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1:55
别闹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98次 人之初,性本闹。人一出生,就闹,哭就是闹,一闹才引起注意。会闹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么产生的。
事无序时,闹;人无知时,浮在浅层也闹。有了文化,洞达了世界,深悉了生活之后,就渐渐学会了从容,学会了安静。
孔孟老庄墨晏孙,这些被后人后世尊奉为子、实以师称的人,都是做学问做出来的,没一个是闹出来的。好莱坞电影,说是“给成人玩闹的游戏”,实际其获奖的影片,无论制片、导演和演员,没一部是玩着闹着拍摄的,无不精心之致,一部片子,呕心几年,才苦心推出。
生活没闹不行。经常不见的同窗同学,相知相悉地凑一起,好味臭味皆投,热闹热闹是个气氛,特别是尿尿砸坑、比着肚脐眼儿厮混过来的玩伴儿们,什么不可外扬的糗事都可言说。但是总凑一起,总闹,就没有好果子结了,许多恶事都是一伙子人凑一起闹出来的。
过去说人声是闹,人多说话叫吵吵,现在车多了,这机那机多了,声光电多了,一说旅游,把数十里高速都变成了停车场,也闹。
汉字闹,是恼的去声,让人过恼的原因,都是赶集一样凑在一起成了闹的。
闹,原本就是玩儿,闹着玩儿,唱《无所谓》有戏弄的成分,但归了正格就不能闹了。
老话讲,人生在世,不踏心静意殊难成事。过去一年十二个月,只有正月十五讲闹,闹元宵,因为过了正月十五后,就开始务农下地了。种地的人都规矩,没有闹的;耍手艺的人,也没有闹的。在堂上坐的是大夫,满胡同串的是郎中。大夫,摸准了脉,才开药方子;卖野药的不闹没人找他。跟现在报纸、电视上推销商品、叫卖药物一样,张嘴闭嘴就是“满城”、“抢疯”,前50名如何,来晚了如何,大嚣小叫,买一赠几,主持不叫主持,叫主闹。
没把握,没准儿,没根儿,看不长远,才闹。现在人们总说浮躁,什么是浮、什么是躁?所谓浮、所谓躁就是闹。
闹,很复杂,分大闹,小闹,正闹,歪闹。闹闹是玩,玩闹是年轻,打闹是调剂,胡闹是搅和,闹心是烦,闹气是堵,闹夜是猫狗不懂事,五鼠闹东京是历史,闹花灯闹元宵是过节,闹旅游增长消费,几亿人一起出门是今年中秋。
历史,一个闹字,出折腾,任何一个朝代,总是先从内部纷争,出杂闹事,闹斤两,闹纠纷,闹矛盾,然后鸡蛋出了裂缝,酱油洒醋瓶倒朝野喧哗,弄出众怒揭竿,臭事四溢的。
生活中的闹,是不妥帖,不踏实,不稳当,到处牛,事情还没办到那就嚷嚷,就光芒四放,只说好不说坏地搞推介,水过地皮湿地办事情,缺前眼,乏后眼,没有个过日子的心。
生活中有许多非闹不能、非闹不可的事,但又不能总是没完没了地闹。
草是闹的,成为栋梁的树从来不闹;尘是闹的,暴土扬长,山石坐落从来如佛不语;雀儿是闹的,虫儿是闹的,到哪都叽喳、蹦跳,狮虎豹无一不卧深山,巨鹰张开双翼,只往高飞。
闹在经济上,是吹泡的事;闹在生活里,是水皮儿上的事;闹在你我他她身上,是皮和毛的事,形成流和潮的水,无不遵道,按规律奔逐。
闹,直解即是糟乱和不安。汉字简化把繁体“”归入门字旁,给人带来一种误解,以为闹可进家,与闲、间、问、闻位同,其实大谬,不管什么闹,只要进了家,开了头,步入一个领域,没结果,就会永无休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2:05
我之所爱为我天职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乐观和纯真,101岁生日那天,她笑着对记者说自己是个“宅女”。她一生挚爱文学,如今仍然文思泉涌。别人问她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又多又好,她说:“写文章其实就是偶尔心有所感,渐渐酝酿,渐渐成熟,然后写出来了。”她常说:“读书就好像去别人家串门,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老朋友新朋友。”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文学就像是杨绛先生的挚友一样,陪伴她走过了起伏传奇的一生。文学相伴,人生不老。
罗素说,他的人生目标是:我之所爱为我天职。把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终身职业,人生价值就会提升很多。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所从事的工作多么枯燥乏味,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勉强去做。如果一生所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好比是与一个不爱的人共同生活一样,没有一点快乐可言。能够做到“我之所爱为我天职”,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然而,人生有太多的机遇和偶然,很多时候,人会为了生存,违背自己的喜好而选择。不过,爱上自己的“天职”是一个过程。记得我刚刚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中学教书,阴差阳错地教了语文。从小数理化极好的我,并不喜欢文字,总觉得数理化钉是钉铆是铆,而文字太虚无缥缈了,会粉饰会渲染,不可捉摸。后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也深深爱上了文字。美丽的文字,生动传神,能够表达最细腻的情感,能够描绘万千世界、悲喜人生。多年来,因为有文字相伴。我的生活充实愉快,心灵丰盈富足。这份热爱一定会陪我到老。
坚守一份热爱,要像坚守一份爱情一样,专情,执著,不离不弃。我之所爱为我天职,我之天职为我所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2:19
煮雪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287次 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
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
可是,我们假设说话结冰是真有其事,也是颇有困难,试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时候要用什么火呢?因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达说话的情绪。
如果我生在北极,可能要为煮的问题烦恼半天,与性急的人交谈,回家要用大火煮烤;与性温的人交谈,回家要用文火。倘若与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个烈火,才能声闻当时噼里啪啦的火爆声。
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就要仔细酿造当时的气氛,先用情诗情词裁冰,把它切成细细的碎片,加上一点酒来煮,那么,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浓,则不可以用炉火,要用烛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会醉得太厉害,还能维持一丝清醒。
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话就好办了,把结成的冰随意弃置就可以了。爱听的话则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细细品味,住在北极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但是幸福也不长驻,有时天气太冷,火生不起来,是让人着急的,只好拿着冰雪用手慢慢让它溶化,边溶边听。遇到性急的人恐怕要用雪往墙上摔,摔得力小时听不见,摔得用力则声震物瓦,造成噪音。我向往北极说话的浪漫世界,那是个宁静祥和又能自己制造生活的世界,在我们这个到处都是噪音的时代里,有时我会希望大家说出来的话都结成冰雪,回家如何处理是自家的事,谁也管不着。尤其是人多要开些无聊的会议时,可以把那块嘈杂的大雪球扔在自家门前的阴沟里,让它永远见不到天日。
斯时斯地,煮雪恐怕要变成一种学问,生命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根据雪的大小、成色,专门帮人煮雪为生;因为要煮得恰到好处和说话时恰如其分一样,确实不易。年轻的恋人们则可以去借别人的“情雪”,借别人的雪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2:30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446次 与几位好友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有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车司机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的幽默启发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中国来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干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或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中国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元的高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或找父母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这样的选择,只会帮助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自己该有的朝气和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
当然,地产蒸蒸日上,中国的GDP也能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2:40
不必让她尝尽幸福的甜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去看望新做母亲的女友,她向我展示一墙的霓裳艳影,全是梦幻的公主裙、公主鞋、公主发饰。女友说:“女儿要富养,我可不能让一个穷小子将来用根棒棒糖就把她给骗了。”我实在不忍扫她的兴,终于温和地说:“你不怕穷小子两句免费的甜言蜜语就把她骗了,她还自带嫁妆吗——古书里从来不缺后花园赠金的传说。娶富家女,一直是男人们的幻想。”
王宝钏不曾被富养吗?她的族人,甚至为她的婚配,搭起一座花楼,供她任性地掷花球。那时,她知道何物是贫苦吗?饥饿、穷痛、被侮辱被损害的滋味,她要在漫长的时光里一一经历。坚贞一钱不值,娜拉出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第三条路,寒窑里十八年的酷刑。
卓文君也不是被穷养的吧?良好的生活让她姿容美丽,趣味高雅,有音乐品鉴力。可是男人要吗?重点明明在她的钱上面。男人让她抛头露面,当垆卖酒,明知道她的家人会心疼。这其实就是一种绑票。深爱她的家人屈服了,而那绑架者——你能相信是真爱她吗?她果然中年被弃,关于她的下场,正史上没有留下一个字,有代打抱不平的诗人,替她说:“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男人应该重感情,那么钻到钱眼儿里做什么?
含金匙而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宝玉一翻脸,就把通灵宝玉朝地上摔:他不知道它的珍惜,与生俱来,于是全不稀罕。外人眼中的价值连城,对他跟拨浪鼓没区别。
被富养的女孩子们,就像在蜜窝里喝蜜水长大——腻得下意识自找苦头吃。绅士君子见惯了,奸人盗匪反而显得别开生面;软语温言听多了,呼来喝去倒更像真性情。而一旦爱,她甘愿全心付出,像她的父母、她周围所有人对她做过的那样:给出去,实现对方的一切需求。
而一切都是不会重来的:时间、曾经纯真的心、年轻的身体……也包括散尽的千金。而如果早早地,就让她知道,这世界上坏人的存在——不是每个人都爱你,像父母一样;了解赚钱的艰难,一滴血,一滴汗,都不一定能换回一分钱;明白人生是大路多歧,世事多艰,父母只能庇护她一时,更多的时候,她得自己先动脑再动心……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多么爱我们最心爱的女孩子们,多么舍不得让她们尝到不幸的苦,却也不必让她尝尽幸福的甜。据说香港的甜品店招牌上的“甜”字,右边的“甘”字都会少一画:甜少一些,甜久一些。太多的甜,太多的幸福,反而让人味蕾迟钝,终久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3:23
莫言的三件小事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300次 在烟台听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忽然想到他与我们浙江同行交往中的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事。
头一件小事,可冠以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小标题:《莫言钻在洞窟里写两只金老鼠》。
事情是这样的,我在主持浙江省作协工作时筹划过五次“浙江作家节”,记得那是首届,2003年初夏。我邀请的有莫言、陈忠实、张平、李存葆等一批著名外省作家。这次作家节是我们与衢州市联办的,记得我事先去衢州各区县踩点,走过龙游,就跟龙游县的领导策划了七十几位作家在龙游的一项具体活动,就是让作家们也一起来猜测一下“龙游石窟之谜”,具体的做法是,把一批桌椅搬进石窟,把电线与台灯拉进石窟,让作家们都坐进石窟,摊开纸笔,以自己的想象来叙述龙游石窟的来历,既可以采纳诸家争论不休的“藏粮说”、“藏兵说”、“采石说”、“避祸说”、“UFO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后来,作家们果然就按计划进了洞子。坐在洞窟深处,每人面对几张稿纸,苦思冥想,莫言下笔快,马上就写成了一篇。他的观察与思考,是他莫言一贯的风格,原来他写了一篇寓言式的解谜文章,他在文章里判断,洞窟的来历与一只远古时代的金老鼠有关,这只公鼠向母鼠求爱,母鼠便要求它给自己一所房子,于是公鼠无奈之下就拼命挖洞,就把自己未来的新婚之家,挖成了如今震惊世界的龙游石窟。
一个小小而完整的魔幻幽默。
谁能会像莫言这么想?龙游人大喜,珍藏了莫言的手稿。
第二件小事的标题,也可以耸人听闻地叫做:《不善于唱歌的莫言大吼妹妹你大胆朝前走》。
也是在龙游。龙游是为时十天的“首届浙江作家节”举行闭幕式的地方。因为我踩点时发现龙游县的市民广场造得很漂亮,每晚都有上千的市民在这里休闲散步,因此设想就在这个广场上搭个台子,来一场作家与市民的共同联欢,以一种“文学亲近人民”的热烈来结束这次作家节。
果然,这次联欢如预期的那样搞得很热闹,据说市民涌来了两万人,累得警察都顶不住了。当然作家们的情绪就更高,有莫言在就必须要唱“红高粱”。也因为张艺谋刚拍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不久,那首带着破腔调的主题歌风靡全国,于是在全场的轰然之下,作家们簇拥着莫言一起上台,一齐吼唱“妹妹你大胆地朝前走哇”,把广场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莫言不善唱,但那晚也唱得很投入,在“男声小组唱”里拼上了大嗓门。
使我感动的还不是他的嗓门,而是他的真诚,是他能跟着这支队伍一直走到最后。因为创办作家节是首次,我经验不足,前后的日期规划了整整十天,其实在十天中是不可能留住所有的著名作家的,谁都很忙,能来几天就不错了。然而就是莫言,在衢州一个县一个县地跟着走,一直走到了最后的闭幕式。他中途轻轻地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知道组织大规模文学活动的不容易,我理解你们。”这句话是王旭烽向我转达的,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焦虑随之风散。
第三件小事,标题可以取成:《愿意为一个小作者摇旗呐喊》。
我说这位是“小作者”,其实也不确切,小卢写诗好多年了,诗艺很传神。小卢要为杭州西湖写一册诗集的想法我特别赞同,也为此向杭州市的主要负责同志提过建议,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诗集完成出版后要开会研讨,以扩大文学影响,小卢想请文坛“大人物”来杭出席,想邀莫言,但又觉得在作家节上结识的这位著名作家不一定会来杭州,我也觉得不太可能,谁都为自己的写作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来呢,况且莫言又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莫言竟匆匆飞来杭州了,还为一册诗集的出版认真地讲了话,讲完话就匆匆飞走了,直感动得小卢连连大叹:莫言老师真是我们浙江作家的好朋友!
自然,作家的人品一般不在诺奖评委的斟酌范围之内,是我们这些人平时嘴里说说的,但就凭我们这么说说,心里也充满了暖意,平添了对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几多好感,再也不想去随意贬低那些瑞典人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3:34
大师背后有大师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靠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心急慌忙,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他叫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他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李苦禅脱离困境,从此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
齐白石初来北京时,也困顿不堪。租不起房子,住在法源寺,画价低得可怜。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说:“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涯落寞得很。”受美术大家陈师曾鼓舞,他“衰年变法”,历经十载,自成一格,画风全新,但他却仍被孤立于北京画坛之外。守旧的画家讥诮他的画为“野狐之禅”、“俗气熏人”,虽然佳作迭出,却很难出手。
杰出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929年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一眼就看出了齐画的艺术价值:格调清新,妙法自然。在画展上,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画下。此后,他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送到上海出版,又聘请他为教授,并每日派马车去接。车轮碾过胡同的石板路,蹄声
,惊醒了京城的清梦。
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齐白石在给徐悲鸿的一首诗中,感激地说:“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独倾瞻徐君。”在给他的一封信里更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感念之深,发自肺腑。
不独齐白石,傅抱石也深深得益于徐悲鸿。当青年傅抱石彷徨于生计和艺术的十字街头时,徐悲鸿决然把他拉向艺术之途,极力肯定他的画作,坚定他的艺术人生,并资助他东渡日本留学。傅抱石学成归国,与齐白石齐名,“南北二石”在中国画界交相辉映。
那么,谁又是徐悲鸿背后的大师呢?徐悲鸿早年客居上海,地产大王哈同征集仓颉的画像,为了生计,徐悲鸿精心画了一幅应征。哈同请康有为鉴定,康看过后,为之激赏。康有为学养深厚,维新失败后,专心治学,后游历欧洲,学贯中西,为一代国学宗师。他不唯文理经史,书画亦是大家,学子仰慕。
很快,徐悲鸿与康有为建立了师生关系,成了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辛家花园康宅。康有为拿出自己的珍藏:古今善本图书、绘画、金石、碑帖、雕刻,供徐观览,并一一讲解。在老师的指点下,徐悲鸿造诣日深。
康有为常在花荫下喝茶,手捋胡须,观看爱徒屋内用功。纳徐悲鸿为弟子,是他晚年最为得意之事。此后。他又动用京师人脉,辗转促成徐悲鸿公费留学法国。
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康有为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站在背后鼎力支持他们的大师功不可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3:49
[职场] 超级临时工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255次 有个叫张平的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毕业后索性在家“啃老”。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他也装模作样弄了份简历,但每次投简历,都会特别标注一条:“要求—待遇高,工作少,上班晚,下班早,有食堂,吃得好。”你说,哪个公司会对这种简历感兴趣?
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天,张平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有家“大河公司”让他去应聘。张平起初不信,但上网查了这个公司的资料后,就心动了。该公司有国企背景,各方面待遇都很不错。
于是,张平便去面试了。这家公司果然很大,装修得富丽堂皇。面试张平的是个中年胖男人,自称姓高,是一个部门经理。他一边看张平的简历,一边问:“你愿意来公司工作吗?”
张平反问说:“你们能符合我简历上的所有要求吗?”
高经理明白他的意思,点点头。
碰到这样的好事,谁都不会摇头吧?张平激动地连说:“愿意。”
高经理点点头说:“很好,你被录取了,试用期一个月。”说完,他看看门外,压低声音说,“不过我有个条件,你必须对所有人说,你爸是处长。”
张平一听,愣了。他老老实实地说:“可我爸是种地的。”
高经理却说:“我当然知道,你简历上写着呢。但你如果想进这公司,必须得听我的。至于为什么,你没必要知道。”
张平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能进入这家大公司工作,简直像做梦一样,说爸爸是处长,又不是说他是罪犯,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点头答应,顺利地进入了大河公司,而且就在这位高经理手下干活。
第一天上班,高经理把张平介绍给部门同事们。
同事们都是和张平差不多大的年轻人,都自顾自地看着自己的电脑,很忙的样子。
但张平很快就发现,他们有的在看新闻,有的在打游戏,没几个在干活的。张平有点担心了,担心经理会把他们的活都扔给自己来做。
高经理读懂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说:“不要急,你也和他们一样,打游戏看新闻,等有工作时,自然会让你干的。记住,要高傲一点,不管谁和你说话都不用搭理。包括我,只要是在公共场合,都要爱理不理的。”
张平虽然不解,但不敢不听高经理的话。有几个同事来和张平搭讪,张平都爱搭不理,十分高傲。同事们觉得没趣,扯了几句便走人了。
到了中午,同事们都去食堂吃饭了。高经理把张平叫进办公室,递给他一张饭卡:“这卡里有两千块钱。你去食堂,点最好最贵的菜,记住,不许点便宜的!”
张平吓了一跳,说:“我没钱……”
高经理打断他道:“不用你花钱!”
张平心说:难得碰上这么个冤大头,吃!于是,他冲到食堂,专挑最贵的菜点,一顿就吃了一百多块。
干了几天,同事中便开始流传,张平的爸爸是处长。这估计是高经理放出来的风。
有人向张平求证,张平只是高傲地点头,也不多做解释。
一个月不到,张平就足足胖了十斤。他感慨地想:这简直是美梦成真啊!那些在小公司里挣扎的同学,真是太不幸啦。
在张平试用期满的前一天,高经理把他叫进办公室,笑眯眯地说:“小张,一个月工作下来,感觉如何啊?”
张平发自内心地说:“我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我愿意和公司签约,成为一名正式员工。”
高经理却笑着说:“那不行,今天我就要当众开除你。”
这一闷棍打得张平晕头转向,半天才结结巴巴地问,为什么。
高经理先问:“你来公司一个月,干过一点活儿吗?”
张平摇摇头说没有,但这也是根据高经理的指示啊。
高经理接着说:“没错,但你也不想想,就凭你的简历,我为什么会招你呢?”
张平也觉得说不通,他想了想,把“你脑袋让驴踢了”这几个字辛苦地咽下肚去。
高经理说:“你看我是个经理,挺风光吧?但我手下都是些少爷兵,是上头硬塞进来的。这帮人仗着有关系,天天不干活。我又不敢真开了谁,想来想去,就只能找个你这样的人,来演一出‘敲山震虎’了。”
张平虽然懒,脑子可不笨,他恍然大悟道:“闹了半天,你是杀鸡给猴看啊?你知道,他们见你连处长的儿子都敢下手,便会有所收敛了。”
高经理点点头说:“你也没什么损失啊,白吃白喝一个月,还拿一个月的工资。”
张平眼珠一转,笑着说:“也对。不过高经理,你是可以开除我,但要是我戳穿了你的把戏,那——”
高经理也是吃准了张平的性格,又许诺他:只要配合得好,除了试用期工资外,再补三千块奖金。
张平是聪明人,明白见好就收。
当天下午,高经理召开部门会议,历数张平几条罪状:工作懒散拖拉;不团结同事;最最不可容忍的,是不尊重领导!办公室里回荡着高经理的咆哮声,最后,他拍着桌子宣布:当场开除张平!
台下众人面面相觑,无不面露惧色。
事成之后,张平拿了钱,也不急着告诉爸妈自己又待业了。他决定先享受起来。这天,他在游戏机房玩,又接到了高经理的电话,说要给自己介绍一份临时工。
原来,文化局有位姓张的科长和高经理是老朋友,张科长刚刚碰到了一件倒霉事,急得焦头烂额。
前天,张科长在办公室里看黄片。没想到文化局网络出了问题,正在检修,不知为啥,他的电脑竟连到了文化局外墙的大屏幕上。等人家冲进来提醒他时,大屏幕已经现场直播了几十分钟了。更要命的是,还有好事者将此事发到微博上。虽然这事够不上犯法,但也足够毁掉张科长的仕途。张科长知道高经理足智多谋,便向他求助。
高经理一听,当机立断地告诉张科长:“我来帮你找个顶包的!”
就这样,张平在文化局临时工聘用合同上签了字,时间当然是往前提了几天。聘用临时工是科长就有的权力,这事好办。
难办的是,要给公众一个说法。为此,文化局特意召开了一次小型新闻发布会。会上,临时工张平一把鼻涕一把泪,作了自我批评:批评自己品格低下,偷看黄片;批评自己懦弱胆小,迟迟不敢承认错误。最后,张科长也作了检讨,检讨自己管理不善,然后他当场宣布,将张平这个临时工直接开除。
张平干了这么一回临时工,拿到的“工钱”比在高经理手下干一个月还要多。
此后,张平又当过临时城管,临时拆迁队员等等,他的演技日臻完美,心理素质益发过硬,个人业务水平攀上了新的高峰。
就在张平的临时工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之时,高经理忽然失去了消息。
这天,张平上网,忽然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大河公司出现严重事故,责任追溯到中高层”。
张平点开一看,新闻报道说:“针对本次大河公司出现的事故,公司进行了自查,最终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人为临时工高某。高某是公司的部门经理,但属于临时聘用性质,当场予以开除。”
新闻旁边还配了一张照片,虽然打了马赛克,但张平还是一眼认出来——高某就是高经理。
张平不由惊叹起来:“弄了半天,原来都是临时工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4:04
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时间:2013-07-15 作者:未详 点击:636次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3次走进了考场,30岁那一年,我终于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3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只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而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苦涩和忧郁。我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4 17:14:14
只追前一名时间:2013-07-15 作者:未详 点击:423次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