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7月8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4:12:3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回答“何以中国”之问,共赴千年运河之约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回首这十年,江苏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突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多方发力,实现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民生之河、文化之河、交流之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保护好“民生之河”,为人民增添更多福祉。千百年来,大运河与沿岸城市的发展唇齿相依、兴衰紧联,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两山”理论,实施“一河一策”行动计划,让水美风清的运河成为生态文旅之基、幸福民生之源。例如,无锡全面启动“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着力打造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产业示范带;苏州创新实施“运河十景”建设,打造水陆盘门、平望·四河汇集等一批文化地标,努力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常州打造“大运河工业遗产馆”“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长廊”,将大运河工业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势能……作为具有江苏特色的“美丽中轴”,大运河江苏段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为运河两岸百姓创造了高品质的生活生态空间,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造福于民。

传承好“文化之河”,让华夏赓续千年文脉。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穿越千年时光,大运河流淌着民族的记忆,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根与魂。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构成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十年来,江苏各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多地联动共同发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呵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扬州将每年6月22日确定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日”,确保运河文脉妥善保护、传承不息;淮安勾画“产业、文旅、生态”三张画卷,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不仅如此,江苏还举办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一批批大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文艺活动不断涌现,挖掘和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利用好“交流之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运河是文化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条沟通中外的交流之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引发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从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正闪烁着文明之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传承、弘扬大运河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大运河进一步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流动舞台。江苏扛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时代使命,以倡建“运河共同体”为契机,搭建展示江苏元素、文化特色、大国形象的国际运河舞台。一方面,持续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用“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述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另一方面,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广泛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世界运河保护、运河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生机。千百年来,我们行走于运河两岸,追问何以中国、何以运河,努力探寻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内生动力。放眼未来,期待大运河沿岸地区人民能够同心同向,以勤劳和智慧书写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让古老的大运河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机勃发的新画卷。(王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4:12:50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据《工人日报》7月3日报道,日前,京沪苏皖粤五省(市)总工会按照属地原则,组织向12家头部平台企业发出高温天气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公开提示函,提醒各平台企业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执行高温天气户外露天作业相关规定。

持续高温对于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来说,十分难熬,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劳动者罹患职业性中暑的风险很高。做好防暑降温,强化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不仅考验着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能力,也对各地工会的监督和服务提出了要求。

随着国家防暑降温相关法规规定的不断完善,以及工会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应该说,大多数用人单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落实防暑降温工作主体责任。但也有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充分等情况。比如,有的企业高温津贴发放存在“走样变形”现象;有的企业在高温环境下,依然安排劳动者长时间加班;一些地方在职业性中暑工伤认定方面还存在“堵点”,等等。

6月初,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和开展“工会送清凉 防暑保安康”活动的通知》,对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工作和开展工会“送清凉”活动进行部署。各级工会积极行动,“凉策”频出,全力保障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平安度夏。

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预防发生职业性中暑事件,是各级工会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把“一函两书”制度融入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工作中,向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公开提示函,是一种关口前移,也是一种有效预防。

自今年2月最高检和全总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以来,“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行政”部门协同、联动共治的工作机制,让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更具质效。截至6月30日,已经有天津等11个省级总工会、包头等93个地市级总工会,就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公开提示函,对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权益进行提醒。

发出公开提示函重在预防。对于那些将高温天气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有关规定和制度积极予以落实的用人单位来说,这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比照要求,优化方案,把高温天气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视这一工作的用人单位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醒,督促他们提高认识、切实作为。

高温天气仍在持续,各级工会要继续以“一函两书”为抓手,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工作主体责任,推动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相关措施,从源头降低高温职业伤害的发生几率;对用人单位未依法落实防暑降温、高温津贴等有关规定的行为,要协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继续做好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等“五送”活动,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健康工作、平安度夏,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4:13:33 | 查看全部
和一只螃蟹“共享”工位,你愿意尝试吗?

近日,“工位养蟹”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起来。据报道,这种螃蟹是杂食动物,水果、蔬菜、肉类、米饭等都能吃,不少年轻人将它视为关系最铁的“饭搭子”“办公搭子”。

事实上,除了和螃蟹“共享”工位外,年轻一代上班族改造工位的“花样”还有很多——有的在工位上种植香蕉,并挂上“禁止蕉绿”的谐音梗标语;有的在工位上摆满自己喜爱的手办、玩具;有的不惜“重金”将工位打造成森林氧吧……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样“爆改”工位,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费钱,值得吗?有必要吗?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是需要适应的,工作中的情绪和心情也是需要调节的。年轻职场人在工作中玩梗,给自己制造一些小乐趣、营造一些小氛围,是一种个性表达,也折射出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不要因为类似养殖和“爆改”影响他人、影响整体的办公环境和卫生,不要因为过于关注小宠物而耽误了正常工作质量和效率,等等。

而面对养螃蟹、种香蕉、“爆改”工位等职场新动向,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有所作为?或者说,该如何应对?

应该意识到,时下,年轻人对于职场的期待,除了工资收入、休息休假等保障和权益,还包括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温暖友爱的团队氛围、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等等。如何让职场人在工作中更有收获、更幸福,是诸多用人单位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不少公司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有的还因此被网友评为“梦中情司”。例如,广东深圳一离职员工寄赠上百条腊肉给原公司,因为此前公司的爱心基金帮助她渡过了难关;黑龙江哈尔滨一公司在“三八”妇女节为女员工放假4天;还有公司对宠物很友好,允许员工“带猫上班”……这些职场“小确幸”受到了员工的点赞,也得到了网友的艳羡。事实上,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多做一些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努力,更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正视员工的需求,积极为他们营造更健康、有爱、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我们期待这样的“梦中情司”多多益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4:13:4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主题)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①(副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要贯彻的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日报今起刊发系列评论,聚焦改革的生动实践,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编  者

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字

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多家保险企业开启理赔“绿色通道”,为农业防汛救灾提供保险支持。今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与曾经只购买“基本险”相比,借助这两个高保障的险种,每亩仅需要多交5.8元左右,遇到同样等级的灾害,获得的赔偿就能翻倍。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用财政支出的“加法”,换来稳定农户收益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乘法”,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把握“民生为大”的重要要求,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劲。企业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大地;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回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一系列改革举措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充分表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字。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越来越多,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例,2014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6年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保整合,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集中带量采购模式,2021年部署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改革走过了千山万水,还需要继续跋山涉水。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

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为中国铸就新的辉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日报评论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4:14:02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一场足球赛,最吸引人的看点是什么?是赛场上球员们的飒爽英姿、射门时的精彩瞬间,还是看台上球迷们热情如火的呐喊?出乎意料的是,最近,有几位保洁阿姨站上了绿茵场的“C位”。

据多家媒体报道,四川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在赢得中超联赛的一场比赛后,邀请基地的保洁阿姨们一起接受球迷们的欢呼。球员们不仅与阿姨合影留念,还一一同阿姨们握手致意,现场的球迷们也齐声高呼起了“谢谢阿姨”的口号。如此暖心的画面,让无数网友动容——“尊重一词在此刻无比的闪耀。”“足球不只有输赢,这才是中国足球该有的样子!”

原来,这些保洁阿姨都是基地里的工作人员,负责场地日常清洁与维护。近来,为了保障比赛顺利进行,保洁阿姨们连续几天加班修剪草坪。可以说,成都蓉城的这场胜利,有保洁阿姨们的一份功劳。她们的辛勤付出,并没有被喧嚣的比赛氛围所掩盖。球员和球迷的问候和呐喊,让阿姨们的付出被看到、被认可、被感恩,对她们来说,这是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视线往往习惯于聚焦那些“闪闪发光”的主角,从而容易忽视自己身边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毫无疑问,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被看到,欢呼和掌声理应属于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绿茵场上的保洁阿姨,不是足球赛场上的主角,但整洁的赛场环境和顺畅的观赛体验,离不开她们的辛勤汗水。某种角度上,她们也是在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为足球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近年来,各行各业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的高校为校园保安、食堂厨师、保洁阿姨等后勤保障人员办展览,用照片讲述他们的奉献故事;有的媒体将镜头对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广播剧、系列短片等形式记录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还有的劳动者自己拍摄短视频、创作诗歌等,用第一视角向人们传达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被聚焦和传递的,是鲜为人知的个体故事,也是每一位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和尊严。

站在绿茵场“C位”的保洁阿姨们,用自己的劳动,赢得了公众对她们的尊重和职业认同。看台上“谢谢阿姨”的欢呼声,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付出了汗水和努力的每一位“幕后英雄”。

向保洁阿姨致谢致敬,邀请他们站到“C位”,这样的场景可以也应该更多,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温暖和善意,也需要这种文明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