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老哥

《俺爹俺娘》摄影、散文、诗歌、征稿活动

发表于 2017-11-3 07:54:28 | 查看全部

回 110楼(仓下) 的帖子

致敬平凡而伟大的矿工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08:10:3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08:25:02 | 查看全部

回 110楼(仓下) 的帖子

场景非常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09:09:43 | 查看全部
母亲的苦日子

我眼中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人。
在她的世界观里,她至始至终坚信苦过后的日子一定会甜,就是这样一位女人,在那个如此漫长而饱受煎熬的年代挺了过来。母亲从一位有点弱不禁风的弱女子,经过时间侵蚀和艰难岁月的洗礼,变成了一位禁得住磨炼的刚强女人,坚信忍耐的背后一定有光明的日子。
小时候的我,睁眼闭眼看得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与我形影不离,相依相偎,都知道小孩儿喜欢最亲近的人。母亲上坡务农,我在她身旁玩泥土;母亲去塘堰洗衣服,我在旁俯身玩水;母亲赶集,我嚷着母亲买水果糖……哪里有母亲在的地方,就有我的身影。
记得有一年,母亲挑着两桶沉甸甸的粪水,准备上坡浇菜,我啼哭着要跟去。走在前面的我,踉踉跄跄,走得特别慢,因为路难走,渺小的我像气喘吁吁的老人一样,慢吞吞地爬着上坡。母亲一直在后面跟着我,笨重的粪桶一直压在她的肩上,坡路本身崎岖不平。母亲就一直挑着,跟随我的小碎步,走一段,停一段。我走两步,母亲只需走一步,负重的母亲就这样一直跟在我身后。记得母亲说过,那天晚上她是趴着睡觉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当时是多么遭罪。
小时候的自己经常在半夜生病发烧,吓得脸色苍白的母亲经常背着我去乡卫生院,几公里的漫漫蜿蜒夜路,有时风雨,依然无阻。那时根本没有公路,全是弯曲小道,小路旁有一大片坟茔,背着我的母亲须得从那片坟地穿过。一个女人,提着煤油灯,或打着手电筒,半夜来回穿梭在坟茔,足见母亲的勇气和胆识。如今母亲常与我聊及此事,只是微微地说:“当时确实害怕,但看到你那个样子哟,心痛的不得了,哪有办法,只有硬着头皮,毛骨悚然地鼓起勇气快跑过去。如果现在再叫我走夜路穿坟茔,想想都觉得害怕!”
母亲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艰难岁月,无不是为了我和整个家庭。有一年家里穷得连种小麦的良种都拿不出,但母亲有一门手艺,从小在娘家学会打草席。只要母亲做完家务,就坐在堂屋打草席,卖掉凑钱买良种。每逢母亲做完家务,几乎都在晚上九十点了,母亲才到堂屋打席子,那时电也不稳定,只要停电,母亲就点煤油灯继续。那时九十点钟是我最想睡觉的时间,母亲只得把我放在摇篮里,一边用脚来回推着摇篮,一边用两只手打草席。有时我半夜醒来啼哭,依然在打草席的母亲马上用脚推。在微弱的灯光下,母亲黑乎乎的影子一直装在了自己的视网膜,拉得很长很长。经常到凌晨一两点钟,母亲依然,有时为了赶出一张草席拿到集市上卖,母亲还通宵作业。但第二天,母亲像打了鸡血样,精神百倍地做好分内之事。
这样的生活,母亲走了好几年,经历如此艰难的生活,母亲都是为了我和整个家庭。当我上小学时,父母勤劳的双手让这个家渐渐变好,母亲再没有经历过以前那样的煎熬日子,但她永远铭记着那段日子。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母亲就说起她的往事,让我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她总说,熬过那段苦日子,未来肯定会有光明。
母亲一辈子没读多少书,老实本分,心地善良,但明辨是非,做人做事的道理,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她却看得十分透彻。


姓名:廖力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9号中铁二局电务公司
邮编:610031
电话:186061945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09:58:30 | 查看全部
“夹板气”
午饭时,小妹来电话诉苦说:父母忽悠她,偏心眼,还重男轻女!要我劝劝父母,趁着现在天气还不冷,尽快出去旅游。
小妹说的旅游,可谓历史悠久,她五年前就和二老说好要陪他们游遍国内名川大河,还制定出五年旅游规划,我们看后都赞不绝口。可惜雷声大雨点小,至今还是一幅宏伟蓝图,没有丝毫进展。究其原因,只能怪小妹她的运气不佳。
每当她备好车马粮草去接二老之时,不是老妈腿疼就是老爸血压不稳定,只好推后,推来让去,不经意间五个年头就这样给“推”过去了。说到运气不佳,小妹笑了,说她比我幸运多了。
父母让我们在外地的子女,回老家之前要给他们打招呼,因为他们现在身体好,会隔三岔五出去走亲访友,免得我们扑空。真不巧,我每次打电话说要回老家都赶上他们要出远门。去年五一早上,我悄悄地回去,没想到吃过午饭就给撵回来了,说我的擅自行动,打乱了他们去看望老同事的计划,下次再不打招呼,不给饭吃!相比之下,他们来我家就随意多了,一个月至少两趟,还从不打招呼,且来去匆匆。掐指一算,十多年来,没在这住过一宿,连在我家吃饭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记得刚开始时我们极力挽留住几天再走,都被他们“睡觉认床”等等一大堆理由给挡回来了。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听之任之。没想到父母的此举让我受了“夹板气”不说,还差点酿成一场家庭战争。
二老来去匆匆,邻居们以为是我家孩子妈不贤惠造成的,还说二老来时带大一包小一篮的,回去总是空手而归,这家两口子原来是“啃老族”!邻居异样的眼光,欲言又止的指指点点,我全然不顾,认为他们是嫉妒,心里美滋滋的。孩子妈心里素质差,扛不住,命令我让老头老娘少来,来也不能带东西!我婉转转达了孩子妈的意思,没想到被二老臭骂一通,“你少臭美!我们去看孙女的,又不是去看你!东西是给孙女吃的,与你无关……”。二老依然我行我素,在某一次他们走后,孩子妈迅速将气撒到我头上,咱也是血性男儿,偶尔也申辩几句,没想到火上浇油,她挽起袖子,要动武。吓得我赶紧给大姐打求援电话。
  不料二老第二天一大早又过来了,挨家挨户敲门说他们儿媳是多么的贤惠,他们睡眠不好才来去匆匆的。还硬塞给人家他们带的土特产,说不值钱,尝尝鲜而已。事后邻居的大姐大嫂们见到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二老真好!你们真幸福!这件事让孩子妈羞愧难当,明白了
二老的苦心。
其实小妹也明白,面对父母的诸多借口我也同样束手无策,说了一会,小妹逐渐趋于平静,老爸老妈就这样的脾气,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呵呵,孩子娘在一旁嘀咕,你这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嘿嘿……(夏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10:20:54 | 查看全部
烛光里的母亲
                                                         乔吉奎
        孩子睡了,院子里的鸡鸭睡了,就连听觉灵敏的狗儿也睡了。有风轻摇着树叶作响,有虫弹奏着一首悠长的小夜曲。月光溶溶地泻下来,如铺了一层霜。夜,微凉,越发地往深里走了。
        没有电。昏黄的烛光,柔柔地将屋里燃亮了。母亲坐在烛前绣鞋垫,身影在背后的墙上跳动。只见她手臂一会向前,一会又向后,仿佛一个梭子来回地往返。她披着一件旧衣衫,戴着一副老花镜,云发花白,坐在饭桌跟前的一把木头椅子上,跟前是一个做针线的笸筐,“白妮”(猫)偎在脚前犯懒。我坐在那里抠棉花。话语倒是有一句没一句的,说些东,又道些西,间或忆起往昔,叹一会,又笑一会。时光它悄悄地走,母亲她细细地绣,我只管慢慢地抠棉花。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寸光阴,我都倍加地珍惜。毕竟,离多聚少。
        还是白天的时候,陪母亲一起干农活,那时风轻云淡,天晴日暖。闲谈中,说起母亲绣的鞋垫,看着好看,穿着舒服。母亲笑着说,你要想要的话,我给你做一双。
         我说算了。田里这么忙,赶你闲的时候再做吧!
         可是,母亲说什么也要做。前一天,剪裁好鞋样,缝纫机上忙活了一晚。这一晚,又忙上了绣花。你看,母亲的针黹真真是极好的,这一针下去是绿的叶,那一针下去便是红的花了。
         想起小时候,那时家里还没通上电。是冬天的时候啊!外面北风呼呼地吹,冷的我们早早钻进了被窝呼呼睡。而母亲却在一盏煤油灯下,纳鞋底做鞋子。那年月,身上穿的,哪一样不是母亲做的呢?刻在记忆里的,永远是母亲在灯下忙碌的样子。那样子,真美,如同一幅画。
         岁月的风从春吹到冬,再从冬吹到春,几番轮回,我们一个个大了,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却老了。我们一个一个走远了,母亲依然还在那里,成了一棵守望的树,一棵永远面向我们归家路上的柿子树。
        母亲依旧做鞋,绣鞋垫,只是我们已经很少穿了。它看起来乡土味很浓,穿着却很舒服。在家里,脚上穿的永远是母亲的鞋子。母亲看着,便在脸上盛开了一朵水莲花,芬芳远溢。
        而此刻,在这温馨的烛光里,母亲安然地绣着鞋垫,内心定是欢喜的。一针一线,引啊,穿啊,密密地,满是母亲温暖的爱和绵柔的情啊!
        我去睡,劝母亲也去睡。母亲说,快完了,你先睡吧!迷迷糊糊里,听见母亲一个哈欠接着一个哈欠。之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翌日清晨,刚一起床,便发现了那双鞋垫,有花,有鸳鸯,还有一个金色的福字。而饭桌上的那两根蜡,一根已然燃尽,化作桌子上的一小片,圆圆的,像是一颗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11:37:14 | 查看全部
    感念母亲     
王惠武
重阳节过后快一个礼拜了,我才想起去年就和母亲说好的,今年要陪她一同上山看望长眠在那里的父亲。当我急急打通电话给妻子,责怪为什么不早早提醒我?很觉委屈的妻说:“妈那几天在家老是心事重重,我要给你打电话,她说啥不让。嘴里只是念叨,我娃心里有他爸哩!只是挣人钱、受人管不由己啊!不要让我娃因这误事。”闻听此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懊恼母亲为什么总替儿子往远里想,更懊恼自己怎么如此粗心,连母亲这么点小小心愿都没能满足,当真我不孝莫?
母亲是个苦命人。在有我们姐弟四个后,常和父亲生气,记得有一次她竟让父亲打破了头,血流满面。原因是让父亲给老家的亲戚们少寄些钱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很穷。家里出个吃公家饭的,自是了不得,有啥大、小事都找你。我家同样。父亲厚道,只要老家人张口,要多少寄多少,完全不想自己的老婆和4个孩子还吃着“黑市粮”(即没有商品粮户口,只能到市场上买高价粮)。由于农村更穷,那个时候,我家可以说是老家来人的“招待所”。
直到有一天,母亲发现自己干临时工的钱不见了,她因我们姐弟四个为一块钱的学费,而无法进校门时,便和父亲厮打到了一起。撕打之后,父亲摔门而去,奔向矿上顾自忙他。母亲则背转我们擦干眼泪,出门筹钱。那个时候谁家也不富裕,娃娃都多,钱自不好借。再穷也不能不叫娃娃进学堂的念头,逼迫母亲在无法筹到钱时,伸出自己的胳膊,用自己殷红的血来换取儿女手中那散发墨香的书本。
这样的日子好不容易过去,父亲却因长年井下劳作,过早逝去。临终前,拉着母亲的手不放说:“有合适的就嫁了吧!只要把儿女拉扯成人,别受难就行。”每提此事,年迈的母亲就生气,骂父亲老糊涂,临了还伤人心。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处心积虑,连刘备托孤这招都用上了。想来,对于一个农村妇女,值得出此下策吗?可细品在中国,一个农村女人要想撑起一个家庭的重任有多难。
那年我14岁。倔强的母亲没有伸手向矿上要这要那,看到那些成天缠磨领导的矿工家属,她说她做不出。为了生计,春天母亲忙着挖果树坑、夏天赶着出砖窑、秋天急着拾庄稼、冬天撵着上矸石山。那年月真叫苦,母亲一天从来没睡过5个小时,她像上足发条的闹钟使劲转着。由于太过于拼命,腰病常让母亲彻夜无眠特别到了老年。
就在我们姊妹几个迈出校门,母亲能喘一口气时,哥哥却因一次意外车祸走了。命运再一次让母亲变成了一个不幸的人。那段时光,我永生难忘。母亲不仅白了头,精神上一度陷入失控。当她情绪稳定后,把她那满腔的爱又全部倾住在我的身上。那年我戴上矿灯,成了一名煤矿的运输工。
八十年代初期的老矿井,运输还相当原始,虽说是二线,但常会有伤人的消息传入母亲耳朵。这让母亲很伤神。每到我上四点班都会走二十里的路去矿上接我回家。记得有一年,春暖花开,我跟几个工友下夜班没给她打招呼,便疯去了。这可把她急坏了。她几乎寻遍了矿上的角角落落,母亲的举动也吓坏了队上的领导,四处派人找我。当我出现在母亲面前时,从未动过我的她狠狠扇了我两巴掌,又一把将我搂住呜呜地哭得像个孩子。
结婚时,我和妻子约定不管别人怎样,母亲必须和我们一起住,时间飞快,转瞬间,母亲已年近8旬,望着母亲和妻子两个人似母女般的亲密,我真的要感恩上苍给了我这样一个母亲和妻子,她们用自己的爱支持着她们的儿子和丈夫,我想我只能用更好的工作来报答她们。
愿母亲健康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13:31:21 | 查看全部

读懂母亲的心事

前两天,接到县医院的一个电话,医生建议把母亲转到省级肺科医院进一步诊治。做儿女的商量后决定暂时瞒住母亲,并以各种理由和借口要求母亲到省城去看看。但母亲以在家吃药、病情有所好转为由多次拒绝了我们的强烈要求。
去年,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74岁的母亲在一年当中失去了老伴和儿子,悲痛过度,不顾我们的多次安慰和劝解,整天躲着偷偷伤心流泪,食欲慢慢下降,身体也逐渐消瘦下来,到医院检查,患上了肺结核。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母亲得知病情后,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病魔会骤然降临到自己身上。母亲患病快一年了,通过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后咳嗽不是那么厉害,医生也说这种病要做持久性治疗,一朝一夕难见好转,由于长期药物治疗,近期不再咳嗽了。可是医院的一个电话再次打破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平静生活。看来到省城医院再治疗的事不能对母亲隐瞒了,更不能耽搁了。
我们用婉转的口气把母亲的病情说得无关紧要,告诉她只是到省城作进一步复查,隐瞒了县医院电话通知的很多实情。可精明的母亲总以自己吃饭香、精神好作为不去省城治疗的托词。我们了解母亲,何尝母亲又不了解儿女呢?她经常告诉我们要省吃俭用,吃饱肚子要想到饥饿的时候,她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时时为我们的家庭、生活、工作操心,不让儿女们给她花钱,不想给儿女们增添负担。这时,我们要读懂母亲的心事——不是她不想去治疗,她比别人清楚自己的病情,只是她不忍拖累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母亲真的老了,满头青丝染上银色,满脸被残酷的岁月耕耘得沟沟壑壑,原本挺直的脊梁也被一生的劳作压弯变形,佝偻了很多,与母亲散步,他背景瘦小,步履蹒跚,但每次她都说多走一下,我不累。其实母亲已经走不下去了,可是她强装着,掩饰着。这时,我们就要去读懂母亲的心事——她硬撑着装坚强,我们不妨扶她老人家坐坐,与她聊聊家长里短。
每一次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那边的她很坚强。“我很好,你们不用牵挂我,把工作干好了,家庭和睦了,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如果有时间就回家娘儿讲两句也就心满意足了。”儿在外,母担心,母亲也会经常给我们打电话,都是重复着以前的话语,改变不大,但母亲的心事要靠儿女们去读懂、去理解、去吸吮、去咀嚼、去体会,读懂母亲的心事才是真正对母亲的尽孝,多回家陪陪母亲。
百善孝为先,读懂了母亲,就要懂得回报,读懂了母亲,就要懂得尽孝。愿天下的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愿儿女们用心体会母亲,真正读懂母亲的心事,按母亲的愿望去尽孝、感恩、回报。

作者:任利云
单位:贵州盘江精煤股份公司土城矿宣传文化科
通讯地址:贵州盘州市柏果镇洒基土城矿宣传文化科
邮政编码;553529
电话:15117446062
QQ:1325622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09:06:0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4 10:51:00 | 查看全部
节日

年迈的母亲搬回了乡下
生活的苟且让我不能时常陪着她
大年初一
我对她说
以后逢年过节我一定陪她
母亲说
傻孩子
你回来的日子
就是我们的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