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2:36:31

一位园丁的育人智慧时间:2014-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令人感动、让人深受启迪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一时的过失,运用了一种救人于泥淖、让“伸手”学生体面改过的育人智慧,顺利地化解了学生道德品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危机。老师的智慧,既让这个学生未受任何伤害地迈过了应该如何做人处世这道坎,又给全班同学上了一堂生动而又具有警示作用的思想道德课。
  
  故事说的是今年4月26日上午河南省鹤壁市某中学七班发生了一起失窃案,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找到班主任张静,说他负责保管的全年级师生捐献给贫困学生的4000元钱不见了。当时钱放在一个黑色塑料袋里,而这个塑料袋一直放在自己的书包里,不知何时,这笔钱连同塑料袋不翼而飞了。张静听后,一下子蒙了,这笔钱上午刚收齐,学生又未带钱出教室,是哪个学生一念之差伸出了不该伸出的手呢?这是初次,还是以前在校内外曾经有过?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将来!张静认为这件事要慎重对待。
  
  第二天一大早,张静老师召集七班的全体同学开了一次班会,她给同学们讲了一番青少年成长期间思想意识尚未定型、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偶尔会发生一念之差做错事情有可原,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长大成人后再做不该做的事,将会害了自己的道理。张老师讲完这些道理后,接着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与装钱的塑料袋同样的黑色塑料袋。她希望同学们中午放学后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哪个学生一念之差犯了错误,可以把钱装进塑料袋里,放进教室一角的捐款箱里,没拿钱的同学,也要在塑料袋里装进报纸,在中午时间投进捐款箱里。
  
  下午上课时,全班59个学生一个个轮流把装有报纸的黑色塑料袋投进了捐款箱。张静老师把捐款箱搬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她相信拿钱的同学是一念之差犯了错,其本质上并非是不可救药的道德问题,今天的捐款箱中如果能找到钱,把钱投进箱里的同学一定会改好的,也许今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到这里,她和几个学生一起打开了捐款箱,然后又一个个地打开了塑料袋。当57个黑色塑料袋被打开后,里面全是废纸或旧报纸,没有一个装有钱。同学们紧张中有些失望,认为剩下的两个塑料袋不可能装有钱了。但张老师却充满信心地说,她相信每个同学,只要钱被一时糊涂的同学拿了,他肯定会送回来的。
  
  最后两个塑料袋被张老师打开后,奇迹在她发抖的手指尖出现了,塑料袋内,全是5元、1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经过清点,4000元钱一分不少!张静指着钱激动地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原谅不原谅这位同学呢?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原谅”的声音,接着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59个黑袋子让“伸手”学生体面改过,这既是一位负责任的园丁教书育人的智慧,也是其保护孩子健康成长、避免孩子自尊心遭受伤害的过人之处。可以说,因一念之差拿走钱的孩子究竟是谁将永远是个谜,但这个孩子在内心深处将会永远记着老师爱护他的苦心,甚至,经历了这件事之后,这个送还钱的孩子,也许会受益于老师的育人智慧,从而健康地成长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位社会问题研究专家认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身心发育处于未成熟期,一念之差拿走了这些钱。一棍子打死,一个苗苗就枯萎了。身为老师,既要保护这个一时糊涂的学生,又要感动他,让他在体面和不失尊严中勇于承认错误。从此层面讲,这比搞清真相和动用法律惩治的结果要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2:36:44

看李咏如何介绍嘉宾时间:2014-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咏乐汇》是一个与成功人士侃谈人生经历,从而折射人生智慧的访谈节目。其中,介绍嘉宾出场的环节,充分展现了主持人李咏的语言技巧和主持秘诀。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李咏是怎么样介绍嘉宾的吧。
  
  一、准确概括抓特征
  
  “今天我请来的这个嘉宾,不管面对多么大的困难,不管面对多么大的争议,都能迎难而上,一一破解。有人说她很辉煌,有人说她是一个危机公关的高手,但是毫无疑义的是,她是一个成功的人,她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喜爱的人。她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她就是———刘晓庆。”
  
  李咏这段对刘晓庆的介绍很准确地抓住了刘晓庆的特征,对刘晓庆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拨云见日般提炼出了嘉宾身上的闪光点,让观众结合自己的体验认识嘉宾,思考人生。
  
  二、利用故事设悬念
  
  “我讲一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下,如果有一个晚上,有一个朋友,不请自到,到你们家来想和你喝酒,酒有,但是没有下酒菜,你该怎么办呢?没办法吧?今天我们请到的这位嘉宾,那叫一个行为独特。我怀疑他这个人大脑的凹槽,跟咱们长得都不一样。两个人愣是喝着酒,聊了一个晚上,还有下酒菜。你们猜猜下酒菜是什么?———狗粮!”
  
  这是李咏在童话大王郑渊洁出场前做的介绍。他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用一个“就着狗粮下酒”的故事切入,巧妙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观众急于知道这个有着如此传奇故事的人物到底是谁,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成功突出了嘉宾。
  
  三、自我调侃衬嘉宾
  
  “有些机构在招收员工的时候,往往以貌取人。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这个现场,就拿我来说,如果我去乐于助人,别人都会怀疑我别有用心。但是有人不一样,有这么一个人,如果他要跟歹徒去抢劫银行,别人都会以为他是卧底。这个人呢,你永远没有办法把‘歪门邪道’和他联系在一起。”
  
  这是李咏在介绍著名演员濮存昕。他不惜调侃自己的长相,勇敢的自我调侃,从而很好地衬托了濮存昕的谦逊儒雅的气质,凸显了濮存昕良好的公众形象,使得观众对濮存昕的出场充满期待。
  
  四、攀龙附凤巧联系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培训班的人是谁?孔子。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是人才,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也是人才。今天请来的嘉宾跟孔老师有一拼,他也开办了一个培训班,中国最大,他的培训班平均培训的学生人次达七十万之多,如果他到世界各国去,凡是有中国留学生的地方,都有人叫出他的名字。今天光临《咏乐汇》的嘉宾就是———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
  
  李咏这段对俞敏洪的介绍则来了个穿越,从春秋时期的孔子说起,攀龙附凤地把俞敏洪和孔子扯上了关系,在这看似无厘头的联系中,让观众认识了俞敏洪,思考起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由对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多了一份期待和敬意。
  
  有时候,根据嘉宾的身份特点,李咏也会对嘉宾来点调侃。比如,他曾这样介绍嘉宾成龙:
  
  “这位和我的爱好相似,但有不同:他敢当他老婆的面喝酒,我背着老婆喝;我喝完酒话多,他喝完酒动作多。”
  
  而有时候,因为嘉宾的工作关系和性格特点,李咏的介绍又非常的简洁。比如,他对张朝阳的介绍:“他身上具备了所有成功人士的基本元素。”
  
  对“华谊兄弟”王中军的介绍更为简短:“大腕儿中的大腕儿。”
  
  看来,对嘉宾的介绍也是无定法可循,关键是我们要出于对嘉宾的真诚,充分做足“功课”,全面了解嘉宾,准确发现亮点,然后根据嘉宾的身份、性格以及场合需要等情况,合理地选择介绍方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2:36:58

看似无情的父爱时间:2014-08-25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父亲沉默寡言,很少与儿女交流。但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最为深刻的印象还是父亲的“无情”。第一次体会父亲无情那年我八岁。
  
  我的家乡沟河交错,水多桥多。小时候我胆小,很多与我一般大的小孩早已经在水中劈波斩浪了,而我却只能在码头前紧抓石桩乱扑腾。
  
  一天,坐在树荫下看我乱扑腾的父亲也下了河,他向别人借来一个摸河蚌的木桶让我一只手抓着,再用另一只手划、用两脚蹬。不知不觉中,我被父亲慢慢地带离了码头。突然,他猛地用力一抽,木桶从我的手中滑脱。我惊叫起来,只听父亲大声说:“不要叫喊,用力划!”我吓呆了,手脚并用乱划一通,企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我呛了几口水后,头露出水面,慌乱中,见父亲已经离我一米远了,还在慢慢将木桶往岸边推。那一刻,我失望极了。又呛了一口水,我拼命地挣扎。迷糊间听到父亲不停地放开嗓子,大声喊:“快过来!抓木桶!”可是,就在我好不容易用尽全身力气接近时,木桶又被移走了……也就是在那一天,我学会了游泳。
  
  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县重点高中。报到的头一天晚上,我终于鼓足勇气走到父亲面前说:“爹,我明天早上就走了,可是,怎么走啊?”父亲敲敲烟锅:“自己走呗,田里的稻谷要收,不用你帮家里干活,十几岁的人进城去读书,还要搀要扶啊?”母亲赶紧打圆场:“孩子就问你一下嘛,你也说得轻巧,他天不亮就要上路,又从没出过远门,进城的路到哪儿去找?”父亲很不以为然地说:“有嘴就有路,我就不信他摸不到学校的门,他不是比我们还多认几个字吗?”母亲还想争几句,但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父亲对我说:“你明天得早起,睡觉去吧!”我见他根本无动于衷的样子,心中原本对未来的憧憬、对新环境的向往和头一次离家的不安,统统被激愤的情绪冲得七零八落,以致夜半无眠。
  
  第二天一大早,我只与母亲打了招呼,就挎上衣服包,背着棉被,手上拎着装满书的旧书包,与父亲不辞而别。一路上走走停停,肩上皮破了,脚上血泡也出来了,为了找到学校,平时很少开口的我,不得不一会儿问问大妈,一会儿再问问大爷。临近黄昏,我才摸进学校,不禁泪眼婆娑。由于我还没报到,在哪儿吃、在哪儿住都还不知道,所以还得继续问下去。那种孤独无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但是,从那以后,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办什么事,我都不打怵了。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作,而立之年时,厂子说倒闭就倒闭了。我失去了工作,整日无所事事。在农村搞养殖致了富的弟妹们一合计,对我说:“我们把孩子送到你那儿上学,你负责辅导和接送他们,我们给你辅导费。”我知道他们这是想接济我,十分感激。然而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这是干什么!你们送孩子进城念书是好事,我支持,但是你们必须自己带孩子,不能让他带!”弟妹们不理解,母亲也不理解,我更是恼火:“我已经下岗了,难道连带几个孩子的本事都没有吗?”
  
  母亲多次含着眼泪与父亲商量此事,他就是不同意,说:“你们这不是帮他,而是害他呀!他一个大学生、一个大男人,难道一辈子就靠你们给这口饭吃啊?你们谁能管他一世,谁就把孩子送去!”几句话骂得没人再敢开口,都觉得他越老越顽固,不通人情。然而两年后,我通过发奋自学法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至此,我们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经历了父亲“无情”的教育后,我深深体会到,父亲的爱看似无情,却是那么深沉而温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2:37:09

一个大四学生的永不放弃时间:2014-08-25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今年23岁的沈阳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于川,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他中考的那一年,父亲因患肝癌去世,留下8万多元债务。也许是生活压力骤然增大,焦虑过度,不久,于川的母亲又因突发脑血栓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这时,还不满17岁的于川悲痛过后,毅然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当时,于川本已凭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沈阳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但为了省钱和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妈妈,他马上放弃上重点中学,改读沈阳市计算机学校(职业中专),这样可以减免一大部分学费。从此,于川每天5点起床,去早市买菜、做早饭,帮助母亲穿衣、解手、洗脸、梳头,然后准备好母亲的午饭再去上学。晚上放学回来,做晚饭,洗衣服,陪母亲说话,等母亲睡着了,自己再看书学习。
  
  2007年夏天,当于川正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准备迎接高考时,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保送他上天津大学。当老师满心欢喜地告诉他时,没想到于川却选择了放弃。他说:“如果我去了天津,母亲怎么办?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母亲,因为母亲在这个世上只有一个,是她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没了爸爸,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再撇下妈妈。我决定继续参加高考,选择一个本地大学上,陪在妈妈身边。”很多老师和同学劝说他要珍惜良机,但于川都不为所动,他以高考总分634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沈阳工程学院资讯工程系。
  
  进入大学后,于川最不能放心的还是他的母亲,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早已被他卖掉给母亲治病,唯一剩下的就是那个被病魔洗劫一空的房子。为了母亲能有个好的地方居住,也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把他和母亲唯一剩下的房子卖了。用这笔钱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自己边上大学边打工,努力挣取自己的生活费和母亲每月数百元的药费。
  
  假期里,于川打工,一干就是四五份,送报纸、擦车、发传单、做家教、当搬家工,但无论多忙多累,于川始终保持着高中时候学习上刻苦钻研的作风。去看望母亲或是打工的路上,他把写满英语单词的小纸条放在口袋里,一背就是一路。从大一到大四,他的学习成绩年级专业排名一直名列前茅,每个学期都获得奖学金。
  
  临近毕业,一次系里举办的就业洽谈会上,于川的出色表现让一家大连的知名外企看中。可他得知要去外地工作,无法照顾瘫痪的母亲,还是放弃了。起初不理解的外企主管听了于川的故事后,被深深感动了,这位主管动情地说:“这个孩子是我最想要的一个!只要他愿意,我们企业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
  
  于川就这样,为了瘫痪的母亲,他先后“三次放弃”———上重点中学,他放弃;上名牌大学,他放弃;去国际知名的外企,他仍然放弃!一个个关系人生的重大机遇,于川都放弃了,只有对自己患病的母亲,他永不放弃!
  
  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于川:“为什么发生在你身上的苦难都不具备悲剧的色彩?”于川回答说:“那些根本就不是什么苦难,相反那些所谓的苦难,恰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和财富。我认定自己只要努力,一切都会为之改变。”谈到自己的“放弃”和“永不放弃”时,于川的回答更是让记者动容:“我只希望无论什么时候回到家,都还有一个人可以听我轻轻地叫她一声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6:47

涡虫: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63次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真是厉害,头砍掉了立马又冒出一个来。其实,有一种叫涡虫的动物,跟孙大圣的本领不相上下——头切掉能长个新头出来,尾巴切掉重新长尾巴,就算将它粉碎成279块,每一块都还能长成独立完整的个体。
  
  涡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再生能力,主要原因是其体内有一种类似于人类干细胞的细胞,而且这种细胞占涡虫细胞总数的25%。这使得涡虫具有几乎无限的再生能力,在未受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而不会死亡。这使它成为科学家开展再生研究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模型。
  
  近年来,一系列与涡虫相关的研究工具被陆续开发出来,同时国际上多个顶级科研机构均建立了以涡虫为模型生物的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也已登上了《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学家也已从涡虫身上发现了近50个参与再生过程的基因。
  
  残体再生、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或许开启这一神秘之门的钥匙,就在涡虫身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7:08

课堂上的最强插嘴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17次   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名言出自谁之口?”
  
  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
  
  “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作家是谁?”
  
  “罗曼·罗兰。”
  
  “‘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
  
  “1775年,帕特里克·亨利说的。”
  
  “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古田同学是日本人,可是你们作为欧洲国家的学生却答不出来,太让人遗憾了。”教授不无感慨地说。
  
  “干掉小日本!”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喊叫。
  
  “谁?谁说的?”教授气得声音都颤抖了。
  
  “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约翰站了起来。
  
  “你以为自己在干什么?”教授生气地说道。
  
  “麦当娜说的。”杰克也站了起来。
  
  “这真叫人恶心,简直无法无天了!”教授气得浑身发抖。
  
  “1991年,乔治·布什会见日本首相时说的。”斯蒂芬也坐不住了。
  
  整个班级陷入混乱,一些学生冲古田高喊:“你这泡狗屎,你再敢说话我就把你干掉。”
  
  “2001年,盖瑞·康迪特对莱薇说的。”(注:莱薇系白宫实习生,2001年被谋杀于华盛顿。其前男友康迪特作为嫌疑人被捕。)
  
  教授愤怒得说不出话来,隔了一会儿,他大踏步地向门外走去,到门口时,他冷冷地看了所有人一眼,说:“我会回来的。”
  
  “阿诺·施瓦辛格说的。”鲍勃终于插上话了。
  
  古田委屈地一摊手:“我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会这样?”
  
  “张国荣说的。”李小丽带着一脸崇拜的神情回答。
  
  教授走后,所有的学生围成一个圈,汤姆有些垂头丧气:“该死,我们完了。”
  
  “希特勒说的。”伊汉诺娃立刻回答。
  
  赖特叹了口气:“今天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
  
  “本·拉登说的。”克瑞斯终于为自己能说出一个名字而得意。
  
  “这绝非是我最得意的一天。”古田惭愧地说。
  
  “托尼·布莱尔说的。”已经不知道是谁在回答。
  
  这时,校长和教授一起进来了,教授脸色铁青,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你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斯大林说的。”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7:21

名校校训——悉尼大学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悉尼大学(UniversityofSydney)是整个大洋洲的第一所大学,创立于1850年,位于澳大利亚联邦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富活力的城市,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拥有海港大桥、悉尼歌剧院、达令海港等世界著名景观,而多元化的社会和博大的包容性更是悉尼的骄傲。
  
  悉尼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8年。1840年延续了60多年的将英属殖民地新南威尔士作为囚犯流放地的政策被终止,前来谋生的自由移民越来越多,新南威尔士正在经历一场关于这片土地的未来和命运的大辩论。新南威尔士名流温特沃斯(WilliamWentworth)认为,建立一所公立大学对一个有着拥有自治抱负的社会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也将为各阶层的人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1850年10月1日,新南威尔士总督签署了《悉尼大学法》,将1830年建立的悉尼学院(SydneyCollege)扩建成悉尼大学,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由此正式成立。1858年2月27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悉尼大学皇家特许状,准许悉尼大学颁布的学位和英国本土的大学颁布的学位拥有相同的地位。
  
  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大学,也是最受海外学生欢迎的大学之一,目前有5万多名在校学生(2012年统计)。160多年来,悉尼大学为澳大利亚培养了无数“伟大和有用的人”(温特沃斯语),包括第一任联邦总理埃德蒙·巴顿在内的6位澳大利亚总理、24位最高法院法官、联合国大会主席、世界银行总裁,有100多名学生获得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作为一所综合性的、以科研为重点的国际性大学,悉尼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优异的课程品质享誉海内外,在商科、工程、建筑、医学、法律等专业上成绩斐然。从悉尼大学产生的创新和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甚巨,从心脏起搏器、孕妇B超、飞行记录仪(黑匣子)到人工呼吸机,从人造耳蜗、真空玻璃到Wi-Fi无线网络技术等,已成为全世界亿万人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悉尼大学排名全世界第39位。。
  
  多年来,悉尼大学与众多国际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她与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包括与中国的大学、政府机构开展各项研究与教学合作。2012年初,悉尼大学全面承认和接受中国各省市的高考成绩,将其作为录取中国留学生的条件之一。
  
  悉尼大学校训:繁星纵变,慧心恒久(Theconstellationischanged,thedispositionisthesame)。大意是纵使物换星移,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心灵却是一样的。悉尼大学自诩为南半球的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认为北半球古老名校的衣钵在悉尼大学得以传承。校训诗意地反映了悉尼大学的自我期许和骄傲。
  
  悉尼大学的徽章由英国的徽章院在1857年授予。上部是同时象征英格兰和剑桥大学的“行守之狮”(LionPassantGuardant)(三足着地,前右足抬起,身体侧面、面部正面朝观者)。主体下部点缀四枚八角星的南十字,类似新南威尔士的非正式使用的“南十字星”图案标志。徽章的中央位置上则放置了一本象征牛津大学的打开的书。徽章下方是载有校训的绶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7:33

美国:鼓励读书有绝招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1
  
  美国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会孩子阅读。现在国内很多父母都会引用这样一个说法,美国小学四年级以前是学习阅读,四年级以后是通过阅读学习。为了集中精力教孩子阅读,儿子Tommy所在的小学干脆就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至六年级换成了另外一所姊妹学校。校长介绍说,在一二年级之间学会阅读是一个正常的时间点,也是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所以,美国的小学会不遗余力地想办法引导学生多读书。
  
  多年以前,我在美国的电视里看到一条新闻,报道一名校长老太太生吃虫子。为什么呢?她跟全校学生打赌,如果每个学生在那个学期都能读完10本书并写下简单书评,她就在操场当众吃虫子。结果学生们成功了,还引来了电视台的采访,这位校长真可谓用心良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7:54

 2
  
  Tommy班上的老师跟每个学生都签有一份“阅读合同”: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要读15分钟的书,可以是孩子自己读,也可以是听大人读。合同上要填写日期和书名,孩子签字、大人签字,然后每周给老师交一次,显得十分正式,孩子也特别拿它当回事。
  
  现在学校又在开展一项活动。学生每读完100页书,有一张单子,父母签字后交到学校,换一张抽奖券,到了五月底全校统一抽奖,奖品是些小玩具。所以,每个孩子都想努力多读一些书、多换一些奖券。
  
  学校还购买了一款阅读软件,孩子可以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上阅读,也可以在家里凭密码登录阅读。软件将需要阅读的文章分段、分级,每段后有一些对关键词的解释和测试,还有阅读理解题。读完一段会得一些票,这些票能在网站买动画玩具,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网站每周还统计排名,比如全国得票前100名、全州得票前100名等,哪个孩子能进入这个排名便可以得到自己学校发的一张彩色打印的“证书”。孩子拿到“证书”自然是欢天喜地,回家后又会迫不及待地开始下一周的阅读。
  
  我所见到的最绝的办法,是让孩子和狗一起读书。狗的身份不一般,都是有专业证书的心理医疗犬,来自加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他们现在有100多个小组,专门带着训练有素的狗狗到各个学校、图书馆、儿童医院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1 14:18:09

 3
  
  Tommy所在的学校每个月会组织一次“读书夜”,安排一些跟阅读直接相关的特殊活动。跟狗狗读书那一次的“读书夜”,我和儿子按照活动通知的时间进了学校图书馆。桌子上放满了做手工用的工具和材料,大人、孩子们都在忙着做一顶有两只狗耳朵的纸帽子,渲染活动的气氛,而且很多人已经做好戴在头上了。做手工是我的软肋,一窍不通,只好问儿子:“你会做吗?”好在小家伙信心十足,找来纸提笔就画,然后剪、贴,很快做出一副“狗耳朵”,接着又做了一副给我戴上。
  
  下一步的活动就是“读书”了,其实是“听读书”。在图书馆的3间教室里各有一名志愿者给孩子朗读,选的都是跟狗有关的图书,书的页面对着孩子们,可以让他们看到图画,也方便他们提问、讨论。心理犬就乖乖地趴在孩子旁边,孩子们还时不时好奇地看看狗狗。
  
  一本书念完大约也就10分钟的样子,孩子们可以提问,比如怎么训练这么专业的狗,还有机会摸摸狗。狗非常乖,那么多小手一起摸也没意见,连牙齿都可以让他们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大约20分钟后,校方就来人通知说可以换一间教室了,这样学生又能够接触一个新的讲故事的志愿者和另一只狗,又可以全神贯注地听一会儿读书。换教室之前,每个孩子还能在手上盖个狗爪的章,得到一张印有狗狗的小卡片,这使得孩子们很开心,同时也证明这间教室的活动他们参加过了。
  
  在讲故事的同时,图书馆里的一角留给了专业的摄影师,孩子们可以过去跟心理犬合影,照片出来后,大人看了再决定要不要买。
  
  回家查了一下这家志愿者机构的情况,他们的人员和犬都是志愿者,然后再经过专门训练,尤其那些心理犬是专门训练来“听”孩子们读书的。有些孩子给大人读书时会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面对一个不计较孩子读书好坏对错、专心聆听的“朋友”去大声朗读,就可以化解这样的心理压力。2010年的一项专门研究证实,跟狗一起阅读的孩子,其阅读能力能够提高12%~20%。
  
  阅读是陪伴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孩子在学习阅读的同时,自己的心智和对世界的认识也在发展,所以,教孩子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多少字、看过几本书的事情。美国小学安排的这个特殊的读书活动,没有什么压力和要求,它的宗旨就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跟书有关的“玩”的机会,让孩子知道读书是很好玩的,让他们能够对阅读保持兴趣,进而养成阅读习惯,促使他们一辈子愉快地读书。
页: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1218 1219 1220 122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