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19年第9期有一说一组稿】你对工作必须“留痕”怎么看?

发表于 2019-8-7 12:31:46 | 查看全部
                                                       “留痕”不如“留心”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防震减灾和应急服务中心  龙继辉
       “今天,你留痕了吗?”曾是一句非常“流行”的“问候语”。曾几何时,为了工作“完美”交差,不少单位的同志在工作结束后还要“补拍”一次。由于“补拍”需要“群众演员”再度“密切”配合,动静较大,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好在我们应急部门没有这些“繁文缛节”,工作起来“很飘逸”,有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之感。工作结束后,没有整理“留痕”资料的烦恼,“案”结事了,一了百了。
       其实,过度“留痕”,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做派。客观上讲,“留痕”不如“留心”。多花些时间在工作上,比“留痕”好上百倍。
       不过,话又说回来,适当“留痕”也是有必要的。温故而知新。重要的事情“留痕”,有利于总结过去,开创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8 10:27:56 | 查看全部

工作留痕很有必要

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  李晓波


       工作留痕,肯定利大于弊。对于时间过长之后,回望和总结都有极大地帮助。试问,有谁能保证,十天半月后之后,有人突然问道你某天干了什么,你能一下自己的清楚,说得明白。基于此,工作留痕很有必要,但不根据实际情况、过分拘泥于留痕管理又有失之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嫌疑。笔者认为,日常工作中,为便于考核管理,我们能够留痕的最好还是尽量留痕,如果确实因为其他原因不便留痕,或者忘了留痕的,闲下来后在工作日志上记下几笔也未尝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8 11:00:04 | 查看全部
工作“留痕”,有时候是不得不为了没有责任心的员工而制定,就像单位的打卡机,准时上下班的员工没有丝毫负担,只是一个手指头的事儿,而对于那些习惯于迟到早退的员工来讲,那就套上了一层枷锁,还是起一定的作用的。
    有一些工作“留痕”,例如一些记录表单、故障处理心得等,对于设备各项参数的前后对比、各类工作经验的总结等,却是十分有必要的操作。不管是留在纸上、还是留存电子版,备有一套足矣,否则,费时费力费物,造成浪费可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6:56:35 | 查看全部
首先要知道为何督促其留痕,是因为有些人有惰性,不要求就不做了。我们单位以前检查时也是以检查笔记为主,后来发现有些单位就是在临检查之前狂补。如今,我们去基层调研不再查看记录,而是以走访调研的形式,了解其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哪些问题,回来整理后,集中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来,解决了基层的负担。但是我们在调研听汇报时也了解到了他们所做的工作,对工作中还欠缺的地方,我们也会有针对性帮助其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1 18:45:48 | 查看全部
不要用“形式主义”方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
                                        首钢水钢公司博宏创业分公司     沈小平

       笔者以为,在工作上实事求是的“留痕”是十分必要的,是整治部分员工“慵、散、懒”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在发生问题或事故时厘清责任、奖罚分明的凭据。比如说,如果员工不在交接班记录薄上签字留名,谁知道该员工是否在岗?假设在电器维修时,在自己应该去确认和检查的环节上没有签上名,一旦出现事故,你能脱得了干系?所以,该留的“痕”必须留。
        但是,由于企业工作每天要面对的各种事情与问题可谓是千头万绪,如果把上下班打卡这样的要求当作硬性规定,让每个员工都必须毫无例外的遵守,势必 就会让部分员工觉得,只要每天按部就班的打了卡,就算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领取工资了?从而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不务实,多务虚,这种不以解决问题、难题为导向的工作作风,是典型的官僚主义的表现。每天打卡,看似是对员工实行了有效管理,实则却助长了新的形式主义。
        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以“提素、提质、提效”为检验和考核的目标,而是生搬硬套、僵化刻板的对所有工作“一刀切”,把本是动态的工作过程变成了静态的约束。这极大削弱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当然,确实有部分员工“出工不出力”,甚至于利用公共时间和资源干自己的事,必须加以有效管理和监督,但如果仅仅依靠每天打卡这样的方式去杜绝这种现象,并不能从根上解决,而应该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笔者建议:不要用形式主义方法去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才能走出“工作天天做,实效无几分”的怪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3 16:36:30 | 查看全部
工作“留痕”应区别对待
工作“留痕”的本意是为了强化责任意识,留下痕迹,可追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了样,变了形,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只看“留痕”,却不管结果或收效。更有甚,把“痕迹”作为自保或免责的保护伞。这无疑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在整治形式主义时,“留痕”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有的单位就全部取消了“留痕”,谁知,取消不到一周,安全小事故不断,劳动纪律涣散,乱成一锅粥。
“三查三交”,危险源点辨识等是每日班前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业人员必须全员参加,不参加者不准上岗,而且还要签到、拍照。有不少认为签字、拍照是“形式主义”,强烈要求去除。去除后没有了约束,站班会总有人迟到或借故不参加,参加的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听讲,其效果大打折扣。不清楚危险源点,不知道该怎样去防范,盲目作业,出现扭伤腰、崴脚等小事故接二连三。所幸的事,纠正及时,恢复了“留痕”,让班前会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
无独有偶,某单位将上下班“打卡”作为形式主义给取消了,瞬间单位变成了菜市场,迟到早退现象屡见不鲜。直到出现急需草拟合同时,却找不到人,差点丢了一个大订单,这时,大家才意识到“打卡”不是形式主义,不该取消。
笔者所在的单位对“留痕”采取区别对待,比如,作业前工器具安全性能检查,要求检查人签字确认,还要求在视频监控区域内检查,每日抽查监控,目的是强化责任,防止走过场。通过调研,取消了像作业档长书面汇报当日生产情况等这类“重复性”而没有实际意义的“留痕”6项,为一线班组减负。(夏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1:02:59 | 查看全部
之前要求工作留痕,目的是督促各单位按照要求进行落实,避免个别单位领导走形式,不落实。但是,检查中会发现,留痕的单位一般都做得很好,不留痕的单位,基本都不做。既然这样,我单位就采取督导的方式,不检查笔记,只听汇报,在汇报工作中找到其没有落实的工作,查找其不足,然后督促其整改,帮助其解决实质性问题。当然,也要求相关单位,该留痕的还得留痕,留痕并不是工作的负担,而是帮助我们缕清工作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一些必要的内容,只有留下痕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相关工作。但是对于一些形式上的,如学习内容,只要认真学习了,不管在哪个本上都算是学习了,未必非得记录在专用本上。以前单位学习都是各部门发专门的记录本,基层单位要是组织学习就得将学习内容分别记在各自不同的本上,有些内容要反复抄写好几遍,员工对此非常不理解,我们目前督导时就采取不管记在哪个本子上都算是学习了,杜绝了重复抄写的尴尬。(杨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5 03:42:22 | 查看全部
省去那些多余的痕迹
(重庆气矿 柳庆)
    工作留痕有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一种数据,是一种依据,甚至是一种证据。但有些不必要的,多余的痕迹就应当省去,将精力、时间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笔者单位属于一线生产单位,曾经需要抄录制作的数据表格繁多,且多是重复性工作,比如一份整点生产数据,需要有一份纸质表格用以保存,需要在计算机生产类文件夹里制表保存,需要在单位的手工录入平台填写,还要在矿区数字化信息平台录入。即使数据录取,汇总汇报环节十分重要,但这频繁且高重复性的工作,使员工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后来经过调研整合,省去了纸质资料,节约了纸张,响应了绿色低碳生产号召;将数字化信息平台权限下放至基层单位,细化了平台功能,优化了其余的电子档资料。这为员工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以现场巡查、隐患排查、技能培训,大大提升了员工现场处置能力,降低了设备故障,未遂事件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6 19:17:43 | 查看全部
    我认为,凡是工作必须“留痕”消耗了许多基层干部的精力和工作热情,现实中大多数“留痕”是为应对平时考核和上级检查,在这过程中有的干部动起歪脑筋,一味留痕而忽视对工作的扎实开展,致使形式主义之风蔓延,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工作“留痕”需分清主次,去其形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优劣、工作落实情况首要标准,并建立完善符合实际考核制度,将日常监督情况、群众满意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杜绝“唯照是举”,关注基层工作成效,把时间还给基层干部。
    我们单位在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活动中,从干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着力解决作风、学风飘浮,文山、会海,基层干部内业资料记录繁琐,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问题。从当前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基层切身感受到新变化,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蒋昌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6 21:31:49 | 查看全部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工作过后留痕迹,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适度的工作留痕,便于资料的积累和历史记录,但不能只看痕迹,为留痕而留痕,陷入形式主义泥淖,就有害于工作了。我们单位现在不看留痕怎么样,而是注重结果导向,不看你过程是如何做的,最后结果正确,工作质量高,就是在用心干好工作,这才是重实效的单位应该追求的。实干,实痕,实效,这是最关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