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3:53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与道德似乎没有多大关联。人们也曾经用这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一条街道上,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没过几天,这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碎纸和塑料袋乱飞。同时,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维护了好几天。这之后,每当街上出现脏物时,总会有人自动把它扔进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还会有人制止。
    既然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4:11

在昆虫中,跳蚤可能是最善跳的了,他可以跳到自己身高的几万倍的高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一个大学教授开始了他的研究。可是他研究了一整天,都没有找到答案。
    第一天下班的时候,教授用一个高一米的玻璃罩罩着这只跳蚤以防它逃跑。就在那天在晚上,跳蚤为了能跳出玻璃罩,就跳啊跳啊,可是无论它怎样努力,无论他怎么跳,都在跳到一米高的时候,就被玻璃罩挡了下来。
    第二天,教授上班取下玻璃罩,惊奇地发现,这只跳蚤只能跳一米高了。于是他来了兴趣。
    第二天下班时,教授用了一个50厘米的玻璃罩罩着跳蚤,第三天,教授发现跳蚤只能跳50厘米的高度;晚上,教授又用20厘米的玻璃罩罩着跳蚤,第四天,跳蚤跳的高度又降为20厘米。到了第四天下班时,教授干脆用一块玻璃板压着跳蚤,只让跳蚤能在玻璃板下面爬行。果然,到了第五天,跳蚤再也不能跳了,只能在桌面上爬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教授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酒精灯,酒精洒在了桌上,火也慢慢地向跳蚤爬的地方漫延。奇迹出现了,就在火快要烧着跳蚤的一瞬间,跳蚤又猛地一跳,又跳到了他最开始的超过他身体一万倍的高度。
   人的潜力就象这跳蚤的弹跳力一样,发挥出来时也是惊人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4:24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荼如何?www.163164.cn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一个小媳妇,支起一个荼店。
  老僧的指引很对,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4:35

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000个柿子给160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找来一个帮手,一人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一个人就从草丛里把柿子找了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不断地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边的美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子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
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那位柿农心里想。于是他很生气地说:“我的柿子很棒呢,质量好得很,你们没理由瞧不起它们。美国人耸耸肩,摊开双手笑了。他们就让翻译耐心地跟他解释,说他们丝毫没有瞧不起他这些柿子的意思。
翻译解释了半天,柿农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同意让他们走。但他却在背后摇摇头感叹说:“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那位柿农不知道,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原地没动地就卖了20美元,但那几位美国人拍的他们采摘和贮存柿子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更多的钱。
那位柿农不知道,在那几个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的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
那位柿农不知道,一个柿子在市场上只能卖一次,但如果将柿子制成“信息产品”,一个柿子就可以卖一千次一万次甚至千千万万次。
那位柿农很地道,很质朴,很可爱,但他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断定别人是傻瓜,他的可爱也就大打折扣了。
这样的“柿农”,乡村里有,城市里也有。生活在当今这个世界,光会种“柿子”,只知道“柿子”值钱,那是远远不够的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4:55

  









从前森林里一个猎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猪。有一次,到冬天的时候大雪封了山,没有食物,猎人已经饿了三天三夜。怎么办?看到主人快要饿死了,鸡和猪都拼命的想办法。鸡想了想对主人说:“我来下只蛋吧!”这时候,猪着急了,因为它不能够生蛋啊,想来想去,猪就对主人说:“我不能生蛋,不如给你一条我的火腿吧。”

鸡只是参与,而猪确是全心投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5:07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检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检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检拾更多的鹅卵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5:19

有二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
他们分别在相邻的二座山上的庙里
这二座山之间有一条溪
於是这二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
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妤朋友了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己经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
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

第三天也一样
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
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於受不了了。
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
看看能帮上什麽忙。」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
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的庙
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惊
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
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

他妤奇地问:「你巳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
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

於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後院
指着一囗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後,

都会抽空挖这囗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
如今,终於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
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5:31

一只狼躲在一个山洞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但是,好长时间过去了,也未见猎物的踪影。狼想,这一定是陷阱布置得缺少诱惑力,于是,狼采集了一些鲜嫩的青草,沿路撒着,一直延伸到洞里。

  狼继续隐藏在洞口等待着猎物,果然一只山羊吃着草走了过来,钻进了洞里。狼大喜,扑上前去,将洞封住,山羊情急下向洞的深处跑去,最后竟然从后面的一个小洞逃走了。

  狼十分懊丧,它将洞内所有的出口巡视一番后又全部堵住,然后又躲在洞口等待猎物。一会儿,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一群持枪的猎人蜂拥而入,因洞内所有的出口全被堵住,狼束手就擒。

  世上的陷井起初都是给别人设的,后来却往往陷了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5:42

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脑海的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活就是这样,不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每当太阳升起之时,就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4 10:25:54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 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 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 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 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 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页: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