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7:11
寻常生活出道理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946次 孔子多次在水边给学生上公开课,见到现实的场景,便小题大做,展开他沧桑的心路。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在波涛汹涌的河段见到一位“操之若神”的船夫,一次是见到激流旋涡里淋漓畅快的泳者。孔子用“轻水”和“忘水”点评船夫:“轻水”是了解水,掌握了水的特性才可以做船夫;“忘水”是和水打成一片,像鱼那样融于水。一条船翻了,落水的人可能惊慌失措,但船舱里的鱼有得水之乐呢。
孔子向技艺高绝的泳者提出问题,引导泳者沿着问题本身的思路回答。泳者说:我是在水边长大的,在山靠山,在水吃水,慢慢地,水就是我的命了。孔子得出的结论是:成就事业者,都是找到自己本命的人。
世道有人心。孔子的自我评价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不是故意作低姿态,是实实在在的家常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8:01
珍宝与朋友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251次 有个国王他有一个独生子,所有他特别爱这个孩子,给他全天下最好的玩具和珠宝,可是任何东西都满足不了王子的心,他整天闷闷不乐,国王没有办法只好下令,不管谁能让王子快乐,他都会赏他黄金万两。
告示贴出去以后,好多人都拿着稀奇古怪的东西来献给王子,王子看了并不喜欢,还把这些人都统统的轰了出去。
国王更加担心了,他把奖金提到最高,声明只要有人能逗王子开心,除了要皇位,什么都能给他。
没过多久,一个小孩空手而来。王子见他空着手,好奇的问他:“你想献给我什么?”
小孩指了指自己说:“就是我?”“你?”“对!我可以做你最忠诚的朋友,每天陪你一起玩。”王子笑了。
再珍贵的东西,也比不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8:24
来去,因何而来,因何而去时间:2014-07-07 作者:未详 点击:1671次 师徒三人到一家餐厅就餐。因为是酷暑盛夏,苍蝇猖狂乱飞。
店主人一边拍打着苍蝇,一边很气脑地大嚷:“这些讨厌的东西,真烦人!”
师父站起来,乐呵呵地对店主说:“我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臭肉味,不妨把你屋内那块臭肉拿到门外,苍蝇也许会自然飞出屋内。”
店主听后,按照师父的吩咐去做,果然苍蝇成群结队飞到门外去了。
店主非常惊讶。
吃过饭,他们继续赶路,来到一处瀑布前,清澈见底的水面上,几条鱼奋力朝上跳。
但这些鱼瞎费力气,根本跳跃不过几丈高且笔直陡峭的瀑布。
转过瀑布,他们走向一处野花盛开的地方,老远就听到“嗡嗡”声不绝于耳。
原来是成群结队的蜜蜂在采花粉,在空中往返穿梭着。
师父站在花丛边问弟子:“苍蝇、鱼和蜜蜂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
一个弟子说:“苍蝇因臭而来,因臭而去。蜜蜂因香而来,因香而去。鱼儿因清而来,因清而去。”
师父听后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这个道理可延伸为:
有的人因财而来,也因财而去,有的人为名而来也因为名而去;
有的人为利而来,也会为利而去。
这个道理也可以拓展为:
为了爱而来,也会为爱而去,为智慧而来,也会为智慧而去;
为了善良而来,也会为了善良而去……”
师父听后点头,说:“世间万象,芸芸众生,因何而来,便也因何而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8:39
做吃苦的马,不做抱怨的驴时间:2014-07-09 作者:未详 点击:3041次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唐贞观年间,有人开了一家磨坊,并从集市上买来一头驴跟一匹马,把它们关在家中一个不见天日的小磨坊里。这人让驴子跟马做自己的苦力,天天驱赶着它们绕着石碾子没日没夜地转。
面对这种遭遇,驴子彻底失望了,它想,完了,完了,自己的余生注定要在这里度过了,于是,它不断伸长脖子,发出刺耳哀鸣。磨坊主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每当听到驴的叫声,就会冲进磨坊用棍子或鞭子对着它一顿猛抽。磨坊主的态度让驴子更加悲哀,时间不久,它就变得骨瘦如柴了。
马却不然,虽然它跟驴子干着一样的活儿,但它从没忘记自己的理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运动中,它一直告诫自己,只要能够吃苦耐劳、不偷懒、不断努力,自己就一定能够冲出这小黑屋,重新走进广阔的天地纵情驰骋。于是,马在黑暗中卖力地工作,整日的操劳不但没有把它拖垮,反而使它更加膘肥体壮、四肢矫健。
终于,机会来了。一心向佛的唐王下定决心,让玄奘到西天取经,并下旨在百兽中为其选一坐骑。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经过千挑万选,最后,玄奘选择了那匹膘肥体壮、吃苦耐劳的马。于是,唐王下诏,将马赐予玄奘,封号白龙马。马随玄奘西去,一路历经坎坷,取得真经,获如来佛赐金身。而驴子仍旧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小磨坊里,日复一日地围着石碾不停地转啊转啊……
这个故事,对人生颇有启发:耐得住寂寞、舍得吃苦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马,只吃一时的苦;而承受不了改变,自甘平庸,放不下眼前安逸的人,却可能像故事中的驴,要吃一辈子的苦。命运,对每个人都很公平。贫穷、平庸、疾病以及心灵上的孤独……每种困境都是一道血淋淋的伤口,要想使伤口愈合,就必须痛下决心,埋头做一匹吃苦的马,而不是一头抱怨的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早已经习惯了忍受,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悔恨的伤疤。然而,只有那些咬紧牙关,忍受得住心灵和身体双重折磨的人,才能彻底将平庸的伤口愈合,最终书写出人生的辉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8:51
不能言而能不言时间:2014-07-10 作者:未详 点击:1320次 六朝的清谈名家刘惔话很多,但他也欣赏不说话的人,他见江权不常开口,非常欢喜,说:“江权不会说话,而能够不说,真叫人佩服。”
不要以为“不能言而能不言”是多容易的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社会上鸡毛蒜皮之事,往往引爆口舌之战,议论纷纷,说个不停,明明不大会说话,偏偏说个不停,自暴其短。
可不可以不说呢?
英国人讲“如果需要你的意见,我们会询问阁下”,意思是,人家没问,就不用开口。
还有,当友人抱怨配偶子女如此这般,借出耳朵即可,不予置评。
最怕爱说话的男人,男人滔滔不绝,讲起话来无人能敌,做起事来就无能为力,多么讨厌,辩才越好,越像师爷。
男儿膝下与口角,都应有黄金。
能说话而爱说,情有可原,但最好还是不说。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都不大开口,剩下不会说的沾沾自喜,不停地讲。
江权知道自己不善言谈,但他懂得藏拙,真是一等一的聪明。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缺点在什么地方。
有自知之明,是极难得的,不应当讽刺说:“他总算有自知之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9:02
郑虔练字时间:2014-07-12 作者:未详 点击:701次 郑虔,唐代荥阳人,工书画。古时荥阳,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
郑虔年轻时,擅长画山水画,爱好书法。
但他出身寒门,常常苦于无钱买纸用来练字。
有一天,郑虔听说慈恩寺内储存了好几屋柿叶。
于是,他前往此寺,请求该寺住持,准许他借住寺中,利用柿叶练字,住持欣然同意。
郑虔每天都拿来大量柿叶,废寝忘食地研习书法,写得极其认真,持之以恒,丝毫不懈怠。
天长日久,寺中所储数屋柿叶都被他练字用光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用寺中柿叶刻苦练字,郑虔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标新立异,备受世人称赞和珍爱。
有一次,郑虔把自己写好的诗和新画的山水画,一并呈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观后,分外赏识,拍案叫好,并欣然提笔,在其诗后赞曰:“郑虔三绝。”
郑虔由此更是声名鹊起,誉满京都。
人活在世上,只要自己肯刻苦努力、认真钻研,就能拥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好用它来为人类做贡献。
郑虔练字,便是我们努力学技的一面明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19:48
勇于“不敢”时间:2014-06-21 作者:未详 点击:578次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
“不敢”,它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线,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和“不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人的“敢”,不该办的事敢办,不该拿的钱敢拿,台上讲廉政台下搞腐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结果落得身败名裂。
勇于“不敢”,与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
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20:02
眼力与气度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777次 讨伐董卓之后,曹操和袁绍打起了仗。
袁绍的军力虽超过曹操,但不善于识人用人,最终不仅大败,还吐血身亡。
袁绍死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袁绍的坟上哭祭。
这时,有人查出曹操部下给袁绍的密信,但曹操连看都不看就下令烧掉。
曹操还坦诚地说:“不怪他们,大败时,连我都有过投降的念头。”这是多大的气度!
有个给袁绍写檄文的人,文中骂曹操骂得很恶毒。
他被俘后,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而且说他的文章写得好。
这个人就是后来“建安七子”中的陈琳。
看来,当领导的人至少要具备两种品格:一是有眼力,二是有气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20:17
孔子的“失信”时间:2014-06-23 作者:未详 点击:508次 《论语·颜渊》中有这么一句话: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
但是就是教育我们言而有信的孔子,自己却公然失信于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的时候,在陈国生活了三年,孔子和弟子也没什么作为,恰逢当时晋魏两国相争,经常攻打陈国。于是孔子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陈国,前往卫国。
但是到达卫国蒲地的时候,不巧卫国当地发生了叛乱,卫国的逃亡大臣害怕孔子去卫国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下令不准孔子入城。叛军们只知道孔子的大名,不知道长什么样。为了摆脱叛军的纠缠,孔子一行人只好向天发誓不去卫国。
可就是在刚离开蒲地,孔子马上命令弟子直奔卫国首都帝丘。弟子子贡就问:“盟约难道可以撕毁吗?”孔子脸上一点羞愧的样子都没有,笑嘻嘻地说:“我是被逼着宣誓的,那些话我都不信,神怎么可能信呢?”说完一行人就奔着卫国去了。
其实孔子的行为并不是失信而是一种变通。
这就好比一个歹徒拿刀架在了你的脖子上,要你做什么事,你都会答应,但是你心里并不愿意。
而遵守诺言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你心甘情愿地答应对方的要求,并努力完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4 12:20:34
抽走怒气的木柴时间:2014-06-24 作者:未详 点击:668次 北宋仁宗时,潞国公文彦博在成都任益州知府。
在一个大雪天里,他在家中宴请宾客,直至夜深还未散席。
在外等候的随从士兵中有人大发牢骚,拆掉了井亭,并烧来避寒。
一位军校将此事报告了文彦博,席上的宾客听完之后,个个吓得直打战。
但文彦博却神色自若,镇定地说:“天气也确实冷,他们拆了去烤火也无可厚非。”说罢照旧饮酒。
随从的士兵们知道后就泄了气,再也没有找借口闹事。
第二天,文彦博查清了是谁先动手拆井亭,便把此人杖责一顿押送走了。
怒气就像是火,越去挑拨它就越烧越旺,如果抽去木柴,就会自然熄灭。
同样一件事,处置适当可以消弭祸乱,不当,则会引发祸端。
临大事静气为先,遇险滩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