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石油人
发表于 2020-4-29 11:55:12
走出大山的“沂源红”
3月11日晚8点,沂源县长田晨光网上直播带货,在线销售“沂源红”苹果。
战疫助农,县长直播“云”销售,淘宝、京东、微店同步上线,这是淄博市首例县长直播带货,让人很惊喜,亦很给力。
说起“沂源红”苹果,就必须要说说我的家乡。我的老家淄博市沂源县是革命老区,是国务院确定的享受沂蒙革命老区政策扶持的18个县(市、区)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迟浩田等,都曾在沂源生活和战斗过。
也是在这片土地之上,“时代楷模”朱彦夫,就生活在这里。抗战时期,他曾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从1957年开始,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正是这样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2019年9月17日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所拥有的革命战士特有的生命张力,深深地印迹在这片土地之上,深深地影响着来到这里工作的人。
秉承“拥军支前”的传统,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沂源县捐出20吨“沂源红”苹果,为战“疫”一线的齐鲁儿女送平安。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苹果的销售渠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县”场直播来了。
“沂源红”苹果是红富士苹果短枝条红着色的芽变品种,1994年在沂源县西里镇山西万村果园内发现。2000年3月至2012年10月,对该品种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培育,并在沂水县、蒙阴县等地进行了异域栽培试验,性状稳定。该品种树冠紧凑,具有典型的短枝型特征,果实条红艳丽,丰产稳产优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晚熟品种。2012年10月11日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2013年9月,“沂源红”在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十八届常委会上通过新品种审定,并正式发布,正式成为一个新品种。
要说“沂源红”苹果在沂源人心目中的位置,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因为沂源红苹果让他们摆脱了贫穷,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目前,沂源县果品种植面积已达7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30万亩,年产7亿公斤,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建成了全国首个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沂源有机苹果生产标准是全省地方标准。全县有25万人从事苹果产业,与此同时,苹果产业还带动了生态旅游、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10多个相关产业形成富民产业链,让苹果产业成为沂源县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2008年,果农焦方春种植的沂源红苹果还被选为奥运果,风光无限。在沂源,还专门有一个沂源红博物馆和广场,现在沂源红苹果俨然已成为沂源县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吃了沂源红苹果,好日子也能像这苹果一般红红火火。
吃过“沂源红”苹果的白女士这样评价它,“颜色红彤彤的,非常喜庆,而且个头均匀,摆在一起就像艺术品。口感也非常好,皮薄、汁多、果肉香脆。”沂源红苹果正是凭借这些金子般的优质特点,一步步走进大众视野,一步步傲视群英。
“沂源红”苹果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天津、两湖、两广、福建、江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而且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出口泰国、缅甸、阿联酋、印尼、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吃一口脆甜的“沂源红”,感受到了家乡的味,唤起了思乡的情!
愿“沂源红”进一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愿红彤彤的“沂源红”载着家乡人阔步奔小康,昂首向未来!
海边石油人
发表于 2020-4-29 13:38:12
沂蒙山里卷煎香
每到过年,我就想起小时候沂蒙老家里一道少不了的大菜——卷煎,用鸡蛋饼和肉馅做成的卷煎,黄白相间,色泽明亮,夹一块咬一口,满嘴生香,回味悠长,那滋味至今难忘。
老家沂源县有过年走亲戚的习俗。老区人一向热情好客,豪爽仗义,招待客人真诚实在,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除了招待鸡鸭鱼肉外,少不了的就是卷煎这道菜了,上这道菜意味着对客人的重视。
每年的大年初三,三个姐姐都要带着姐夫和孩子来看望父母,一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这一天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招待自然是最为隆重的,总是提前准备最好的菜肴,必须要做的就是最拿手的卷煎了。
做卷煎这道菜很费时间,需要耐心和细致,还要掌握火候要领,所以制作过程必须认真仔细。
传说这道菜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年版的《食宪鸿秘》记载:“卷煎,将蛋推皮,以碎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
这是古人的做法,父母在做法上有一点简化。制作的关键是煎鸡蛋饼,将鸡蛋打在碗里,搅匀待用。然后,将锅底涂上猪油,烧热,倒进搅好的鸡蛋液,摊均匀,成饼型揭起即可。
煎鸡蛋饼火候很关键,蛋饼揭早了易碎,揭晚了易糊,父亲平时就经常给乡亲们当婚宴厨师,烧的一手好菜,很有经验,每张蛋饼都薄厚均匀,不老不嫩,一张张码在盘子里。
在父亲煎鸡蛋饼的时候,母亲已经在调馅了,将猪肉馅打上鸡蛋清,放上葱姜蒜丝、料酒、酱油、精盐、五香粉,放些水用筷子搅拌均匀即可。
将做好的鸡蛋饼铺在案板上,将调好的肉馅均匀地抹在蛋饼上面,然后从一头向另一头卷起,卷的要紧,肉馅抹的均匀了,自然卷的粗细就会一样。开口处就用蛋液封好,这样一个卷煎就做成了。做好后,上笼大火蒸15分钟左右就熟了。
母亲掀开锅盖,一股热气伴着香味喷涌而出,顿时,满屋子充满了浓郁的卷煎香味,母亲给我切一小块,让我压压“馋虫”,那热乎乎的卷煎,咬到嘴里,满嘴留香,就感到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其实,这还是半成品,待客上桌时,将卷煎切成小段或片,蒸、炖或凉着吃均可,淋上香油,撒上葱姜丝或是香菜叶,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姐姐们来的时候,父母已将一大桌子的菜肴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当热腾腾的卷煎端上的时候,姐姐们满是感动,心疼地埋怨父母,何必要费这么大的事,做卷煎太辛苦了,吃点简单的就行了。可父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只要能让孩子们吃好,就是再累点心里也高兴啊!
品尝着可口的卷煎,姐夫姐姐们由衷地夸赞父母的手艺好,一一端起酒杯向父母亲敬酒,感谢父母亲的辛劳付出和对儿女的疼爱,每每这时,父母亲总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时光如梭,转眼间,这些场景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偶尔也能吃到卷煎,但总感到比不上父母亲做得地道。
现在,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和妻子也尝试着做一点卷煎,就是为了解解馋,也是为了回味小时候那些过年的味道,寻找铭刻在心头的那份亲情和感动。
海边石油人
发表于 2020-4-29 13:43:59
家乡那些暖心的过年风俗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说起老家沂源县的过年习俗,总让人感到心头暖暖的。
进入腊月不久,就开始做过年准备了。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家家户户清宅院,扫灰尘,刷家什,里里外外拾掇,大人累得腰酸背痛,小孩子却格外开心,数着算数,盼着过年。小年包饺子,送灶王,还要供奉黏糖,用以黏住灶王爷的嘴,别说一家人的坏话,“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了小年,真正进入过年节奏了,大人们忙着赶年集,置办年货。男人们准备春耕用的工具,割肉卖鱼,给孩子买鞭炮。女人忙活着给一家人扯布料、添衣物,买年画、请财神,还要忙着摊煎饼、蒸窝头和馍馍,这些煎饼、窝头和馍馍装满一瓮,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吃到农历二月。
到了大年三十,上午贴完对联,就要请“家堂”了,早早摆好供桌,按辈份大小放好过世祖仙的排位,然后由长辈人带领族人到家族墓地附近,焚香祷告,请过世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下午,忙着炸鱼炖肉,做好炸货先端上“家堂”桌,让祖先优先享用,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孝心。这时,整个村子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炸货香。
除夕夜,是最温馨的时刻。小时候的山村没有电,更没有电视机,家里点起油灯或蜡烛,全家团聚在一起,喝点老白干、山楂汁,吃年夜饭。家里不管再穷,也要准备几个最好的菜,芹菜、海带是年夜饭最好的菜。饭后,母亲都会从盛满米的翁里掏出几个带着粮食香味的苹果,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捧着香甜的红苹果,半天舍不得吃。然后全家人忙着包水饺,报完睡觉后围坐炉旁,在喜悦与幸福中通宵守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接近零点的时候“发纸码”,给各路神仙烧点纸钱,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零点燃放鞭炮,象征辞旧迎新,期盼来年顺顺利利。
初一早上,大人下饺子,孩子穿新衣。之后家族集合,不管平日有多大矛盾,此刻都能化解,家族一聚就是几十口人,浩浩荡荡,按照辈份年龄挨家挨户拜年,这是初一全天的工作了。初一到初二的讲究最多,不能说错话,否则一年不吉利。摔了家什,要说岁岁平安。不能拌嘴、吵架,否则一年不太平静。不能扫地、洗碗,否则一年都受累。不能泼水,泼水意味着把好运泼掉了。每顿饭后,锅里都要留一些食物,预示着年年有余。初二,要送“家堂”,意思是将请回的列祖列宗送走,意味着过年的高潮已过,开始走亲戚了。
过年后走亲戚,称为“出门”。从初三开始,平日寂静的乡村小路变得热闹起来,你来我往,熙熙攘攘,全是走亲戚的人。“出门”的人都背着箢子,箢子用白藤条编成,类似筐子,形似元宝,两头翘、中间凹,可背可挎可担,箢子里放上馒头、饼干、挂面和点心等礼品,上面蒙上红红绿绿的包袱。大伙的脸上都挂着喜气,不管认不认识,碰面都问“过年好!”。
初三是媳妇回娘家、女婿看岳父母的日子,初五则是没过门的媳妇看望未来的婆婆、公公的日子,每到这两天,村子的街口都聚着许多看热闹的人,大都是些未出嫁的闺女和孩子。她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比比谁家的女婿帅,谁家的儿媳妇漂亮,嘻嘻哈哈,叽叽喳喳,每每让那些新女婿、小媳妇脸红心跳,没有一点心理承受力都不好过关。一般家里的小孩子,都在村口等着,如果是自家的客,一溜小跑迎上去,接过箢子,将客迎进家门。
初四到初六主要是去姥娘、舅、姑、姨和一些表亲家,一进家门,都是先下一大碗带卤子的挂面,吃完后浑身暖暖和和,也许小时候“出门”吃挂面多了,到现在也不愿意吃面条。那时候,我最愿意去姑奶奶家,因为她家条件好,每次都给我崭新的两角钱作为压岁钱,还给带上几件表叔穿剩的衣服回来,别提多高兴了。去大舅家,要走几十里山路,途径两座大山,一个大水库,那条蜿蜒的山路晴天还行,一旦下雪,路面很滑,一不小心摔倒,馍馍就会从箢子里滚出来,滚下山坡。再加上山和水库有一些神话传说,每次走到那里都有点紧张。这些场景至今还清晰地印在脑海中。
文革时期,“出门”被当成封建迷信,各村都在路口设卡放哨,当时,我也加入了放哨的工作,堵住“出门”的人。有的到了村口,愣是不让进,害得人家绕很远的山道,偷偷摸摸进村。有的白天不敢来,就晚上去。有的天不亮就赶到亲戚家,晚上摸黑回。也有泼辣的,直接硬闯进村,放哨的也没辙。于是,村口经常有“哨兵”同“出门”的人对峙理论的场景,那个时期看似很正常,现在想来,真是很好笑,亲情是挡不住、割不断的啊!
正月十五,早上起来吃元宵,晚上吃饺子,象征团圆。村子小,晚上没有花灯,一般是用刷锅、刷碗用的刷帚,浸上油点着,在街上玩耍,俗称“刷帚灯”,寓意烧掉过去的霉运,迎接新年好运。每家每户还要做“灯碗子”,就是用萝卜刻成碗状,放上煤油或花生油,棉花搓成灯芯,点着后,大人端着照照全家每个人,以示辟邪驱灾,祈盼健康平安。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到过年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过年的习俗,心头都会充满一份温暖的乡情,一份深挚的眷恋,一份无尽的牵挂。愿家乡的亲人们健康、平安、幸福!
沈小平
发表于 2020-4-29 13:55:37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0-5-4 05:22:55
ZX68
发表于 2020-5-7 06:47:17
谁不说俺家乡美?欢迎老师们参与平台活动!!
匡国友
发表于 2020-5-8 16:47:26
我的矿山我的家 我的“情人”我爱她
今年5月1日,辰州矿业诞辰70周年,为之振臂欢呼,为之辣舞高歌;温故其创业故事,赞扬其改革成就;昭示其历史经验,歌颂其丰功伟绩;深韵其文化底蕴,激励其再铸辉煌。
矿山从1950年的湘西钨矿到1976年的湘西金矿,再到2000年改制的辰州矿业,经历一代又一代辰州儿女艰苦创业、踏实苦干,奋力拼搏,倾心奉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员工收入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成功上市,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8万余元,这一座百年老矿获得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好,员工对矿山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百年老矿青春焕发、兴旺发达;十里矿山春意盎然、流光溢彩。七十年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激动、荣光,我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参与、建设矿山的激情岁月,永远也忘不了矿山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所走过的不平凡路。
我生于这个矿山、长于这个矿山,读书在这个矿山、工作在这个矿山。我的矿山我的家,我的“情人”我爱她。我和矿山有一种亲如鱼水的特殊情感,我在矿山工作了31年。
1980年12月我接父亲的班,在湘西金矿西安坑口采矿二区参加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矿二代。父亲先是在桃安坑口工作,后来在西安坑口选矿工作,再后来在井下采场工作。平时,父亲经常跟我讲他们艰苦建矿的故事。他在桃安坑口工作时,经常走八十多里山路挑白钨产品到安化县东坪,挑米、油、菜等生活物品回来;西安坑口始建之初没有公路,发电的柴油机都是他们从水溪里用绳子拖进去的;在西安坑口采矿二区建设井223平巷采场放矿石斗,他一个班要放50多矿车,一矿车矿石近一吨,并且还需手推车500余米,再倒入提升的斗口内。
父亲还经常跟我讲,在井下工作要胆大心细,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千万要注意安全;要向先进学习看齐,要有集体荣誉感。我将父亲的谆谆教导铭记于心、践行在工作中,我下井首先是在西安坑口295井口150平巷调车场挂钩,后来因生产一线工作需要,进入掘进掌子面工作,通过自己虚心向老师傅讨教和勤学苦练,先后掌握了装岩机、电耙子、电机车、耙岩机的操作要领,我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也成了比较有名的装岩机、耙岩机操作能手,因采矿一区要掘进斜井,1984年2月,我作为耙岩机操作人员被调入采矿一区工作。
我清楚地记得,我曾跟劳动模范鄢海棠、生产标兵李叙友一个队组工作过,大家生产任务观念都很强,经常是一个掘进当头一个班两轮炮,最多的一个班三个当头打过6轮炮,那时候我十八九岁,班中餐时间先吃一盒饭,将铝饭盒装的饭菜放在电炉上烤着,饿了就出一轮炮渣吃一盒饭,吃着油润润、香喷喷、美滋滋带金黄色的锅巴饭和菜,工作越干越有劲,人越干越精神。
上中班按常规是下午4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我们经常是中午12点多就下井了,转钟一二点才下班。那时候一个月每个员工的奖金只有二三十元,但大家在队长的带领下,工作都干得非常起劲,没有哪一个队组不完成月生产任务的,都是超额完成。上早班都是下班出井洗澡后就到区段学习,学习完后才回家吃饭,一般一个星期学习一次。
无论是风钻工,还是装岩工,在掘进中,遇到滴水比较大的情况时,都是自觉带两三套衣服上班,一套衣服被淋湿了,再换另一套衣服,工作干劲十足。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强有力的鼓励着、支撑着、鞭策着,我想应该是深深融进我们血液、蚀入我们骨髓的对矿山忠贞不渝的情和爱吧!
1985年3月,我参加湘西金矿党群科室招聘文字工作人员考试,被招聘在矿团委工作,后来相继在矿工会、鱼儿山坑口、矿报社、宣传部、党委办、党委工作部、公司办公室、洪江三润纳米公司、湿法冶炼厂工作。
曾经1992年12月至1994年12月、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在鱼儿山坑口工作期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我在坑口办公室上班,但由于生产一线劳动力不足,我每年不少于一个月被坑口抽在井下生产一线,支援采场、掘进当头、修窿工作,有一二年支援了三个月,我主要的工作是装岩工。没有去支援时,我也经常组织坑本部党员、干部,义务去井下高品位采场“拖箩子”帮助出矿、去272工业广场废石场铲运充填坊、从废石场回收矿石,参与人员积极肯干,只想多做点贡献,营造了一幅幅热火朝天比学赶帮超的美丽画卷。
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一技之长,注重做好坑口的宣传报道工作,注重多宣传生产一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为促推生产目标实现鼓劲加油,连续两年举办通讯员写作培训班,自己带头讲课、写稿,修改通讯员稿件,从临时工中都带出了3名骨干通讯员,其中一名通讯员在建矿60周年、开采135年征文比赛中拟写的《我的对联情》荣获一等奖,2009年到2011年坑口的宣传报道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公司第一名。
我无论在哪工作,都会尽心尽力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有十分热发十分光,因为我深爱着“矿山”这个家;矿山也厚爱着我,抚育关照、春风吹拂、熙日暖阳着我。感谢党组织的关怀,我于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开始我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三年学习考试获得了湘潭大学文秘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多年荣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通讯员称号;连续20多年荣获中国黄金报先进宣传工作者称号。
2011年底,我调入湖南黄金集团工作后,除认真做好党建本职工作外,带头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现子公司有比较好的稿件,就积极向中国黄金报推荐,尤其是辰州矿业的稿件,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不管是辰州矿业干部员工的、还是退休员工、学生的稿件,做到第一时间推荐,第一时间告知通讯员报社有关栏目的征稿内容,第一时间告知通讯员采用信息,并与通讯员沟通交流写稿的经验体会。这是自己的爱好,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一直长期坚持。
虽然矿山的一草一木、人情世故,我都非常熟悉,但2011年底我来长沙后,每一次回到辰州矿业,都有一种久违重逢、特别亲切的感觉。每一次回辰州矿业,总要拍一些照片,写一点文字留存纪念。尽管很多次都是拍摄同样的地方、一样的风景,但是每一次拍得都不一样,都会发现新意、挖掘亮点,把握动我心弦的精彩瞬间,定格美好与永恒。
我爱矿山的崇山峻岭,我爱矿山的溪水潺潺,我爱矿山的蓝天白云,我爱矿山的清新空气。我爱矿山的员工运动会,我爱矿山的艺术节,我爱看矿山的篮球比赛,我爱看矿山的文艺晚会。矿山的一个宣传栏、一条宣传标语都会深深吸附着我。
我爱矿山的金山银山,更爱矿山的绿水青山,我爱矿山国家绿色矿山公园。还工作二三年即将退休的我,对矿山的爱更深沉,对矿山这个家更依恋。我亲爱的矿山,我深爱的家,幸而有你,生机勃发,春风满面,笑脸盈盈。
祝我亲爱的矿山前程锦绣、青春不老!永续华章、灿烂辉煌!
电话:152 0093 0965
地址:湖南省长沙县人民东路211号—东方韵动汇1号楼9楼:
湖南黄金集团公司办公室
原上草
发表于 2020-5-12 20:25:06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松藻《云雾悠悠那矿山》
文字稍长,转个链接:http://bbs.bztdxxl.com/read-htm-tid-1173859.html
ZX68
发表于 2020-5-16 11:31:37
家乡美
沈小平
发表于 2020-5-16 19: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