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6月21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4:28:36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龚先生
“懂什么叫使馆车吗?”
“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
日前,一段关于悬挂外交牌照车辆违规停车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该车辆违规停车导致后方拥堵,面对质问,涉事驾驶员余某发出上述“灵魂拷问”。
北京警方调查后发布通报:涉事车辆登记在一国际组织名下,6月16日上午,驾驶员徐某和余某夫妇将该车停靠在机动车道上,违反停车管理规定,在他人提醒时仍拒绝挪车,并辱骂他人、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公安交管部门依法作出罚款处罚。面对网上质疑,余某发布道歉视频称接受各方批评,深刻吸取教训。
视频来源:凤凰网、观察者网
此新闻迅速冲上热搜,“炸眼球”的正是“外交豁免权”的说法。而警方的调查通报告诉我们,在国法面前,任何违法行为都没有豁免特权,回应了公众对公平和法治的期许。
这种在自己国家声称拥有“外交豁免权”的行为,是拿他人的鸡毛当自己的令箭,本质还是特权思维作怪,试图“拉大旗作虎皮”,用特殊身份来破坏规则、定义规则,为自己谋取好处。
炫耀的尽头,可能是一场风暴。公众历来对一些人搬弄特权的行为格外敏感。之前,某派出所长夫人掌掴他人的“坑夫”事件、“我爸是李刚”等“坑爹”类事件,以及“公职人员酒驾被查,亮出身份免罚”类事件,都是特权观念下的无知无畏,屡屡引发汹涌指责。
一时失态的背后,很可能是长期的缺乏自律、不知敬畏。正如有网友说:“这些‘优越口吻’背后,可能是以前多次用过特殊身份且经常志得意满,于是忘乎所以、高人一等起来。”
这也是令人担忧之处:对于特权观念,公众一直十分痛恨,舆论也一直在谴责,但是,某些特权行径却依然不时出现在公众眼前,甚至不排除一些人嘴上说着痛恨特权行径,心里又多多少少希望自己也有沾沾特权光的机会。
图源:CNTV
因此,要断了某些人对特权的念想,清除其土壤,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必须让更多人明白,如果任由特权横行,会很危险,它不仅会让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可以不受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担心后果,更可能让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撕扯中发生倾斜,最终伤害公众对法律、法治的信任。
有必要重申,法治时代,任何人和事都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也不可能有任何“丹书铁券”“免罪金牌”。法律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也绝不能给任何人开口子、留后门。为此,必须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任何仗着特权横行的行为都无处遁形。
良好的社会秩序、法治基石,需要我们一起守护、培育和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4:28:47 | 查看全部
当你在网络上与他人意见不合,你的姓名、家庭地址、手机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就有可能被公布在网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电话骚扰、肆意谩骂,甚至可能收到一些陌生人寄来的不明物体包括化学品……这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被称为“开盒挂人”。据央视报道,近年来,“开盒挂人”事件频频发生,亟待整治。

“开盒挂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对个人隐私、公众安全感和社会信任的极大破坏。许多受害者并不认识那些盗取、散布他们信息的“开盒者”,甚至不知道因为什么被“开盒”。从相关报道中可知,“开盒者”曝光他人隐私,有的是为了宣泄情绪,有的是为博取流量,有的则是为了牟利。无论哪种原因,“开盒者”的精准打击,都会让受害者处于“互联网裸奔”状态,进而深陷恐惧之中。不难想象,如果类似事件频发,不仅会干扰一些人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也会对网络空间造成污染和伤害。

“开盒挂人”是“人肉搜索”行为的变种,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去年9月,《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指出,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相关部门也就此展开了不少专项行动,让不法分子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对相关产业链形成了一定震慑。

但要从根源上杜绝“开盒挂人”的发生,还需斩断其背后的个人信息贩卖链条。首先,要从现有案件入手,深入调查和追查个人信息的泄露渠道,明确信息泄露的源头和途径。其次,要落实监管责任,确保个人信息在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等环节受到严格保护。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让个人信息贩卖和泄露行为及时得到处理。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某种角度上,整治和铲除“开盒挂人”,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有所作为,要更坚决主动地向网络暴力“不”,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一份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4:28:59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据6月16日法治网报道,日前,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割”2亿元的消息冲上热搜,引起人们对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的关注。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众多,大小规模都有,线上线下并存,收费标准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几乎所有机构都宣称“成功率为百分之百”。此外,市场上还有大量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培训课程,有的机构宣称21天就可以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并声称考试“包过”。

2024年高考刚结束不久,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放松。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说也是一场重要“战斗”。复杂的志愿填报规则和海量的院校专业信息,让许多考生和家长深感“眼花缭乱”;要结合自身兴趣、成绩和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填报方案,同时要避免误报、漏报等情况,更让考生和家长“手忙脚乱”。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作用,就是帮助考生和家长弥补信息差、避开填报误区,用专业的眼光提高志愿填报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然而,这项在考生和家长眼中能“解燃眉之急”的服务,却被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当成了“割韭菜”的良机。有些无良机构打着“录取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旗号,收着高昂的服务费,但其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工作经验少得可怜,有些甚至是招来的“临时工”——为了保证录取成功率,他们甚至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日前,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总结了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其中就包括“专家团队”并不专业、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高考志愿填报,是关乎考生学业、未来职业乃至事业发展的“人生大事”。如此关键的节点,考生和家长更需保持清醒和理智,在充分了解填报规则、招生政策和兴趣志向的基础上谨慎报考,切忌将如此重要的事简单地交付给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要在充分了解机构资质、信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谨慎付费。须知,损失财物有可能挽回,误了孩子的未来却没有“后悔药”可吃。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等行动,持续整治高价收费、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上有更多积极作为。比如,不久前,教育部面向高考生推出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专业库、院校库和就业前景等海量数据,为考生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等多元参考信息。既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了依据,让家长省钱又放心,也让高价的志愿填报服务失去了不少生存空间。

帮助广大考生托起梦想的翅膀,让他们向着未来振臂翱翔,有关部门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积极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