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4:41

王子的马车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485次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王子,他的父王在他成人以后,就让他离开王宫,去另一处城堡独立生活。

  父王叮嘱他,如需帮助,可在最顶层的窗口挂一盏灯,父王就会派特别的马和马车,来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
  
  王子放心地点点头,但父王又警告他说:“有一个邪恶的巫师,就住在离你新居不远的地方。所以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巫师也会看到这个光亮,而且也会派来他的马和马车,把你带到危险的地方。”
  
  王子吓坏了,不禁问道:“我该如何分辨真假吉凶呢?”

  父王告诉他:“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每次在进入救援马车之前,你都要仔细检查拉车的马。白马会带你到安全的地方,而黑马将带你到万劫不复的险境。”
  
  后来有一天,王子真的遇到了危急情况,他赶紧在最顶层的窗口挂上灯盏,没多久,果真有快马拉着马车赶到他的身边。

  王子一心想逃离城堡,于是他慌乱地冲上马车,根本忘记了要看一看拉车的马是黑是白。

  直到马车把他拉到一处阴风瑟瑟的荒野之地,王子才意识到,他不是得救了,而是落入了另一处更加危险的境地。
  
  临危勿乱,一个专注冷静的决定往往是平危救急的关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4:59

王恭的心诺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689次   王恭是东晋大臣王蕴之子,官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少时王恭就有美誉,且有过人情操,晋孝武帝时出任官职,不仅性情刚直,而且重承诺轻口头,待人接物平和沉稳。
  
  有一次,王恭从浙江会稽归来,好友王忱来看他。

  王忱喝茶时,看见王恭坐在一张竹席上,竹席上的图案编织精美,王忱很喜欢。

  王忱说:“这张席子很漂亮,是你从浙江会稽带回来的吧,能不能也送我一张竹席呀?”

  王恭当时没表态,甚至连表情也没有,这让王忱很尴尬。
  
  王忱心里很不高兴,坐了一会儿便告辞。

  刚到家,后面却跟进来一位送竹席的管家。

  王忱不解地说:“刚才我讨要竹席时,你家主人一言不发,这会儿为何又给我送来啦?”

  管家笑着说:“大人有所不知,主人只有这一张席子,虽然当时没有表态送给您,然而心里已经决定送您了,所以派我送来。”

  王忱感慨地说:“我以为你家主人有好多席子,所以才向他讨要的,却不知他只有一张。他不解释,却心诺与我,真是值得我敬佩呀。”
  
  有人许下诺言,却不一定能实践,有人一语未发,却在心里许下重诺。

  心诺重于口头上的承诺,这种心诺难能可贵,值得世人学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5:10

谎言的力量时间:2014-07-17 作者:未详 点击:1261次   小城里住着一个犹太老人。

  有一天他正坐在家里研究经文,突然外面传来了一阵吵闹声。

  他往窗外一看,是一群顽皮的小男孩在斗嘴。
  
  “看来,只能耍个小花招骗他们离开这里啦。”老人心想。

  于是,他就朝那群孩子喊了一句,“孩子们,你们赶紧去教堂看看吧,那儿有一个从海里捞上来的大怪物。”
  
  小孩子们一听,立刻就像一阵风似的朝教堂的方向跑去了。老人见花招得逞,满脸得意。但没过一会儿,窗外又是一阵喧哗。他打开窗户一看,几个人正在往街上跑。
  
  “你们这是要去哪儿?”老人问。
  
  “去教堂呗!你没听说吗?教堂里运来了一个海里的大怪物,五条腿,有个山羊似的大脑袋!”
  
  老人窃笑。片刻间,窗外的脚步声和叫喊声更大了,一大群男女老少一齐朝教堂的方向涌去。突然,老人在人群中发现了神情慌张的大法师。
  
  “连大法师都去了?”老人暗想,“大概真的出什么事了……”老人急忙放下经文,也匆匆跑出门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5:25

快乐计较与烦恼计较时间:2014-07-18 作者:未详 点击:1353次   一日,一位大师在一棵树下给弟子们讲道。

  讲道的课题是《计较》。

  大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着。

  突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树枝上一只鸟雀拉下的粪便不偏不倚地落到大师的头顶上。
  众弟子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大师依旧从容不迫地微笑着继续讲道,仿佛鸟的粪便根本没有落到他的头上。
  
  最后,大师给满脸狐疑的弟子解释:

  “鸟的粪便已经落到我的头上,我不必跟一只鸟儿计较,自找烦恼。
  因为,你若跟烦恼计较,烦恼会跟你计较;
  你若跟快乐计较,快乐也会跟你计较。
  所以,我选择跟快乐计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5:37

给贫穷做个外套时间:2014-07-18 作者:未详 点击:次   农夫回家时,发现屋里有个衣不蔽体的陌生人。

  “嘿,”他大声喊,“这是我的家,你赶紧离开!”
  
  “尊敬的先生,”陌生人回答,“从今天起,这儿也将是我的家了,您怎么可以把我赶走呢?”
  
  农夫奇怪地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你到底是谁?”
  
  “我是‘贫穷’啊!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昨天为了买那顶新帽子,您不是还卖掉了一把斧头吗?这就说明我要在这儿住上一段时间了。”
  
  听说贫穷要常住下来,农夫很苦恼:“这家伙赤身露体,亲戚和邻居们一看就知道贫穷住在我家里,这可太丢人了。我得想个法儿把这个混蛋打发走。”但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最后,他决定给贫穷做一件外套,他想:如果我把他装扮起来,或许能瞒过周围的人。
  
  于是,农夫量好贫穷的尺寸,拿到镇上的裁缝店去,让师傅按这个尺寸做一件华丽的外套。为了买衣料和付手工费,农夫不得不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但他咬咬牙,心想:“花多少钱也比被别人笑话强。”
  
  新衣服终于做好了,农夫迫不及待地让贫穷穿上。

  “实在对不起。”贫穷微笑着说,“这衣服不合身,我穿不进去。”

  “这个骗人的裁缝!”农夫气急败坏地说,“我付了那么多钱,他竟敢把衣服做小了。”
  
  “不要责怪裁缝,这不是他的错。”贫穷解释说,“当你花钱来掩饰我的时候,我变得更大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5:49

半途而废的故事时间:2014-07-20 作者:未详 点击:2033次   解释:
  
  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

  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6:01

不如小丑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1064次   白云守端禅师非常用功,就是缺乏幽默感。

  有一次,他的老师杨岐问他:“白云守端,你以前拜谁为师?”
  
  守端答道:“茶陵郁和尚。”
  
  杨岐说:“我听说茶陵郁和尚因过桥摔倒而大悟,之后还写了一首诗偈。”
  
  守端道:“我还记得这首诗偈的内容:‘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听后大笑而去。
  
  守端整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就来问:“老师为何在听了郁和尚的诗偈后发笑呢?”
  
  “昨天你看到那些玩杂耍的小丑了吗?”
  
  “我看到了。”
  
  “你在某一方面连小丑也不如呀。”
  
  “老师指的是什么?”
  
  “小丑喜欢人家笑,你却怕人家笑。”
  
  守端听了,大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6:13

圣人的尺度时间:2014-07-23 作者:未详 点击:1147次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这一次来到了楚国,还没等熟悉这里的风俗,一个渔夫就提着一条大鱼登门而来,声称要把鱼献给孔子先生。
  
  礼轻情意重,立足未稳就受到了礼遇,弟子们很高兴,赶紧把他领到了老师的面前。孔子明白了渔夫的意思,明确地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有一个原则,无功不受禄,怎么能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呢?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育学生的。
  
  渔夫并不是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听孔子不要,脸涨得通红,着急地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没有卖掉,很想把它丢掉,可这样还不如奉献给你好。”
  
  弟子们一听就泄了气,有一个实在忍不住,插嘴说:“你是因为卖不掉,扔掉可惜,才想到给老师送来的啊,我们要了你的鱼,不就跟臭水沟一样了吗,成了你扔鱼的地方,你还是拿走吧!”
  
  渔夫的脸更红了,刚想争辩,孔子站起身,向他拜了两拜,恭敬地把鱼接了过来,说:“谢谢你的礼物,我不能不接受你的心意。”
  
  渔夫走了,孔子让弟子们把鱼清洗干净,然后准备祭祀的礼仪。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懂老师的用意,于是问道:“那位渔夫要丢掉它,而你反而还要来祭祀它,这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我听说过致力于施舍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有一颗善良的爱人之心。一个人做了什么比他想了什么更重要,因为高尚的行为,远胜过高尚的动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6:28

你不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时间:2014-07-23 作者:未详 点击:1379次   春秋时,子罕做了宋国的宰相。

  有一天,他在上朝时对宋桓侯说:“国家是动荡或安定,人民是治还是乱,关键在国君能不能实行赏罚。

  如果赏得恰当,贤能的人就会得到鼓励;罚得得当,坏人就会绝迹。如果赏罚不明,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宋桓侯点头说:“你说得很对,那怎么才能做好赏罚呢?”
  
  子罕说:“奖赏别人,赐给人家名利,这是每个人所喜欢的,主上你自己去做;给罪人以惩罚或把他们杀掉,这是每个人所不喜欢的,我请求为您做这些事。”
  
  宋桓侯一听,脸上立刻绽放出了如花般的笑容,他高兴地说:“好的,你负责做别人讨厌的事,我就做别人喜欢的事,我知道这样做,不被诸侯们所取笑。”
  
  于是君臣二人就此划分职责,宋桓侯只管赏赐。每当遇到杀戮小民和惩罚大臣的事,他都会把手一摆,说:“去与子罕商议吧。”做了甩手老板,宋桓侯非常开心,做领导嘛,公务缠身,每天累个贼死不说,关键是笼络人的时候少,得罪人的时候多,很难落得个好。现在好了,自己只管赏赐,每天面对的都是磕头谢恩的,感激涕零的,再也不用看那些受处罚人充满怨毒的眼神了,晚上睡觉都觉得安稳了,他深为选择了这么一位宰相而欣慰。
  
  从宋桓侯的内心来讲,子罕也绝对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有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这可是件宝物,子罕回答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若你将美玉献给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各自的宝贝,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贝。”这话说得简直让人振聋发聩。还有一年,国家遭遇饥荒,子罕不仅建议拿出国家的粮食储备借给百姓,还号召士族拿出囤积救济灾民,他自己更是率先垂范,把自家的粮食借给别人,并且不要求别人归还,一些大夫们没粮可借,他就以他们的名义借给老百姓。这种“施而不德”不仅感动了国人,还有他这位国君。
  
  这样的贤人担任宰相,没有理由让宋桓侯不放心。不过自从君臣分工后,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一年之后,宋国人都知道刑罚杀戮的权力掌握在子罕手中,都不怕宋桓侯,而惧怕他了,于是争相向他靠拢,大臣们跟他走得很近,百姓也都“归顺”于他。再后来,子罕干脆废掉了宋桓侯,自己当上了国君。宋桓侯在打好铺盖卷走出皇宫的时候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做好事,却没得到好名声,落得个好结果。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宋桓侯是一个试图实践这一理想的人,但他忘了一件事,世界上好和坏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也难以截然分开,失去了敢于负责的精神,而期望所有人都说好的结果,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最终失落的将不只是心情,还有命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6:43

各有安宁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1029次   日照禅师是南方人,经常周游名山大川。他很喜爱树木花草,所住的山间道场边总种有许多奇花异树。一天,日照禅师在山中巡视,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身边的两个侍者却为了一棵大树起了争执。
  
  甲侍者说:“这叫香樟,有三十年了吧!长得很快啊!”
  
  乙侍者说:“不是!这叫牛樟,顶多只有三十年左右。”
  
  甲侍者又说;“这个香味,一闻就知道是香樟。”
  
  乙侍者则说:“牛樟也有香味啊!”就这样,两个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争得而红耳赤。
  
  争论不下之时,甲侍者掉过头来,询问日照禅师:“老师,这棵树是您种的,您说,这棵树是香樟吧!”
  
  口照禅师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讲话。”
  
  乙侍者也问:“我们山上有许多牛樟,不都是您种的吗?”
  
  日照禅师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时候再告诉你吧!”
  
  侍者觉得自讨没趣,不解一向耳聪目明的老师,怎么会忽然说他耳聋眼瞎了呢?
  
  二人正面而相觑,日照禅师又喃喃地说了一句:“一切随它去吧!”
  
  两名侍者为了名称的不同纷争不已,到最后还要请老师来判决。
  本来,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树都有个名字,但是·计较、一争执,这棵本来很平静的树就不免暗暗叫苦——为了它,世间有了纠纷。
  
  其实,世间万物本来都没有纠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由于人的固执,经过如此相争,世界便不能再得到安宁。
  无聊的争执只会扰乱世界,人要放弃固执,不如跟随日照禅师的一句话:“一切随它去吧!”
页: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