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6:51

心态决定未来时间:2013-04-10 作者:小小Z 点击:222次   找工作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大学花了不菲的学费,父母多年辛苦盼着你自立,而毕业后面对找工作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一二年级是准备阶段,把自己从高中的紧张还原成轻松状态,广泛学习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真正的就业准备从大三开始,要做几件事情:第一,搞清楚毕业后找工作的主要方向;第二,增加通用技能,比如英语水平、电脑操作;第三,积累实践经验。比如你到新东方来,即使管理一个月教室也是工作经验,至少你知道了工作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干得好,我会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对将来找工作一定有好处。
  
  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诚信系统的维持靠人与人之间熟悉之后的互相信赖,企业老板之间的互相推荐将变成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有了推荐信,未来的工作大门自然向你敞开。大学三四年级寒暑假,一定
  
  要实习,准备好与人打交道的心态。
  
  放低自己,会走得更高
  
  我把工作分成三个步骤,就业、职业和事业。
  
  什么叫就业?找一份工作,赚自己的钱,经济上独立,这就叫就业。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让你完成学业,或许是父母的应尽之责,但22岁以后,不管你是读研,还是工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卑鄙的。
  
  我常问应聘的大学生想干什么工作,答案一般是充满远大理想的,对工资的期望值也太高,而企业很难接受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来做这样的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拿到上万块工资的,也有拿到两千块钱的,后者未必以后不如前者,因为后续的爆发力和工作态度都会决定未来的工资。
  
  有时候我会故意考验大学生,说你想干的这个工作暂时没有位置,但也有一些位置可以干,比如说厕所没人打扫,你愿不愿意暂时先打扫?一般的学生都不会接受,但是若他真接受了,这个人将来可能能成大事。一个能够放低自己的人,通常将来会走得更高。心态决定结果。
  
  所谓职业和就业的区别是,就业可以是能使自己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它不一定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关,而职业是你选择干一辈子的行业。
  
  从职业可以慢慢进入事业境界,事业是职业的对外扩展和延伸。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
  
  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直接做事业即创业的成功比例相当低,估计有5%的创业能够活下来,能真正做成大器的不到1%。
  
  分享带来资源
  
  分享的心态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中国的独生子女大多缺乏跟别人感情上和物质上平等交往的能力。平等交往和分享心态可以带来一辈子的好处。如果你有六个苹果,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全部吃完后再回宿舍,表面上你全部得到了,但实际上你失去了交换无穷无尽资源的可能性;如果你把另外五个苹果分给宿舍同学,就得到了五个同学的认可和好感,最后你换回的无形资源,比你五个苹果的有形价值要大出不知多少倍。
  
  再进一步推断,其实你一个水果都没丢。别人吃到你的苹果,当他有六个橘子一定会给你一个。这就是整体上的社会交往原则,在大学跟同学分享,到了单位跟同事分享,创造事业跟合作伙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老板看重的素质
  
  一个人的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来说,在我心目中有五种:第一是诚恳和诚信,你这个人看上去可靠,行动上也是可靠的;第二是踏实,你一浮躁,重任就不会交给你;第三是沟通能力,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是一来就把办公室弄得乌烟瘴气,原因是他缺乏沟通能力还瞧不起人;第四是创新能力,能提出新思想,让我感觉到你的价值,那么你的位置就会上升;最后一个是无私,每个人都有私心,关键是要把私心限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果把这几点放在头脑中,不仅就业会成功,事业也会勇往直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7:13

梦想比回忆多时间:2013-04-10 作者:小小Z 点击:265次   在《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员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这就是对于评价一个社会有许多不同的数字和指标,但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却是要“看看你的社会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他认为,一个社会需要那种正面的,肯定生命的梦想。人不应该一味沉溺在过去的光荣之中,而应该努力“想象更好的未来,并加以实现”。他劝告人们:“当战略上乐观,梦想比回忆多的一代,每天早晨醒来时不仅想象世界会更好,也每天努力实现那份想象力。”
  
  一个“梦想比回忆多”的社会,不会害怕和躲避问题,而是超越抱怨和牢骚去寻找解决的方案;一个“梦想比回忆多”的社会,不会畏惧变化和发展,而是超越敌意和恐惧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7:33

“熬”住人生时间:2013-04-10 作者:小小Z 点击:151次   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但竞技毕竟只是一时,而人生的竞赛其实非常漫长,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其实算不了什么事,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直到人已经死去,竞技还可能不会完。
  
  有一本书里,写到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曾经说,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熬住就是胜利。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只要“熬”住,最后越南还是赢了。
  
  人生在大历史中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但对于我们的个体生命来说还是漫长极了,片刻的辉煌太诱人,眼前的好处也太实在,熬得住太难。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人生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过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的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赢下来,也是“熬”出来的胜利。在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了。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郭那时候是绝对的第一主力,当时蔡振华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就黯然退役了。那个时候,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但郭此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后来就销声匿迹了。而蔡振华则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中国队的总教练。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过去的世界冠军郭跃华呢?“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否“熬”得住。
  
  其实,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终究难以让人记住。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另外有一位姓尚的作者,我曾经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可惜也没有坚持下来,现在都被人遗忘了。其实,作品的数量也是要紧的。像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他们写一本书失败了,被批评了,就去写另外一本,别人说这本不好,他还拿得出另外一本。而不是为一本书喋喋不休、纠缠不清。其实这种心态非常健康和顽强,最终你会发现他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有一句说得和这差不多的话:“挺住就是一切。”“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其实这一句也可以翻译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8:11

藤与树时间:2013-04-10 作者:小小Z 点击:131次   1
  
  树在不远处挺拔着,葱茏着。
  
  藤匍匐在地上,叶尖尖却始终仰望着树。
  
  人说,这叫觊觎。藤说,这是爱情,难道没有看见我所有的叶片都朝着树的方向吗?客观地说,世界之大,已经难得有我这样全心全意的爱情朝圣者了。
  
  2
  
  藤离树越发近了。
  
  藤的最前端,因为激情的仰望而长成了钩状。
  
  藤冲着树,亮出了无数爱情的钩子。
  
  3
  
  终于钩住了。
  
  之后是激情的拥抱,热烈的缠绵。
  
  攀缘。攀缘。攀缘。藤的爱情,迅速在树的身上蔓延。藤借助树的扶持,把自己的每一片叶子都亮给了阳光雨露。
  
  树在藤的爱情里喘息起来。
  
  4
  
  藤踩着树的爱情节节攀升。
  
  藤的叶片终于覆盖了整棵树。
  
  树在藤的爱情里窒息了。
  
  藤说,我不是故意要伤害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这时候的藤,不再提她对树的爱情。在她看来,爱情不是对弱者的怜悯,而只应该是对强者的奖赏。
  
  5
  
  树死了,死在藤的爱情或者阴谋里。
  
  藤葱茏地活着,活在她自己的爱情或者阴谋里。
  
  树用他的死,给爱情做了碑。而藤用她的活,为阴谋指着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8:23

尊严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381次   你见过活着的珊瑚吗?它生活在幽深无比的海底,在海水的怀抱里。也只有在海水的怀抱里,它是柔软的,是柔若无骨的那种柔软,所有小小的触角都在水中轻轻地一张一合,似乎每一阵流水的波动都在柔柔地拨动着它们的心弦。在寂寞宁静的海底,珊瑚就像是一个沐浴在爱情之中的女子,每一丝每一缕都是生命,每一分每一寸都是光彩。可是,如果采珊瑚的人出现了,如果那双习惯攫取生命的手将珊瑚带走,毫不怜惜地把它们带出水面,那么这时珊瑚就会变得无比的坚硬。在远离大海的灿烂阳光下,珊瑚只是一具惨白僵硬的骨骼。
  
  有一种水獭,它有着令世人惊叹的美丽的皮毛。在阳光下,那是深紫色的,像缎子一样,闪烁着华美、神秘而又高贵的光泽。如果你在林间看到它,如果你看到它静静地栖息在水边的岩石上,你也会惊诧,造物主原来是如此的神奇,他竟然造出了这样完美的有生命的宝石。可是水獭的美丽却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总有一些人,想把它的皮毛剥下来,制成帽子,戴在某位绅士的头上;制成大衣,裹住某位淑女丰美的身躯。于是,有人带着猎枪闯进了水獭的家园,在阳光下,他眯起眼睛,扣动了扳机。枪响过后,水獭死了。让人奇怪的是,水獭的美丽也消失了。躺在岩石上的只是一只普通的水獭,它的皮毛干涩粗糙,毫无光泽。
  
  谁都知道麝香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香料。而实际上,麝香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想要获得麝香,就必须捕杀雄麝。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矫健,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流的猎手,根本无法捕捉到它的踪迹。而即使找到了雄麝,取得麝香也是极困难的事。有经验的老猎手说:“靠近雄麝时,千万要屏息凝神,不能让雄麝感觉到你的存在,否则,它会转过头来,在你射杀它之前,咬破自己的香囊。”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生物比人类还要有尊严。当生命遭到无情的践踏时,它们会用改变、放弃,甚至死亡捍卫自己的尊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8:37

脚印与目标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411次   音乐家瓦格纳,被人誉为“最像贝多芬的音乐家”,一时名声大噪。一个叫波恩的人很不服气,便领着一群人,气势汹汹地找到了瓦格纳,并质问他:“你凭什么说自己最像贝多芬?”
  
  其时,瓦格纳正好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演奏完毕,并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面对质问,瓦格纳不慌不忙地说:“我没有说过自己最像贝多芬的话,那些话都是观众说的,我只不过是在认真地跟贝多芬学习而已。”
  
  波恩不依不饶地问:“什么?你跟贝多芬学习?请问,你见过贝多芬吗?”
  
  瓦格纳摇了摇头,说:“没有。”
  
  波恩立即大笑了起来,说:“你连贝多芬的面都没见过,又怎么跟他学习呢?单从这点上,就证明你在撒谎。至于‘最像贝多芬的音乐家’这个称号,就是你迷惑观众的最大的谎言!”
  
  波恩的话音刚落,那些跟在波恩身后的人便爆发出了巨大的哄笑声。
  
  随后,波恩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才是最像贝多芬的音乐家!”此言一出,所有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了波恩的身上。波恩得意地接着说:“因为,我不但见过贝多芬,还有他的亲笔签名。我还知道,贝多芬一生都去过哪些地方,凡是贝多芬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贝多芬在那里停留了多久,我也在那里停留多久。”
  
  很多观众被波恩的话震住了。其中不少人开始小声议论,表示这个最像“贝多芬的音乐家”的荣誉应该给波恩才对。最后,一位观众站起来说:“现在,我们请波恩先生给大家演奏一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好吗?”
  
  波恩一听这话,马上脸色大变,因为他根本就不懂音乐。这时,观众们也终于清醒了过来。
  
  瓦格纳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说:“波恩先生,你追寻的是贝多芬的脚印,而我追寻的却是他的目标。追寻目标比追寻脚印更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8:53

舆论害死张自忠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209次   舆论害死张自忠
  
  一个伟大的抗日将领,竟然曾被舆论攻击为“汉奸”,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惜战死沙场。
  
  张自忠上将是二战中牺牲的我国军衔最高的军人,在今人看来,他是决死抗战的肝胆忠烈,是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样一位伟人,竟曾被公众舆论痛骂为“华北特号汉奸”,并最终无奈地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忍辱负重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为防止蒋介石突然收复被侵占的东北四省,强迫国民政府在华北建立所谓的“非军事缓冲区”,只在华北保留了一支中国军队,就是宋哲元将军驻守京津的29军,而其辖下的38师师长就是张自忠。
  
  当时,蒋介石给29军的训令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长期周旋。但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这支军队一直视日军为死敌。宋哲元在士兵每天吃的馒头上印下“勿忘国耻”四个字,该军37师师长冯治安面对日军的频繁挑衅,严令部下“要以牙还牙”。日军每次演习,他第二天都针锋相对地命令部队也在原地军事演习。
  
  在29军高级将领中,唯有张自忠这位沉默寡言、儒雅周详、身高1米80的将军,能够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势中协调周旋。他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艰难地维系着苦涩的和平——既不能得罪日本人,也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的军人而言,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在公众舆论看来,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的公众看到整个29军都同日本人剑拔弩张,横眉冷对,唯独这个张自忠频繁地与日本人来往,甚至应邀去日本访问,还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和敬重。于是舆论沸沸扬扬,说他同日本人签订了“密约”,日本人送了他巨款豪宅甚至还有一个美人。
  
  但这些都还只是传言,张自忠被彻底误解并被污蔑为“汉奸”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当时为了保全实力,被围攻的29军只得撤退南下,宋哲元留张自忠全权处理沦陷区事务,意在让他与敌周旋,拖延时间。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自忠落泪了,他对副军长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果然,张自忠滞留北平,举国舆论哗然,张自忠这回彻底成了众矢之的,各种骂名似污水泼来。
  
  当时盛传张自忠“逼宫”赶走宋哲元,在沦陷区北平与日本人合作。稍后的几天里,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以十分醒目的大字标题痛斥张自忠的“卖国变节”行为。1937年后半年的报纸提到他时一律称为“张逆自忠”,那时的中国文人,凡喜欢发表言论的,大概没有谁没骂过他。
  
  在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始终默默地同日本人周旋,为29军的有序撤离争取了时间,也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一切安定下来,日军要求他通电反蒋时,他断然拒绝并称病躲进德国医院,之后趁机逃出,逃往天津,辗转至济南,打算转道南京。
  
  然而,当他好不容易逃到济南时,却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拘押,然后押解去南京“候审”。张自忠被押上火车时,京沪各大报纸皆发电讯称“张逆自忠今日解京讯办”。火车一进徐州站就被打着白旗的学生包围,他们冲上车,咆哮着要抓“汉奸张自忠”,痛骂他“卖国变节”。
  
  ◎中华虎贲
  
  蒋介石是理解张自忠的苦衷的,因此只是劝他放宽心,好好休养。后来在1938年,蒋介石又让他升任59军军长(原38师扩编)。对此,张自忠满怀感激,因为蒋介石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证明自己不是汉奸!
  
  到达59军驻地的当天,张自忠就挥泪对同样担负骂名的老部下说:“今日回到军中,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就是这个被全民族误解的儒将,带领着他英雄的军队,在1938年3月的徐州会战中,痛歼板垣师团的2个联队,并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衔尾急追,取得“临沂大捷”,歼敌5000余人,让板垣征四郎多次羞得想要自杀;之后的武汉会战,他又以一敌十,击毙日军3名联队长,歼敌13000余人,赢得“鄂北大捷”;接下来又率部猛冲猛打,在明显劣势下,夜间潜行30多里奇袭日军指挥部,取得了“襄东大捷”。
  
  张自忠虽然胜利了,但他却没有死。老百姓和记者最多只是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而这些胜仗不过是弥补他过去做“汉奸”的罪过。面对挥之不去的“汉奸”问题,沉默是张自忠唯一的选择——因为他明白,打再多的胜仗也于事无补,要证明自己从未做过汉奸,就必须用壮烈的死来证明!
  
  终于,1940年,日军集中30万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已经抱定赴死决心的张自忠意识到,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到了。
  
  ◎以死洗冤
  
  1940年5月的襄樊之战中,身为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先是在襄河东岸打了一场胜仗,然后主动后撤回西岸。此时他手里只剩下3个团的兵力,其他部队大都分散在各地驻守隘口,无法抽调。按常理讲,此时应该机动地等待战机。然而,这时张自忠却执意要再渡襄河,去打敌人的重兵。
  
  让部下大为不解的是,张自忠作为中将总司令,不管怎么个打法,他本人都没必要亲率小股部队外出冒险。但他不顾部下再三劝说,非要坚持让冯治安副总司令留守,自己率区区两个团渡河作战。
  
  5月1日渡河前,平素同下级军官一样只穿土布军装的张自忠,一反常态地换上了黄呢军装——原来,他已经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准备。那天,他对手下的军官说:“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4日,渡河后的张自忠部将日本第13师团拦腰截断,面对两翼多出自己一半的日军,他率部屡次冲锋,毫不畏惧。被打蒙的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的倔强感到惊诧,在得知是张自忠亲自带队后,日军于15日集结1万多兵力南北夹击,将其合围。
  
  15日下午3时,张自忠部弹尽粮绝,他本人腰部中弹,右肩右腿被炸伤,只能卧在地上指挥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张将军连中3弹,却猛然站起想要肉搏,最终被身后的日军射杀,另一名日军用枪托击碎了他的头颅,并将刺刀插进了他的腹部。那一刻,张自忠知道,自己再也不是“汉奸”了。
  
  当张自忠的遗体在漾漾细雨中经过宜昌时,10万民众自发前来送殡。然而,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当初没骂过张自忠呢?此后,各大媒体便开始专心致志地描绘张将军从小就是民族英雄,大众也完全忘记了张将军曾是他们唾弃的“华北特号汉奸”。
  
  张自忠用自己的壮烈殉国告诉国人:为了民族,我张自忠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视死如归。对于张自忠将军,与其说害死他的是日本人,倒不如说是盲目的公众舆论。这暴露的不只是某些记者、媒体的无知和偏见,更是整个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9:08

做好事为什么这么难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394次   最近几年一直有做好事却遭遇尴尬的报道。
  
  比如2006年南京著名的“彭宇案”:一男子因搀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并遭索赔,法院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了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选择自行离去。”也就是说,在法官的思维中,见到一个老人倒地选择不管不顾、“自行离去”才是符合“常理”的,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反而是不合“常理”的。判决书还说:如果彭宇是“见义勇为做好事”,那么,“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好心相扶”。这个荒诞的逻辑等于说:如果你抓不住罪犯,你就最好不要助人为乐。2009年,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学生万鑫在路边扶起一名摔倒的老人,也被老人及其子女说成是肇事者并告到法院,要求赔偿。因为证据不足,法院一审驳回老人的诉讼请求,老人及其子女上诉到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当天,老人却主动撤诉。
  
  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是,对好人好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敬佩、赞美,而是怀疑、嘲讽:可能吗?什么动机?想作秀还是太傻?等等。
  
  这些事件和现象所反映的道德伦理问题是非常尖锐的:好人好事存在的土壤已经出现了问题,在社会道德滑坡而法律又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做好事会招致一系列麻烦,首先就是被怀疑。在彭宇案中,判决书中的“从常理分析”这个句子表明,这种怀疑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而在万鑫案中,如果不是多名证人证实万鑫是无辜的,他很可能蒙冤至今。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事件对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在彭宇案中,彭宇与此案唯一的证人悲哀地感叹:以后谁还会做好事?在万鑫案中,万鑫虽然最后赢了,但并未从阴影中走出来,他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情绪低落,成绩一落千丈。做好事却成了被告,这不仅是对万鑫的一种伤害,还影响到了社会风气。今后,谁还敢做好事?“雅虎视点”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是你,你会帮助摔倒的老人吗?”这个问题时,选择回答“会,总不能见死不救吧”的人数只占12%,而选择“不会,怕被冤枉”的占到了55%。而在回答“你觉得该怎样使社会‘热心’起来?”这个问题时,高达38%的人选择了“没办法”。可见,人们似乎已经对改善社会道德状况越来越失去希望,变得越来越消极。
  
  何以如此?出路何在?首先是健全法制。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选择冤枉帮助乃至挽救自己的人,不仅因为其良知泯灭,更缘于荒唐的法庭判决使其栽赃行为有很高的成功率。如果每次栽赃都不成功,相信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选择栽赃。其次是对栽赃者缺乏惩罚措施。在上述几起栽赃案件中,均未报道对栽赃者的惩罚措施。对这类栽赃者,应该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不仅使其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谴责,而且还要使其受到法律制裁。
  
  让诚信回到人间,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社会修复工作。上述案例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其实是普遍存在于大众心态中的对好人好事的普遍怀疑和对坏人坏事的坚信不疑。这表明人们因为见到太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事例,渐渐丧失对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他们或者选择参与作恶,或者选择在邪恶力量的肆虐面前保持缄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态,才真正是一个社会最严重、最可悲的现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9:22

微笑的橙子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381次   当大水忽然涌来时,他知道煤矿透水了。
  
  他被水流冲着,急速下滑,不知道要滑到哪里去。他的脑海里浮出的景象,也如同这水流一样,飞速地旋转着。老家的房子,慈祥的父母,儿时的伙伴,还有那个可爱的姑娘……如快放的电影镜头,在脑海里闪过。他想,他可能不行了。
  
  忽然,他被矿壁上的什么东西挂住了,他一喜,觉得有了希望,挣扎着让自己稍微固定了下来。然后,他看见了像他一样被挂着的工友。
  
  水无情地从每个人身上流过,被浸泡的肌肤凉飕飕的。他招呼相近的工友们,用腰带、衣物等将自己在矿壁上挂牢,然后慢慢靠近,拥抱着相互取暖。他知道,呼喊只会白白消耗体力,于是,他说,我们要安静,耐心等待,会有人来的。没有任何异议,每个人都异常安静地听取了他的意见。他把每个人的矿灯都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灯,好让救援人员在到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他们。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呼吸着矿道里稀薄的空气,每一分钟都像在炼狱,考验着每一个人。渐渐地,有人要支撑不住了,他说,咱们学学长征精神吧,吃树皮,吃草根吧,说不定咱们也能炼成钢筋铁骨呢!于是,他和工友们开始吃松树皮,吃纸,吃煤块,喝用挖矿时戴的头盔沉淀的井内的积水,甚至喝尿……他们在水里浸泡了三天三夜后,终于爬上了两辆漂来的矿车,漂到了高处。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有人开始动摇,开始灰心,开始丧气。这时候,他说,咱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啊,一定能出去的,放心好了。别说话,别乱动,保持体力,说不定待会儿就有人带咱出井了!听的人都安静了下来,黑暗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美好的东西在慢慢漫延开来。
  
  可是,他不确定,救援的人什么时候能到。他只是觉得这样说,会让人振奋。
  
  冷、饿,一次比一次更凶猛地袭来,相拥着的人中有人开始精神萎靡。
  
  于是,他开始给他们讲故事,讲他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刚和邻村的杏儿订了婚,等他挣了钱,就回家结婚。他说,他今年也和杏儿浪漫了一回,过了一回情人节。那天是大年初一,他去拜年,杏儿送了他一个橙子,用漂亮的纸包着,她在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笑脸,说他俩一定能成,一定能幸福。然后,她还亲了他一下呢。说到这里,他憨憨地笑了。
  
  他伸出手,在每个人的手心各画了一个橙子,橙子中间画了眼睛、嘴巴,嘴角是上翘的,微笑着的。他说,咱们也一定会成功的。
  
  也许他并不知道,当救援队发现他们的矿灯灯光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井下度过了八天八夜。
  
  他们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智慧,还有整个救援队的不抛弃不放弃,让他们成为第一批获救的人员。
  
  当他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他们都笑了,为生命的重生。而他们手心里那个可人的微笑橙子,成了他们圣洁的福,绵长绵长的。
  
  几天后,当他们摘下眼罩,第一眼看到的,居然是每个人床头挂着的金黄金黄的橙子,上面画着可爱的脸,灿然地笑着。那是他的杏儿,知道了他的事情,从几百公里之外匆匆赶来,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在等待的日子里,她将一个个橙子画好,拜托护士们挂在他们床头,为他们祈福,然后,和他们一起迎接新的太阳。
  
  这个世界变化多端,但总有希望,总有奇迹,而生命的奇迹在于,即使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微笑着走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29:34

一句话的力量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487次   故事得从20世纪三年困难时期说起。
  
  男人是本分的农民,每日除田间劳作,便只有一样嗜好:抽水烟。在清晨或黄昏,你总会看到他手捧水烟袋子,陶醉于袅袅烟雾中的模样。有邻里问,滋味如何?男人听了,咕噜咕噜又抽吸几口,舒坦!惬意的神情,如一个个的烟圈,一点点、慢慢地荡漾开来。
  
  女人受不了男人的嗜好,说,要吃饭还是要抽烟呢?男人闷声说,都抽了这么些年了。逼急了,硬邦邦回一句,可以一天没饭,不能一日无烟。女人抹泪又回了娘家,记不清是第几次。母亲摸出几张毛票,放在女儿的手心,劝慰依旧:由他吧,忙了一天,抽水烟解乏呢。
  
  女人一直没生育。这夜,屋里却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冰天雪地,不知谁把孩子弃在门口。有张小纸条,写着出生年月,再无只言片语。总归有苦衷吧,男人叹一口气。是个男孩,脸儿红扑扑的。大了黑不了,男人暗忖。女人浅声低吟:看宝宝的耳垂哟,大,厚,长寿相,随我吧。
  
  白天,男孩很乖,一逗,咧开嘴,甜甜地笑。偏在半夜三更时闹,没完没了。女人去生产队找来红纸,裁成小条,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陈词,贴于桥头、电线杆上,苦无一点起色。赤脚医生来诊,望、闻、问、切,摇摇头,说小孩没病。
  
  孩子是肚子饿呢,男人想明白后,搁下水烟袋子,去代销店买回云片糕,那是用麻油、白糖和精面做成的,薄片状。那糕在其时少人问津,宽裕人家也就过年买一条,待上宾用,余多剩少了,给孩子解馋。差点的是八珍糕。再次了,就是最普遍的米糕。当夜,小孩唇齿甜韵,断了哭声,满屋全是云片糕的香味。
  
  这年景,还是给他买米糕吧,男人边抽水烟,边和女人商量。女人讷讷地,只说一句,如果是你亲生的呢?一时间,男人仿似凝固了,没言语,吹灭油灯,整夜辗转反侧。
  
  朝霞在草尖流连,男人闻着青色的烟丝,竟醇香不再,终倒入干瘪的茅厕。水烟袋子却擦得铮亮,藏进箱底。女人琢磨不透,没吵没闹,不明男人为何会主动戒烟。见男人有时打哈欠,她心疼地问,想水烟呢?这时的男人脸一红,没没没,我在想孩子的笑脸呢……
  
  吃云片糕长大的男孩,大学毕业后被推荐进省政府工作。病榻上的男人接信,点点头,微笑着离世。手执已泛铜青的水烟袋子,男孩泪流满面,从小到大,父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虽然并非亲生……
  
  男孩执意把水烟袋子与男人陪葬,在世没享过一天福,在那边抽抽水烟,日日舒坦吧。女人坚持不过,随了男孩,但她知道,自从自己对男人说了那句“如果是你亲生的呢”,男人心底便没有了水烟。因为没有,苦了自己,累了自己,无怨无悔。这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啊,舒坦着呢……
  
  故事在2010年定格,结尾也没什么意外。
  
  这年开了春,已过天命之年的男孩,遭遇近百家媒体的围追堵截。意外的是,记者们都吃了闭门羹。
  
  不就是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助学人数累计超过百名吗?他心中说,这有什么值得宣传的,我只不过学我父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而已!我女儿对捐助的小强巴,也一直如亲弟弟一样相待,其实,这样的事,谁做谁舒坦……■
页: 2673 2674 2675 2676 2677 2678 2679 2680 2681 2682 [2683] 2684 2685 2686 2687 2688 2689 2690 2691 269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