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
推动算法协商,抓住了促进平台企业管理规范化、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牛鼻子”,是工会推动构建“技术向善”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也是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网越织越密,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据9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工会以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为抓手,重点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算法协商,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有15家头部平台企业纳入工作范围,协商成果预计将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逾2000万人。多家平台算法协议明确了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设立恶劣天气补贴、逐步取消“超时扣款”等内容。在网约车行业,约定公开计价规则并降低抽成比例,全面升级防疲劳规则,推出异常订单拦截、强制休息提醒等功能。
算法和劳动规则包括平台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时间、工作强度、安全状况等,涉及平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开展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是回应平台企业劳动者关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开展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并签订协议或者集体合同,让劳动者有序参与平台算法规则的调整、优化过程,提升算法透明度、优化改进算法,既维护了劳动者的核心权利,又保障了平台企业的发展权益,同时积极回应了公众呼声。
近年来,有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受算法控制、劳动者与平台企业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报道时有出现,特别是平台企业算法规则不透明、不公平引发争议。目前,建立在传统劳动关系基础上的现行劳动法律体系,缺少对应的劳动法律规则约束平台企业的劳动组织管理。在很多平台企业建立的算法规则中,不仅平台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的设定存在单向化,对劳动者明显不利,而且算法规则不透明,劳动者难以精准预判和应对。一些平台企业的算法没有充分体现劳动者诉求,新就业形态领域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出现一些不利因素。
工会是“职工之家”。推动算法协商是各级工会进一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前,各级工会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采取了不少打基础、强服务的措施。比如,强化源头参与和制度供给,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意见,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管理确立基本规范;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使其能够得到工会大家庭的帮助;建设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职工服务阵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维权服务;推动“新职伤”试点提质扩面,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等等。
当前,算法规则已经成为平台企业掌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总开关”。促进平台企业算法规则的制度化、透明化,不仅有利于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建友好的就业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工会在全国总工会的指导下,积极推动平台企业和劳动者开展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取得明显成效——从约定公开计价规则、平台抽成比例等方面,开展算法协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在算法中设定全面升级防疲劳机制、强制休息提醒功能、逐步取消“超时扣款”等,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对劳动者呼声较高的派单方式、时间预估、路线规划等核心算法规则开展协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此外,多家平台企业建立起与工会、劳动者的常态化协商制度,承诺定期召开算法协商会议、提前公示算法变动、建立劳动者诉求快速响应渠道,使劳动者逐步有序参与平台算法规则的调整、优化过程。事实证明,推动算法协商,抓住了促进平台企业管理规范化、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牛鼻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动算法协商是工会推动构建“技术向善”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也是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网越织越密,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期待各级工会深入总结推动算法协商的成熟经验,在推动平台企业实现算法透明化、公开化方面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体现工会作为,在构建新就业形态领域和谐劳动关系制度体系方面作出工会贡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9/16/2572605.jpg?r=1757967684068为确保优质车源及时上线运行,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抓好轮轴、转向架、车钩等关键环节检修质量,排除安全隐患风险。图为班组职工正在进行轮对检修作业。陈松 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https://www.workercn.cn/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9/16/2572607.jpg?r=17579677747519月12日,首届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盾构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竞赛在江苏省无锡市开幕,来自全国20支代表队的60名盾构精英齐聚赛场,切磋技艺,上演了一场集经验、智慧和团队协作于一体的“实战大考”。汤佳佳 刘家琦 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岗位练兵保生产
本报讯 中安联合电仪中心近日以“技能保障安全”为主题,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包括业务外包单位在内的158名电气专业员工参与其中,通过强化电气专业人员培训和练兵,提升电气人员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为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高效运行提供保障。(赵天奇)
守护职工身体健康
本报讯 近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镇江站开展健康关爱行动,加强心理+医疗咨询,实施医院—车站联动机制。连线13个中间站班组,邀请医院主任医师讲解课程,传授做好疾病早期识别和气道梗阻急救等措施,筑牢班组职工健康防线。(胡伟忠 马金辉)
变废为宝降本增效
本报讯 今年以来,安徽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临涣电务段在基层班组中积极开展修旧利废、自制加工、小改小革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截止到目前,该段已累计修复、加工各类设备、板件等50余件,节约13.3万元。(黄华伟 朱佳妮)
积分制激发全员积极性
本报讯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烧结原料厂鼓励各班组积极参加安全培训,班组职工在安全管理知识、危险源辨识与控制、隐患排查与治理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以班组安全隐患排查积分制为抓手,推动班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顾明辉 卢克余)
“每月一讲”提高故障处置质量
本报讯 近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辆段开展“每月一讲”专题技术课学习。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精心制定授课计划,从故障现象、应急处置、故障原因、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班组职工快速掌握故障处置要领,提高应急故障处置质量。(廖炳达)
“1234”工作法把好安全关
本报讯 中铝物流集团中部国际陆港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公司线路班,在检修作业中创新开展“一查、两会、三把关、四到位”工作法。即,一查出工前的各项安全准备工作;两会:工作前要召开班前会,收工后要进行总结分析;三把关:把好施工安全组织措施关、施工作业质量关、施工作业效率关;四到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组织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标准到位。保证了作业安全,铁路线、道岔等设备完好率达到97%以上。(欧阳建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彭冰 柳姗姗 本报通讯员 田丰华 李治新
在吉林石化合成树脂(碳纤维)厂20万吨/年本体法ABS装置现场,管线吹扫作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入厂才两年的女员工申明玉忙前忙后,深蓝色的工装后背很快凝结出了大片盐渍“地图”。
“明玉,扳动这组新阀门得用F扳手,口径大、力矩沉,你去盯流程表,这力气活交给我们!”上午10时,在装置主进料泵生活水管线吹扫现场,组长车强抹了把淌进眼睛的汗水,看着同样满脸汗水的申明玉,嗓音沙哑地说道。
“强哥,没事儿!新装置的‘脾气’,我得亲手摸透,现场就是练真功夫的地方!”申明玉手腕一甩,利落地从工具袋中抽出F型扳手,话音未落,她手中的扳手已精准咬合阀门轮盘,只见她腰身下沉,双腿蹬地,借助杠杆原理稳稳发力。新阀门虽顺滑,但匹配高压工艺的厚重阀体需要精准的力道控制,申明玉小臂肌肉绷起,豆大的汗珠沿着安全帽下颚带滚落。
吹扫工作,容不得半点疏漏。解决了阀门问题,申明玉一丝不苟地捋顺管线走向,检查每一处接口密封,更换耐高温垫片。因时而需要蹲伏在地调整密封件,她的工装裤膝盖处迅速蒙上油泥;遇到需要搬运的管件短节,她毫不犹豫地抢步上前,肩臂发力,动作干净利落。
“这姑娘,是块好料!”看着申明玉斗志满满的身影,现场指导的培训师王政伟眼中满是赞赏,“对新装置来说,精度就是生命线,吹扫工作是块硬骨头。明玉手稳、心定,那股子要把装置‘吃透’的钻劲儿,更是难得!”
13时40分,申明玉和组员又完成一组管线的吹扫作业后,在短暂喘息中,她拧开水壶猛喝几口,晒得通红的脸上,笑容依然透亮:“多拧一个阀,心里对装置的‘脉’就多把握一分。手上功夫硬,心里才有底!”
15时,随着最后一道阀门被沉稳关闭,压力表指针稳稳归零,当日吹扫工作结束。申明玉直起腰,轻轻捶了捶后背,目光投向阳光下蜿蜒闪烁的新装置管线,一种成就感在心底油然升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廖娜
9月8日,江苏省徐州市洞山小学的阶梯教室内气氛格外热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供电段和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徐州维管段的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铁路安全互动课。
“铁路边不能放风筝!”“不能闯入铁路线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志愿者的提问。为让知识更易懂易学,志愿者们创新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心肺复苏实操环节,孩子们认真模拟操作,宛如“小急救员”;有奖问答结合动画演示,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牢记安全知识。
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被授予“安全小信使”称号,获赠铁路主题文具、帆布袋和宣传册等专属装备,并收到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将所学的铁路安全知识带回家中分享。一名学生高兴地举起装备说:“我不仅要告诉爸爸妈妈,还要提醒小伙伴一起爱护铁路!”
作为铁路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安全防护网,让“平安铁路”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黄慧 寇涛
9月1日,在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2026年重点工作计划讨论会上,注水工艺完善项目预算清单的“设备购置费”那一栏高达300余万元的数字,让会议室众人微蹙眉头。
“300多万元的项目,就只能盯着买新泵提升效率吗?能否通过其他办法降本?”相关负责人提出疑问。
散会后,参加会议的生产指挥中心基建设备岗主任宋华拽住技术管理中心注水岗技术员段高山:“小段,去年陵72井区更新的那两台泵,排量、压力好像都符合李3-15、万5斜-1这两口压驱井的需求。”段高山说:“它们刚好合适。”“可以把‘大材小用’的泵调去‘嗷嗷待哺’的井,通过内部配置不就可以实现降本了。”宋华说。
说干就干。宋华翻出近三年的设备运维记录,圈出7台“状态良好但泵效不足”的注水泵;段高山带着技术组跑遍全厂12个注采区块逐个排查欠注井的需求。将部分排量“富余”的注水泵调给排量“不足”急需大排量注水泵后,刚好满足对方生产需求。
类似的“匹配游戏”持续了整整一周。他们最终筛选出4台在用柱塞泵、1台可利旧泵,绘制出一张“注水设备优化调配图”:万5斜-1井接陵72井调配下来的“强将”,李3-15井换陵24-5的“老将”,另一处低效注水站则通过并联改造把两台同排量、同压力的注水泵整合成“组合拳”。宋华说:“这样就不需要购买新设备,只需要内部调剂设备,搬迁4台泵的人工加管线改造费用,最多10万元。”
方案实施后,很多设备搬迁到新家发挥作用。在项目验收会上,该厂负责人开心地说,“以前总觉得设备升级就得换新的,现在盘活老设备,比买新设备更见真功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本报记者 张嫱 本报通讯员 王笑菲
每天凌晨5点,山东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第四分公司小微创新维修班组成员都会准时出现在维修区域的地沟之下。作为公交车的专职“医生”,这个平均年龄45岁、共4人的维修班组,肩负着12辆公交车早高峰前的检修任务。
“我们必须赶在第一班车发出前完成全部检查,这是对乘客安全负责。”修理工王军躬身车底,细致排查底盘管路,尹君拿着手持万用表,专注测量每一段线路电压,班组长褚剑波对照维修清单,逐一核对零件……日复一日,他们用双手筑牢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年初,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230路公交车实现了车辆更新。新车外形小巧、行驶平稳,投入运营后广受市民好评,同时,也收到了一些乘客关于车厢优化的反馈。“能不能将车门提示音的音量降低一些?”一位乘客表示,新车在开门前发出的提示音较响,影响了乘车体验。褚剑波带领班组成员们迅速行动,发现提示音的大小跟驱动它的电流强弱直接相关。于是,他们与公司技术信息部专业人员沟通后,最终确定通过将电阻串联在提示音装置的电路上,实现对电流的控制,从而降低音量。
在组装过程中,班组成员对不同阻值的电阻进行了反复测试,反复对比音效变化,记录数据,调试安装位置。经多次试验,4个100欧姆的电阻串联被证实效果最佳。“我在电阻旁边还安装了一个电容器,控制声音饱和度改善音质。”褚剑波指向提示装置说。
降低后的提示音,既能清晰地传达开门提示信息,又不会对乘客造成干扰。经常乘坐230路的乘客高兴地表示:“以前提示音较响,现在柔和多了,咱公交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越来越细致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沈冀荣 李文斌
同忻矿井下瓦斯抽放硐室内,瓦斯抽放检修工曹亮蹲在水泥地上。他手里攥着扳手,眼睛盯着抽放泵的联轴器——刚才试机时,那处传来异响。
“曹师傅,压力表指针稳了,是不是能歇口气?”徒弟小张递过一瓶水,声音压得很低。硐室里只有抽放泵试运行的嗡鸣,墙上的瓦斯浓度显示器数字“0.9%”像根弦,谁都不敢松懈。
“0.9%离1%的预警值只差0.1%,这可不是能松劲的时候。”老曹没接水,头也不抬,“现在矿上推行‘三抓一除’专项行动,咱们得把事后处置变事前预防。”他戴着手套的手指划过泵体接口,粗糙的橡胶垫边缘有圈极淡的磨损痕迹——这是隐患的信号。
小张赶紧拿过密封胶,老曹却按住他的手:“先测泵体流量。”他从工具袋里翻出流量计,接在出口管上。数字慢慢往上跳,最终落在“30立方米/h”——刚好达到额定流量。“密封垫必须换,现在用的新型密封材料是技术组特意采购的,多花十分钟检测,井下就少一分险。”
换密封垫时,老曹特意让小张用激光测量仪校准接口平整度。“技术组新推的无损检测技术,就是要从这些细节里揪隐患。”他边调试边说,“昨天班前会上还强调呢,‘安全是1,其他是0’,咱检修工就是守护这个‘1’的人。”
重新试机后,嗡鸣声变得均匀,联轴器再没异响。显示器上的压力值从“0.01MPa”稳稳升到“0.025MPa”,老曹才松了口气。这时,矿山智能化管控平台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屏幕显示8212工作面瓦斯浓度瞬时跳到0.11%。
“是刚才换泵时的气流波动。”老曹迅速调出系统曲线,“现在智能平台能实时监测全矿数据,咱们检修质量过不过关,数据一出来就知道。”说话间,数值回落至0.25%,警报解除。
老曹笑着拍了拍小张的肩膀:“记着,0.1%的差距可能就是生死线。咱检修的不是泵,是井下弟兄们的安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5 小时前
本报记者 赖书闻
夜幕降临,海上钻井平台依旧灯火通明,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东方13-3区开发钻完井项目“海洋石油944”钻井平台上,工人们行走于铁板之上的脚步声,与阵阵海浪声彼此呼应。
该项目经理杨前亮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8月12日,该平台实现单日钻井进尺2618米,一举打破了国内海上油气井单井日进尺最高纪录。
“取得破全国纪录的成绩,离不开劳动与技能竞赛的锤炼。”杨前亮表示。记者注意到,平台走廊的展示板上,实时更新着平台纪录与各班组钻井数据。四个班组之间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竞赛有效促进了团队协作,大家越来越默契。”杨前亮认为,这种高度协同的工作状态,为打破纪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在集团竞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的钻井队长黄英杰深有感触:“比如防喷工具考克的拆解维修,平时很少更换阀芯,但竞赛设有这一项目,让我们对其有了全面了解。”
在驾驶舱记者看到,司钻黄方灿正全神贯注操作两个控制手柄,双眼紧盯屏幕中跳动的参数与曲线,伴随项目组的指令声,钻管缓慢下放,整个作业如精密仪器般有序运转。
竞赛让黄方灿在面对井下突发状况时更加从容。他说,“现在,项目组指令加一吨或半吨的力,我都能稳稳实现,这是长期练习的结果。”杨前亮补充道:“手柄一动就是十几吨到几十吨的力,很容易损坏钻头,控制到半吨、一吨的精度,常人难以做到。”
“竞赛本身就是一种高强度的培训,尤其注重细节。”即将参加第三届海南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钻井工竞赛的王振宇表示:“竞赛是对工作最好的检验。”
近年来,该公司首创工程建设、钻完井、勘探开发“三赛道并联竞赛”模式,打破部门、单位壁垒形成合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集中资源破解技术瓶颈,取得国家专利17项、技术革新31项,完成深水水下流动保障等3项国内首创工作,推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积极搭建‘竞赛直通车’,多名职工通过技能大赛实现职级‘两连跳’同时开辟‘双轨晋升’,激励更多年轻工人积极参与竞赛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