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金:百岁老兵的长征记忆
王培金老夫妻_副本.jpg
王培金夫妻
人物档案
王培金,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18岁参加红军,长征中两次爬雪山、过草地。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获得过不少荣誉勋章。1959年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20年后,调至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1982年离休。
在昆明船房小区火电厂宿舍区里,老红军王培金躺在一张简易床上午休。百岁高龄的他,耳朵已不好使,走路需要人搀扶,几乎不与人交谈。
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半个多世纪前那些血战沙场、带兵冲锋陷阵的岁月,那些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日寇,挥戈南下的往事,他从未与子孙深谈过,独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18岁参军英勇抗敌
王培金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5人,王培金排行老四。因为没有土地,只好给地主家放牛。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这一年8月,18岁的王培金带着弟弟王培成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王培成后因中途生病,没有继续参加革命。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作战英勇的王培金于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为支援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牵制敌军主力,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长征。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王培金紧随部队。对于长征的艰辛,他几乎不跟家人聊起,仅偶尔用在教育孩子上。“那时没有穿的,更别说雨衣了,下雨时,衣服湿了在身上焐干后又穿,继续行军。”他跟孩子们说,长征路上,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很多时候没有鞋穿,就赤着脚行军,脚上常常磨满了血泡。吃的就更不用说了,嚼过树皮、草根,甚至将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军用牛皮带拿来煮了吃。烧火找不到火柴,就用原始的打火石取火……
最令王培金刻骨铭心的回忆是,牺牲可能随时会发生。“我们身穿破衣、脚踩烂草鞋开始爬雪山时,远远见一朵乌云飘过来,天空立即就飘起了大雪。爬到中途,突然雪崩,一个战友就被卷下悬崖壮烈牺牲,我们难过得失声痛哭。”
长征给王培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爱吃肥肥的火腿肉,不吃就会流口水。与他相濡以沫63年、已81岁高龄的老伴欧莲珠说,有时候小辈吃饭挑食,王培金就会教育孩子,给他们讲述老一辈曾经啃树皮、嚼草根的艰苦岁月,教育孩子们要勤俭节约,懂得珍惜与感恩。
欧莲珠总结,王培金的长寿源于长征留给他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日寇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
1936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王培金,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班长。
经过长征的洗礼,王培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延安后的王培金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
因为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抗战爆发后,王培金担任工兵连排长,后又任连长。
从他不多的回忆里得知,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军的公路、铁路及桥梁,摧毁敌人的运输线。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次战斗中,王培金的左腿膝盖被鬼子的炮弹击中,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
1996年,王培金残留着子弹的左腿旧伤复发,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手术取出弹片,当时甚至连住院的手续都办好了,但他考虑到做手术要花公家许多钱,坚决不同意做。最后,他只打了几针消炎针水,就回家了。
之后,虽没有大发作。但照顾王培金的保姆说,洗脚时,他总说脚底板疼,不让洗。除此外,他还患有风湿等病。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培金并没有解甲归田。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淮海战役、华北解放纪念、解放华中南纪念、渡江胜利纪念、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的勋章。
1947年3月,王培金在解放山西运城的一场战役中再次负伤,失去了右脚的两个脚趾。
据王培金回忆,最残酷的一次战争记忆是在渡江战役中,敌人为了阻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在前行道路上布下地雷,为了给突击部队打开通道,作为工兵营副营长的他带领着战士以身体滚雷,战斗中他身负重伤。
王培金参加的最后战役是随解放军南下云南剿匪。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伤残情况,王培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景谷县担任公安局局长。1954年,又调任普洱公路工程局保卫处处长,后调入云南省水电设计院任保卫处处长,从此与电结缘。
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化
1959年,王培金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20年后,调到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1982年离休。
工作中,王培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
最让家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培金从不向组织要求特殊照顾。欧莲珠记得,当时条件差,景谷县公安局只有一辆解放牌吉普车,虽然是局长,但他坚持走路上班。
他也常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化。以他当时的身份,完全可以把4个孩子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工作,但他没有这样,而是教育他们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
一段时间,为了照顾父母,在一集体所有制建筑公司上班的小儿子辞掉了工作,到王培金所在单位上干临时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培金也没有向组织提出更多的要求。
采访当天,王培金的四个儿子都回来看望老父亲。三儿子王建平说,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就下乡当知青去了。两年后,好不容易有个返城名额,父亲都没有帮忙争取,更不要说找工作的事情了。为此,年轻时他还有些想不通。
不过父亲是英雄,儿子是好汉。在王培金的教育下,4个儿子不仅没有给他脸上抹黑,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成绩。“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拼爹。”王建平说。
作者:谭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