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20 13:52:54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追光逐新——光伏独角兽华晟新能源的成长故事
开栏的话: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视角。透过许许多多的企业,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能够看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即日起,新华社推出“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系列报道,选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讲述中国企业在压力挑战下开拓创新、转型升级、坚韧奋进的鲜活故事,展现中国企业在市场潮涌中奋勇拼搏的底气锐气和光明前景。
在奔涌的创新浪潮中,这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面对激流奋勇前进,成立短短4年,跃升为全球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企业。
在宏阔的中国制造版图上,这是一块或许还不特别起眼的拼图,却标记出一个产业的新征程:实现下一代光伏技术产业化,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出货量和产能均居全球第一。
浪起于微澜。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下行周期,总部位于安徽宣城的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订单增长、产能饱满、销售畅旺……行业凛冬中,华晟何以在成长中突围?
在坚持中完成“惊险一跃”
2024年9月6日,上海浦东,一场关于光伏新能源的行业交流会座无虚席。时已入秋,窗外阳光依然灼热,如同现场热烈的讨论氛围。交流中,人们将更多的焦点投向了华晟,这个全球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企业。
4年时间,估值130亿元,跻身全球光伏一级组件制造商名录。华晟犹如一匹跃然而出的黑马,在光伏行业的寒冬中,引人注目又引发追问:为什么是华晟?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景(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时光倒流,问号拉直。
202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北京一公园内,一群人聚在一起,时而窃窃低语,时而高声争论。
“有了那晚的选择,才有了今天。”华晟董事长徐晓华回忆起“公园会议”的豪迈,眼里依然闪耀着光。那晚,创业团队几经争论,最终选择不做跟随者,要做新产业的开创者。

8月20日,工作人员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那时,光伏行业爆火,市场上主流技术路线产业化规模大、投资回报高,是入行的热门选项,资本蜂拥而上,投产能赚快钱。华晟却放弃眼前的财富,要走一条新路:选择做下一代异质结光伏电池。
“异质结技术国外摸索了30年,很多都折戟沉沙,一家初创企业凭什么?”
“放着容易的钱不赚,非要做龙头企业都望而却步的事,太傻!”
……

这是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展示的光伏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面对质疑、不解,曾在光伏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徐晓华坚信,异质结是突破光伏效率的颠覆性技术。
“用新技术找增量,虽难,却是一条正确的路。”
从技术到产业面临“惊险一跃”。创业之初,华晟便遭遇“当头一棒”。
异质结光伏电池样品下线,几近废品,因为出现致命的光衰减现象,降低了发电效能,也让这一技术路线面临夭折风险。
“事关企业生死,那段时间彻夜难眠。”回忆当时,华晟首席科学家王文静感慨万千,“我们就像驶入深邃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前途是一片未知的宇宙。”

8月20日,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搬运机器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没有现成答案,就从源头摸索。技术团队找到一种紫外线吸收剂,解决了光衰减问题,但组件功率下降的新问题又冒出来。情急之下,王文静想起读研时听说过的一种光转化材料,但这一材料在光伏行业从未用过。
“没人用,我们试!”在与材料供应商反复磨合后,终于攻关出全新的光转化材料,不仅解决了光衰减这一致命难题,电池功率还更高。
一次次峰回路转,一次次化危为机。4年里,华晟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8月20日,工作人员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选择异质结技术,没有先例可循。所有的产线设备、生产工艺甚至物料供应都要重构。
“几乎每天都要蹲守到凌晨,将设备拆了,根据新工艺要求一点点改进优化再调试,如果不行,再拆解再优化……”华晟工程师孔文涛至今记得,产线建设之初,即使在恒温24摄氏度的厂房里,他和同事们每天的工装都是湿透的。

这是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拍摄的智能化产线(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一期、二期、6个月、9个月……创业前两年,一边不停投钱投人、改设备改工艺,一边还要说服客户接受尚属“小众”的异质结新品,寻找订单活下去。最难时,华晟账上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公司内部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提议,不如趁早放弃,转向能赚钱的主流技术路线。
“这个世界除了满足我们基本生活的物质外,总有一些梦想值得我们去坚持。”华晟的生产车间,蓝底白字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晟,意为阳光,也代表日积一功。面对一个个困难,我们没有放弃,一次次克服,直到现在,未来亦然!”徐晓华说。

8月20日,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工作人员在查看智能化产线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安徽合肥,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一体化工厂,工业机器人将一个个硅片投送到一架白色机器的腔体,经过绵延的智能化流水线,状如手机大小、薄如纸片的光伏电池片便下线了。
“异质结生产设备从无到有,如今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徐晓华拍拍眼前的这些“大家伙”,话语中不无自豪。
“坚持瞄准异质结赛道,通过技术和工艺的持续创新,我们的异质结电池单片效率2021年就一举追平了世界纪录,如今量产平均效率又再次有了大的提升。”华晟电池事业部负责人余义说,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公司在行业寒冬中迎来春天,今年的订单量逆势实现翻番。
在创新努力中穿越周期
2024年,是光伏行业优胜劣汰的洗牌之年。对华晟而言,却是进入盈利周期的转折之年。
面对行业的大浪淘沙,华晟选择的技术路线优势日益凸显。2023年,华晟破局国内市场,并迅速扩产,大理、合肥、无锡等基地相继上马,公司一跃成为异质结领域垂直一体化龙头企业,产销量居全球第一。全球最年轻光伏独角兽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异质结行业进入工信部光伏行业目录规范的企业等荣誉接踵而至。
华晟并不敢稍有懈怠。光伏行业快速的技术迭代和激烈的市场竞逐如同高悬头顶的一把利剑,驱动华晟不停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持续保持技术优势。
控制硅片的薄度,是异质结电池降本增效的关键。
传统光伏行业认为,硅片薄度在130微米左右就很难再有突破。
通过深入研究,徐晓华的技术团队惊喜地发现,采取一种新的工艺,硅片可以减薄至100微米以内,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还有助于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8月20日,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工作人员在介绍智能化产线。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前景是美好的,但市场上的硅片厂家无一能满足华晟的需求。
“找不到厂家供货,就自己干!”华晟索性自建硅片产线,改造设备、创新工艺、不停迭代……经过上百次验证,最终做出薄度达100微米的超薄硅片,仅此一项,材料成本就可节约23%。
步入华晟的产品展厅,智能制造管理平台上跳动着的数字实时显示生产车间的运转情况;大屏幕反复播放着以“喜马拉雅”“珠峰”命名的各类产品介绍,这样的命名喻意华晟人不断超越自我、立志攀登行业顶峰的抱负。
“我们做的是一个开创性的产业,当前面没有参照物时,追求物理极限的创新,就是引领我们的方向。”徐晓华自称“技术控”,也坚信跨越周期最大的武器是相信技术、坚持创新。

8月20日,在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内,搬运机器人在作业中。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迎接新的产业变革,靠单个企业独木难支。
自动化产线上,刚“出生”的电池片闪耀着洁净耀眼的蓝色光芒,一根根银色栅线纵横排布,仿佛电池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品质越好,导电性越好,发电效率就越高。”余义指着电池片上纵横的银线解释道,制造银线的银浆材料及印刷工艺均源自国外,一度被卡脖子。
能不能找到替代材料和新工艺?华晟想到了一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