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6月24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4:4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近日,青海省总工会、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工会与人民法院各自优势,全面推行“一函两书”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推动劳动纠纷诉源治理取得成效。

“一函两书”制度是各级工会在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监督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契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全面推行“一函两书”制度为抓手,立足工作实际,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工作格局,对于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总工会的部署和指导下,各级工会在推动“一函两书”制度落地落实方面不断努力,有力有序拓展“工会+”机制,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社和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了联动协同机制。随着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推动“一函两书”制度发挥出更大效能成为各级工会努力的目标和任务。

快速发现、快捷处置,高效联动、通畅协同是“一函两书”效能发挥的关键。在快速发现层面,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作用、充分重视工会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和预警,第一时间掌握基本情况、第一时间启动机制、第一时间分发办理单,高效率回应职工的诉求;在快速处置方面,相关承办工会要认真研判劳动用工违法行为的性质,分析职工诉求的合理性和问题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启动“工会+”机制,及时向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根据法律程序和管辖关系,将相关信息同步通报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实现处置机制的无缝对接。在高效联动方面,构建工会与同级人民法院、同级人民检察院、同级人社部门、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相关部门获得的信息同步通报同级工会,同级工会获得的信息同步通报相关部门;在通畅协同方面,以有质有效解决纠纷为目标导向,以推动纠纷问题的诉源治理为结果导向,在推动劳动者个人诉求解决的基础上,推动存在法律风险的普遍性问题得到解决。

好的制度需要给力的落实。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劳动用工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推动“一函两书”制度发挥更大效能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分。该项工作做得较好、走在前面的地方,要强化工作经验总结和制度集成,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向更宽领域、更高质效方面发展;该项工作仍处于制度构建、机制协同磨合阶段的地方,要加强信息通报和资源整合,提升联动协同能力,逐步向规范、有效迈进。不同层级的工会组织,要加强“上对下”的指导、“下向上”的请示,保障“一函两书”制度稳步前行。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维权服务工作,让职工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一函两书”是一个有效机制,也是一个重要载体,期待各级工会总结经验,持续发力,尽最大努力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高效服务亿万职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4:53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摘取属于自己的“金牌”

追随奥林匹克的脚步,奋力朝着梦想奔跑,体育带给人们的馈赠将越来越多

6月23日,一年一度的奥林匹克日。

1894年的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成立。百余年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风雨,不断前行。“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汇聚人心,见证一个个为梦想拼搏的动人故事。

与奥林匹克一路同行,中国体育写下一页页华彩篇章。从1979年新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精彩落幕,中国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坚定的参与者、奥林匹克精神积极的践行者,一次次完成令世界惊叹的跨越。

眼下,巴黎奥运会即将迎来倒计时一个月。中国体育代表团各支队伍正厉兵秣马,全力备赛,力争在巴黎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祖国再添荣光。运动健儿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生动诠释和不懈追求,将体育力量传递给更多人,以奋斗姿态面对挑战,用积极行动迎接未来。

奥林匹克精神不只闪耀在竞技赛场,也激励着每一个普通人。当初设立奥林匹克日,希望鼓励所有人,不分性别、年龄或体育技能的高低,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伴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神州大地充满跃动的身影,铺展开一幅幅“我运动,我快乐”的幸福画卷。

今年奥林匹克日到来之际,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乡村,各类主题活动蓬勃开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运动健儿的支持,转化为参与体育锻炼的满满热情,在畅快运动中收获快乐与健康。当奥林匹克之光照亮生活,每个人都能摘取属于自己的“金牌”。

奥林匹克并不遥远,就在你我身边。乐观向上的态度、奋斗不息的动力、团结一致的信念……奥林匹克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影响。追随奥林匹克的脚步,奋力朝着梦想奔跑,体育带给人们的馈赠将越来越多。(郑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5:04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想要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成本,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大量技术创新

今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捷报频传。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商业航天已从初创期迈入快速发展期,凭借较为灵活多元的技术探索和创新实践,切实拉动了航天科技整体进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高频次、低成本的商业发射成为行业发展趋势。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全年发射的39%,成功25次,发射成功率达96%。随着越来越多火箭研发、卫星研制和数据应用的创新主体涌入,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潜力巨大,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民营航天企业呈现出较为孤立、零散的状态,有些企业创新性不强,且不乏一些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等现象。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全行业应当更加理性思考、科学部署。

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最重要在于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

从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来看,想要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成本,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大量技术创新。例如,通过工程技术优化,使得同样重量的卫星实现更高的拍照分辨率;通过火箭构型及捆绑技术创新,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2至3倍等。面向未来,需进一步锚定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高性能卫星平台、高效推进系统等技术前沿,潜心研发,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通过科技创新将发射成本降下去,才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从根本上降低大众进入太空领域的门槛。

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机制。近年来,我国对商业航天产业的扶持效应日益显现。要进一步部署和发挥顶层研究、统筹牵引的作用,引导全行业同向发力,出台更多有利于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更加明确、稳定的监管政策和指导,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真正激发商业航天创新主体的活力。

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依靠开放创新与合作。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产业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前沿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

当前,商业航天已成为备受世界航天大国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面临着全球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是在这种背景下,越需要从业者保持定力,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较早,航天从业人员基数庞大,人才基础雄厚。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相信只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道路,商业航天将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新动能。(乘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5:1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中国旅行”爆火背后的国际传播密码

最近,“Chinatravel”(中国旅行)一词异常火爆,在某海外社交媒体上“#Chinatravel”词条的观看量高达7亿。点开这些短视频,可以看到外国游客行走中国各地,观看量、评论量、点赞量都非常可观。追随视频中的“Chinatravel”攻略,更多外国人涌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外籍人员出入境人次高达1307.4万,同比上升305.2%。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线下热门景点“长”满外国人,线上短视频中赞誉之词铺满屏幕。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一轮入境游作为借力“外嘴”的国际传播,可谓“性价比极高”。

入境游无疑是国际传播的形式之一。我国的壮美山川、醉人民俗、悠久历史、文物瑰宝、摩登建筑、精美服饰、美味饮食,甚至社会安全度、交通便捷度、民众热心度等,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素材,在外国游客“朋友圈”中也一直有口皆碑。这固然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而若要更进一步,还需在渠道、语言、叙事等方面尽力尊重并满足游客需求。

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进一步畅通了入境游作为国际传播的渠道,极大满足了外国游客便利触达中国的愿望。自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对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马来西亚等6国公民正式实行免签政策,效果快速显现。根据某在线票务服务公司数据,2024年一季度,上述6国入境中国游客总计同比增长约6倍;分别于2024年2月、3月与中国相互免签的新加坡、泰国,今年一季度入境游客分别同比增长超10倍、超4倍。我国不断升级扩容的免签政策,大大畅通了国际传播“带宽”,促成短视频形式的中国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呈指数级增长。

对入境游各种“关卡”的精准“解锁”,让外国游客得以畅通无阻打卡各个景点。一段时间以来,移动支付是外国游客入境游的一个小困扰。如今,优化后的微信、支付宝和“Shanghai Pass”(新版上海都市旅游卡)让移动支付变得无比“丝滑”。景点预约等服务也更加友好,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增开护照线上购票通道,上海博物馆开设境外游客英文预约通道。在住宿方面,众多旅馆升级登记系统,更新英文地图、中英文双语标识、西式早餐等服务内容,以更好满足外国游客的多种需求。种种贴心服务打通了层层“关卡”,让外国游客的中国游体验更流畅。

各种特色旅游路线的推出,是对入境外国游客的“精准叙事”。中国如诗如画的名山胜川浩如繁星,古色古香的文化古迹数不胜数,美轮美奂的现代地标比比皆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旅客需求迥异,有人喜欢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有人偏爱沉浸体验式的深游,都不难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选项。支持根据游客需求和喜好定制出游路线和计划,正是贴近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

盈千累万的故事素材,叠加渠道、语言、叙事上的贴近性,让入境游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成功典范。一个个短视频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外国游客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最强代言”,而“Chinatravel”也反过来成为他们的流量密码。

“Chinatravel”爆红,是我国国际传播成效的体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地位,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成果,高铁、航天、卫星、桥梁等众多闪闪发光的中国名片……可以说,中国故事的素材库中不乏宝藏。如何摆脱“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窘境?我们有必要透过“Chinatravel”爆红,从国际传播角度汲取灵感、总结经验,在增强贴近性、提高亲和力、强化叙事性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得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曾庆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5:27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培育壮大家政服务业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提出25项具体措施,深入开展2024年家政兴农行动,提振家政服务消费。家政服务业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

我国家政服务业近年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经营主体活力得到较好释放。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3000万人,而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人,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家政服务员的薪酬得到明显提升,某家政公司发布的《2023年阿姨年鉴》显示,2023年平台月薪在8000元及以上的阿姨占比为27.9%,相比2020年的15.8%涨幅明显。中青年群体是当前家政服务消费的主力军,且向线上转移的趋势明显。家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在加快,如某企业利用在线直播等方式提升品牌传播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标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家政服务业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行业管理不规范、消费者满意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壮大。下一步,要优化家政服务业供给水平,推动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培育壮大家政服务业,更好满足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需要。

优化家政服务业供给水平。加强家政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打造高水平家政服务业人才队伍。针对社区老年人、孕产妇等群体需求,积极推进家政企业进社区,引导家政服务融入社区生态体系,为大学生群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家政企业与生活服务平台开展合作,利用团购优惠、在线直播等方式开拓家政服务消费群体,提升企业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健全家政服务业跨部门联合管理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办法,明确划分行业协会、家政企业、家政服务员、消费者的权利与职责,提升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家政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日间照料、失能照护、育婴育幼等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强化家政服务标准实施,推动家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引导企业统一安排服务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严格保障家政服务时间与质量。

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引导家政企业为家政服务员建立信用记录档案,开展家政服务员学历信息、过往履历、服务技能等职业背景核查,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式查询服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鼓励家政企业践行用户至上的发展理念,及时收集消费者的反馈诉求,持续优化家政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满意度和用户口碑。设立家政服务投诉处理、纠纷调解机构,为消费者排忧解难,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王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5:4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亮眼工业“成绩单”彰显发展强劲动力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从体系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0.5%;从区域来看,在全国31个地区中,28个地区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90.3%。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6.2%。这份工业“成绩单”可谓十分亮眼。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综合国力的“显示器”,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进一步彰显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国家政策持续发力,为工业增长提供有力牵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开年以来,国家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推进未来制造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四大行动,明确5方面20项重点任务,为释放更强大发展动力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5月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7%和15.7%,相信政策所带来的增长效应之后将进一步显现。

微观主体信心提升,为工业生产注入源头活力。企业是市场经营活动的微观主体,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各种实际举措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财政部门持续减税降费,切实为各类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发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在政策的推进和落地中,经营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持续稳步提升。从2024年5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来看,制造业企业生产预期较好。今年以来,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始终保持在54.0%及以上较高运行水平,5月份更是升至54.3%,反映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总体稳定,企业信心较足。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强化工业竞争优势。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国际经验表明,绝大部分前沿科技创新都集中在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促进我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上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7%,今年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全集装箱船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快建设。5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0%,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9.7%。

产业体系协同加强,促进工业韧性水平提升。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近年来,通过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各类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上中下游配套协作关系也更加成熟。此外,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工业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促进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减少因供应链中断而导致的生产停滞,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生产的韧性。

最新的工业数据不仅充分显示了市场信心持续恢复并增强的势头,更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与活力。未来,多种有利因素的累积将进一步释放叠加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娜,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5:5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国货“潮品”如何迈向中高端

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才能让更多企业愿意在高端化上多投入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

国潮风化妆品吸引消费者驻足,国产彩妆产品受到青睐,同仁堂、片仔癀等老字号推出护肤新品……前不久,第二十八届中国美容博览会在上海落幕,国产美妆产品颇受欢迎。参观者感慨:“国货美妆存在感更强了。”

国产品牌已成为美妆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品牌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2%,市场份额达50.4%,首超外资品牌。近年来,消费者对美妆产品消费更理性,不再一味追求“洋品牌”,而是关注产品本身。不少企业捕捉到消费升级需求,针对本土消费特点,推出特色产品。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的购物方式,也让许多国货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产美妆产品抓住了市场机遇,脱颖而出。

不只是美妆产品,汽车、无人机、服饰、食品等国货“潮品”也纷纷“出圈”。《2024国货消费观察》显示,相比2020年同期,今年生产国潮产品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3倍,商品种类提升超5倍,越来越多高品质、高价值的国货品牌和产品受到关注。也应看到,我国是品牌大国,还不是品牌强国。目前,国内不少产品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仍被外资品牌占据,尤其是中高端品牌。培育更多国产高端品牌,还需凝聚力量、久久为功。

品质是品牌的根基,高端品牌一定要拥有高端品质。高品质工业产品往往依托于高科技。依靠科技创新,在研发上下功夫,坚定走品质升级之路,企业才能不断迈向中高端。比如,美妆产品研发生产涉及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皮肤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工程等诸多专业。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成分、提升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认可。研发的根本在于人才。实践中,一些企业注重引入高层次人才,成立研发创新中心,有力推动了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

“酒香也怕巷子深”,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历史久、营销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值得国内企业借鉴。新颖时尚的设计、科学精准的推广,都能增加品牌知名度。比如,云南白药等企业发挥中华老字号优势,推出一批国潮风外包装设计的产品,受到市场好评。

品牌建设不易,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才能让更多企业愿意在高端化上多投入。强化监管,对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商家加大处罚力度,让从业者有敬畏之心,方能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间形成良性循环。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着眼未来,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货“潮品”的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更多国货“潮品”必能打好高端牌,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蓝海。(申少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6:03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汇聚智慧资源,助力科技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勉励他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让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20年前,立志“培养一流学生、设计一流课程”的姚期智毅然回国,入职清华大学后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后来广为人知的“姚班”,2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不仅本身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杰出代表,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其推动建立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延揽众多海外优秀人才加入。坚持自主培养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姚期智院士引领的人才培养探索之路,对于我们夯实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石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海外人才发展策略,吸引并支持更多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参与国家发展与建设,集聚全球人才智力资源。根据相关统计报告,自改革开放至2022年年底,中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6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八成选择回国发展,这是对国内发展机会多潜力大的信心。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顺畅人才流动渠道,不断拓展人才成长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人才磁吸效应,广聚天下英才,进而凝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人才优势。打破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藩篱,加快构建人尽其才的科研平台,进一步释放海外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着眼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鼓励企业为海外人才提供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还可通过设立各类奖项和荣誉,肯定人才在科研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比如,为吸引全球青年人才,杭州市西湖区梳理各类人才扶持政策,推出“西湖区青年人才十条”,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政策礼包,还打造了一批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综合体,涵盖衣食住行、场地支持、创业陪跑、基金扶持等服务功能,让青年人才安心就业、成功创业、宜居宜业。

聚焦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吸引海外人才参与重点科技项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海外人才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创新活动,资金可用于项目研究、设备购买、团队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条件。可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遴选一批优秀海外人才,与国内科技人才一起共同组建项目团队,致力于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加快实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天津、南京等地通过举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展人才企业接洽交流活动等方式,聚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当地扎根发展。

打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和政策干扰,让海外回归科研人员放手去做,在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力。科研项目的选择和管理应增加灵活性和自主性,优化审批程序和规定,包容失败,鼓励探索精神,给海外回归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空间。尊重海外高水平人才的专业意见,不断畅通并拓展开放的沟通渠道,如学术研讨会、项目讨论会等,碰撞思想,汇聚智慧。

此外,积极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让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还需加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和生态的创新展示,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全方位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和更多机会。

(作者:刘开君,系浙江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6:1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以旅游演艺增强文化磁场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使得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产品,更是文化作品

只有把“此景”“此事”“此人”融合起来,把“山脉”“水脉”“心脉”贯通起来,才能唤起历史的记忆、形塑文化的认同,真正为当地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因一台剧,赴一座城。杭州宋城,《宋城千古情》绘就历史与文化、情感与艺术的画卷;武夷山麓,《印象大红袍》演出“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意蕴;骊山脚下,《长恨歌》展现千门万户、千歌万舞的大唐风华……中国式的山水意境、地方化的文化抒怀,旅游演艺正日渐成为各地的“新名片”,让大批游客沉醉其中。

旅游演艺,是地方历史的一种凝练书写,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诗意表达。游客与旅游演艺,无疑形成了一种“双向奔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旅游演艺场次超15万场,观演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166亿元。从供给侧看,优质旅游演艺项目深度激活了当地文旅资源,让“日游夜演”成为常态;从需求侧看,契合了游客充分感受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愿望的演艺产品,让旅游体验更丰富、更立体。也正因此,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使得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产品,更是文化作品。在山水之间,呈现人们的劳作、休憩;在舞台之上,演出历史中的烽火狼烟、生死抉择……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中,无论是《魅力湘西》《印象·刘三姐》,还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又见平遥》,无不是依托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而成。耕耘收获皆可成景、柴米油盐都是故事,游客刚刚踏访过的场景、追忆过的历史扑面而来,在身临其境、心连其情之中,产生更深刻、更厚重的文化感知。

这样的文化感知,绝非靠着符号的堆砌、歌舞的铺排就能完成。“空口袋立不起来”,如果没有文化的赋能、精神的支撑,再好的资源也难免是明珠投暗。游客在游览过山水名胜后,自然而然会想了解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不管是依托于山水实景,还是呈现在剧场舞台,或是主打互动感的沉浸式演出,只有把“此景”“此事”“此人”融合起来,把“山脉”“水脉”“心脉”贯通起来,才能唤起历史的记忆、形塑文化的认同,真正为当地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一地有一地的历史,一域有一域的文化。重形式而轻内容,重技术而轻艺术,旅游演艺就变成了单薄的山水秀、技术秀,难以真正打动人心;盲目复制粘贴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也可能“水土不服”;甚至,如果哗众取宠迎合市场、故弄玄虚过度包装,还可能让文化资源失去本真。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旅游演艺之弊,或许也折射出理解传统、赓续传统、活化传统时的误区与盲区。能否摆脱对“声光电”的纯粹依赖?能否超越“歌舞戏”的简单重复?能否跳出“同质化”的窠臼?能否有更多“小而美”的精品?这些进一步发力的方向,也是旅游演艺走出低水平重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好的旅游演艺,应该经历文化“解码”与文化“编码”的创作过程——提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组合升华成全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磁场,让游客“由感到知”,更好地体认自身、他人和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唯有更好地擦亮旅游演艺这一地方文化之眼,才能更好实现旅游的价值,让旅游成就更丰富、更充实的美好生活。(张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4:06:28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今天,大运河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运河,对于我们而言,绝非仅仅是一条古老的水道,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以及面向未来的无尽畅想。

悠悠大运河,是千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人间悲欢,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提醒着我们从何处来,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脉络。

于是,大运河之于我们就是“记忆”。当激昂的“运河号子”再一次响起,唤醒的是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追溯与怀恋。

悠悠大运河,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在古代,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即使在现代,它依然在区域经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不同地区的一条纽带,为沿岸经济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于是,大运河之于我们就是“发展”,它以连贯古今的力量,持续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搭建桥梁。

悠悠大运河,还是文化交融与传播的使者。不同地域的文化沿着运河相互碰撞,孕育出独特而丰富的运河文化。它包容着各地的风俗习惯、艺术形式,使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共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宝库,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万象。

于是,大运河之于我们就是“融合”,是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凝聚文明共识的重要依托。

悠悠大运河,更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带,大运河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和休闲空间,让我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份怡然自得。

于是,大运河之于我们就是“美好”,是营造宜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

更重要的是,悠悠大运河,是我们民族精神集大成的“代表”。它体现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先辈们历经艰难险阻才凿就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如今它更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今天,大运河之于我们,是历史的瑰宝、经济的动脉、文化的源泉、生态的福地和精神的寄托。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胡安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