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00

永不过站的人时间:2013-03-24 作者:小小Z 点击:207次   在这个城市里,有个不起眼的普通人,他每天搭乘公车,去各种地方,从来也不会坐过站。
  
  有时路途短,他在车上吃糖葫芦,每一站吃掉一个山楂果,最后一个山楂果吃完,他起身下车,刚好就是他要去的那一站。
  
  有时路途更短,他走上车,开始暗暗地唱一首歌,一首歌唱完,车门“咣”地打开,车到站了,他下车,果然就是他要去的那一站。
  
  有时,路途就稍微长一点,他带了书看,事先折好页,嗯,就从第7页看到第20页吧。他安心地看下去,一直看到有一页书被折了一角,他收起书,起身下车,他要去的店铺,正好就在他的眼前。
  
  有时他也很累,路途又长,一上车他就开始打盹儿,梦见小羊,有时也梦见别的,然后醒过来,他想都不用想,就下车,就是他要去的地方了。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很久,有一次,他忽然想起来,自己还一次都没有坐过站呢。
  
  “嗯,我也是会一不小心,坐过站的吧。”他这么想着,开始试着坐过站。
  
  他在车上做各种事,吃各种各样的东西,唱一首又一首歌,在车上写日记……但不管他做什么事,做了多久,每次他下车,都还是不多不少,刚刚好到他要去的那一站。
  
  有时他故意拖延一点时间,比如,看书看到第20页,那一页折起了一个角,他把角打开,把书页抹平,读完那一页,然后又再加读了两页,下车,还是刚好那一站。
  
  有一次,他留心听了售票员的报站,报到他要下的那站,他没有下车,而是继续往前坐了一站,一下车,竟然还是他要去的那一站!售票员报错站了!
  
  又有一次,他留心听了售票员的报站,报到他要下的那站,他很仔细地确认过了:没错,这的确是他要下的那站!他没有下车,安心地等着车开到下一站再下。没想到售票员走过来对他说:“对不起呀,车子坏掉了,请你下车吧。”
  
  又有一次,售票员没有报错站,车子也没有坏,一切都很顺利,他坐在刚刚开过了站的公车里,等着下一站就下。可是,他一下车,就发现这个地方,比起原本他要去的地方,更加好,更加符合他的愿望。
  
  “这不正是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吗?”他对自己说,“这不算是坐过站。”
  
  后来,这个人就放弃了坐过站的打算。他每天搭乘公车,去各种地方,从来都是刚刚好,在那一站,他就下车了。
  
  他就是这样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12

把奖赏变成惩罚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366次   一位名叫珍克拉克的美国女学生,从1966年1月4日至6月7日,连续打了154天喷嚏,除了睡熟之外,平均每4分钟便打一个。由于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她的头部与胸部剧痛,呼吸与饮食困难,经常抽筋、呕吐,全身乏力,其身心之痛楚与生活之不便,实非常人所能体会。
  
  珍克拉克的病患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同情。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的许多神经系统专科医生、内科专家、后天免疫专家、喉鼻科专家、催眠术专家等纷纷前来诊视,但都异常困惑,束手无策。他们在她身上使用各种药物和疗法,不少同情者甚至寄来“祖传秘方”,也均无济于事。
  
  6月7日这天,一位39岁,来自迈阿密的心理科专家古殊纳医生答应帮助珍克拉克。治疗开始,古殊纳医生在珍克拉克两个前臂上安装两个电极,然后用一个扩音器挂在她的颈项前面。当她打喷嚏时,扩音器便将喷嚏的音波传到一个敏感的电掣上,这个电掣跟着通过安在她双臂上的两个电极,发出一种温和而“非常不舒服”的电击作用。她打一个喷嚏,就立即受到一次“不舒服”的电击。再打喷嚏,再被电击。如此长达4个钟头。
  
  珍克拉克是在下午12时40分开始接受治疗的,起初她每隔40秒钟打一个喷嚏。在第一个30分钟,她打了22次喷嚏;第二个30分钟,只打了12次喷嚏;第三个30分钟,减少到3次;第四个30分钟,只打了1次;到下午3点钟时,她的喷嚏完全停止了。至此,这种出现在珍克拉克身上的反复无常的怪症被有效地制服了。珍克拉克高兴得热泪滚滚。
  
  古殊纳医生透露了他的治疗“秘笈”:“如果一个小孩触摸一个灼热的火炉时,他会遭到惩罚―――被烫得哇哇大哭,结果他以后就不敢去触摸火炉了。就珍克拉克的喷嚏来说,当然有某些因素诱发她开始这样打喷嚏。她已经养成一种令她无法免除的反常的行为习惯,因为她的喷嚏可以获得奖赏,即来自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同情、关注。可是,我使用的电击,却中断她获得奖赏而让她受到惩罚。”
  
  当一个人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窄的时候,不妨把原来的思维方式完全颠倒过来,或许你会发现,前面豁然开朗,整个世界都已为之逆转。原来,难题这么简单地就解决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22

工作的附加值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613次   从500强公司辞职后自己当老板的李先生感慨道:以前出差住的都是君悦、四季,现在好了,全部换成如家快捷。
  
  尽管如此,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依然能够感觉到他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毕竟他知道君悦洗手间的装修风格、哪个航空公司头等舱的红酒最好,或者和欧洲总部的高层们聊些什么样的中国话题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你很难判断出,他气宇轩昂的神采,究竟有多少是得益于500强公司给他的福利和待遇。
  
  我见过两个大学里同班的人,一个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一个是私人公司的副总经理。如果谈到收入,后者应该胜过前者,但有趣的是,因为享受惯了公司的福利待遇,部门经理如今自己休假都习惯性地选择五星级酒店,而副总经理则觉得五星级酒店和自己没有关系,并认定部门经理的行为完全是虚荣心作怪。
  
  副总经理谈生意是一把好手,但一遇到来自欧美的客户就习惯性地紧张,不仅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够好,也突然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素质。而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因为用惯了洋文,看熟了老外,完全不觉得老外比自己更有优势,因此即使在联合国大堂也是一脸的从容。
  
  出差究竟住五星还是如家,对睡眠和休息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却极大。前者很容易就觉得,这个城市的高档消费场所是为我这样的人而设立的,从而在心理上建立五星级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而后者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充其量也就是如家级别的了。
  
  但是,正如一位美食鉴赏家所讲的,懂不懂鉴赏美食是一回事,有没有吃过是另外一回事。言下之意即是,你可以不在乎五星级酒店的种种设施,你也大可以说如今的经济型酒店一点儿不比君悦差,但前提是,两个酒店你都得体验过才行——工作可以帮助你不用花费自己的钱就能得到这种体验。
  
  事实上,工作所带来的附加值绝对不限于五星级酒店的体验。
  
  因为工作,你有机会在年终聚会的时候喝到一个世纪前的藏酒,从不同肤色的同事那里领悟到各国的文化差异,并成功地让自己国际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34

人人心中都有宠儿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170次   按照托妮·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处女作是《最蓝的眼睛》,这部长篇小说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小说几经周折,终于在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该书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宠儿》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将其选入必读书目。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
  
  《宠儿》的基调是苦的。莫里森在序言里说,她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遭到绑架、被无情地扔进一个陌生环境的感觉。小说没有任何铺垫,一开始就把人“绑”进124号——那所1873年的房子,闹鬼的房子,充斥着婴儿怨毒的房子。124号是一座孤岛,把母亲塞丝和女儿丹芙囚禁其中。
  
  塞丝到底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杀死自己的女儿?随着保罗。D的到来,124号紧闭的大门被打开,塞丝心头的隐秘和疼痛浮出水面,也由此揭开了一个种族的灾难性记忆。
  
  奴役与自由,囚禁与出逃,这是自有奴隶制和种族歧视以来所有黑人的命运,也是黑人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是塞丝不同,或者说所有黑人妇女与黑人母亲都不同,身体的自由远远不能抵消不能做母亲的痛苦。具体到塞丝而言,她可以结婚,但是她不能拥有孩子,她生了四个,不属于自己,全是奴隶主的财产,所以她的自由之路沉重、艰难。她先把三个孩子送走,然后挺着大肚子只身逃亡,又在路上生下了第四个。当奴隶主追踪而至,塞丝亲手杀死了一个孩子,并试图杀死其他三个。这个真实故事的残忍和极端绑架了莫里森。先是塞丝的形象:铁的眼睛,铁的脊梁,一张平静得毋须抚慰的脸,一个暴露在外的躯体,全身布满伤口,几乎鲜血淋漓,在打击或爱抚中被生活淹没,而那些打击或爱抚似乎又被她简单的呼吸一一藐视。然后是124号的屋子,那里有一群人最具体的命运:他们鲜活的微妙的情感和欲望,他们的坚持和放纵,还有各自转换的背景。
  
  感谢莫里森。感谢她给宠儿一个还魂的机会,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爱,他人的爱……施爱的人与索爱的人,母亲和女儿,活着的和死去的,爱重新变成了一场战争,唯一的结果是枯萎与毁灭。莫里森说自己为了将奴隶制还原成一种个人体验,苦心经营着每个瞬间。此时,“宠儿”不再是塞丝的宠儿,也不仅是黑人民族的“宠儿”,它是每个人心中的“宠儿”——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刻在墓碑上的记号,是爱一个人的慌乱、疼痛和卑微的回忆,是荒谬与孤绝的境遇中所有人的命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46

名有多重要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161次   老实说,名这劳什子,还不能轻巧地一句,它不重要。这个问题,不是当今社会才有,古代先贤早有明训,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倘若不这么办,会有什么后果呢?他老人家接下来便道出了它的严重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早年读孔子这番教诲,没有切身体会,后来一件事情让我领教了一点儿威力。那本该是一件好事,我的好友老黄落实了他的行政级别,从正科级晋升到了副处级。那天晚上他请我喝酒。但我发觉,每当我举杯向他示贺时,他那表情总是有一点儿怪,喜不像喜,嗔不似嗔。喝到一定的火候,我再举杯时,他一把抓住我的手,问我,这个助理调研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员”字,就够惨了——俗话讲的秘书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员”字前头还要安上“助理”二字!你说,亲戚朋友问起来,我怎样向他们交待?那模样仿佛被人迎面砸了一个臭鸡蛋。也难怪,他的家乡,总以出了一个科长为荣,若听见他由“长”落到了“员”,会认为他是犯了错误遭了贬的。我见状说了一句俏皮话:总不能安你一个“助理调研长”吧?我以为这个荒唐的问题会使他清醒,谁知他把桌子一拍,吼道,为什么不可以?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不久,他印名片,在“助理调研员”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注明“副处级”,心情似乎好了一些,还笑着对我说,“明骗”总比“暗骗”好吧。他的话似乎没错。因而,后来看到某些人递过来的名片,“副编审”后面括号“副教授级”、“研究馆员”后面括号“教授级”,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了。如同多数人只知美元比价,若说到俄罗斯卢布,就一头雾水。
  
  不过,仍然有一些名片上的小字,让人觉得有些过。比如一位副处长,名片上括号内注明“本处无处长”;一位副主任,括号“主持工作”;一位杂志社主编,标明“特殊津贴专家”还嫌不够,再来一行“软席卧铺待遇”;至今我接到的最费眼力的名片是某地一位半老作家的,正面罗列了13个头衔,包括某大学的“客座讲师”,背面印有他的30部著作、三部编著,以及别人研究他的两部论著的书名,而且仅仅是“主要著作”。
  
  这似乎超出了“必也正名乎”的范畴。想想也不奇怪,名除了名分,还有名气、名誉、名声、名头、名望、名利等等,认真论起来,很有一点儿博大精深的味道。
  
  话又说回来,名片上的头衔也好,作者简介也好,只要情况属实,倒也无可厚非。怕就怕有人利用常人的纯真,弄出些“获总统亲笔签名回信赞誉”、“作品由罗浮宫收藏”之类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因为常人不太知道总统每年都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来信,包括小朋友的,由秘书起草回信、总统本人签名回复的;也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到罗浮宫只收藏1848年以前的西方艺术品。
  
  毕竟世上把名看得很淡的人也很不少。当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蒙代尔。1999年10月某日,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蒙代尔的消息传遍世界各地的时候,他正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给学生上课。还据说他曾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院士,但因为没有拆信,对此殊荣全然不知。检索蒙代尔网站,最耀眼的照片不是他获奖或者出席什么重要会议的场面,而是他与他两岁小儿子的快乐合影。
  
  不过蒙代尔还是比不上我的一位熟人,那天他在街上张贴“寻人启事”,他老爹因老年痴呆症走失好几天了。老爹的职务职称及荣誉头衔起码有十几个,但他一个也没列,只注明“左上额有一疤,上下门牙各缺一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3:56

为什么别人的工作总是很轻松?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212次   人们往往容易低估别人工作的难度,以为对方的工作是极易完成的。这往往会体现在一个有多种分工的公司里,员工们在暗地里互相埋怨。比如搞技术的人可能会埋怨搞销售的人没有把自己创造的产品卖得更好,搞销售的人会埋怨搞技术的人没有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勤奋,而对方总是轻松度日,并不工作,并且认为自己工作没有绩效是由于其他人的不努力。
  
  美国一位足球队教练曾经这样描述一些喜欢骂人的球迷:“那些观众坐在看台上,眼睁睁看着球场里的运动员无法把球传给几米外的队友,他会抱怨这些运动员,因为他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困难。然而,在球赛结束后,他却在停车场找不到自己的车了。”
  
  是因为人们的心胸狭窄而导致他们总以为别人的工作比较轻松吗?并非完全如此。英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这个现象是人们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确实有神经学上的科学根据。英国伦敦大学神经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寻找了一名志愿者来做一个实验。这个志愿者被要求挑拣重量介于50~850克的黑色小盒子,同时把这个过程录下来。然后再请12名志愿者一边看录像,一边也来挑拣盒子。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志愿者拿起盒子时,他们都判断录像中志愿者所举起来的同样重量的盒子要比自己所举的轻,平均感觉轻了61克。
  
  研究人员通过仪器对被测试者的大脑分析后发现,是大脑的运作方式让人们得出了“别人比自己轻松”的判断。当人们观察别人做某件事情时,观察者的运动神经系统会仿真对方的行为,这种仿真作用可帮助观察者理解对方的动作、用意与目标。然而,这种仿真会出现偏差,毕竟观察者是在想象,需要有什么结果,一想就获得了,所以觉得该项工作做起来并不难。但是,如果让观察者自己去做同样的事,他的动作就会干扰自己大脑观察该动作的处理能力,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自己很用功、很勤奋。
  
  最直观的例子是:假设你是一名工人,整天在工厂生产线上忙碌地装配产品,那么可以保证,你肯定看不顺眼身旁那些在仪器旁晃来晃去的技术人员,因为你总觉得自己在拼命工作,他们却在混日子。
  
  研究人员指出,这个研究可以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让人们尽量消除自己的大脑对别人工作产生的误解,免得引起同事间不必要的矛盾。而公司管理者应当定期让不同工作性质的职员相互交流,以消除职员间的误解,促进职员团结互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4:37

凹幽默与凸幽默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357次   赵本山、潘长江们的小品看多了,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小品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不是正常人,无论他们说话的方式,还是他们的思维都犯着极端低级的错误,不管是好人坏人,都清一色的“十三点”加“二百五”,他们20年不变地通过装疯卖傻式的自我糟践来博人一笑,已经成为了小品舞台上的一种定势。观众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这种幽默,真来个思维正常一些的反而不那么习惯了。这样的小品红遍大江南北,你会怀疑这个国家有幽默感的人是不是脑子都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这类搞笑小品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凹幽默”?由长得很凹的演员用凹演技表达出来的一种凹下去的幽默。
  
  想到了两部永远都能带给我开心的苏联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那种幽默中透着极其强大的人格魅力。
  
  凹幽默其实国外也有,比如那个憨豆先生,还有多年前曾经流行过的“不文山鬼马”,这类幽默的本质仍然离不开装丑的外表、笨拙的动作、低级的错误……不同的只是中国的憨豆先生们会在搞笑中加进一点温情,让你来个莫名其妙的哭笑结合。
  
  有幽默感的人都像是智障人士,叫人弄不清楚是因为先有了幽默才使他们变得弱智,还是先表现得弱智然后才显得幽默?生活中对智障者的嘲笑显得不那么厚道,但我们却能够心安理得地嘲笑着舞台上的赵本山和潘长江。他们本该更多地获得同情才是。莫非是大家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高明?
  
  近年央视的一些模仿秀节目,挑战赵本山和潘长江的还真不少,看着那些一个比一个丑一个比一个拙劣的模仿者,我根本就笑不出来。
  
  幸好还有冯小刚在为我们提供着另一种幽默,他塑造的系列银幕形象为中国男人的幽默挽回了一点面子,让人觉得聪明人也是可以放松我们的神经的。
  
  凸幽默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葛优和他标志性的秃头,尽管秃头在葛优的表演中很少成为道具(凹幽默一定会在上面大做文章)。葛优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能发笑的傻老爷们儿,也从不犯生活中的低级错误,他的幽默基本上来自于他与环境形成的对立。他是那种永远麻烦缠身,需要不断地在“突围游戏”中求得生存的小人物代表。他很能贫嘴也有很多计谋,自己很少出丑却能使他的对立面陷入尴尬与窘迫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遇到一个领导,凹幽默会让自己出丑,但凸幽默却会让领导出丑。就像《办公室的故事》里面的那个诺沃谢里,他总是在与女上司的冲突中闪现出自己智慧的光辉,非常“做得起人”。统计局的女局长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他们的性格就在对立中不断地碰撞,幽默就这样撞了出来。
  
  无论多么落魄,也绝不失去做人的尊严,这是凸幽默的底线。这种凸造型的幽默是智者特有的,这种人格上的高贵也可能是凹幽默永远也理解不了无法达到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5:01

竞争,还是战争?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189次   过去的中国,没有竞争的哲学。主流哲学是给失败者定做的,大概算得上全世界最完备的弱者哲学,它的核心大概是说:你不要抢,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总不是你的,有了也不见得好,没有也不见得不好。
  
  很多人相信了这个哲学,把许多事都高高兴兴地让给那些虽然宣讲却并不相信它的人。
  
  现在不一样了,竞争哲学,至少在城市里成了主流。不知是矫枉一定要过正,还是怎么着,有时表现得有点儿吓人。
  
  有一次,在一个关于烹饪的电视节目里,有两位比赛者,胖胖的,本来都很可亲,但却在主持人的安排下,面对面站着,先拿眼睛彼此瞪视,就像在案板上发现了一块令人不满意的牛肉。然后,甲先说:“你算是完了,我今天要把你炒得半生不熟。”乙自然不甘示弱:“我相信我一定能把你切成‘丁’,再打成‘泥’,再……”
  
  极其凶恶的竞争。
  
  当然,这都是节目组的安排,为了生动。我相信两位厨师平时都不是这样的人,但我也相信以后的很多厨师,以及别的许多人,会模仿这种风度。电视台把节目如此安排,说明现在的多数观众已经能够接受这种形态,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了。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我是最好的。”
  
  在一个节目中,有一个小伙子挑战大力士掰手腕,谁都看得出来,他一点儿希望也没有,对面那个人的胳膊比他的脖子还要粗一些。但他却宣称自己会赢,因为他“是最好的”,他的母亲也宣称相信他会赢,因为他“是最好的”。
  
  在另一个职位竞争的节目里,四个参赛者都宣称自己是最好的。从我所理解的常识来看,这里面至少有三个人,不是心里糊涂就是在撒谎。也许是四个。但人们告诉我,这里面不涉及诚实,这是上阵前的呐喊,是精神食粮,是自信。
  
  自信是与“竞争”这个词一样被广为重视的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必须自信。比如说,中国男子足球队和巴西队踢球,采访每一个球员,都会说有自信。
  
  他们自信什么呢?自信能赢巴西队?还是自信有机会能在人家的屁股上留个鞋印,就算到此一游、不虚此行了?
  
  有一回在电视上,一个不怎么会打乒乓球的人,有机会和国手打几拍。开始前,主持人问他:有信心吗?他想了想说:有。主持人得到了想要的回答,显得很满意。
  
  早在十多年前的时候,我有幸参观过一个传销小组的讲演会,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自信心的训练:不停地重复口号,大声念诵,当会议结束人们走出房间时,都变了模样,眼睛炯炯有神。
  
  当时我想,我千万不要挡这些人的路,他们会把我吃掉。
  
  以前人们太谦逊了,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有必要把全部的谦逊,以及全部的自知之明,全部的对得体的留意,全部的对别人的尊重,都扔出去,一丁点儿也不能剩。如果剩一点儿,就不是好的竞争者。
  
  有个保险公司训练员工,让他们回家后把镜子全都抛掉,最好家中没有一块反光的东西,因为要做无情的竞争者,你用不着看见自己的真实模样,只要想象就行了。
  
  除了“竞争”、“自信”这两个词之外,最常听到的还有一个词,即“挑战自我”。
  
  “挑战自我”,并不是指要做什么危险的勾当,徒手攀岩或从大楼上往下跳之类,而就是日常生活中,随时要挑战自我。具体指哪些事,无一定之规,因为实际上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精神状态,就是那种人力咨询师或公司老板希望你达到的状态,先对自己无情,然后才能对客户或同事之类的人无情。
  
  当然,武装到脊髓的竞争者,对付性格软弱的人,肯定是无往而不利的。但如果遇到的都是同类呢?
  
  这是竞争吗?
  
  这是战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5:16

绝世斗狗时间:2013-03-23 作者:小小Z 点击:217次   AB两国一直在战争,最终他们都认识到,如果再无休无止地打下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终于,他们坐在了谈判桌前,决定以一场斗狗大战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所有恩怨。他们共同聘请一个中立国的裁判。
  
  AB两国的谈判代表一致同意,决斗定于五年之后。
  
  A国很快找到了世界上最彪悍的德国产的罗特韦尔犬,精心喂养它们,并使它们在发情期与凶悍的西伯利亚野狼成功进行了交配。之后,又在所有狗崽中精挑细选,选出一只最健康、最强壮的狗崽。通过服用大量的类固醇以及顶尖驯兽师的长期训练,狗崽逐渐变得凶悍无比。
  
  举世瞩目的决斗日终于到来了。B国人带来了他们的斗狗:它个子矮小,身体很长,足有九英尺,黑褐色的短毛,耳朵下垂,无精打采地匍匐在地上。这是一条典型的用来追猎猪獾的德国产的达克斯猎狗。
  
  所有的人都对B国人充满了同情,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样一条猎獾狗能够抵挡住A国猛狗的一击。
  
  双方打开了各自的狗笼,放出了各自的斗士。
  
  A国的猛狗一跃从笼中跳出来,迅猛地向B国的猎狗扑去。B国的猎狗慢慢吞吞爬出狗笼,A国猛狗正好扑到面前,它张开嘴巴,一下将对手吞进嘴里,片刻之间,除了一些狗毛和一条尾巴,A国猛狗已全部进到了B国猎狗的腹中。
  
  裁判目瞪口呆,摇着头说道:“太难以置信了!要知道,A国用他们最好的科学家、最优秀的驯兽师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才训练出这条凶猛无比的狗⋯⋯”
  
  B国人微笑着说:“可是,你知道吗?我们B国最顶尖的整形外科医生们也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使得这只鳄鱼看起来和达克斯猎狗一模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30 14:45:28

水 绿色 和平时间:2013-03-22 作者:小小Z 点击:129次   女人的形神,让人想到水,想到绿色,想到和平。
  
  水、绿色、和平,是生命之根本,是地球独一无二的美丽与辉煌之根本。
  
  但今天,在我们脚下,在我们眼前和四周,水、绿色、和平正日益变得珍稀。而仇恨、战争却一刻未停,狂妄自大的男性文化借助科学的成功正越发地狂妄着。
  
  科学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东西:舒适、方便、富足、长寿……但同时也给了我们至少两件坏东西:不可遏制的享乐欲,和为此不可阻挡地掠夺自然。
  
  我不是圣徒,我很可能倒是个享乐主义者,人何必苦着自己呢?但是,我在享乐中常常也想:人类的享乐可该有个止境么?如果没有,这地球难免有一天被人类掠夺干净的,剩一片沙漠埋无数白骨。
  
  有人把人口增长的失控比喻为地球的癌症,这比喻形神俱似,非常恰当。癌症,就是一个本来和谐的生理结构中,忽然有一种细胞不可控制地猛增,最后杀死了别人,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我常以为,癌症,是上帝给全人类——并不是仅仅给比如吸烟者——的一种警告。
  
  癌症未了,又来了艾滋病。如果癌症是上帝对人口增长失控的一种警告,艾滋病就很像是对享乐主义的一种警告了。(顺便说一句,我以为“艾滋”二字肯定用错了,那病绝非因爱滋生,而恰是因无爱的享乐所致,滥交和吸毒难道是爱吗?)把无止境的享乐比喻为地球的艾滋病,也是形神俱似,十分地恰当。
  
  艾滋病是在贪婪的享乐中破坏了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使人失去了抗病和自身修复能力而致死。
  
  同样,因为人类无节制的享乐,地球上的水正在被污染,森林和草原正在急剧减少,生态平衡(自然界的和平)正在人类疯狂的开发(旷日持久的一场对自然的战争)中无可挽回地毁坏着,致使地球生了病,而且因其抗病和自身修复能力的丧失而越病越重了。
  
  我这样想:水、绿色、生态平衡,也许正是地球的自身免疫系统吧。
  
  我们应该听清上帝的警告。
  
  就像一个在战场上胜利的或失败的男人那样,想一想,我们都干了什么。就像一个从市场上回家去的男人那样,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带回来钱财就够了?
  
  我们听清了上帝的警告——很可能女人会告诉我们:我们不光需要物质财富,我们还需要爱情,需要美的梦想和家园,需要清澈的水,需要茁壮的绿色,需要和平,需要人与人的和平,需要人与万物的和平……因而我们不光需要科学,我们还需要艺术,我们需要站在男性的雄心遭受挫折的地方回首来路和眺望归途。
  
  这是女人传达给我们的上帝的启示。因为女人的心绪、情怀和魂牵梦萦的眺望,本身就是艺术之所在。
页: 2681 2682 2683 2684 2685 2686 2687 2688 2689 2690 [2691] 2692 2693 2694 2695 2696 2697 2698 2699 270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