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5:46

极端的考题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5553次   B教授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的必选课程,所以每学期都有几百名学生选修他的课。可是因为B教授上课从来不点名,所以每次来上他课的学生只有几十人。

  只有到期末考试时,这几百名学生才会齐刷刷地出现在教室里。

  每次考试后,想到一个人要看几百个人的试卷,B教授就头疼不已。但每次都出乎他的意料,每份考卷上的答案都大同小异,所有的人都在及格线以上。
  
  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借的同一个人的课堂笔记,考试前熬夜突击上几天总能混个及格。正因为如此,选B教授课程的学生是越来越多。

  B教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一定要想个办法。不能再让学生们浑水摸鱼了,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只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才能得到学分”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到了。平日里总是空空荡荡的阶梯教室这天挤满了参加考试的学生们,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忙碌地发放着试卷。按照A大学的惯例,考试这天任课老师不出现在考场。B教授精心准备的考卷被发放到了每位学生的手中。刹那间,原本有些嘈杂的考场变得鸦雀无声,很多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吃惊的神色,口中倒吸了一口凉气。
  
  B教授精心准备的考题是:请问担任这门课程的老师是下面哪个人?请从四个答案中做出选择。这行字的下面,画了四张男性的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6:09

李连杰武林中的前世今生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260次   少年习武始知英雄
  
  1963年4月26日,李连杰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的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父亲给他取名为正东,因为胃口很大,邻居都爱叫他“小老虎”,连杰是他后来的艺名。在他两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整个家庭全靠母亲每月在公交公司上班的31元工资和国家另给的10元救助补贴过活。
  
  因为总吃不饱饭,李连杰发明了一种吃饭方法:“先吃元宵,再吃萝卜,元宵在胃里往上顶,萝卜往下落,一上一下,两个东西在肚子里折腾,一天都不饿。”
  
  李连杰学武完全是个意外。
  
  1971年,李连杰在厂桥小学上一年级,暑假期间,老师带着学生们去什刹海体校,供那里挑选运动员,结果李连杰被挑去学习武术。虽然练武苦,但是好处多:国家管吃管住,还免费发放运动衣,从此李连杰不用穿姐姐的旧花裤子了。每次领衣服的时候,李连杰总是领最大号的,回家给两个哥哥穿,自己接着穿旧的。
  
  1974年,11岁的李连杰参加全国武术大赛少年组比赛,连夺三个冠军,一举成名。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一个中国代表团出访美国。小小的李连杰用自己在美国攒下来的零用钱给母亲买了一块瑞士手表,母亲非常高兴。
  
  在白宫的武术表演结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李连杰说:“小朋友,你的功夫让人印象深刻,长大了当我的保镖好吗?”李连杰马上回答:“不,我要保护全中国亿万人民!”李连杰出色的外交表现,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人民的代表”,接连被派到四十多个国家访问,表演中国武术。
  
  少林一出名动神州
  
  到1979年,李连杰已经连续5年拿下全能武术冠军,但是16岁的他开始为前途担忧。看了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后,李连杰萌发了转行拍电影的想法。可是他没被前来体校选演员的电影公司相中,人家给出的解释是:1米70以下是没有可能做明星的。
  
  李连杰后来能拍成《少林寺》纯属意外。香港银都机构要拍《少林寺》,拿的是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投资,导演找来了河南京剧团的演员,但日本人认为他们没有拍出中国武术的真正面貌,要求换人。银都换上了导演张鑫炎。张鑫炎对李连杰印象很深,便为他度身定做了《少林寺》。影片上映后的火爆程度,在当时一毛钱一张票价的时代里,创下了上亿的票房神话,李连杰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半年时间里,他收到了十几麻袋信,有一次两个警察找到他,说一个反动派因为喜欢《少林寺》把重要的情报写在寄给李连杰的信里,结果两个警察花了5天时间才看完观众写给李连杰的那些信。
  
  《少林寺》一举成名后,李连杰继续在银都机构开拍“少林”系列电影。80年代末,赶上出国热潮,李连杰移民去了美国,在洛杉矶以开设武馆教拳谋生。
  
  香港导演徐克听说李连杰来了美国,热情洋溢地邀请他出演新戏《黄飞鸿》。开拍前,徐克把李连杰叫到了自己家,给他放了段美国国家地理的动物纪录片,狮子捕食羚羊,告诉李连杰一个“深奥”的道理:“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画面美感。”
  
  “我以前拍电影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但‘黄飞鸿’不是,徐克要求我和对手打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观众在看什么、想什么,这对我后来拍电影帮助特别大。”李连杰回忆说。
  
  电影里黄飞鸿的招牌动作是“无影脚”。照常理,现实生活中常人的速度不可能在半空中接连踢出7脚——顶多3脚。可徐克认为,电影是艺术,看电影的时候,踢到第3脚,观众才兴奋起来,第4脚观众开始鼓掌。《黄飞鸿》大获成功,还在美国、韩国、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李连杰靠“假功夫”再度走红,成为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身价达到1600万港元。独闯虎穴征服异域就在李连杰的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和经纪公司的重重矛盾让他无心事业,此时,妻子利智向他提出了去好莱坞发展的建议。
  
  1998年,《致命武器4》里有个反派角色,李连杰被推荐给投资方。电话里谈得很愉快,只要李连杰打,片方就出100万美元;等李连杰到了纽约,价格减到75万;等他去试镜时,价格减到了50万。利智很气愤,让他马上回香港。此时的李连杰已经没有那么气盛了:“在中国你再牛,去美国还是得从零开始。”
  
  这次李连杰不仅演配角,还要跟另外5个人争这个配角。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李连杰怕影响妻子睡觉,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坐在马桶上读了一个通宵的剧本。他不懂英文,就先让人用英文念了一遍,再拿录音机录下来,把对白加上汉字注音,戴着耳机把对自背下来。
  
  《致命武器4》上映后,李连杰受到了很大欢迎。当时的美国媒体说:“李连杰技惊四座,一袭黑衣出场更是带几分神秘感,符合西方人对东方的印象。”华纳公司马上为他量身定做了《致命罗密欧》,由他主演,角色也变成了正派,而且在片中先出现了中文字幕,后出英文原名,体现了华纳对李连杰的诚意与重视。《致命罗密欧》首映就达到票房亚军的成绩,李连杰终于在好莱坞占有了一席之地,和李小龙、成龙并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巨星。
  
  上善若水人本如此
  
  在好莱坞大获成功之后,李连杰又回国拍摄了《英雄》、《霍元甲》及《投名状》三部影片,而《投名状》更是让他获得了生平第一个金像奖影帝。但是这个奖对李连杰来说,来得太迟了,“这个奖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了,我现在将壹基金视为我的生命。”
  
  壹基金的创办源于2004年的印尼海啸事件,当时正在马尔代夫度假的李连杰一家是这场海啸的受难者,海水已经没过了脖子。幸运脱险,但是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内心受到了强烈冲击。劫后余生的李连杰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他开始以一颗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一切。
  
  2007年4月,他创办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为身处灾难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帮助。“我请你用1元建1所学校,你准会骂我有毛病;但中国有13亿人口,手机用户5亿,若每人都付出1元,怎会不可能?”李连杰曾笑说自己是白天杀人(指拍戏)晚上帮人,完成《功夫之王》和《盗墓迷城3》后,他今年甚至推却所有电影,专心投入慈善工作。
  
  跻身最高身价华人影星之列,李连杰为慈善推却好莱坞大片,有人说他被海啸冲傻了,朋友劝他随便把千万片酬捐出去做慈善便行,何须劳心劳力?李连杰却说,“比尔·盖茨捐700亿也不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我想要把公益变成一种文化和习惯。”“只要是人,就有回馈社会的义务。你可以捐1元,或捐出你的专业,例如医生可以免费义诊一小时,企业可以把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盈利捐出来。这是举手之劳,但最简单的才是最持久的。”他四处为壹基金拉拢“义工”,从美国总统克林顿,到片场的临时演员,从演艺界到体育界,从CEO到打工仔,李连杰都不厌其烦地“推销”自己的理念。李连杰也一改以往不与女演员私下交谈的性格,甚至在拍《功夫之王》的过程中,原本一个讨论工作的会议,也被他变成永久义工的动员大会。“我现在做的慈善,它没有胶片,却是我的生命,我们站在月球看地球,67亿人就是一家人,每个人都是编剧,每个人都是导演。”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5天,壹基金便收到近50万人的善款达4000多万,而李连杰更是亲赴灾区送去救援物资。
  
  慈善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李连杰说:“名、利、权、情,我什么都不要,我做只因为我应该做,人本如此,就这么简单。”20多年前的《少林寺》,李连杰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学武,如今他更想透过自己的知名度去唤醒世人的善心。
  
  李连杰表示,原来以为靠功夫就可以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扬名,但是西方人一看到自己就说打,好像中国人就只会打,中国的文化、宽容、智慧、哲学他们都不知道。为此李连杰一度陷入深思。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曾问李连杰:“你觉得中国最高的功夫是什么?”李连杰说:“微笑。”记者又问:“那你觉得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李连杰回答:“是爱,爱最博大高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7:11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181次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是在湖北队与四川队之间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比赛的最终结果是湖北队又一次远射得分,以3:1获得比赛胜利。这是湖北队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称号。之前湖北足球球队和四川足球队在一起开赛前准备会时,大家就畅所欲言,主动把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介绍给对方,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落到实处,取得了思想和技术的双丰收:“精彩的球赛,生动反映了我国年轻体育健儿在毛主席革命体育路线指引下,为不断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进行艰苦锻炼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运动员斗智很正常
  
  刘翔、史冬鹏,这两位同时闯入2003年世锦赛前8强的中国人,在上海莘庄基地体味着职业体育带来的荣耀与严酷。
  
  19目的决赛,史冬鹏第一个抢跑,接下来是刘翔抢跑出局。赛后,刘翔套上T恤,抓起羽绒服就逃离了赛场,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逮不住刘翔的记者,开始将史冬鹏团团围住。问他是不是故意抢跑,让自己最强的对手出局?对此,史冬鹏很委屈:“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就是想跑好一点的成绩。刘翔的比赛经验比我丰富,比战术我也绝对不如他。况且,这也不是什么重大比赛,没必要采取这种战术。”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也表示:“运动员在比赛中斗智很正常,史冬鹏的抢跑是否是战术需要我不知道。但如果是故意的话,我觉得也很正常,完全合理。”
  
  精版点评:“友谊第一”还是“比赛第一”?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哪个更接近体育的本质?独立于政治与生活之外,体育恢复了本来争夺之中的精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7:24

带着感动上路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197次   张中行先生曾写道我记忆的口袋里,好的、对的,总有一些,可是很奇怪,常常浮在心头的,差不多都是坏的和错的。
  
  张中行先生关于记忆的“奇怪”,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曾经被感动过的人和事,总是不知不觉地轻易淡忘,而对那些“坏的、错的”过往,又总是耿耿于怀。
  
  安徽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带着感动上路”。我问读中学的侄女,假若拿到这个题目,如何落笔?侄女答,当然是最近发生的汶川地震了!我点头追问,有哪些人和事让你感动了?没想到侄女思索了半天,竟如此作答:前阵子看电视、报纸,天天感动得泪流满面。但要具体举几个例子,我还一时想不出来。
  
  我启发,还记得“敬礼男孩”吗?侄女却道:难道你不知道现在“敬礼男孩”抑郁了吗?自从他敬礼出名后,好多记者和明星去采访他、探望他。每去一个人,都要他对着镜头再做一次敬礼的动作,他敬礼敬得都不耐烦了。这个例子怎么能在作文里举呢?
  
  想想也是,我继续循循善诱:“可乐男孩”应该知道吧?侄女摇摇头;不行不行。听说那个男孩被人救出后大喊要喝可乐,并且还要冰的。好多人批评他不懂事,人家把他救出后,不说感激的话,喝水还讲条件。挨骂后的“可乐男孩”也乐不起来了呢。
  
  我继续提醒:那“短信妈妈”不会没听说吧。一个母亲临死之前用双臂护住孩子,手机里还写了一条短信:“孩子,假如你能活着,你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侄女连忙摆手打住!打住!这两天没看报纸吧,我听同学说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
  
  我不甘失败,有点生气地促狭她:那你说说这次地震给你印象深的事是什么?侄女扳着指头数起来:丢下学生不管的老师“范跑跑”;那个全国哀悼日降半旗时搞怪的“快男”……
  
  我几乎要崩溃了。地震发生至今才一个月,那些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故事,不经意问,就在我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模糊成背影。看来,对“好的、对的”人和事,健忘者不仅是张中行!
  
  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赶路。记忆中“好的、对的”人和事,能给我们加油添力,而过多的怨怼,只会加重行进的负荷。
  
  请多带一些感动上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8:21

沉·思·录: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892次   沉·思·录
  
  ↓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一匹马在它奔跑过,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
  
  ↓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
  
  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绝对不会因此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
  
  你希望得到一个每小时谴责他自己三次的人的赞扬吗?你希望取悦于一个对自己也感到不悦的人吗?一个后悔他做过的几乎一切事情的人会对自己感到欣悦吗?
  
  ↓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8:37

灾难的方式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196次   一部不太新的灾难片,看了又看。
  
  许多情节其实我们都猜得到,因为灾难片大都有着相似的模样:
  
  平静的生活里,大家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双眼,每天忙碌着,却困惑着,为着琐事而争吵,为着误解而隔阂。
  
  一股来自不可知地方的力量搅乱了平静的水面,人们开始在恐惧中沉浮。于是,泪水与忏悔交织,一声声“我爱你”从此不绝于耳,在不断失去之后,大家终于发现,最宝贵的东西总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伸手去抓,已不可得了。
  
  灾难来自于哪里?
  
  天上?地下?水中?
  
  灾难的方式呢?
  
  天塌?地陷?风卷?水淹?火烧?疾病的吞噬?外星的入侵?人类的贪欲?
  
  不知道,
  
  不知道。
  
  但如此多的,如此相似的灾难片应该教会我们一些东西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8:53

差一点先生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195次   差一点先生,18岁那年差一点考取了大学。虽然平时学习吊儿郎当了点,高考总分差了一大截,不过,分摊到每门功课上,其实只差了一点。差一点先生因此常常懊丧地对人说,如果考取了大学,指不定现在成了享誉世界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差一点先生差一点喜欢上了化学,他常常琢磨的一件事情就是饭菜为什么搁久了会发馊,这不就是化学吗?
  
  差一点先生,28岁那年差一点讨了一位漂亮、聪明、贤惠、温柔的妻子,她经常从他家门前经过,差一点先生眼巴巴隔着一层窗玻璃看着她,差一点就将写了无数遍的纸条交给了她。差一点先生因此常常深更半夜躺在被窝里窝囊地想,如果讨了那个女人做老婆,自己不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差一点先生,38岁那年差一点发了大财。和他一起下岗的唐大牛,自己开了厂,发了财,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当初唐大牛办厂时,曾经拉差一点先生入伙,可是,差一点先生根本看不上唐大牛,就他那个熊样,能办成什么大事。差一点先生常常在酒桌上醉眼蒙眬地跟人说,差一点俺就成了唐大牛的大股东,那俺不也发大财了?再说了,就算不和熊样的唐大牛合伙,俺发财的机会也很多,俺家楼下的那个彩票点,就中过一个三千万大奖,三千万哪,就在俺楼下啊,差一点那张彩票就被俺买下了。此外,差一点先生差一点买了房子,差一点买了股票。总之,差一点,差一点先生就发了。
  
  差一点先生48岁那年差一点成了英雄。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差一点先生在公园闲逛,突然听到湖边传来救命声,有人失足掉进了公园的湖里。差一点先生跑了过去,看见一个女子在冰冷的湖水里挣扎,差一点先生想,如果自己的水性好一点,如果天不是那么冷,如果肯定没有危险,他会跳下去将落水的女子救上来的。正在差一点先生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身影跳了下去,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女子获救了,那个人成了英雄。差一点先生激动地逢人就说,差一点自己就跳了下去,那不就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了。差一点先生有很多成为英雄的机会,有个小偷从他面前跑过,差一点先生差一点勇敢地伸出一条腿将小偷绊倒;有个流氓欺负一个女孩子,差一点先生差一点一拳砸了过去。真的,差一点先生,无数次差一点成了英雄。
  
  差一点,是差一点先生的口头禅。他经常自豪地对年轻的同事说,差一点,俺就当了干部,成了你的领导,你信不信?他经常动情地对不多的几个朋友说,差一点,你就交不上我这个知心朋友了,你信不信?他经常愤怒地对妻子吼道,差一点。她就成了我的女人,你信不信?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对儿子说,差一点,你老爸就成功了,你信不信?
  
  是的,差一点,差一点先生就抓住了机遇;差一点。差一点先生就改变了命运。可是,很不幸,差一点先生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所以,差一点先生只能经常哀叹,为什么我总是差一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9:02

如何看一个人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239次   如何看一个人
  
  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要看公共厕所。
  
  看一个男人的品位,要看他的袜子。
  
  看一个女人是否养尊处优,要看她的手。
  
  看一个人的气血,要看他的头发。
  
  看一个人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
  
  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的好友。
  
  看一个人的性格,要看他的字写得怎样。
  
  看一个人是否快乐,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梦醒时他的表情。
  
  看一个人的胸襟,要看他如何面对失败及被人出卖。
  
  看一个人的胆识,要看他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看两个人的关系,要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09:59:33

三条鱼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1125次   有三条鱼让我感动。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第三条是鲑鱼。每年产卵季节,鲑鱼都要千方百计地从海洋洄游到位于陆地上的出生地——那条陆地上的河流。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29 10:00:45

对一块木板的尊重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581次   大材小用,总好过一无所有。
  
  我的父亲是一个木匠。
  
  父亲很小的时候,我的外公就认定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好木匠,可是父亲当时只热衷当一名红卫兵小将。我家至今仍收藏着他当年的一张黑白相片,瘦瘦的脸上两条眉毛撇得很远。这样的形象可能很难达到红卫兵的威严,他就故意把小眼睛睁大,让人觉得很滑稽。
  
  那个时候,他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当木匠。
  
  我的外公来找我爷了。
  
  我爷其实很愿意让儿子学木匠手艺,可是他觉得有必要利用这个机会要挟一下我的外公。他就眨巴着和我父亲同样大小的眼睛说,葛师傅呀,我这儿子可是根正苗红呀,没准还真能跟红卫兵干出点儿名堂来呢。跟您学木匠可就不好说了,说不定连老婆都讨不到呢。
  
  外公知道我爷是啥居心,他叹口气,说,只要你这娃安心跟我学,没老婆,我把大丫头嫁给他。
  
  就这样,我的父亲后来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
  
  外公最拿手的木工活儿是雕花。这是个精细的活计。讲究的人家,打个床,打个八仙桌,甚至打个老式的杌凳,都会要求在边边角角雕上图案。
  
  雕条龙,一只眼睛可以动,另一只,他就让我父亲雕。我父亲那时手艺还不精,他只会雕死眼,就是眼珠不会转动的那种。
  
  这样的合作,主家一般是不会生气的。主家说如果我外公再雕一只活眼,龙就会活,就会飞。飞了,他们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雕只凤,最后一根尾翎交给我父亲去做。
  
  雕一朵牡丹,花蕊最后留给我父亲去做。
  
  父亲的手艺越来越好,外公真把他的大丫头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很乐意娶我的母亲,因为他早就听说我外公有一块上好的木板,叫水柏。木质酥软,手指都能抠动,可是入了水,却比铁硬上一百倍。
  
  外公听了哈哈地笑,他说,哪有这样的木头哇?我收藏的只是一块枣木板,不过,那真是一块好木板呐!我一直想把它雕成一件东西,可是总合不得,我怕我的手艺糟蹋了它。
  
  我父亲当然不相信了,因为我外公说这话的时候就和他一起坐在屋子里,可是我外公屁股也没移一下,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让我父亲见识一下那块木板的意思。
  
  几十年,我父亲一直不敢在外公面前大声说一句话。
  
  直到我外公临死的时候,他才让我外婆从床铺下抽出一块木板来。枣木板。轻轻一叩,能发出金属一样的声音。
  
  这真是一块好木板呀。我的父亲摩挲着它光洁的表面说。
  
  这块木板,终于到了我父亲的手里。
  
  我的父亲本来是个很快乐的人,他的快乐,很大程度来源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可是现在,一到下雨天,他就窝在家里不出去。
  
  一会儿摸摸那块木板,一会儿在纸上画些图。要不,就磨那些雕刻用的工具。
  
  有一次,一个书法家朋友来玩,要给我写几个字。我的书房正好空出一块,我就让他写了“卷不去拂还来”。那字是瘦金书,银钩铁画,秀逸有致。
  
  我想起了那块木板,想让父亲把这几个字雕上去,算是我书房的名号吧。
  
  父亲也很乐意。他小心地把字粘上去,然后用刷子一点一点蘸上水轻轻拂动,让墨迹渗到木板上去。费时一个多月,终于雕好了。
  
  给我看,我说很好。给我那个书法家朋友看,也说很好,甚至,比他当初写在纸上的还要好。可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的父亲叹口气,拿起刨子,三两下,把那几个字推掉了。
  
  父亲死后,我把这块木板送给一个来我家搞装修的师傅。
  
  这真是一块上好的木板,可我实在想不出雕什么合适。师傅用宽厚的手掌摩挲着木板说,到了我手里,我怕委屈了它。
  
  那就把它埋到你父亲或者外公的坟前吧。我母亲说。
  
  我没有听母亲的话。我把它交给了妻子。
  
  劈了生炉子吧。我对妻子说。
页: 2669 2670 2671 2672 2673 2674 2675 2676 2677 2678 [2679] 2680 2681 2682 2683 2684 2685 2686 2687 268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