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1:52
沙鼠的焦虑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212次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上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分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这样他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会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而实际情况是,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和过虑。经过研究证明,这一现象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沙鼠的遗传基因所决定,是沙鼠出于一种本能的担心。老实说,担心使沙鼠干了大于实际需求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沙鼠的劳动常常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
一只沙鼠在旱季里需要吃掉两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十公斤草根才能踏实。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掉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清理出洞。
曾有不少医学界的人士想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做医学实验,因为沙鼠的个头很大,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药物的特性。但所有的医生在实践中都觉得沙鼠并不好用。其问题在于沙鼠一到笼子里,就表现出一种不适的反应。他们到处在找草根,连落到笼子外边的草根他们也要想法叼进来。尽管他们在这里根本不缺草根和任何吃食,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不能踏实。
尽管在笼子里的沙鼠可以用“丰衣足食”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但他们还是一个个地很快就死去了。医生发现,这些沙鼠是因为没有囤积到足够草根的缘故。这是他们头脑中的一种潜意识决定的,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威胁存在。确切地说,他们是因为极度的焦虑而死亡,是来自一种自我心理的威胁。
这就很像是我们现代人了。在现实生活里,常让人们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物。
沙鼠缺乏的正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而我们毕竟不是沙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2:03
理解是一种奢望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410次 我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我对朋友诉说我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说世人不能理解我。
我只希望得到他的理解。
于是他“煞有介事”地“教导”我一番。他给我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比伦塔:人类在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
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了人类建造的城和塔。于是,他就施展法术把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让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人类的高塔最终没有建成。
第二个故事是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法庭上,肃立着500个虔诚的雅典公民,人们要对伟大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进行审判。原因仅仅是因为苏格拉底想当个“马虻”,要通过交谈去“蜇醒”当时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要让那些名声显赫的雅典人意识到自己并不聪明,应当清醒起来。然而,怀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的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自己的同胞———聪明、睿智的先哲苏格拉底。
第三个故事是黑格尔的感叹:1831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弥留之际感叹地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但马上,他又感慨地否定道:“就连这个人也不理解我!”
故事讲完了。孤独的我沉默不语。他继续对我喋喋不休道:
第一个故事说明了上帝的疏忽,他以为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就可以使人类彼此不能理解,他忘记了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也可以互不理解。
第二个故事恰好从正面论证了第一个故事的结论:雅典的公民们有谁理解了同是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
第三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反证:即使理解了又能怎样?
是啊,真正做到理解极其不易,不想让别人理解,恐怕你自己也不怎么理解自己。既然如此,何必追求那种形式上的理解呢?只要大家可以和睦相处就行,能理解最好,不能理解也不可强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2:14
持久的表现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246次 华裔溜冰好手陈婷婷,在初次参加世界溜冰大赛之前,体育新闻评论员预测,就算陈婷婷表现得非常完美,也不可能获得最高分。原因是:陈婷婷过去参加国际比赛的经验不多,裁判们对她没有很深的、连贯下来的印象。
结果真是如此。
----------------------
有个艺术系的学生,画了一张非常好的泼墨画。教授们都说好,但也一致认为如果他拿去展览,必定不会得奖。原因是:他的画龄太短,过去参加展览的机会又少,没有留给评委一贯的好印象。
结果他不但没得奖,而且落了选。
----------------------
有一个学生,参加学校里的演讲比赛,上台之后,居然忘了稿子,只好从头到尾胡诌了一通,结果虽有别人表现比他好,他仍然获得第一名。
评审老师们的理由是,因为这个学生过去已经多次获得www.rensheng5.com本校冠军,并有一年代表学校,获得了全市的第一名,所以忘稿子可以原谅。
----------------------
某大报的副刊登了一位名家的作品,令人惊讶的是水准实在太一般,许多人都表示不平,有位青年作家甚至打电话问主编:“如果我写这样水准的文章,你登不登?”
“不登!”主编毫不考虑地说:“因为他是大名家,所以有偶尔写坏的权利。”
----------------------
以上几个例子,或许都让人觉得不平,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事实:这个世界不会以一时的成功论英雄,也不会以偶然的失误判输赢。
一个人,若没有连续持久的表现,往往很难被肯定;而被肯定的人,也难一时被推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2:26
沉没成本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181次 诸宸下棋之余,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文章写得很好,绘画也有一些功底,她说:“棋手要下好分内的棋,这是职责;棋手又要下好分外的棋,这是人生。”因此,1995年,当清华大学的大门对诸宸敞开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后来,她又带着4年的中文学分,转到了经济管理系。可以说,诸宸走得一路风光,似乎有点太顺了。也许,上帝因此想送她一块磨刀石。
2000年12月在印度举行的世锦赛上,诸宸碰上了来自美洲大陆的冠军IKRUSH(读音同crush),译成汉语为:我摧毁———我要摧毁你!这个名字是那样杀气腾腾,而为人、棋风一向都“和气”的诸宸却没当一回事,念着这个过于直露的名字,她甚至还笑了起来。可没想到,刚进第二盘,她就缴了械,在全部比赛的第一轮就被彻底淘汰出局了。
10多年来,诸宸经历过各式各样的比赛场面,但没有一次像这次输得这么窝囊。坐在棋桌前半晌,她才站起来,口中念念有词:“IKRUSH”———“KRUSHI”(“我摧毁”———“摧毁我”)。此后,从国外至国内,从2000年到2001年,差不多半年,她一直在咀嚼着印度闷湿的天气,还有那场仿佛还没整理好行装就溃不成军的败仗。她的心里脆弱到不敢轻易去触摸自己最亲爱的国际象棋。
又一次,诸宸坐在清华校园里上课,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讲了一个概念:沉没成本。比如你去看电影,发现票忘带了,你应该重新买一张而不是再回去找。因为前边你的一切准备都已经成了“沉没成本”,不要把它浪费掉。由这些道理推及下棋,你可能下错了一步棋,但这已属于“沉没成本”了,只要静下心来,就算输掉也不要紧,一个比赛有十来盘棋呢,不要影响下一盘棋。诸宸把这些道理数十遍地融会贯通,终于走出了失败的阴影,让自己放松。2001年9月,她重新“整装出发”后,在几次国际赛事中连创佳绩,最辉煌的是在2001年12月的女子世界锦标赛上,荣膺自1927年第一届女子世锦赛以来的第九位世界冠军,并圆了她的大满贯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集世界少年、青年、成年冠军和世界团体冠军于一身之人。
走在人生路上,我们也经常会有下错棋的时候,不要再浪费时间沉溺于后悔之中了,就像诸宸一样,毅然把沉没成本垫在脚下吧,那样我们一定能攀登到更新的高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2:38
荣誉感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00次 现在的人,几乎天天都要见到这样那样的招聘启事,但是像这样的一则招聘启事有谁见过吗?
“应聘者即将参与极其危险的旅程: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成功惟一可获得的仅有荣誉。”
这则启事刊登在1914年初的《泰晤士报》上。到底会有多少人仅仅冲着“荣誉”二字来应聘呢?招聘人沙克尔顿心里还真没有底。他在写这则启事的时候就想过:相对于“极度苦寒”、“危机四伏”和“不能保证安全返航”来说,这种“成功的荣誉”是否太空洞太虚无飘渺了些?但他同时又想:一个看不到这种荣誉的人,他也不会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激情去挑战那种极度的艰难困苦,去接受死亡的考验。他觉得,在这则启事里,荣誉,比金钱比官位比美女更有感召力。让沙克尔顿深感欣慰的是,在启事登出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受招聘启事吸引的应聘者竟达5000人之多!这么多的人来应聘,也让沙克尔顿心里的荣誉感更强烈更神圣了。
经过认真严格的挑选,沙克尔顿最后选定了27名船员,于1914年8月1日,乘木船离开伦敦,开始了前往南极探险的壮举。但他们却险些全军覆灭。他们刚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尔德海,船就深陷在冰川之中动弹不得,并随浮冰在漫漫严冬中漂浮了10个月之久。就在夜夜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聊以蔽体的小船也被巨大的冰块压毁。他们只好尝试徒步横越冰雪到大海,但在“弹尽粮绝”体力严重不支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只得放弃继续往前走,和船员们一起露宿在浮冰上。这一呆又是5个月。在这些日子里,他们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生的希望都已非常渺茫,但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温暖的火苗在闪动,在支撑着他们顽强地活过每一天———那就是一种神圣庄严的荣誉感。
最后是沙克尔顿带着几个人,克服了不可想像的困难,靠一只22尺长的救生艇,横渡了1300海里的海面,到一个设有捕鲸站的岛上搬来援兵,才使所有船员活着归来。人们仍然把他们当成英雄来看待,并且这样评价他们:“这虽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而支持他们走过这一艰难历程的,除了那些被他们用来充饥的冰雪和企鹅肉,就是那种在许多人眼里一钱不值的荣誉感了。
沙克尔顿和他精心挑选的那27名船员,已经死去很多很多年了,可是那种召唤过鼓舞过支撑过他们的庄严而圣洁的荣誉感,却一直活着———它像人类一种最宝贵最顽强的“基因”,从一代人身上传到另一代人身上,所以人类的每一代人中,都有着数不清的为了一个神圣崇高的目标去舍生忘死排除万难的人。所以哪怕就是在今天,如果报纸上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招聘启事,也仍然会有为数不少的人前去应聘。
灵魂中具有荣誉感的人,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2:49
跳出框框才显风光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262次 美国人琳达有一次在保加利亚旅行时,深深地为当地的一位妇女制作的一种名叫“Garash torte”的精美甜点所折服。为此,对其念念不忘的琳达特意讨要了这种点心的食谱。食谱上称需用10个鸡蛋和一些其他的调料。回家后琳达按照食谱如法炮制,结果竟弄得一塌糊涂。但琳达并未灰心丧气,在又一次旅行时,她请这位保加利亚妇女又给她演示了一遍,琳达详细地观看了甜点制作的全过程并做了详尽的纪录。可回家后她又一次做砸了。
琳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食谱和方法,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后来,一次烹饪协会举办的聚会上,在琳达准确地描述了制作甜点的过程后,一位友好的烹饪爱好者直截了当地说琳达的配料太软了。“10个鸡蛋,太软,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他认为可能是鸡蛋放得太多所致。
就在那一瞬间,琳达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琳达马上想到,保加利亚的鸡蛋普遍较小,更像是美国的中型鸡蛋,而她每次做甜点时都是用10个大个美国鸡蛋。回家后琳达第三次按食谱去做时只放了7个大个鸡蛋,一番劳作后的报酬终于丰美———又美又香的甜点首次成功“出炉”。
“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琳达前两次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看重食谱,存在着思维的惰性。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解决,但是实际上解决它们的方法并不太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主动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成功其实就是跳出框框这么简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3:53
绊倒千里马的青草时间:2012-02-16 作者:小小Z 点击:308次 偶尔到朋友的办公室玩,发现在他的案头上,所有的办公用品:曲别针、红蓝铅笔、水……都在两盒以上。见我好奇,朋友微微一笑,说起一盒书钉的故事。
他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一家省级机关。胸中豪情万丈,一心想鹏程万里。不料上班以后才发现,每日无非是些琐碎事务,既不要太多的智慧,也看不出什么成果,便不知不觉冷了下来。
一次系统开大会,处里彻夜准备文件,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装订和封套。处长切切叮嘱:“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别到时措手不及。”
他听了心里更是不快,想:初中生也会的事,还用得着这样嘱咐?根本没理会。同事们忙忙碌碌,他也懒得帮忙,只在旁边看报纸。
文件终于完成,交到他手里。他开始一件件装订,没想到只订了十几份,订书机“咔”地空空一响,钉子用完了。他漫不经心抽开订书钉的纸盒,脑海里“嗡”地一声:里面是空的。
所有人都发动起来,到处翻箱倒柜,不知怎地,平时仿佛满坑满谷的小东西,此刻竟连一根都找不到。
此时已是深夜11点半,而文件必须在明早8点大会召开之前发到代表手中。处长咆哮:“不是叫你做好准备的吗?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大学生有个屁用啊!”他只俯首,无言以对,脸上却像挨了一巴掌似的滚烫。
几经周折,才在凌晨4时,找到一家通宵服务的商务中心。终于赶在开会之前,他和同事们一起微笑着,将文件整齐漂亮地发放到代表手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已是一夜未眠。
事后,他灰头灰脑等着训斥,平时被他认为是严厉而不近人情的处长,却只说了一句话:“记住,工作面前,人人平等。”
他说那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一句话,让他深刻地领悟到:以十分的准备迎接三分的工作并非浪费,而以三分的精神态度面临十分的工作,却注定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
因此,他郑重地说,令千里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青草结成的环;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真正的障碍,有时只是一点点疏忽与轻视,比如,那一盒小小的订书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4:06
职业就是饭碗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349次 有两个小孩,小甲和小乙,都是一个围棋班里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经常在一起捉对练棋,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成绩上看,小甲的棋艺比小乙略逊一筹。
围棋班结束了。小甲的父亲是个棋迷,在征得儿子同意后,就让小甲继续跟围棋教练学习,走职业棋手的路。小乙的父亲是个商人,他希望儿子以后读大学,读商科硕士,好继承他辛苦创下的家业。两个小孩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了。
两个星期后,小甲找小乙练棋。连下了两盘棋,局势都是一面倒,小乙怎么也赢不了小甲,差距很明显。小乙很不解,问小甲:“怎么两个星期没见你的棋就强了这么多?以前你对我总是输多赢少啊。难道教练又教你什么独门秘招了?”
小甲说:“没有啊,教练只是让我认真下好每一盘棋。他说我既然选择了走职业棋手的路,下棋就是我的饭碗了。现在,每当我拿起棋子,就像是端起了饭碗,要好好拿着,不然掉下来砸了就没饭吃了!”
职业是饭碗,饭碗要好好端着,这道理好像谁都懂。
在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职业当作饭碗看待。聪明的人往往有着太多的路、太多的饭碗,而在选择的犹豫中虚度光阴,远远谈不上珍惜的程度。
有句话说,有两条路的人比不上只有一条路的人。因此,生活中的聪明人虽然很多,但并不见得都有辉煌的成就。从浪漫主义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然后全力以赴,像捧着饭碗走路一样如履薄冰,我们就可以走过成功、完美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4:18
别向你的习惯投降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356次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肖尔斯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由于当时机械工艺还不够完善,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很小心地将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为此,公司常常会收到客户对于这一问题的投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尔斯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非常伤脑筋,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了。后来呢,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与字键的弹回速度有关,另一方面呢,也跟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太快有关。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
这条办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那么怎样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比较常用的字母放在较为笨拙的手指下,而把那些不常用的字母放在比较灵敏的手指下面,比如字母a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字母,但却把它放在了左手的小指下面,同样的道理,v、r、u等这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来操控。后来呢,由于材料工艺的发展,字键的弹回速度远远大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了,可是当时打字机的键盘字母排列顺序,直到今天还被我们使用着,现在很多人也许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今天使用的键盘上,字母排列的方式并不是很科学,为什么那些新推出的键盘排列样式却得不到推广呢,这恰恰说明了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哥伦布打破常规的习惯思维给我们竖起了鸡蛋,弗莱明没有习惯地将试验的废弃物丢掉而从中发明了青霉素,牛顿没有习惯地把从树上跌落下来的苹果当作一只普通的苹果而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习惯虽然有着那么巨大的力量,但千万别向你的习惯投降,克服习惯的思维定势,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9 15:34:30
百发未必百中时间:2012-02-17 作者:小小Z 点击:182次 现实生活中,“百发百中”这个成语,除字面意思外,还是另有一层含义的。
楚国时,有一位著名射箭手,叫养由基。此人膂力过人,练就一手好箭法。当时,擅长射箭的,还有一位叫潘虎的勇士。一天,两人比试射箭,有许多爱看热闹的人围观。五十步外设一靶子,靶心涂上红色。一切都中规中矩的。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正中红心,引来一片喝彩声。
潘虎难掩自得之色,他向养由基拱拱手,意思是说该你出场了。没料到养由基轻描淡写地说:“射五十步外红心,目标太近,也太大,不如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便选定了一棵百步外的杨柳树,又叫人在树上一片叶子上面涂上红色。做完这一切,他便拉开弓,姿势很健美。只听“嗖”的一声,飞箭正好贯穿了那片杨柳叶的中心。
众人皆惊。潘虎自知无此高超本领,但并不认为养由基能箭箭射穿树叶。他刹那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快步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不同位置的叶子,在上面用颜色编了号。他对养由基说:“你按编号次序射吧。”
养由基并不言语,他走到树前看清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
周围鸦雀无声。养由基冷静地拉开弓,三箭过去,只听得雷鸣般的欢呼。
潘虎不住地点头,心服口服。
养由基正沉浸在喜悦之中,只听身旁有人冷冷地说:“有了这样的本领,就可以教你射箭了。”此人口气之大,令养由基气恼,但他还是忍不住问:“你准备怎么教我射箭?”
那人淡淡地说:“我不是真的教你弯弓射箭,而是提醒你保持射箭名声的方法。你是否想过,一旦你有一箭射不中,你的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不复存在。一个真正懂得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怒气全消,再三向他道谢。
原来,《战国策》里记载的这个“百发百中”的故事,也只是说了一位高深的射手四发四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百发可以百中的证据。所谓的百发百中,是善意的有着崇拜情结的人们对心目中的英雄的溢美之词。而英雄在明智高人的提醒下幡然悔悟,为保名誉而不再恣意妄为。因他明白,百发自然可以,百中其实难得。
百发百中其实讲的是百发未必百中的道理。
可在我们视力范围之内,司空见惯了的是那些时刻标榜自己能够百发百中的人。即使是身怀绝技的古人,都怕辱没了好的名声;沽名钓誉的今人,是否也该清醒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