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8

近日,在中铁六局临滕高速公路上跨兖石铁路立交桥工程施工现场,喷淋装置正对着施工工地不间断喷洒水雾,既给工地降尘,又给工人降温;工地出入口、高空作业区等重点区域安装AI摄像头,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攀爬、闯入危险区域等行为,并实时推送告警至管理人员手机端。

“这都是项目智慧工地平台在发挥作用。”项目负责人张凯辉说。

智慧工地平台通过“AI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构建了全天候的安全监测网络,实现24小时智能守护。通过温湿度、粉尘、有毒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驻地环境,一旦数据超标,系统自动启动通风或喷淋设备,保障工人健康。同时通过定位技术,实时追踪人员位置,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救援。据统计,该平台上线后,项目安全事故率明显降低,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工程建设以来,项目部以“打造智慧工地平台”为抓手,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平台突破性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形成现场全部监测的统一呈现、设备联动和远程管控等诸多创新功能。

“我们在每台设备上安装了GPS和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如油耗、转速、负荷等,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设备状态,避免超负荷运行。”项目常务副经理薛志钢介绍。同时,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平台可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如发动机过热、液压系统泄漏,避免突发停机。

智慧工地平台的应用,不仅为项目建设赋智赋能,提升了施工精度和管理效率,更从根本上改变了项目管理模式。随着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智慧工地将向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场由科技引领的施工变革,将蔚然成风。(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李红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8

近日,中铁置业滕州投资公司深化“心滕你”职工关爱服务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按需赠书”活动,将精神食粮和组织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位职工手中,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好评。

活动前期,公司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为了真正满足职工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通过线上问卷、部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和深入了解每位职工希望阅读的书籍类型和具体书目。这一“订单式”的需求调研方式,确保了后续书籍采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充分掌握职工需求的基础上,公司精心采购了涵盖企业管理、专业技能、人文历史、心理健康、生活美学等多个领域的优质书籍。随后,这些承载着关爱与期待的书籍被逐一送到相应职工的手中。当职工们拿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惊喜和开心的笑容。

“公司这次太用心了!我一直想买这本专业书,没想到公司直接送到了手里,真是想到了我们心坎里!”一位收到书籍的职工兴奋地表示。其他职工也纷纷感慨:“这比发任何福利都让人觉得贴心”“感受到了公司实实在在的关怀,工作之余一定要好好充电”。

此次活动通过“按需服务”的精准模式,极大提升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了职工的阅读热情和工作干劲,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学习氛围和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张玲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9

近日,中铁置业滕州投资公司深化“心滕你”职工关爱服务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按需赠书”活动,将精神食粮和组织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位职工手中,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好评。

活动前期,公司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为了真正满足职工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通过线上问卷、部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和深入了解每位职工希望阅读的书籍类型和具体书目。这一“订单式”的需求调研方式,确保了后续书籍采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充分掌握职工需求的基础上,公司精心采购了涵盖企业管理、专业技能、人文历史、心理健康、生活美学等多个领域的优质书籍。随后,这些承载着关爱与期待的书籍被逐一送到相应职工的手中。当职工们拿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惊喜和开心的笑容。

“公司这次太用心了!我一直想买这本专业书,没想到公司直接送到了手里,真是想到了我们心坎里!”一位收到书籍的职工兴奋地表示。其他职工也纷纷感慨:“这比发任何福利都让人觉得贴心”“感受到了公司实实在在的关怀,工作之余一定要好好充电”。

此次活动通过“按需服务”的精准模式,极大提升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了职工的阅读热情和工作干劲,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学习氛围和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张玲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9

8月20日15时,随着最后一根杆件的成功吊装,重达145吨的钢桁梁在126米的高空精准嵌入合龙口,由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宝桥西南分公司参建的新市金沙江大桥实现全桥合龙。这座主跨680米的钢铁巨龙的胜利贯通,为宜攀高速(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26.jpg新市金沙江特大桥,起点位于四川屏山新市镇,终点在云南绥江南岸镇,全长1867米。其中,主桥长1288米,引桥长579米,不仅是沿江高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也是目前四川同类型在建规模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在大桥建设中,中铁宝桥西南分公司项目团队充分发挥‘桥梁国家队’的生产组织、质安管控、技术创新优势,顺利完成了全桥2.2万余吨钢结构的制造重任。”中铁宝桥西南分公司新市金沙江特大桥项目负责人杨鹏介绍。创新施工组织破解选址难题大桥地处川滇交界要冲,场地狭窄如“一线天”,作业面极为局促,施工环境堪称复杂的“复合型考场”。面对重重考验,项目团队打出了“协同创新”的组合拳:联动自贡制造基地开启“厂内预制+现场拼装”的建造模式。在工厂内,杆件实现标准化、批量化预制生产;在桥位处,则将杆件散拼与桁片拼装相结合。如此一来,大幅减少了桥位现场作业量,狭窄场地的限制不再成为工程推进的“卡脖子”难题。通过科学调度,跨区域协同得以实现,厂内生产与现场施工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精准契合。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27.jpg定制工艺装备征服复杂工况由于大桥主桁梁采用N型结构,随着安装节段的不断延伸,上弦杆锚拉板的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针对这一特性,项目团队巧用“数字利器”——运用迈达斯(MIDASCIVIL2021)软件,构建精准的挂篮模型,量身定制轻型高强的专属挂篮。团队以施工过程中最薄弱的作用点为参照,进行细致入微的受力分析与验算,确保每一个构件都能经受住严苛的力学考验。这套“定制装备”的投入使用,宛如为高空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不仅让高空作业流程得到大幅优化,施工步骤更加顺畅高效,还如同给建设者们系上了“安全腰带”,显著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28.jpg全程数字赋能构建智慧管控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为大桥建设赋予新的动能,让工程建设更加科学、精准、高效。为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项目团队创新采用“BIM+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钢桁梁制造、运输、焊接、组拼、吊装等工序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确保节段钢梁在桁片组拼、吊装定位中的精度达到毫米级控制,最终实现大桥“零误差”合龙的目标,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践行绿色施工建功“生态金沙”大桥位于珍稀鱼类县级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着极高要求。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采用封闭式钢杆件制造,有效减少了粉尘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强化对污染物质的管理,增设油污回收装置等环保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油污等污染物进入金沙江,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让金沙江水依旧清澈,生态环境得以延续。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29.jpg“大桥合龙后,公司将继续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力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大桥如期建成通车。这座大桥的开通,将有效提升成昆交通运输大通道的运输能力,与金沙江航道、G85渝昆高速形成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国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它将大大缩短川南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的时空距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铁宝桥西南分公司党委书记陈峰表示。(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永波 李印 记者 毛浓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9

8月18日23时52分,西宁货站西岔区灯火通明。150余名身着黄马甲的“夜行者”在钢轨间穿梭,一场更换复式交分道岔的“大手术”正式打响。“各组清点机具,准备上道!”对讲机里,西宁工务段重点维修二车间主任何永辉左手拿着图纸,右手攥着对讲机指挥道。“东智,九台挖机能不能再快一点?天窗只有240分钟!”何永辉朝不远处提醒道。“明白主任!九台挖掘机听我口令,三三制梯队,拆旧、清砟、摆枕,流水作业!”李加东智抹了把汗,冲对讲机大声指挥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35.jpg轰隆隆……9台多功能挖掘机同时抬起机械臂,旧道岔的扣件、螺栓等零配件在液压剪的“咔嚓”声中断开,钢轨切割机迸发出耀眼的铁花,不到30分钟,服役多年的“老伙计”被逐步吊起,稳稳落到指定的安全区域。“枕木间距误差±2毫米,谁超了谁加班!”李加东智半开玩笑地提醒。工人们两人一组,将新型混凝土道岔枕一字排开,像给道岔钉上一排排崭新的“肋骨”。次日0时55分,线下预装好的新道岔在探照灯下泛着银光,被15个滑轮组成的平板车缓缓推进。“慢!慢!好!停!”何永辉半蹲在轨枕边上,用手电筒打出一道光线,手势像乐队指挥,有条不紊地指挥道岔落位。“一、二、三,起!”随着号子声,14台液压起复镐同时发力,几十吨重的新道岔像被一只无形巨手轻轻托起,又稳稳落入槽位。“道岔落槽,梅夏组进场!”“收到!”捣固组负责人梅夏杰才让带着12名工友快速走上线路。内燃捣固机作业的“哒哒哒”有节奏地响起,液压起道器发出“嘶嘶”的伴奏。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36.jpg“这块儿的高度还差1.5毫米,再补上一镐!”梅夏杰才不断用道尺进行测量,并时不时趴在钢轨旁,脸几乎贴着钢轨。“梅夏,你的眼睛比仪器都灵!”工友管小国笑着拿石笔在需要补充捣固处做好标记。4时20分,东方泛白。“线路几何尺寸全部达标,可以开通!”随着何永辉一声令下,一场精准的午夜道岔“换装”手术顺利收官。此次施工是对西宁货站的2组道岔进行成组更换,将原先的P50砼枕道岔整体更换为P60砼枕道岔,以进一步提升道岔稳定性,降低后期养护成本,提高设备运能和运量,为青藏铁路的暑运高峰注入强劲动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正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39

记者从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获悉,8月21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由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参建的成都至重庆中线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首座牵引变电所顺利封顶,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四川段“四电”工程正式进入攻坚阶段,为后续启动联调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自重庆枢纽重庆北站起,向西经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璧山区、铜梁区、大足区,四川省资阳市、成都市,引入成都枢纽成都站,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文峰牵引变电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文峰东路,建筑面积859.3平方米,是成渝中线高铁的核心牵引供电设施,其功能是将电网输入的220千伏高压电转换为27.5千伏的牵引供电电压,通过接触网为高速列车提供动力。为确保牵引变电所成功封顶,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会同施工、设计及监理单位共同制定了严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各工序的施工标准和技术要求,并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控,确保了施工过程的稳步推进。

据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张凯介绍,“团队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三维建模预演建筑结构和管线排布,提前规避构件碰撞风险,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同时,借助BIM模型分析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规划最短运输路径以减少扬尘和碳排放,采用雾炮机降尘、裸土覆盖密目网等措施进行扬尘控制,实现绿色施工。”

据了解,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西安至成都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西宁至成都高铁、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铁、西安至重庆高铁、重庆至昆明高铁、重庆至万州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推动成渝地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成渝两地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将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40

8月19日,由中铁电气化局沈阳电化公司承建的铁伊铁路全线首条接触网导线架设成功。这标志着铁伊铁路“四电”工程正式进入挂网架线关键阶段,为后续全线接触网施工奠定坚实基础。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84.png铁伊铁路接触网专业共包括3站2区间,新建日月峡站、伊春西站2个车站,改造铁力站。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正线悬挂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系统稳定性更强,可为列车提供更可靠的动力保障。沈阳电化公司铁伊项目部全面落实“细部设计工艺质量标准”,在接触网专业方面优化改进了8项施工工艺。通过固化工装、工厂化预配、专业小组精细施作等方式,全面保障安装精度与工艺质量,实现对“导高”和“拉出值”的精准控制,显著提升接触网的平顺性与弹性均匀度,进一步改善弓网关系,为未来列车平稳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685.png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助力龙江振兴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铁伊铁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东北地区高速铁路网络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冯子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昨天 14:40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在中国的智能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上岗已成常态,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也在攻克技术难点,成为等待进厂的“后备力量”。机器人“新同事”能力如何,跟工人们相处得怎样,给工厂和产业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工人》记者走进产业一线,采访身在技术变革之中、与机器人朝夕相处的人们,展现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当前工厂里的现实图景。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997_4096x10000.png?r=17558397695236月23日,江苏无锡,机器人在天奇股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进行作业训练。2025年8月8日,北京亦庄,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和去年满场博眼球的“跳舞机器人”“拳击机器人”不同,今年行业焦点从“炫技”转为“实操”,会场中面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矿区勘查的人形机器人大幅增多。大模型强调实用性、具身智能聚焦真实任务……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经历从“虚拟算法”向“物理实体”的深刻转型,焦点从“秀场”转入“工厂”。一场效率变革,正在中国的产业里发生。最早感知变革氛围的人,也许是中国的工厂里一线的产业工人们。是他们,与机器人“新同事”朝夕相处,拥抱这场安静而澎湃的变化。机器人“实习”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今年3月,一群人形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未来场景,在浙江宁波的极氪5G智慧工厂成为现实。在这里“打工”的机器人,是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推出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它们在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高阶形态,也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备受全球科技和资本关注。然而,人形机器人“打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7月,一台身高1.35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曾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启连续21天的“实习”任务—搬运物料。遗憾的是,实训中,这台人形机器人动作很慢,还需要扫描贴在料箱托盘上的二维码辅助定位,作业效率只相当于人工的1/5。3个月后,身高1.72米的Walker S1上岗,实训效率提升了30%;今年7月,身高1.76米的最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上岗,全球首次实现自主换电,让机器人“连轴转工作”成为现实。目前,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还是不如人。《中国工人》记者在一家机器人训练实验室看见,工作人员和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训练”人形机器人抓取物品和折叠包装纸箱,它们完成抓取零件任务约为20秒,而人工操作仅需5秒。“目前这批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人工的1/4,我们还要加大训练量。”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的智能产线上已经有了一批工业机器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进入生产线。总有人不理解训练人形机器人的工作:花那么多钱和精力训练的机器人,能力根本比不上一个普通工人,未来还指望它们上生产线,这有意义吗?“训练机器人的初衷,是让它们去做不适合人类做的工作。”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阮强表示,他们通过采集真实的产线数据来训练工业领域的垂域大模型,把类似叠盒子、运物料等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和有毒有害岗位,作为机器人的“初级目标岗位”,终极目标则是一些人类无法做到的复杂任务,只不过现在它们要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学习。“我们要做未来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阮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价值将再次被重构,这次重构的深刻程度,将远大于前几次工业革命。只有身处其中的参与者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旁观者则可能被时代淘汰。“换句话说,如果今天不参与、不竞争,很可能明天站在价值链条上的,既不是我,也不是我们国家。”在阮强看来,发展人工智能有三个核心要素:资金、产业基础,以及真实的需求。放眼全球,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具备这样的条件。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开始,我们只有投身其中,才能看见明天。新同事“上岗”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当下国内外出货量的增长证明,服务业、工业及救灾场景已打开突破口。那么,工人们会欢迎机器人“新同事”吗?事实上,中国工厂里已经上岗了一批工业机器人,跟机器人“同事”相处的工人们,早已是时代的“参与者”。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在最近一次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中透露,全球有约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打工”,其中超过一半都在中国。汽车制造是机器人普及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在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汽车沿着输送系统腾挪起落,工业机器人手臂伸展旋转。每54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这里顺利下线。这个厂区建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五大车间,冲压生产线全过程自动化率71.4%,焊装生产线的739台机器人可实现焊接自动化率100%,总装生产线能够实现A级到C+级全平台柔性生产。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看来,这里的工人早已找到和机器人相处的方式,那就是成为机器人的“指挥官”。大国工匠、太重集团太原重工技术中心焊接所焊接专家樊志勤记得,当企业购买第一台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时,“也担心过自己会不会失业。”很快,樊志勤找到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他说:“机器人提效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那些业务难点,个人成就感也相应更强了。”2022年,太重新建的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顺利投产,各种机器人让工业智造实现了大提速,工人的工作环境也显著改善。也许是量变引发质变,也许是久闻不如亲见,一线工人们的思想变了,从观察到拥抱,甚至渴望与机器人共同工作。大庆油田的工人周赶超到长春一汽参观后,惦记上了机器人,通过委托科学家“定制”,“造”出了一个“新同事”;河南煤矿的工人陈龙在兄弟煤矿企业看到机器人,回来后连打三次报告,建议配备机器人。早在2023年6月,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陈照春斩获机器人项目冠军时,距其学习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还不到4年,他的转型成功让很多技术工人看到了希望。工人对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的渴望,让工会工作有了新的着力之处。紧贴时代之变与职工所需,工会行动了起来:2024年起,全国总工会依托“职工之家”APP上线2.5万余个音视频课程和数十万道练兵题目,覆盖39个工种,助力技术工人提升技能;2025年5月,首个全国产业工人“人工智能+”学习行动在“职工之家”APP上线,邀请知名大学、互联网专家和大国工匠授课。截至目前,培训产业工人超万名……杨永修认为,求新图变的工人,一定不会被替代。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8/22/2546999_4096x10000.png?r=17558399143926月23日,江苏无锡,机器人在天奇股份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进行汽车装配流程训练。“智造”新同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 Bill)表示,全球自动化转型趋势将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预计2027年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将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维持5%~10%的年增速。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但是,面对中国工厂的需求,这可能还不够。业界关注和期待的是,更能干的AI“新同事”、人形机器人何时上岗。这意味着,更多变化还会像滚雪球一样发生……和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是拥有“脑”。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看见,机器人正在做草地、沙地和石子地的测试。它是由类似“大小脑”的两部分来操控,“小脑”控制协调,“大脑”控制思考。公司负责人熊友军介绍说,这些能力,都是后续产线上的柔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形机器人内置的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能实现“越用越聪明”的自主进化,会进一步弥补工业机器人的不足。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院士团队则在攻克“灵巧手”。“拿起一枚鸡蛋,既不会用力过大捏爆,也不会力道过轻掉落。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对机器人来说是个大挑战。”该项目负责人李汪洋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对“灵巧手”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到灵巧、紧凑、强健、柔顺,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大量元件,工程量甚至能占到整机开发工程的一半。国家政策层面将2025年视为机器人的关键节点。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在新质赛道上奔跑的除了企业,还有地区。今年,江苏无锡首次将“人形机器人”列为独立产业集群,计划未来三年内将产业规模扩大至超过300亿元,并增加相关企业数量到200家,倾力打造“人工智能之城”。无锡本土企业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奇)通过汽车智能装备业务的协同效应,顺势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这家公司成立于1984年,本是一家乡镇企业,由模具厂起家,做家电制造时开始探索自动化生产线,一步步升级走到今天。天奇企宣部部长王钊介绍说,他们推出了国内首个参考汽车制造工况的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为人形机器人未来正式“入职”汽车工厂、适配整车智造做好准备。曾经尝到创新甜头的人,更渴望赶上下一次机会。在王钊看来,这是属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起点时刻”,天奇必须身处其中。思想先走一步1973年,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实验室里站了起来。半个多世纪里,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眼前,人们怎么看?图灵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现在的境况就像人们养了一只可爱的虎崽。人们有两个选择:摆脱这只小虎崽,或者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自身安全。在全国劳动模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教师陈亮看来,选择怎么去看待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思想决定一切。创新者对未来不纠结,只去参与和实现。”陈亮说道。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前奏和先导的。投身在这场技术革命之中的工人怎么想?当《中国工人》记者走入一线工厂,和工人在一起时看见,他们已经或正在踏入这场技术革命。身处改变之中,他们反而专注、平静。他们想要追赶的是时代,想要实现的还是卓越、继续卓越。在这一点上,有些事情反而没有改变。陈亮说:“以前别人觉得中国工人多,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才具备产业优势。其实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是融在血脉里的力量,这才是中国产业蕴藏的真正优势。”从技术工人到制造业机器人再到人形机器人,陈亮觉得,在中国的产线上,劳动的方式变了,但工人们坚守岗位的工匠精神没变。而这,或许正是人高于机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8月刊 策划:《中国工人》编辑部 作者:《中国工人》记者张天宇)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8月22日企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