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记者会
一次难忘的记者会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1992年7月27日,《中国有色金属报》全国记者工作会在新疆召开,对我而言,那是个难忘的记者会。已经过去23年,留给我三个“第一次”的印象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坐这么久的火车
由于是第一次去新疆,很是兴奋,但我并不知道贵阳距新疆有3600多公里。
那年的夏季,全国多处地区暴雨频频,从贵阳到成都和重庆的铁路线发生了洪涝和塌方,行期将至却没有恢复通车的迹象。在其他省记者站的伙伴帮助下,我从贵阳坐车到郑州,从郑州赶赴西安,终于在西安登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这一程,我挤在闷热的硬坐车箱里,昏昏沉沉的摇晃了三天三夜,到达乌鲁木齐正好是早上,出站台时,腿脚都浮肿不听使唤了。还好,晴朗的天空和边塞的风情,很快冲淡了我的疲惫。坐上1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是个漂亮的维吾尔姑娘,8角线一张票,车里很宽松,那天是7月26日,从出门到报到,我整整赶了七天七夜。
第一次听总编、社长作报告
担任有色报记者后,我是第一次正式参加全国记者工作会,对总编、社长作的报告作了认真的笔录。
第一天会议,时任社长刘万岭在会上作了题为《提高报纸质量,拓宽报纸经营,开拓报道领域》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当前的形势,重点讲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六个历史性新突破。邓小平讲话把我们从一种氛围中扭转过来,重新估价1984年至1988年的发展成就。在价值观上,多年来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讲话突破了这个禁区。刘社长还通报了有色金属行业情况,在谈到新形势下报纸工作时,他强调了记者队伍的建设。一是要了解市场、把握全局,要深入调查研究;二是要提高认识、加强深度、广度报道,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三是要加强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报道;四是要做好相关保密工作;五是要更新观念,克服“左”的影响;六是进一步巩固记者队伍,搞好与所在单位的关系;七是加强自身的知识补充工作。最后,刘社长还就报社经营工作提出要求:报社要向企业化经营发展,这是个战略问题,一要树立报纸是商品的观念;二要着手拟定经营活动的目标;三要加强广告经营、信息咨询和贸易工作,争取办几个实体。
时任总编毛云辉对报社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他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努力探索中前进,二是在力不从心中滞后。在努力探索中前进有六大重点:报纸要敢于探索,要有言论和讨论;要引导生活中的热点、难点;要了解全局,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进程;要增加信息量,努力为企业走向市场服务;要加强科技宣传,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作用;要大胆尝试,解放思想,革新版面。总之,企业进入市场后,要改变单一体制,要丢掉幻想,准备竞争。在讲力不从心中滞后方面,首先是在广度和深度上,体裁的摸索与创新上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突破不多,滞后于现实。从主观上看,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知识结构不太适应、精神状态不够适应,导致大量平庸稿件涌入报社,要用智慧拓展未来,记者的目光要注视市场的变化;思维向纵深开拓,笔头向微观延伸;重视消息的主题地位,提倡写短新闻;遣词造句多用短句,多用事实说话,少加评论;提倡大胆实践探索,活跃新闻题材。他强调要调查研究,作风深入。记者一定要深入现场、深入实际、跟上形势、抓住重点、不可浮躁。
时隔23年,重温这些内容,有种穿越感,也算是对有色行业及报社的发展作一印证吧。
第一次认识“明星记者”
记者会的第二第三天是交流和讨论,时任报社副总编原寅平向大家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有宏观意识,写企业稿件也要有宏观意识;二是要积极参加报社征文活动(当时开办的有“火炬杯”头条征文、“韶冶杯”小型报告文学征文、“平矿杯”经济漫谈征文、“金牛杯”献上一计征文、“兰铝杯”摄影征文和“话说有色十年”征文);三是要充分利用好报纸专栏,如传统的现场短新闻等,积极投稿新专栏,像现场采风录、以前二版的“你知道吗?”等。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听当时的陕西记者站记者潘志伟介绍经验,他从怎么捕捉新闻线索、怎么采访、怎么写稿、怎么敢于反映企业问题等,谈了他的体会;天津站的记者陈胜利,没有发言稿,讲的时间不长,只是谈了常规采访与写作的方法,他参加过报社组织的几次异地采访活动,是个勤于观察和专注写稿的记者。当时的“明星记者”还有天津站的郭巨忠、上海站的鲁岑雯和湖北站的鲁新贵等,他们抓深入报道和问题报道的功力让我自叹不如,同样作为有色报的记者,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不能得“一”毁“二”
上午,除铜工序正在紧张的生产,小彦在锅台上巡检,听到打铅锅罩上震动声音大。于是站在锅罩观察口向熔铅锅内望去,发现100T的铅泵突然不上铅,于是指挥行车工将其吊出,发现铅泵三角架断裂,一时无法维修。
小彦着急地找维修工建波维修,还没等建波到现场,他就已经想到了一个办法,将60T备用铅泵立刻更换出铅小管,就能立刻使用。边走边催,而到了现场,建波却否决了小彦的建议。小彦着急地严厉起来:“换掉60T铅泵之间的小管是最快的方法,20分钟就能解决。”而此时建波却掏出尺子着小管的尺寸,完全忽略了小彦的讲话。这让小彦大发雷霆:“换个小管,直接把这个取下来,换个新的不就得了,又不是没有备件。”说着,小彦到备件区,自己取来备用小管。建波却说:“你就算拿来,我也不会用!”两人僵持一会儿,建波直接开始打开氧气、乙炔准备干活。这时,班长小黄走了过来问清情况,听完后,又询问了建波。小黄明白原委后,对小彦说:“维修工的意图你没有明白,备件小管本身是和100T的铅泵配套。如果按照你的方法直接将备件小管安装到60T铅泵上,需要割短安装,这样现在目前60T铅泵上的不能重新利用,而且将100T备用的小管现在装完后就没有了备件,那么着急更换虽然可以迅速满足生产,但却得不偿失,浪费了资源。这就叫得‘一’,毁‘二’”
小彦这才明白维修工的“良苦用心”,于是二话不说就去给建波帮忙。过了半个小时,建波将原来的铅泵小管加长,焊接,变向。很快,就恢复了铅液转流。建波收完工具,拍了拍小彦的肩膀:“小伙子,你对工作负责是对的,效率优先也是对的,虽然延长了十几分钟维修时间,但我可以让60T本身的小管重新排上用场,做任何事情都得瞻前顾后,前后思量,既能节约资源又能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得‘一’,毁‘二’,那岂不是赔大了?”
(精炼厂武肖) 冲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15年即将结束。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大都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或休假或反乡,放松心情、自由呼吸、陪伴家人、畅快游玩。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尽情享受着节前的轻松与欢愉。然而,在我身旁的工友们却没有如此的闲情雅致。他们依然没有放缓前行的脚步,他们依然在紧张地忙碌着——为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而满负荷生产,拼全力突破;为再次创造历史,做最后的冲刺。
车间内,到处是火热、繁忙的生产场面。设备的运转声,电机的轰鸣声,氧枪的气流声,锤钎交错的撞击声……声声入耳、声声不息。在我的眼前和耳边汇聚成一曲紧张而和谐的交响乐。时令虽然已进入数九寒天,但我们的车间内却是一派火红、热气腾腾的生产场面。我的工友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他们正在用自己辛勤而充实的劳动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
看吧:熔炼炉和吹炼炉在高压氧枪的作用下,正发出豪迈的低吼。黑金般的原料正通过传送皮带源源不断地汇入火红的炉膛,炉内溶液翻腾、金光耀眼。一个个炉前工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的忙碌着,放渣、放铜、烧氧、清打炉结……电动平车、泥炮机不时地开进、退出。熔炼炉铜锍口处,一股灼热而火红的熔液正喷薄而出:如开闸的洪水直泻而下,其势狂暴不羁、汹涌澎湃。瞬间便落入溜槽内并翻腾着红色的波澜滚滚向前。吹炼炉金色的铜液犹如一条火龙腾空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飞身扑入铜包之中。“火龙”满怀激情地向四周迸射出无数的金星。两台行车在车间的顶部往来奔波,吊起一包包铜液倒入阳极炉中,经过氧化、还原之后浇铸出一块块夺人眼球的、玫瑰色的阳极铜板……抱罐车拖着数十吨重的渣包,拉着“嗷嗷……”的响笛,不知疲倦的在车间内外来回“奔跑”……
2015年已接近终点,时间已进入读秒阶段。我的工友们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就像是田径场上的运动员,经过一年的“奔跑”,现在他们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接下来虽然只有几步,但是他们丝毫不敢松懈。他们要团结一致、全力以赴……
撞线的时刻就要来临了!
张勇 传承
许振伟
寒风凛冽,月如钩。世国仔细地巡检着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当他走到粗选四号槽时,意外发现槽内矿浆翻花较小,停机盘动浮选机发现手感较轻。他便急匆匆冲到值班室打电话给值班机修,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机修工终于同意到现场看一看。查看现场后,机修工愤愤然地说:“浮选机没有异响,就是翻花小点,这么冷的天把我叫来,完全是小题大做嘛。”伙计们也开始劝世国,夜班本来就辛苦,既然机修都说没事,那就别自找麻烦了。明天跟领导汇报一声也就是了。世国静静地没有说话,只是一次次仔细盘动着浮选机,忽而抬起头坚毅地看着所有人说:“我认为还是吊出来看看。”大家看劝解无效,只得拿来扳手。班组的伙计一边拧螺丝一边说;“我们说的你一句都不听,等一会拆下来没有问题,看你怎么交代。”世国低着头没出声,拧螺丝的手加快了速度。当把浮选机吊出来的时候,所有人大吃一惊,浮选机中间的轴已然断裂,转子已不见了踪影。粗选槽是原料进入的槽,也是精选与扫选的分水岭,直接影响着精矿与尾矿的浮选品位,粗选槽的维修必须要快。开好维修操作票,机修工开始了紧张的维修。世国带领班组成员开始清理浮选槽,打捞浮选机转子。一夜抢修过后,浮选机重新开始正常工作时,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每个人脸上的倦怠和疲惫掩藏不住自豪。
世国是锌业二厂银回收工段的一名班长,他与伙计们同甘共苦,不推脱,不埋怨。提起这位班长,班组的成员这样评价他:“干活认真,喜欢钻研,经验丰富,工作时冲锋在前,不怕苦不怕累,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 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他带领着班组两次获得“分厂季度优秀班组”的荣誉。
自05年入厂以来,世国已经在豫光这个大家庭工作了十个年头,十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从一个毛头小子到如今而立之年,还是颇有一番感慨的。谈起在豫光十年的时光,世国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是他的老班长,他刚到厂就遇到了冒槽事故,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老班长教会了他,事故处理要沉稳,一慌张再小的事故也会因为处理不当酿成大事故,要做到遇事不慌工作时就要多想,脑子里多演练几遍处理方法遇事自然不慌。现在已经成为班长的他正不断把这种精神通过“师带徒”活动,传播给每一个新加入的“毛头小子”。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天下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家庭组成。对于国家如此,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豫光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不断发展壮大,创造辉煌,离不开班组这个小家庭的支撑。对于班组而言,班长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也是这个小家庭“家风”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而豫光的“家风”正是靠着一代代优秀的豫光人言传身教,不断践行,才能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让我们熟识,并继续传承下去。 打炉结小景
“四人组团队,三班把班倒,空间虽狭小,热情却高涨。风镐震天响,炉结似雪崩,楸铲相交错,结块成袋装”这是一首打油诗,却是多膛炉检修现场的真实写照。
12月12日,锌业四厂多膛炉检修,工作量最大的检修任务莫过于打炉结,这也是职工最辛苦的工作。多膛炉直径6.728米,高10.8米,从上到下共分12层。多膛炉所用原料为回转炉产出的氧化锌和铅系统烟化炉产出的氧化锌,炉内物料通过耙齿不断翻动,以天然气为燃料对进炉物料加热,除去低沸点的氟、氯化合物。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结块从而影响生产。为了在三天之内完成检修任务,多膛炉班长李承勇根据人员情况和工作量,以四个人为一个团队,三个班组轮流清理炉内结块。
领到任务,各个团队各显其能。卫超,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带领自己的团队率先进入炉内清理结块,面对困难从未说过“不”字。“风镐震天响,炉结似雪崩”,刘家斌把大家工作的场景编成打油诗,在工作之余也轻松娱乐一把。因为结块太硬,风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先用风镐破口,哒哒哒的声音在小小的空间里震耳欲聋,被震下来的小结块四处飞舞,就像雪崩的情景,可是谁也没有退缩。每当这时,卫超总是提醒工友注意安全,他总是说:我们不但要按时完成任务,更要安全的去完成任务。团队里大家互相协作,配合默契。从炉里出来,一个个防尘帽、防尘口罩全沾满了粉尘,犹如雪人一般。检修现场他们严格按5S标准执行,清理出来的结块,被装进袋子里,随时清理随时运走,保持了现场的清洁卫生。
经过三天的努力,多膛炉按时投料生产,大家由紧张的检修又转到日常的操作。但是打炉结的场景还印在他们的脑子里,打炉结的精神已融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刘亚丽、刘家斌) 戴好安全帽 莫让长发飘
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披在肩上是每个女孩美丽的象征。所以在许多时候,她们都不愿意让飘逸的长发隐藏起来,即使是在工作的时候。但是请切记:这飘逸的长发千万不要在生产工作中飘起来。有时候,这飘逸的长发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在职期间,由于机器突发故障暂时暂停,一名女职工在检查故障时,由于头发没有藏好,从安全帽的两侧滑落了下来被卷进了当时正在试机器的轴承中。结果可想而知。机器坏了,漂亮的女职工也变成了“秃头”。据了解,类似事故已不止一次发生,其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因为女职工头发过长,没有藏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卷入正在运作的机器中。
在企业生产现场,经常看到一些女职工爱漂亮,头发没有整理利索或马马虎虎地盘一下就没多大问题,殊不知危险就是这么碰巧发生了。
美丽的长发固然重要,但安全健康更为重要。没了安全,再美得容颜也会失去光彩。所以我们应戴好安全帽,莫让长发飘。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企业和社会负责。
田小正 冬至情怀
一年冬又至,我对冬至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每年冬至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家,因为北方冬至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而饺子当中却又包含着家的温暖。然而,今年的冬至却有所不同,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馨。
冬至这天是周二,是我们工段开全员会的日子。工段长和班长们早早来到工段会议室等着人员到齐后开会。会议刚开始,工段长就提到了冬至,并问大伙冬至的来历。虽然年年过冬至,但大家对冬至的来历还真的不知道,工段长好像早有准备,开始给大伙讲起了冬至的由来。
原来,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那么为什么叫冬至呢?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的气候都进入了一个最为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或“进九”。冬至之日,俗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
简短的班会结束后,工段长告诉大家中午他要请今天上班的人吃饺子。我们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暖暖微笑。而这个冬至对于我又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我参加工作后和同事们一起过的第一个冬至。中午吃饺子时,同事们坐在一起相互低语,相互夹着饺子,让我立即感受到“家”的温馨,一股暖流从心底流过,感觉整个人被暖暖的幸福感包围!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职工们感受到工段领导浓浓的关怀之情。
过了冬至,与其说进入寒冬,还不如说是进入暖冬,它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热情。太阳到了冬至点上,在距离太阳最为遥远的冬至里,虽万物凋零,寒风凛冽,却压不住瑟缩中生长的跫音;虽寒风袭袭,棉衣加身,却浇不灭我的心中如火的激情。冬日尚暖,情暖冬至,人心尚暖,回味无穷。
李娜娜 工资晚了几天
按照往常的惯例,每月的最后一天工资都会按时到帐,可是这个月晚了两天,一些人就按捺不住了,逢人便问:“这个月的工资打上了吗?收到汇款短信了吗?”其实,我知道,他们也不是在催促什么。只是不习惯,实际这就像学生考完试,急着想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成绩单”一样,无可厚非。但是,好多同事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
“没事,等两天,肯定能打上。”是啊,这肯定二字,透露出的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踏实。前些日子,豫光报开了一个“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体活动,报道的一个个单位组织,一个个员工个体,讲述的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事,但都有血有肉,晒出的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寻常百姓家的幸福。有的甚至是两代人的寄托、整个家族的寄托。在这里实现了“城市梦”、开上了小车,也许在豫光发展过程中,你看不见红红火火、大起大落的精彩。但是它始终如一彰显的就是这种沉稳的风格。这种沉稳会给我们撑起一片天,给予我们每一名员工以安全感。在这里,这种踏实的品质也告诉我们:勤劳创造幸福。
“可能是公司需要资金周转吧,等等,晚几天也没事,正常情况。”有的人听完这个看似很虚假的凭空猜测,可能会觉得很可笑。包括我自己在内,放在以前,听完这句话我也许会笑,但是,最近亲眼目睹了济源的一些同类型企业关停生产线,裁员、分流,包括前不久更有台资企业的员工进入豫光等等。所以,现在听到身边的同事这样换位思考地说,不免有些许感动。
记得我在6月份班组长培训时,听到这样一句话:豫光承载着济源市的社会责任。正是这一份责任感,这些年就是一个“稳”字当头。而且,也许大家已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和2014年、2013年相比,我们工资已经有所进步,和许多发不下工资的企业单位相比较这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也但愿我们每一个职工朋友能够在这种幸福的包围下,且行且珍惜! (高凯凯) 攻坚四小时
早上刚到工段办公室,就发现工段长陆军已经早早的坐在办公桌前,神色严肃,屋里的气氛也有点沉闷,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炉出现什么情况了吗?
果然不出所料,待人到齐后,陆军开口道:“今天要扒小炉门,因为昨天早上那班人使用的煤频小,又不常捅风眼,导致炉内的渣放不出来。昨天一天都在化炉底渣,没有停炉清风叶,到现在炉底已经化的差不多了。你们是不知道昨天跑煤跑成什么样,就算带着面罩,那两班人干完后只有牙齿是白的。今天中午以前一定要把炉清理好,跟上下午开炉。活是比较多,主要是炉前的活,但一定要克服困难,保证下午开炉!”
开完会,小伟立马招呼炉前工跟着他下去干活:捅风眼,锯煤管,围小炉门。班长书生到现场检查仪器运行状况,其他人也都回到各自的岗位做停炉的准备工作。
八点半,风口工通知放渣。
九点,小炉门已扒开,炉内的渣已流完,中间仓已停煤,鼓风机已降风,各项停炉工作已完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班长书生将我们聚在一起安排任务:“朋程和小伟上清炉壁渣,我和郑磊清平烟道,赵跃先换煤管,然后到炉顶帮忙。这炉壁渣肯定很厚,要注意安全。好了,都去干活吧!”
我和小伟来到炉顶,让行车将炉顶水套的盖子吊走,把行灯落到炉内,借着灯光开始观察炉壁渣。只见水套上最薄的炉壁也有五公分厚,要知道平常时候炉壁渣才一公分厚。开始干活了,小伟拿着长钢管使劲捅位于水套中间的炉壁渣,因为这地方的炉壁渣比较薄。小伟把钢管捅进炉壁渣与水套的缝隙中,使劲摇晃,但炉壁渣就是纹丝不动,无论我们俩怎么摇都不掉,最后连钢管都拔不出来了。这时,陆军拿着一个罩子上来,说:“等下,把罩子放上,这样安全,中间的钢筋还能顶着钢管,能使上劲。”小伟说:“这炉壁渣太厚了,钢管插到里面就拔不出来了!”“那是你没使对力气。”但他过来试了试,仍然拔不出来,就说:“拿大锤砸吧,怎么也得把炉壁渣清干净!”于是就吆喝赵跃把大锤拿上来。没几分钟,赵跃就上来了,拿大锤砸了几下,但钢管有点软,卡在那动不了,我们只好又把炮条塞进去捅,要知道一根炮条四五米长,十分重,要两个人扶着才行。就这样,炮条、钢管、大锤轮番上阵,经过一个小时的辛苦工作,终于把炉壁渣清干净了。
等我们来到炉前,终于看到了我们的劳动成果:炉壁渣在炉内堆积成了一座半米高的小山,几乎把小炉门都堵住了。现在,我们又犯愁了,因为我们还要把这些渣清理出来。
十点半,陆军把我们召集过来:“现在俩人一组到炉里清渣,小伟和郑磊一组,朋程和赵跃一组,我和书生一组,轮替进去和吃饭。现在我俩先去刨个口,先让人能进到炉里面。”说完就拿着耙去刨口了。半个小时后,等我和赵跃进去,第一组基本上已经清理三分之一了。由于炉内空间不大,两个人不能同时使用铁钎,我们就一人用羊镐,一人用铁钎。往外撂的时候,渣里边的煤和灰被小炉门口的风吹进来,吹得我们浑身上下都是灰黑的。炉底不怎么平整,我们只能刨一点,往外边撂一点,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的清。
十二点半,我们终于把炉内的渣清完了,虽然每个人浑身都是煤和灰,疲惫不堪。底一的渣也拉过来,我们又开始做开炉的准备工作:糊小炉门,起鼓风机,起水泵……
十三点,准时开炉。
(王朋程) 管理者要善于反思
工作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样的场景:某工段长对月度考核的某一项提出质疑。生产科长如果觉得可能有失误、不占理的话,往往会这样说:“这是某某弄得……”。如果某某不在场的话还好说。如果在场的话心里难免会嘀咕“这不是让我背黑锅么?”或者脾气不好的下属更可能当面质问!不只是生产科长,作为任何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我们这样处理问题到底合适不合适呢?答案肯定是不合适。因为做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你所做的,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还必须得从管理的角度对整个团队负起责任。试想,如果你做为下属,领导怕丢面子让你去承担本应他承担的责任,你肯定也会有别的想法。那么如何处理类似问题,就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记得原来在办公室工作时,上面通知厂长开会。因为正在忙其他的事情,转过身就忘了。然后就和厂长一起到现场检查工作。会议估计开了半个小时,牵扯到我们厂的事,领导询问的时候才发现厂长没到场。电话很快打了过来,“开会……”厂长接着电话,疑惑的看了我一眼。我一拍脑袋,不好意思低下了头。但听厂长口气一转,却说:“哎,通知过我了,我有点事耽误了,正在赶,马上就到”。说完交待我一句,急匆匆的就赶去开会了。至今,我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对老领导也一直充满感激之情。工作上更是没再出现过类似失误。
在工作中,管理者和下属所处位置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双方在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通常一个好的管理者,都会想方设法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促进团队整体提升。反之,如果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反思自己工作的失误,而只知道推卸责任,找下属做替罪羊。就会引起下属的反感,甚至抵触。
我们要求管理者善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管理者能够找出自己在管理中的过失及时纠正。因为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但在日常的工作中,管理者却很难看到自己的短处,就算是下属很小心的点出自己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很难拿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善意的规劝和指责,反思自己的过失。懂得反思,是大智;敢于反思,则是大勇。
管理者要善于反思。如果管理者不但能够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并且在下属工作失误时候,还能够敢于站出来,主动做做挡箭牌,我想他带领的团队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锌业动力厂张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