12:39:52 | 查看全部

回 31楼(煤缘) 的帖子

期待白老师积极支持,事评版块有您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7 12:40: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0:38 | 查看全部
李光州师傅是我们几个转岗职工调到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井楼采油管理区七区52号计量站时遇到并熟识的。

一提起他,大家都会竖起拇指啧啧称赞。他中等身材,戴副眼镜,头发有些稀疏,待人亲切和善,偶尔露出些许羞赧的表情,显得很斯文的样子。他业务熟练、技术过硬,工作踏实认真,做起事来认真执着。

心系产量奔波忙

“楼8403井口量油1分35秒,扣除大桶称重12.8公斤,日产液量11.6方。”满头大汗的李光州一头闯进值班室,抓起计算器飞快的算道。

“那我刚才怎么量的少一些呢?”正在量油的李景梅转头问道。

“是这样的,这口井油太稠,井距又远,油井地势又低,量油时掺水一关,油流动就慢,回压马上就升高了。你在站内量油,可能就不太准了,我在井口量的,所以不一样。” 李光州话音没落就扎进了计量间,“回压还在升高,我得赶快把掺水打开!”  

自从我们来到52号计量站,每天都看到他奔波在井场上,油井保养、更换盘根、调整参数、提杆注汽、更换油嘴、落实产量、检查措施效果,忙的不亦乐乎。

回到站上,他又拿着样条分析油水井,看产量、看含水变化、思考什么时候该上什么措施。作为我们的站长兼师傅,他经常讲到,作为一名采油工,取全取准资料、保证油井高效正常生产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日常管理办法多

“要产量,还要保证效益,就得严控成本。”

“转观念、正作风、负责任、创效益”主题活动以来,李光州常挂嘴边的话。

既要提高效率把活干好,又要节约材料控制成本,这点师傅李光州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出了不少点子。

为了降低盘根磨损,减少盘根更换次数,对含水高的井在跑井时及时给光杆涂抹黄油,避免光杆干磨盘根,对光杆不正的井先加小皮带后加盘根,大大延长了盘根磨损时间。夏季雨水多,井场污油池液位上升过快,为防止表面油污溢出造成污染,他及时回收表面浮油,利用潜水泵自制抽水机,把清水抽至排水沟。为了提高井场除草效率,他和大家自制了一个割草机,除起草来既快捷又轻松。我们开玩笑的夸奖他:“你发亮的脑门写的都是智慧啊!”

关心同事用心足

在站上,他对每一个同事都是关心有加。

放生活用品的柜子他总是尽着大的、方便的给大家用,看到站上生活用品缺了,他一声不吭的买了。

我们几个转岗过来的同事,面对新工作,心里惴惴,唯恐工作干不好,李光州看在眼里,对我们也是格外用心。干活时总是抢着最苦最累的干,把轻松的留给我们。带着我们干活时,总是边干活边给我们讲解,不光教我们怎么干,还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干、怎样才能干的更好。

刚开始值夜班时,他总是主动打电话询问生产情况和遇到的问题,遇到不懂的、棘手的状况,不论夜里几点,他从不厌烦,每次都耐心的告诉我们不要慌,问明情况,一步一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有事尽管给我打电话!”已经成他的一句口头禅了。

闲暇的时候,我们几个转岗职工常说,能碰到李光州这样的师傅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水电厂同期转岗过来的同事经常问到我们:“你们几个那么早就单独顶岗,心里不害怕吗?”我们都会自信的对他们说:“我们有李光州师傅带,我们不怕!”(崔洪武 贺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0:53 | 查看全部
“小陈,通知外操巡检时一定要注意看加热炉的风门、火焰燃烧情况,确保燃烧良好。”

“小陈,现在可以控制调低气压机的转速,减少蒸汽耗损量。”

……

这个常常在我耳边念“紧箍咒”的人就是我的师傅——茂名石化炼油分部重整车间二班班长梁活波。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二十几载春秋,他也从一名普通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副班长、班长。

脚勤

交接完班的梁活波详细交代清楚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及注意事项后,就背着巡检包,马不停蹄地走进了装置现场,开始了例行巡查,靠“听、摸、看、查、闻”,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梁活波巡检时总是特别地认真细致,他先对机泵的各个部位先测一次温度,没什么异常之后,接着用测震仪测一下机泵震动是否正常,再侧耳听一听泵运行有无异常声响。这还没完,他还要俯下身子检查轴承箱润的滑油,有无存在泄漏情况,蹲下查看电机接地线是否完好,操作柱开关箱螺丝有无松动,预热线阀门是否打开……

每次巡检一圈下来,梁活波安全帽下的脸通红通红的,身上蓝色的工装也被汗水浸透了。在装置平稳运行的状况下,这样普通的巡检,他总要跑上好几趟,才能放心。要是遇上特殊天气、工况,都不知道要跑上多少趟。

嘴勤

“小陈,快把循化水量调小点,现在重整进料量不大,通知外操准备好把重整进料泵切换为变频泵。”

“小徐,现在外面在下雨,温度比较低,可以把重整循环氢的冷却器停掉一台。”

在梁活波的无敌“紧箍咒”下,调整操作参数,追求小指标节能降耗,这样的优化操作在重整二班是每天必须的工作之一。他只要一坐下来,就盯着水、电、蒸汽、燃油气的能耗指标,在心里不断地琢磨着什么时候可以停下哪台空冷器,什么情况就可以投用各变频器、切割叶轮泵,什么时间可以降低汽提塔塔底温度……

“抠门”的波波总能看到大家在不经意间的浪费,如随手关水,晚点开灯;卡边操作,少烧点瓦斯,节约点水……这些都是梁活波的节能经。

精打细算的梁活波带领着班员,突围而出多次夺取“小指标”竞赛第一,让其他班组羡慕不已。

手勤

“ 9月2日,易坚、锡东检查全装置机泵润滑油,发现P603B、P605A、P754B、P609A、PWC701B、PWC702B共6台机泵润滑油带水,及时更换。”

“9月5日,金威、浪万投用过滤器ME702A,搞好地面和移动平台卫生,整理好现场的废油桶,并将换热器E751安全阀上、下游阀加铅封。”

在梁活波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班员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他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录入到班组标准化考核系统进行奖罚。这样公平、公正的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班员的积极性,梁活波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服。

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装置的班长,梁活波从来不会因自己是班长而享受“特权”,相反的,哪些活儿最脏,哪项工作最繁琐,哪个任务最艰巨……他总是冲锋在最前的人。

“小陈,装置西侧消防路边地面有些沙层,阻碍了装置消防路段的畅通,你带上工具来找我,我们打扫一下。”这不,对讲机里又传来了他的指示。

在当班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梁活波总是往返于现场与中控室之间,巡检,记录,调整工艺参数,采样,加油,排水等,仿佛有用不完的干劲。(陈美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1:10 | 查看全部
作者  巴陵石化   胡忠勤

    31年前,也是眼下这个骄阳似火的季节,我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岳化总厂热电厂汽机车间,那时厂里年轻人很少,大部分还都是在1969年建厂初期进厂的老师傅。突然间冒出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一下子让工厂热闹了起来,工人师傅碰到我们都要上下打量仔细问候一番,分哪个车间了?多大了?有对象没有?搞完三级教育后大家陆续下车间进班组,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指定的师傅,拿着新发的工作服和《运行操作规程》,高高兴兴跟着师傅上班去了。

    我的师傅姓李,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上班第一天,师傅丢下一句“有空好好看看规程!”就不再搭理我了。本来对干操作工就不情愿,又碰到一个寡言少语的师傅,看到别人的师傅热情地带着徒弟教这教那,心里很不是滋味。再说,上了两年技校厚厚地学了好几本专业教材,对手上这本台历大小的运行规程很不以为然,不就是五大三粗地干活吗?有点力气就行!但这种粗浅的认识很快被随后发生的事所颠覆。

    那时值与值之间开展节能降耗竞赛,每个车间班组都有自己的小指标竞赛栏,一些主要消耗指标上班要勤分析、勤调整、勤核算,各个专业要通力协作,努力让运行工况处于最优状态。刚开始师傅让我负责调节发电机风温和冷油器温度,调节原理很简单,都是通过调节工业水流量来控制温度,以保障设备经济安全运行。师傅说,以后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不就是开开关关阀门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曾想,这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全凭经验,靠的是手感。有一次,我跑上跑下忙乎了近两个小时也没把温度调稳,不是高了就是低了,刚开始师傅还有点幸灾乐祸看热闹,后来也坐不住了,铁青着脸,抄起扳手噔噔一路小跑下了楼梯,不一会风温渐渐回到了最佳位置。那天李师傅再没说一句话,我的心里如同倒了调味罐,五味杂陈。

    师傅平时话不多,上班时眼睛总是盯着表盘,值班要求一个小时抄表一次,中间师傅可以不说一句话,但是经常嘴里不知所云地嘟囔着什么,有时会突然起身冲出凉爽的值班室跑出去调整,进来后又用算盘噼里啪啦地拨个不停。我很好奇,有一次忍不住问师傅,为什么不用计算器呢?师傅说,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倒是跟村上的会计学会了珠算,从此养成了用算盘的习惯。

    这一季度,我们所在的三值获得了节能降耗比赛第一名,人均奖励30 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容小看的数目。当我在奖金薄上签字时,看到了师傅难抑的一丝得意。

    每天一到岗,我就先帮师傅把饭蒸上,到点主动抄表、巡检,饭后有时也会帮师傅洗碗,交班时早早动手搞卫生,看到我主动抢先干重活,师傅也不言语,默默拿起抹布擦拭设备。师傅看我字写得工整端正,就让我写值班记录,我感觉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后来车间的大小设备和岗位的标牌有很多都是我的手迹。感觉到师傅以有我这样一个会写字的徒弟而骄傲。

    师傅是一个转业军人,俗称“半边户”,老婆和三个儿子尚在农村老家,全靠他不多的工资养育,日子过得很是紧紧巴巴。那时候每年到了双抢的时候师傅都要请探亲假回去,每次风尘仆仆地回来脸膛、胸膛和手臂都晒得通红发黑,似乎这一特别的印迹要等到秋天将尽时才消失。

    师傅平时一个人住在厂里的单身楼,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除了上班一般也就待在厂里,真正把家安在厂里,以厂为家。有一次,我和师傅下早班,已经交班走出了厂门,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我还没回过神来,只见师傅撒开腿转身就往机房里跑去,又投入到紧急的事故处理当中,原来是排汽安全门动作造成甩负荷。

    倒班很辛苦,最难挨的是零点班,而我从来不曾见过师傅打瞌睡。寂静的深夜漫漫无边,困乏袭来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如同催眠曲,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有时似乎刚睡着就突然惊醒,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师傅严厉的目光,师傅从来不说什么,但每次触到这道如闪电般的目光就睡意全消,赶紧拿起工具巡检去了。

    几年以后,厂里解决“半边户”的住房问题,在离厂区8、9公里的偏远农村盖了安居房,师傅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不过每天却要走二十分钟才能赶到车站搭车上班,遇到雨雪天气更加泥泞难行,但印象中师傅从没迟到过。师傅一直工作到退休都没离开他的倒班岗位。

    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和师傅的联系渐渐少了。三十多年过去了,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时,都会想起曾经的岁月,人生的沉淀让我对那一段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内心感激那七年多的磨砺,感谢师恩!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这句话首先让我想起了师傅。师傅是太平凡了,以至于找不到可以炫耀的故事,但师傅更是乐观的,在他身上看不到有一丝消极和懈怠。我们师徒俩既非名师更非高徒,在与师傅相处的那些日子,从来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故事发生,倒是些平凡的琐事让我终生难忘,铭心刻骨,我终于懂得,在师傅身上分明蕴藏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我想,那就是责任与担当!

    师傅的大名叫李德荣,多次被评为工厂、车间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1:24 | 查看全部
(李超)我的师傅屈凯是管道公司湛江抢维修中心一名高级技师电焊工,每天总是面带笑容来到岗位。一提到他,大家总是不吝于溢美之词——“负责”、“踏实”、“能干”、“乐于助人”……在单位的“师带徒”活动中,当我知道领导安排屈凯当我的师傅时,内心非常激动,但同时也不免有点忐忑,毕竟在身为高级技师的他面前,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我就像一个“小学生”,能把师傅的“手艺”学到吗?

师傅看出了我的担心,他拍着我的肩膀让我别紧张,跟我讲起了他做“小学生”的时候——原来,在师傅刚开始从事焊接专业时,对焊接工作也是一知半解。为此,他做到了四个“勤”——勤问、勤看、勤学、勤动脑,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艺文件,拿着工艺文件比对焊接位置做到熟记熟知;抢维修工作突发性和临时性很强,无论白天或是黑夜,抢修电话就是出发的号角,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只要一接到单位的电话,不管多晚,他总是随叫随到;身为班组长,他每周坚持对抢险设备进行运行试验,并做好详细记录,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行,什么时候单位运来了新设备,他总是加班加点地认真学习,及时掌握操作技能;通过多你如一日的锤炼技术,他已经成为了单位QC小组的骨干成员,参加了多个科技成果的学习及研制,先后获得了多个公司级、处级奖项……

有了这样一位技术精湛又平易近人的师傅,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电焊学好,不能给师傅丢脸。

记得上次跟师傅一起到现场处理污水泵故障,看到脏兮兮、黑漆漆的井口,我还在犹豫,师傅说了一句“压缩机内部积水生锈了,需要更换新的”就下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他把头伸出井口,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就又投入到设备的更换工作中去了,等他再次从井里爬出来的时候,身上、脸上的汗水早已浸透了那身蓝工装。

师傅经常教诲我:“抢维修工作性质就是这样的,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逃避,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你还年轻,吃点苦没什么,对你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师傅深知,作为班长,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好各项任务。然而在抢修工作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整个集体拧成一股绳,才能发出强大的力量。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他还注重带领班组全体成员一同进步。从一名初级工一步一步走到高级技师的岗位,这一路走来,我的“四勤”师傅用他的勤奋、毅力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管道公司、湛江输油处的“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

面对荣誉,师傅常常说:“企业就是我的家,企业兴旺了,咱们的生活才会更好,要全心全意的去爱这个家。这些年来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2:07 | 查看全部
师傅送俺“护身符”

  (王小天)

  “这一套危险点辨识卡,安全警示作用比师傅言传身教还要周全,是你们贴身的师傅!”1月8日上午9时,安徽省灵璧县供电公司十里变电所设备自动化技改现场,58岁的检修一班班长郭志年在班前会上对田恒松等四个徒弟说。郭志年说完,田恒松从师傅手里接过一叠危险点辨识卡片,仔细察看起来。

  去年8月,检修一班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针对刚招收的青工安全意识差、技术不熟练等检修薄弱环节,公司从班组中挑选安全责任意识强、技术可靠的优秀员工作为青工的师傅,手把手从严要求,从安全思想意识、技术传承角度着力培养青工。经过4个月的“传、帮、带”,青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检修技能突飞猛进。去年年末,在公司检验“导师带徒”活动效果时,青工田恒松的4000KVA变压器卸丝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减到17分钟,青工李强的高空更换瓷瓶以2分17秒力拔头筹。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师傅郭志年又有了新担忧:技术方面他可以放心了,但是徒弟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以往带徒他都是手把手,不敢有任何疏忽,生怕徒弟有闪失。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设备自动化改造还刚开始,他不能时时刻刻跟在徒弟们身边。经过多天的思考,决定制作危险点辨识卡,让它们充当师傅增加徒弟们生产检修的安全性。

  师傅郭志年针对徒弟所需检修的设备制作危险点辨识卡,一个设备制作一张危险点辨识卡,列出徒弟在该设备上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隐患,以及事故预防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每一个徒弟按照程序,对照辨识卡逐项开展检修工作。每一项工作在开始前必须在辨识卡对应项目后填写工作开始时间,结束后填写结束时间。

  班前会之后,工作开始。徒弟们按部就班,对照危险点辨识卡逐项检修,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工作,11时10分,两个10千伏控制盘全部改造完毕,徒弟们走出工作现场。徒弟李强对师傅郭志年说:“危险点辨识卡时刻提醒我哪里该做啥,不该做啥。就跟师傅你在跟前提醒我一样,师傅,您这一招太绝了。”青工田恒松说:“按照危险点辨识卡的提醒干活,安全措施一环扣一环,怎么也不能出了错,危险点辨识卡就是师傅送俺的"护身符"!”

  师傅郭志年为徒弟们制作的危险点辨识卡,打破了既往导师带徒活动中纯粹的传技局限,将“如何安全”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徒弟。目前,灵璧县供电公司27个一线生产班组纷纷效仿郭志年的师带徒办法,使该公司的安全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9 15:12:20 | 查看全部
师傅拒绝收徒有深层原因

  (马兵)

  目前,各地企业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各类“师带徒”活动如火如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时下有些企业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技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操作技能强的技术骨干,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收徒带徒。

  如此下去,让实践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青工拜谁为师?安全生产如何保证?职工整体技术素质如何提高?企业又如何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持续发展?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和探讨的一个话题。

  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企业内部奖金分配制度改革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师傅的付出,对其缺乏必要的倾斜、保护政策,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安全当头的今天,师傅在工作中既要保护自己,又要照顾徒弟,一不小心徒弟安全上出事,当师傅的在经济收入上就会吃亏、受牵连;二是一部分中老年职工担心带徒授技将威胁到自己的“饭碗”,怕教会了徒弟,自己的绝技、绝活不绝,怕成为下岗对象;三是一些青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偷懒、耍奸,且不懂得尊重师傅,使得一些中老年职工不愿“自找苦吃”。面对现实,我们毋庸置疑。当代青工的文化程度都较高,但这些技术尖子、技术骨干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摸索、练就的绝活、绝技,却是这些青工在书本上课堂上找不着学不到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技术骨干带徒授艺热情,使那些绝活、绝技后继有人,并努力发扬光大,这才是企业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基石。

  与此同时,为了给企业培育出思想进步、技术过关、素质强硬的一流员工队伍,笔者认为在导师带徒上转变观念也至关重要。

  首先,不能像以往那样只要是老师傅就行。因为老师傅不一定都业务素质强,要在老师傅中选取经验丰富、技术顶尖,业务熟练者做导师,这样徒弟既能从师傅身上学到经验,又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自身成为骨干型人才打好基础。

  其次,选师傅不能只注重技术,不注重品质。要让那些思想正、作风硬、服从党的领导,服从企业大局、为企业发展着想的人去当师傅,这样带出的徒弟才能与企业荣辱与共。

  再者,应选取思想观念随时势变化而变化的老师傅做导师。守旧、观念落后的人带出的徒弟也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开拓者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说,企业开展各类“师带徒”活动时,要选严师、名师,力争带出高徒、名徒。这才是企业发展的后劲所在。国外也兴师徒制据资料显示,以精工制造业享誉全球的瑞士,各行各业都有专业师傅培训学徒工,而这些师傅必须持有联邦颁发的技能证书。学徒工必须进行2至4年的专业培训,师傅每周放学徒工两天假,让学徒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徒工经考试合格后,便可领到联邦颁发的技能证书,成为正式的专业技工。

  德国的产品之所以称雄世界,除了设计新颖外,还在于产品精良。这主要得益于工人高超的技能。在德国,制造师并不比工程师待遇低,许多青年人把选择职业教育作为掌握技能的门槛,而拜名师则是他们成为制造师的捷径,师徒制遍布各个领域。德国政府规定,任何企业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

  产品闻名于世的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学徒制”至今仍是对技能工人进行在职教育的主要途径。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师徒关系,各公司普遍规定,新工人都要经过漫长的学徒生涯,而后再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才能成为正式的工人,并按取得技能工人的等级获取不等的报酬。这几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提高操作工人素质的重要手段,考评劳动技能确定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技术工人不断提高技能,终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