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李英锋
据9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这则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
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在市场选购食品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配料表字小如蚁、信息隐蔽、字体颜色与包装背景颜色相近……令人欣慰和期待的是,这种食品信息的“躲猫猫”游戏,终于有望随着数字标签的推广而走向终结。
其实,数字标签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将印在包装上的文字信息,通过二维码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展示的一种新形式。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便能清晰、完整地看到包括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工艺、产地来源等全部标签信息。根据公告,数字标签并不是随意发挥的“广告牌”,其内容严格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与实体标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广告营销信息不得混入其中,页面不得出现干扰阅读的弹窗,展示内容不可篡改,任何修改都需留痕追溯——这些规定,无疑为数字标签的可靠性上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锁”。
更重要的是,数字标签有助于重建消费者与食品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过去,部分商家利用标签耍花招:夸大宣传、隐藏不利信息、“文字游戏”,导致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受损。如今,数字标签要求信息修改可追溯、展示内容需负责,不仅是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更是对诚信经营的鼓励。这项措施推动企业把产品信息说得更清、标得更明,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倒逼行业自律、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力举措。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数字标签的推行也是社会治理数字化、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创新举措呼应了时代发展,契合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提升了公共服务与商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节约了包装印刷成本,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实现“多码合一”,方便整合追溯、防伪等功能,体现出高效集约的管理智慧。
当然,一项新机制、新措施的落地,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标签标识方式,确保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易读性;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数字标签成为新的“营销噱头”;消费者也应主动学习使用数字标签,养成扫码查看信息、维护自身权益的习惯。
数字标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新,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监管理念的进步。这项创新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出监管部门倾听民意、回应关切的务实态度。我们期待,在数字标签的助力下,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更加透明、更加可靠,消费者的获得感、安全感能够进一步提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郭元鹏
“厂址凭空造,质检随手编”——据9月8日央视报道,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购买的“解压”软泥类玩具经常散发出刺鼻气味,还导致皮肤过敏等症状。有些玩具包装中,没有厂名厂址信息和产品合格证,是典型的三无产品。
三无玩具乱象令人脊背发凉,不仅违背了守护儿童安全的基本底线,更暴露出玩具市场监管的漏洞、商家责任的缺失。
三无玩具泛滥,根源在于部分商家利字当头以及对儿童健康的漠视。从电商平台公然销售标注“硼砂粉”的原料,到线下文具店将“硼砂水”改名为“凝胶剂”混淆视听;从包装上虚构厂名厂址、隐瞒硼砂成分,到明知硼元素迁移量超标19倍却不标注风险提示,商家们深谙“改头换面”的套路。更为讽刺的是,面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查处,部分商家“转移销售阵地”,从线下转到线上继续赚“黑心钱”。
监管环节的“缝隙”为三无玩具流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尽管多地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消费警示、加大查处力度,但从实际效果看,监管仍存在滞后性与碎片化问题:线上平台虽销量高,却因信息不对称难以实时核查产品资质,商家只需更换关键词就能规避搜索监管;线下批发店、文具店分散隐蔽,部分店主与监管“打游击”,检查过后仍照卖不误。此外,国家推荐性标准对硼元素迁移量有明确要求,但“推荐性”的属性缺乏强制约束力。某批发商说:“包装不能出现硼砂二字,销售时不能提。”这种“监管防什么,商家就躲什么”的现状,恰恰说明监管力度仍需加码,监管手段仍需升级。
守护儿童的玩具安全,需要形成合力,织密防护网。首先,监管部门需从被动查处转向主动防控,扩大儿童用品重点监管清单,推动“推荐性标准”向“强制性标准”转化,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切断非法销售渠道。其次,电商平台需加强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关键词过滤和报警系统,对特殊商品强制要求资质备案。
儿童安全无小事,每一件玩具都关乎孩子健康。“厂址凭空造,质检随手编”的三无玩具绝非小事,唯有更严格的监管、更负责的商家、更警惕的家长,才能共同堵住漏洞,让孩子玩耍无忧无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舒朗秋
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提到,针对评标专家,已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组织全国范围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见9月7日《经济参考报》)
清理出库3.8万名专家,违法专家“清零”,这组数字彰显了我国在净化市场环境、重塑公平竞争秩序上的坚定决心。
3.8万人被踢出专家库,揭示了评标环节的沉疴痼疾。评标专家本应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角色,一些人却沦为腐败滋生的“高危群体”。过去,部分专家利用自由裁量权,通过“量身定制”评分标准、泄露标底信息、操纵评标结果等方式,为特定企业“开绿灯”。此类案例并非孤例,专家“收钱办事”严重破坏市场公平,导致公共资源错配、工程质量隐患丛生。
清理行动的雷霆之势,体现了监管升级的制度逻辑。过去,评标专家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宽进宽出”、权责不清等问题。有的招标代理机构为拉拢专家,放任其违规操作;部分专家“挂名入库”却缺乏专业能力,评标沦为“走过场”。此次清理行动直指痛点,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通过建立“全链条查办闭环”、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实施暗标评审等技术手段,打破“熟人圈子”利益链;强化专家入库审查、动态考核与终身追责机制。清理出库的3.8万人,正是制度“铁笼”收紧的结果。
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释放出优化市场生态的信号。招投标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其公平性关乎经济活力与社会信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将招投标列为反腐重点领域,国务院出台意见明确打击规避招标、串通投标等行为。此次清理行动与政策配套形成组合拳,通过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规范代理行为、严惩领导干部干预,构建长效机制,为优化市场生态带来积极作用。
“清零”是新起点,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消除职责交叉盲区;推广智能评审系统,减少人为干预;培育专业化的招标代理市场,切断“围猎”利益链条。唯有持续高压监管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才能让评标专家回归专业本位,让招投标市场成为公平竞争的“阳光平台”。
清理出库3.8万名评标专家,是净化市场的阶段性胜利。当每一份评标报告都经得起阳光检验,当每一个项目都能在竞争中择优,公平与效率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爸爸,原来你是修高速铁路的呀,这也太厉害了吧!”——据《河南工人日报》报道,今年暑假,中铁十五局四公司各项目迎来了一波反向探亲潮——职工父母、配偶和子女,跨越山海,与忙碌的亲人在工作地相聚。今年,该公司“反探亲”条款落地——职工直系亲属到项目探亲时产生的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均由公司承担,切实为职工解决了亲属探亲的后顾之忧。
对于长期工作在建筑项目一线的职工来说,“反探亲”无疑是一项饱含人情味的制度。大型项目施工现场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之项目工期较长,施工期间一线职工很难抽出时间返家与亲人团聚,也因此错过了家庭中很多大事和重要时刻。如此现实语境下,“反探亲”制度可谓贴心,不仅能够让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与家人相伴、缓解思念,而且公司承担相关费用,能够减轻职工的经济压力,让亲情的相聚变得轻松而温暖。
与此同时,让家属走进项目现场,参观施工环境,见证亲人的奋斗成果,有利于职工获得更多来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一线职工参与建设的项目规模大、难度高,但家人往往对这些了解甚少,让他们实地感受一线职工的劳动场景,不仅增进了家人的感性认知,也能让职工感受到职业的荣光与自豪,进而有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幸福感,提高凝聚力。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一股“人心齐泰山移”的力量。
近年来,不少企业会在节假日组织类似的“反探亲”活动,这不仅凝聚了人心,更传递了温度。期待这样的暖心活动能持续下去、成为更多企业常态化的制度安排。这是对职工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的有力举措,值得推而广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本报评论员 张伟杰
进一步加大监管的执法力度,更有效地惩罚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从而让法律“依法用工”的规定落地见效,从源头上破除劳动关系的“障眼法”,切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发展。
用“试用期合同”替代劳动合同,对员工进行超长试用;用“劳务合同”“实践协议”等替代劳动合同,达到去劳动关系目的;让员工雇员工为公司所用,或是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雇人为公司工作;把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从未变化过的核心岗位员工悄悄变成其他公司的派遣工……近期,工人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破除“障眼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报道了某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用工责任而采用的种种模糊劳动关系伎俩。
劳动关系的有无,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一些用人单位之所以用各种手段掩盖、规避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主要目的就是规避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义务、降低劳动用工成本,包括规避缴纳社会保险、支付加班工资等义务,规避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和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义务,以及规避工伤赔偿责任等。通过该系列报道可以发现,这些手段从试用、入职、签合同、发工资、到在岗工作,会“出其不意”地让劳动者在付出劳动之后却找不到“东家”。
用人单位的这些伎俩显然已经损害到劳动者权益。轻者如超长试用期的劳动者,不仅只能拿到超低的试用期工资,还总是等不来转正时刻;重者要么导致劳动者工伤待遇难落实,要么让劳动者遭遇退休难等。
不少“甩锅”伎俩的隐蔽性极强,有时并非劳动者提高防范意识就能够发现或避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用人单位“明晃晃”地使用规避劳动关系伎俩,劳动者却难以或者不敢抗拒。典型例子即劳动者入职后,某些公司不主动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不为其缴纳社保,但不少劳动者因各种原因不敢主动要求签合同、缴社保。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利用自身优势,要求员工签署“空白合同”“劳务派遣合同”等,员工要么同意签字,要么就只能走人。
值得强调的是,司法裁判过程中,判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不是只看双方有没有签合同或是所签合同的名称,也不是只看在不在试用期、工资由个人发放还是单位发放等表面现象,而是关键看三个因素: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工作的组成部分。如果该员工与公司之间符合前述判断劳动关系的三个因素,即便劳动者处于试用期,或是双方签订的是“劳务合同”,又或者劳动者是被公司中的个人雇佣,也仍然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诸多现实案例也表明,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依法规范用工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最好办法,使用规避劳动关系的伎俩常常得不偿失。司法实践中,劳动者一旦依法主张未签劳动合同两倍工资差额时,公司就得“多赔一份工资”;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还需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一旦出了工伤事故,劳动者被认定工伤后,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公司还要自己承担工伤待遇赔偿责任。
试图模糊或者规避劳动关系,必然会破坏和谐劳动关系的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各类用人单位应树立依法用工的观念,只要用工,就必须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也要擦亮眼睛,对于不签合同、不缴社保,找各种理由模糊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要勇敢说“不”、及时止损。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监管的执法力度,更有效地惩罚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从而让法律“依法用工”的规定落地见效,从源头上破除劳动关系的“障眼法”,切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发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蔡罗刚
“4班3倒太熬人了,6天白班、中班、夜班连轴转下来,回家倒头就睡,什么事也做不了。”近日,中煤伊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发电运行部集控室内,运行三值员工郭学斌划动着手机里的倒班方案直叹气,指尖在“方案5”的排班表上顿了顿,“这次能自己投票选,咱总算有了实打实的话语权了!”
原来,因近年员工结构调整,年轻员工占比逐年提升,大家对“工作少熬夜、休息能顾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该公司发电运行部决定将沿用13年的“4班3倒”调整为更灵活的“5班3倒”。为让方案贴合员工心意,部门提前1个月摸底调研,整理出8种备选方案:有侧重“集中长休”的,有倾向“灵活调班”的,还有减少白班加黑班(俗称“白加黑”)的“短班制”,每种都附了详细的排班示例,哪天上什么班、能休几天一目了然。
“你看方案8,虽没了白加黑,但休息都是断断续续的,想攒个完整的假都难。”运行三值的00后员工苗家欣正和同事凑在一起比对,手机屏幕上,他给方案2标了红——这个方案虽然要连着上好几天班,但休息时间更集中一些。旁边的老师傅更倾向于方案1:“每天在岗8小时不变,但夜班间隔从2天拉长到4天,对咱这年纪的人来说,扛得住。”
为期两天的投票,发电运行部125名员工全员参与,不少人还在投票页备注了理由:“方案6求选,上2~3天就有休息。”“方案7没有白加黑,也更符合作息规律,建议保留。”据部门负责人介绍,投票结束后,会组织员工代表核对票数,结合大家的意见敲定最终方案,全程公开投票数据,让结果经得起看。
“不管选哪个,只要能让夜班少熬点夜、多陪陪家人,就值!”郭学斌说。
从“领导拍板”到“员工共商”,这场小小的排班投票,没讲什么大道理,却让常年亮着灯的集控室里,多了份烟火气的温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通讯员 何建明
清晨7点,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钢筋班组的焊花划破晨雾。
“小王,这处绑扎间距差了2厘米,得返工!”班组长拿着卷尺逐点丈量,他的黄马甲后背早已洇出盐渍。班组现场的“毫米级较真”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木工班组的“班前一刻钟”正开得火热。“今天支模高度5.3米,立杆间距必须按方案来,我盯着!”技术员叶煜凯在纸上画着受力简图,工友们围拢着点头。角落里,刚入职的小林把“临边防护必检查”记在安全帽内侧——这是班组老规矩,每人都有专属的“安全备忘录”。
正午的钢筋加工区,降温喷雾准时启动。焊工班组用“双检制”把关:自己焊完敲开焊渣查一遍,班组长再用探伤仪复核,合格后才挂上牌。
暮色中,中铁建工混凝土班组的“夜光质检”开始了。拿着手电筒照裂缝、测平整度,质检员老周的“三看三摸”手法:看色泽、看气泡、看养护膜,摸强度、摸光洁度、摸边角硬度。“站房的每一寸,都得经得住细瞅。”他边说边在检查表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从晨光里的卷尺到月光下的手电,中铁建工深汕站的班组现场,正用千万个扎实的细节,砌筑着未来枢纽的根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通讯员 何建明
清晨7点,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钢筋班组的焊花划破晨雾。
“小王,这处绑扎间距差了2厘米,得返工!”班组长拿着卷尺逐点丈量,他的黄马甲后背早已洇出盐渍。班组现场的“毫米级较真”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木工班组的“班前一刻钟”正开得火热。“今天支模高度5.3米,立杆间距必须按方案来,我盯着!”技术员叶煜凯在纸上画着受力简图,工友们围拢着点头。角落里,刚入职的小林把“临边防护必检查”记在安全帽内侧——这是班组老规矩,每人都有专属的“安全备忘录”。
正午的钢筋加工区,降温喷雾准时启动。焊工班组用“双检制”把关:自己焊完敲开焊渣查一遍,班组长再用探伤仪复核,合格后才挂上牌。
暮色中,中铁建工混凝土班组的“夜光质检”开始了。拿着手电筒照裂缝、测平整度,质检员老周的“三看三摸”手法:看色泽、看气泡、看养护膜,摸强度、摸光洁度、摸边角硬度。“站房的每一寸,都得经得住细瞅。”他边说边在检查表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从晨光里的卷尺到月光下的手电,中铁建工深汕站的班组现场,正用千万个扎实的细节,砌筑着未来枢纽的根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9/09/2564945.jpg?r=1757362231192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车辆段挑选班组中的技术骨干与新入职青工“结对子”,全程帮保促学,一对一指导检修技巧方法。图为师父梁杨(右)指导徒弟王子祥使用轮径尺检查镟修后轮径。刘泊廷 安峻逸 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8 小时前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9/09/2564947.jpg?r=1757362358342随着2025年暑运落幕,9月1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在宁西铁路白秋至唐河段利用边坡清筛机对铁路道床边坡进行清筛作业,确保秋季铁路运输安全。王宽 宁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