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0:02
橘子香气时间:2014-10-12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橘子突然上市了,在我抱着“等葡萄两块钱一斤的时候我要一气吃十斤”这样幼稚想法的时候。橘子集体在街边的推车或者水果超市的货架上把葡萄撵到旁边小小的角落里,一串串绿莹莹地整齐摆放着,但并不吸引我。
那种绿,正是在枝头上冲刺最后成熟阶段的时节,所以有了种未成年便离乡背井,满是颠沛流离荒凉萧索之感。
三三说,每次看到超市尚未成熟也剖开来卖的榴莲的时候,她就想奔到负责果品区的人面前呵斥一番,又想飞奔回家去拿个成熟的过来让他们看看。从产地来的人大概就有这点不好,明明是个水果而已,竟还如此刁钻。
总有我们这样奇怪的人,和自己明明没有半点关系,但就因为那是故乡的东西,自己便莫名其妙地多了种奇特的责任。
其实在很长一段记忆里,绿橘子是我生命里的关键词。
很小时大人就讲,树上的橘子不能早摘,等变黄经过降霜之后最好吃,如此云云。可馋嘴的我哪里能守得住隔夜粮,橘子刚长大还没有往成熟的路上去时,我就开始在橘子园里上下其手。这时橘子皮的味道太冲,而且剥完皮的手被绿绿的橘子皮汁染上一层淡黄,初始还无知无觉地就被妈妈逮到,到稍大些才想清楚里面的缘由。所以每次“偷盗”完毕后就拼命洗手,可现从树上摘的新鲜橘子的味道哪里能洗得掉?
现在这摆卖的橘子,也是当年那暗绿的样子,但再没有那扑鼻的橘子香气了。甚至剥开一个,不凑近也闻不到它的味道。在生命的历程里,它们这样提早上场,不知道算是一种果敢,还是一道暗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0:31
悠长假期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有人说,人生就是边走边看风景,走累了总要看看风景。
“你说,这样想好不好?就当是放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假。”
“放假?”小南歪着头说。
“我觉得人不必一味地不断向前冲……”
“人总有遇到瓶颈、做任何事都不顺利的时候。碰到这种时候,你可以不必往前冲,就把它当成是老天爷给你的假期。不必感到焦虑,也无需费气力。”
这也可以说是濑名自己目前的写照。
——北川悦吏子《悠长假期》
在一整年里,我坚持用一种极其缓慢的方式去旅行,和身边的人建立联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他们,读懂他们,并通过他们来反思我自己。过去一年,去陌生的地方,慢下来,看四季的变化,看人生百态,最终又回到原点,像是经历了一场梦。现在的我已经和一年前的我不同了,我找到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找到了治疗恐惧的良方,找到了内心的力量源泉,这将是我人生中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陈宇欣《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
冬天是喀布尔每个孩子最喜欢的季节,至少那些家里买得起一个温暖铁炉的孩子是这样的。理由很简单:每当天寒地冻,学校就停课了。
于我而言,冬天意味着那些复杂的除法题目的结束,也不用去背保加利亚的首都,可以开始一连三个月坐在火炉边跟哈桑玩扑克,星期二早晨去电影院看免费的俄罗斯影片,早上堆个雪人之后,午餐吃一顿甜芜青拌饭。
当然还有风筝,放风筝,追风筝。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只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往上流僻静处远去。
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0:44
就算没有明天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349次 发现得病的时候,我刚刚18岁。
之所以说是“发现”,是因为医生告诉我,我至少已经病了半年了。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了,可就在一周之内,我由一个春风得意的准大学生,变成了一个被医生判定为还能活一两个月的悲情少女。
像电影《抗癌的我》中主人公亚当一样,我体内长的也是一种相当小众、拥有一个拗口名字的肿瘤。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卵巢内胚窦瘤”意味着什么,稀里糊涂做了第一次手术、化疗。出院回家后,我上网搜索这个名词,出来满屏的“卵巢癌”,我还以为打错字儿了。于是又一次认真地输进去,还是一样的结果。点开一个词条一看,我才觉得像被抽空了一样。后来又去问了爸爸,他拿出病历跟我解释。我就这样变成了癌症病人。
两年了。
刚开始那会儿,我的整个生活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我被一种“无意义感”笼罩着,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比如,我买了一条过年时穿的裙子,很漂亮,可是开心马上就被阴冷的情绪所取代。既然我很可能活不到过年,那么这条漂亮的裙子除了提醒、讽刺着我的虚弱,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想法扩散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每晚都哭着入睡、在噩梦中醒来。家人朋友的关心听起来也像是可怜我。况且,我并不是像美国电影中那样随便输液完就可以回家,手术前还可以在外面和不靠谱的朋友兜风,而是每次长达一周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的痛苦疗程以及回家后一直持续的不良反应。
我以为,只要我不哭,只要坚强地接受每次化疗,总会有好结果,但两年过去了,3次手术18次化疗之后,并没有一个医生告诉我的家人朋友“She'llbeOK”。
20岁的我比18岁时的我快乐得多,虽然身体上的伤痛更甚。因为在某一天,我好像忽然开窍了,想明白了这样一句话:就算没有明天,今天的我也在活着。从那时起,我又找回了生活的意义。“活在当下”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也有很多人说过同样的话,可我以前就是不明白,应该说从来没有明白过。曾经我总为未来的某一个目标活着,考大学或者做喜欢的工作。生病之后我就为未来能够活着而活着,所以我的“今天”都没有了意义。可是真正明白“活在当下”这个我读高中时觉得很俗气的道理后,生命豁然开朗。
现在,我每天都能安然入眠,也会设想未来的生活,但不会给自己定太多的硬性目标。我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也努力为身边的人带来欢乐。我想一直好好活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
另外,我光头的样子其实很可爱,比电影中的男主角要好看得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0:56
微量族时间:2014-10-12 作者:未详 点击:94次 每次上街前,我都要从零钱罐里倒出几枚硬币,放在口袋里。几枚硬币,只为给大街上乞讨的人一份微小的温暖。每次换季整理衣橱时,我都会把一些过时的旧衣服整理好,轻轻地放在垃圾车旁。我知道,有一个流浪女人,总会来这里捡东西。几件旧衣服,能给她遮体御寒。
冬天,去商场购物,撩开商场厚厚的门帘进去,我总是回头看一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为他或她再撑一下,只为给别人带来一些方便。
一位年轻的母亲,坐在马路边的树下,抱着婴儿玩。我主动跟她说,马路边的粉尘和汽车废气是铅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容易导致小孩铅超标,儿童应少在马路边停留玩耍。我愿意给这位年轻而没有经验的母亲一个善意的提醒。
看到网上号召人们为贫困山区的孩子认购爱心午餐的帖子,我花30元钱在淘宝网店认购了6份爱心午餐。30元钱,能让6个山里的孩子吃上一顿免费午餐。
常有人对我说,你只是一个小人物,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从实质上改变什么。是的,我不是威风八面的大人物,不能呼风唤雨,不能叱咤风云。但是,我没有放弃作为一个小人物在自己能力范畴之内的努力。
某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词——微量族,我的眼前一亮。微量族的意思就是,即使自己的能力非常微小,也能用行动影响他人、感染他人。微量族的口号是“我希望自己是手电筒,能在照亮自己生活的时候,顺便也照亮别人”。是的,我愿意做这样一只手电筒——用我微小的力量,照亮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一丝光亮和温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1:09
德国有一半人走路上下班时间:2014-10-12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近年来,德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走班族”。这些人不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每天早上提前出来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步行上班。
在德国慕尼黑宝马集团工作的凡妮塔就是一位“走班族”。她告诉记者,她家离公司只有几公里。3年前,她开始和同事一起走路上下班。每天早晨6点起床,7点半出家门。为了便于行走,她早上穿上运动鞋上路,到单位才换高跟鞋。她告诉记者,每天在路上的40分钟,她会穿过街区、公园,还会遇到不少“路友”,因此上下班心情都很好。“走班”后,她明显瘦了,也更健康了。现在如果哪天不“走班”,工作起来会感觉浑身没劲儿。
“走班”作为一项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当时,德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汽车污染越来越严重,就发起一项“弃用汽车,步行上班”的倡议,并率先体验这种健康又环保的运动方式。这得到了许多健康专家和上班族的拥护,之后,“走班族”队伍越来越庞大,德国涌现出上千个“走班族”组织。
如今,“走班”运动还走进了校园。很多中小学规定,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必须步行上学。柏林一位体育老师对记者说,现在的胖孩子越来越多,这与走路太少有关。
近年来,随着上班族对健康的重视以及油价的不断高涨,“走班族”运动又掀起第二个高潮。德国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有近一半人经常或不定时走路上下班。很多人认为自己自从“走班”后,不用挤公交了,不用担心开车打瞌睡了,身体也更健康了,甚至一些白领还为此卖掉私家车。
德国洪堡大学健康学家迪尔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最好的运动就是走路。当脚离开地面时,脚尖会弯曲,这个动作恰如抽水泵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一些上班族总感觉大脑昏昏沉沉、脑血管疾病频繁发生等,都与不经常行走有关。研究显示,步行1公里可消耗50卡热量。每天坚持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步行,非常有利于减肥。健康学家迪尔克还指出,“走班”作为一项运动,贵在坚持。所以,他提醒“走班族”平时“多变线路”,最好有同伴,以增加趣味性。
为鼓励“走班族”,德国各级政府还推出不少促进步行的措施,如修更多的步行道,制作广告片宣传步行的好处等。柏林等很多城镇都有一张四通八达的羊肠小道网络,很多步行道甚至比汽车道还宽。一些德国人称这些步行道为“健康小道”。如果哪家占用步行道,会被巨额罚款。对此,德国官员认为,“走班”运动,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健康支出不断升高等难题,还有节约能源等优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1:25
汤显祖:明代官场里的“硬骨头”时间:2014-10-12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爱惜名声,洁身自好·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祖籍江西临川,后迁居汤家山(今江西省抚州市)。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均享有文名。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明嘉靖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
生于1550年的汤显祖,天生聪颖,卓尔不群。据说他五岁时就能对对子,乡邻皆去检验,连出数对,没有他不能应声对上的。他十三岁时,督学赏其才华,将他补为生员,每次考试他竟然都能名列前茅。年方弱冠,就已经饱读五经、诸史,精通乐府、五七言诗,此外还旁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可谓“全才”。二十六岁时,汤显祖的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问世,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一时间声名鹊起,海内人士都以与他结交为心愿。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却在科举之路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汤显祖两次参加科举均落榜。他之所以名落孙山,实际上是当朝宰相张居正暗中操纵的结果。
当时,张居正的儿子正好也参加会试,中进士早已是内定之事,同时,张居正希望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也好掩人耳目。四处打听之下,得知最有名望的考生是汤显祖和沈懋学,于是张居正曲意笼络,声言只要肯同自己合作,就担保他们两个高中。
沈懋学屈从于张居正的淫威,果然如愿以偿地与宰相公子一同榜上有名;正直的汤显祖却洁身自好,先后两次拒绝招揽,并讽刺地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处女的贞洁还要重要,在名利面前,宁愿尽弃浮华也要洁身自好。不识时务的结果是异常残酷的,在科举之路上,汤显祖连年不得志,直到1583年,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才以极低的名次考中进士。
·批评的矛头直指皇上·
满以为人生从此扬帆起航,结果,权臣张四维、申时行相继当了宰相,以翰林的职位许诺汤显祖,想拉拢他入幕效力。汤显祖依然拒绝,他说:“余方木强,故无柔曼之骨。”意思是自己全身都是硬骨头,不会妥协。
把当权者全都得罪了一遍,汤显祖的仕途自然是充满了挫折。他先是在北京当了个芝麻小官,第二年又被打发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后迁任南京礼部主事,一待就是七年。自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南京一直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和礼部尤为其中的闲职。汤显祖在南京被朝廷冷落的期间,虽有京城的官僚慕名请他回去任职,但最终并未成行。
汤显祖的铮铮傲骨、凛凛丹心,贯穿了他的为官生涯。即使对当朝天子,汤显祖也丝毫不露谄媚之情。他在南京任职期间,有一次,皇帝认为言官有欺瞒之罪,下令停俸一年。汤显祖即刻上书,称言官并不全是不顾君臣大义之辈,只是朝中权臣窃用帝王之威,培植党羽,忠直之人不获重用,这才是导致言官不敢直言上谏的根本原因。皇上既然追究言官蒙蔽之罪,为何不追究把持朝政的辅臣之罪呢?居然敢将批评矛头直指皇上,足见汤显祖的为人。
1591年,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现,那年,也是汤显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灾,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发了数十万两赈灾银两,派来特使杨文举宣抚灾民。杨文举却借机侵吞灾款、收受贿赂、出卖官职。最令人愤慨的是,当朝宰相申时行居然对杨文举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为其加官晋爵,而将一些忠于职守、勇于揭发的御史贬谪。汤显祖大怒,他奋笔疾书,一口气写就了《论辅臣科臣疏》,疏中直指申时行等人的误国行径,要求彻查杨文举等贪官。
这篇奏章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朝廷。被抨击的官员,有的赌气不来上朝,有的以辞职相要挟。皇上不分青红皂白,直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把他贬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了个编外典史。
·励精图治,却愤而弃官·
接到被贬指令后,汤显祖不带家眷,只身一人从南京暂回家乡临川小住,一场疟疾将他折磨了四个月。眼看到了赴任的时间,迫于皇命,他拖着虚弱的身躯,长途跋涉南下徐闻。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三面临海,东有倭寇侵扰,西有交趾(位于今越南境内)窥伺,当地民风剽悍,喜欢武斗,总之,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汤显祖深知要扭转徐闻县的情况,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化,于是在走马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
一看之下,汤显祖颇为失望:县学破败不堪,学无处求学,重建书院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就与知县熊敏把俸银捐献出来,没有地方,他就亲自选址。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书院终于建成了,取名“贵生书院”。他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贵生书院说》,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办学的初衷、理念与追求。
汤显祖在徐闻县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对于亲手创办的贵生书院却一直念念不忘。多年之后,病中的他接到熊敏的致函慰问。这让汤显祖又动了南下的念头,想再到徐闻,在贵生书院里住上一阵,看看这座书院到底有没有培养出入才。
汤显祖在徐闻一年,就被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遂昌山峦重叠,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汤显祖却在这里大显身手,他推行“仁政惠民”的政策:每年开春,都备好酒,执牛鞭下乡劝农;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权贵的三亲五戚来打秋风,汤显祖只招待他们一盘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外加一盆丝瓜汤;他德行兼施,宽严相济,遂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现了“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的和乐景象。
汤显祖还是中国古代难得的“人性”官员,他在遂昌最为著名的两个举措,一为“除夕遣囚”,一为“纵囚观灯”:在除夕之夜让囚犯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过完年,囚犯竟无一人借机逃走,全都自动回来;元宵节则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体会“绕县笙歌”的欢乐景象。
虽受到民众拥戴,汤显祖却最终因触怒权贵和地方势力,招致仕途之祸,于1598年愤而弃官回乡。他回去后生活清贫,有时只能喝粥度日,却指着满床的书自嘲:“有此不贫矣!”他还将寓所唤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养性。
快五十岁的时候,汤显祖创作完《牡丹亭》,在玉茗堂公开演出。当时的临川城内,万人空巷,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此后,汤显祖又接连写了《南柯记》、《邯郸记》,并把他早期写的《紫箫记》改成《紫钗记》,完成了他的“临川四梦”。
1616年,汤显祖在临川逝世。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只有四个字——“蹭蹬穷老”,虽然有点刻薄,但也是这位文人的真实写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1:54
那些消失了的好大学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燕京大学: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其校园为今天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撤并。
辅仁大学: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齐鲁大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由美、英、加3国的14个基督教会在山东联合创办,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国内许多知名人士如文学家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均曾在此执教。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该校并入山东大学,部分专业并入山东师范大学,其校址为今山东大学西校区。
东吴大学: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1900年创建于苏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东吴大学被撤销,于原址成立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为苏州大学。
圣约翰大学: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震旦大学:由法国天主教会于1903年创办,中国神父马相伯任校长,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4门。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及邻近之地的旧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各有关高等学校。
之江大学:1845年由美籍教员创办于杭州的基督教教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该校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该校全部并入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金陵大学:由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创办。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农业界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大部分骨干都是金大毕业生。胡适声称,民国时期的农业研究中心在南京,南京农业研究中心在金大。
岭南大学:开创了我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后收归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5年~1927年广州处于大革命高潮,该校工人、学生连续罢工、罢课。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该校有关科系分别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2:06
科学家是怎样长大的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没等我出生,父亲就跟母亲说:“生个儿子,将来就是个科学家。”我还是个小男生的时候,放在高脚儿童椅里只有一点点,父亲拿来许多铺浴室用的小瓷砖,各种颜色的都有。我们两个一块儿玩。父亲把小瓷砖在我的高脚椅上一块块竖起来,摆成多米诺骨牌的样子,我推倒一头,它们就全倒下。
很快,我们就玩起了更加复杂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如此这般。母亲看见了说:“才多大的孩子呀,别难为他了。他要摆块蓝的,就让他摆块蓝的好了。”
可我父亲说:“不。我要叫他看到什么是排列,排列是多么有趣。我在教他基础数学呢。”就这样,他很早就告诉我这个世界多么有趣。
我家有一部大英百科全书。我小时候,他常常把我放在他膝上,给我读里边的条目。我们读到有关恐龙的条目,条目里谈到霸王龙:“这种恐龙高7米,头宽1。8米。”
这时父亲会停下来,说:“那,咱来看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假如它站在咱们院子里,它的头能够到咱家的窗户,到这儿(我们那时在二楼)。可是,它钻不到屋里来,它的大脑袋比窗户还宽呢。”不管读什么,他都要给我翻译一通,尽量让那东西有点现实感。
想想竟然会有这么大个头儿的庞然大物,真的是很兴奋,很好玩—而且它们全都灭绝了,还没人知道为什么。我跟父亲学会了翻译:不管读到什么,我都尽力弄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我和父亲常去凯茨基尔山区,那是纽约的城里人消夏的地方。“看见那只鸟了吗?”爸爸说,“那是一只斯氏鸣禽。”(我知道,到底叫什么,他也不知道。)“意大利语叫做查图拉皮梯达,葡萄牙语叫彭塔皮达,中国人叫它成龙达,日语叫做卡塔诺特柯达。你可以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叫出那鸟的名字,可是到头来,关于那只鸟你还是一无所知。你仅仅是知道世界上不同的人怎样称呼那只鸟罢了。所以,咱们来仔细看看那只鸟在做什么吧—这才是重要的。”于是,我很早就学会了什么是知道一件事情的名称,什么叫懂得那件事。
他说:“比如,你瞧这只鸟一直在啄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遛来遛去,一边还在啄弄羽毛。”
“看见了。”
他说:“依你看,为什么鸟类要梳理羽毛呢?”
我说:“嗯,大概它们飞行时弄乱了羽毛,所以要梳理整齐?”
“好嘞,”他说,“那样的话,刚飞完时,它们就要很勤快地梳理,而过一会儿以后,就该缓下来了。知道我的意思了?”
“知道。”
他说:“那么,咱来看看,它们是不是刚降落的时候啄弄得多些。”
这不难看出:那些落地以后遛了一会儿的鸟,跟那些刚刚降落的鸟,梳理羽毛的行为差不多。于是我说:“我想不出来。那您说,鸟儿为什么要梳理羽毛?”
“因为虱子在困扰它们,”父亲说,“鸟的羽毛上会掉下一些蛋白质碎片儿。虱子就吃这些碎片儿。”
他继续说道:“虱子腿上沾有蜡质,而有些螨类就以此为生。螨类不能完全消化那些蜡质,就从后窍排出糖一样的物质,而有些细菌又以此为生。”
最后他说:“所以你瞧,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
现在我知道,不一定非得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亲的故事或许在细节上是错的,但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回,是我长大一些的时候,他采下一片树叶。叶子上有块坏死的疤,通常我们是不大在意这些东西的。那是一条C形的弧线,从叶子的中线开始,弯向边缘。
“瞧这条枯黄的线,”他说,“起头儿细细的,越往边上越粗了。这是什么呢?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青蝇,飞来产下一枚卵。卵孵化成了毛毛虫一样的小蛆,蛆吃树叶—就在这儿吃一辈子,哪儿也不去。它一路吃,一路便留下坏死的组织。小蛆边吃边长大,这条线也就越来越宽,吃到叶边,它也长够个头了,就又变成一只蝇,黄眼睛、绿翅膀,‘嗡’的一声飞走,飞到另一片叶子上,再产卵。”
这次也是,我知道,这些细节未必都对,说不定还是只甲虫呢,可是父亲想要说明的那个意思却是生命现象中顶有趣的部分:整件事情就是繁殖。不管过程多么复杂,要点却只是:再来一遍!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车斗里有个球。拉车时,我注意到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爸,我注意到一件事。我一拉车,球就滚到车后边。走一会儿突然停下,球又滚到车前边。这是为什么?”
“那个嘛,没人知道,”他说,“总的原理是,运动的物体趋于运动,静止的物体趋于静止,除非你用力推它。这种趋向叫做惯性,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看,这便是很深入的理解。他不只是告诉我那叫什么。
他接着说道:“从边上看,开始拉动的时候,车动了,而球往后滚,位置好像没动。实际上,球在滚动的时候,是车板摩擦着球。由于这个摩擦,球相对于地面还是往前走了一点。它并没有往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放到小车上,从边上观察。父亲说的没错,开始拉车的时候,相对于人行道,球果然是往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我的,用那样的一些例子和讨论,没有压力,只有趣味盎然的讨论。这种教育造就了我一生,使我对所有的科学产生兴趣。我只不过碰巧在物理学上做得更好些而已。
人小时候,你给他一个极好的东西,他就会永远向往那个东西。我就是这样迷上了科学。我像个小孩子一样,永远期待着发现的奇妙,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
作者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2:19
孩子,你得实践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64次 德国人没有不会看地图的,连孩子都会。我是羡慕加嫉妒,忙观察:哦,理论加实践地培养。
前些天一家人去奥地利度假。往常,我总是坐副驾驶座位,这回我家小子将儿童座抛弃了,坐到了副驾驶座上,因为德国规定12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坐前座。其实,坐副驾驶座通常是家长的事,有时要帮着看个路标什么的,与驾驶者互相补充。但我是中国人,没学过如何看地图。考大学前,教地理的翁老师教过我们看世界地图,还教了我们闭眼睛画中国地图的本领,但这跟真正看路线图是两码事儿。你到德国任何一个地区,都会看见市区中心有当地的地图,提示你目前所处的位置,根据地图,你可以找到你要去的方向和路名。马路上,也常见外国人或者外地人手捧一张地图或者地图册查看方向、路标、车站。我在中国从未试过看地图找路,总是靠估摸和问路,便找到目的地。可是,在德国,这么做的绝对是少数人,靠自己准确地找路,才是德国人的习惯。像德国人那样靠地图找路,你还真不会迷路或者绕路。
这次出游,我家小子坐前排,虽然车上有导航仪,可他的德国爸还是把一个大厚本子地图集塞给了他。就这么着,一路上,我先生就跟考官似的:现在我们在20号路上,去高速路该在哪儿出去,出口叫什么?这附近有一个岔路口可以缩短路线,是哪条?前面到转盘了,帮我看看下一个路口有没有车……我家小子平时坐车绝对是塞着耳机听音乐或故事,有时还会无聊那么一阵子,这回呢,他可是忙起来了,还挺有责任感的:现在直走,不用等,我们有优先权……孩子的表现令他爸甚是满意。
我心想,这孩子还真厉害,比我强多了。记得刚到德国那会儿,坐老公身边,那时还没有导航仪,捧着地图的是我,总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公已经凭印象开到指定路线上了。别说,这还把我锻炼了一下,能看懂路线了。现在儿子能看地图,省得我费心,可以闭目养神了。
这一闭目,没有养神,倒让我想了不少事儿。我想到我家小子上小学三年级那会儿就被允许骑车上学了,此前,学校组织统一进行骑自行车培训并请来警察对学生进行路考,合格了,给你一个执照。你该说了,骑个自行车还需要执照?开什么玩笑?真的,学生每人一个小册子,上面有规则:如何看红绿灯,如何在拐弯前示意方向等等。那个年纪的孩子大都早已学会骑车了,但是上路之前还得接受正规的交通安全培训。看来,实践才能让人懂得道理,就像现在我家小子能看地图了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20:12:35
“好奇”号指挥官是个“万人迷”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每逢火星探测计划有重大活动,佛多斯就给自己弄个新发型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8月6日午夜1点,“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之际,电视机前的人们紧盯屏幕,等待着决定“好奇”号命运的惊心动魄的那一瞬间,屏幕上偌大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中央控制室里满是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这时,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小伙子—他留着莫西干头(一种起源于美国印第安部族的发型),发梢挑染了红蓝两色,发侧还特意染上了两颗白色星星。如此另类张扬的发型和NASA中央控制室的严谨细致完全不相称,却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个酷哥到底是谁啊?”
他就是波巴克·佛多斯,“好奇”号的飞行指挥官,也是“好奇”号登陆火星的操作主控员!佛多斯在直播中脱颖而出,迅速蹿升为互联网上的“万人迷”,“莫西干小子”的外号也不胫而走,风头甚至盖过了登陆的主角“好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