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16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3 | 查看全部
“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活力蕴藏在人气之中,城市运营要始终眼中有人,用接地气的办法吸引人、凝聚人

近两年,参观美院毕业展成了时尚,不少地方甚至“一票难求”。比如,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日均接待量超万人次,其中逾七成是非专业的市民;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单日最高接待量超3万人次。

不禁联想到线上线下持续火热的“苏超”,以及前不久刚落下帷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丰富多样,可以是一次展览,也可以是一场球赛、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顿美食,这为我们观察城市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核心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提高城市吸引力,就要从“城市如何更好服务人”破题。

群众性是成就城市现象级IP的关键变量。

“苏超”为什么能走红破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激发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畅快“玩梗”,跨城观赛,比拼志愿服务,宣介特色风物,无处不是“群众唱主角”。

上影节收获近50万观影人次,近三成为外地来沪影迷。在约百场见面会中,影迷与电影从业者交流互动,光影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事实证明,“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活力蕴藏在人气之中,城市运营要始终眼中有人,用接地气的办法吸引人、凝聚人。

强运营植根于精细施策,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透过“苏超”看治理,相关部门注重精准识别并及时响应公众需求。比如,江苏在省级层面协调13个地级市,提升办赛能级、优化赛事组织;各城市提升服务能力,从交通、住宿、餐饮等细节上优化观赛体验,重视球迷诉求。

跳出赛事看城市,凡是群众拍手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因为改变了粗放型管理方式。以扬州为例,从新增亲水步道、游船码头,到迁改污水管道、增设净化处理装置,再到复原传统景观节点、建起文创店等商业设施,以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让小秦淮河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又升腾了市井“烟火气”。

细微之处折射城市品质,考验工作作风。以精细治理改善软硬件环境,不仅能增强本地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也能赢得外地游客点赞。

既要久久为功增内力,也要心态开放谋创新。

城市的蜕变,往往不是“一拍脑袋一主意”的一夕之功,而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创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纵跨15年发展战略的先河,指引厦门发展成为让市民引以为豪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可见,保持战略定力,才能积蓄发展潜力。

同时,市民的需求不断升级迭代,呼唤城市治理者不懈怠、不观望,及时回应。上影节期间,嘉定影剧院周边举办“非遗市集”,推出徐行草编工艺品、嘉定竹刻书签等文创;在大光明电影院,“中国电影120周年暨邬达克密码特展”回溯电影与城市的百年渊源……观影联动旅游、看展,“电影+”价值链条得以延伸,折射上海在城市运营方面的创意与匠心。

立足自身禀赋,锚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并以开放的理念行动整合资源、创新场景,才能以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回馈人、服务人。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文旅热蕴藏“城市密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着眼群众需求,悉心培厚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总能找到价值的出口、发展的抓手,让一座城更有魅力,在更多人心中“火”起来、“红”下去。(李浩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3 | 查看全部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白蛇·泪落金山》的丹剧,在江苏镇江西津渡小剧场演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许多外地游客、本地观众赞叹:丹剧原来可以这么美,“白蛇”还能这么演!

“这么演”的一大亮点,是平均年龄17岁的年轻演员挑大梁。丹剧是江苏现存的4个濒危剧种之一,拥有近300年历史,曾红火一时,但因受众面窄、演出市场低迷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以至于举步维艰。这也反映出传统戏剧在现代审美中“不被买账”的问题。

传统戏剧怎样更有“戏”?第一条就是锚定表演本体,坚持守正创新,更新程式化表演,让历史文化遗产在焕新中拥有现代活力。

《白蛇·泪落金山》的演职人员开展了创新探索。剧本创作上,通过穿越、反转、戏中戏等叙事方式,探讨对爱情、人性的理解,故事本身“内外兼修”;舞台布置上,以“穿越时空”的油纸伞、流水形状的小桥为背景,以管弦乐器配乐,现代感十足。洋溢青春活力的丹剧团第六代演员,也带来一人分饰多角的演出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戏剧“老龄化”的刻板印象。

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戏剧不是博物馆里的艺术,要“图存”就得有观众,想让年轻人买单就得符合现代审美。因此,直面传统戏剧老把式与当代观众新期待之间的碰撞,瞄准戏剧失“戏”的关键环节,从剧本打造、灯光舞美、表演节奏等方面入手求新求变,才能让传统戏剧具备一眼抓住观众的“颜值”和“气质”。

重构观演关系,方能激活戏剧张力。这需要开启一场从“三壁镜框式舞台”转向“沉浸式互动”的变革。小剧场锡剧《聊斋·紫尾》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后,收获年轻戏迷的热捧。男主演的一个尝试是,“闯”进观众中表演。“当我出其不意地冲下舞台、面对观众大声发问时,清楚看到,观众们在短暂惊讶后,有人轻轻点头,有人沉吟思考,还有人捧着爆米花的双手微微颤抖。”这一刻,演员与观众间的“第四面墙”被打破了,剧场本身成了舞台。

舞台的界限被模糊化,意味着演员既表演又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观演关系的重构,释放出戏剧有“戏”的潜能,大家能不喜爱吗?从“表演”到“共情”,双向唤醒的代入感展现出戏剧艺术原始的生命力,入情入戏的观众能不喜爱吗?

跨界、融合,同样是传统戏剧融入现代的重要路径。与热门影视剧携手、拥抱短视频平台,让不少传统戏剧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比如电视剧《甄嬛传》开播后,上海越剧院骨干成员改编了越剧《甄嬛》,场场爆满。二次创作并非简单照搬,而是既保留观众熟悉的章节,又着力刻画情感故事,发挥越剧唱腔婉转、情感细腻、人物鲜明的优势。新编戏剧做到“方而不割”,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如今,不少剧团通过直播等方式,展现“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讲述“台下十年功”的故事;00后通过短视频挖掘昆曲妆容的时尚潜力;游戏玩家在虚拟戏楼解锁隐藏剧情……传统戏剧在网络时代渐渐开辟出了“第二剧场”。随着新潮的、时尚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传统戏剧必将进一步迸发时代活力、绽放梨园春色。(姚雪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4 | 查看全部
尚志市、靖宇县、一曼街……行走在今天的东北广袤土地上,一个个深深刻在地图上的名字,犹如永不褪色的坐标。它们让穿行其间的今人,时刻铭记脚下这片土地之上,曾洒满中华民族忠诚儿女的鲜血与荣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内正中那座肃然镌刻着“黑土英魂”的石碑,正是这段壮烈史诗的庄严注脚。白山黑水,英魂永萦。这里,是中国人民14年不屈抗战的起始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东北。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将军率领爱国官兵,于嫩江畔的江桥,毅然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战斗。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江桥战役中官兵曾使用过的老式怀表、望远镜等物品。它们裹覆着岁月的斑驳,无声地诉说着当年以简陋对抗精良、以血肉迎击钢铁的悲壮一幕。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东北军民不畏强敌、奋起抵抗,不仅点燃了白山黑水不屈抗争的熊熊烈火,也唤起中华民族空前的抗日热情。

从烽火硝烟中的殊死抵抗到敌寇囹圄中的凛然傲骨,东北抗战的悲壮史册上,无数志士的牺牲奉献如星辰般熠熠生辉。

1936年8月2日,被捕后经历百般摧残仍坚贞不屈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为幼子留下绝笔:“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写罢此信不久,她慷慨就义,年仅31岁。由赵一曼儿子陈掖贤誊写的这封绝笔信,目前陈列在纪念馆内。近90年过去,这份泣血的书信微微泛黄、布满折痕,其上字迹略显晕染,却依然饱含穿透时间的感人力量,印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国家民族的炽热大爱。

千千万万先烈迸溅的热血浩气,在茫茫林海雪原间,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杨靖宇将军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14年浴血,数十万忠魂长眠黑土。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师级以上指挥员牺牲百余人,军级以上干部牺牲30余人。他们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无论是杨靖宇将军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还是李兆麟将军遇害时穿的血裤,抑或是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歌集、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纪念馆中,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都见证了东北军民在冰天雪地中用生命对抗侵略者的铁骨,更诠释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烽烟已远,精神永驻。东北抗联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东北烈士纪念馆1977年成立了一支流动展览小分队,此后,四代队员接力宣传烈士事迹,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开展巡展、宣讲报告5000余场;吉林省通化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30多处现场教学点,建设杨靖宇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坚持挖掘东北抗联文化,对全县80多处东北抗联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

精神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现今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约200万人次。当年轻面孔凝视那些浸透血泪的文物,当少先队员复诵赵一曼字字泣血的家书,那不灭的东北抗联精神,自历史深处走来,在复兴之路上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王斯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4 | 查看全部
当“一类事”集成服务成为常态、全国通办成为惯例,人们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办事便捷度的量变,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质变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

“高效办成一件事”,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多跨协同和数据共享,将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交多份材料、耗时费力才能办成的“一堆事”,打包整合成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的“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高效办成一件事”既是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政务服务中“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的破除,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对“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整体性部署,确定了13个重点事项。随着各地的推动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取得了良好效果,办事环节、办理时限和费用成本大幅减少,群众实现“少跑腿”甚至“零跑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生获得感大幅提升。但随着群众需求变化以及新的服务场景不断涌现,重点事项的动态更新和范围拓展成为必须,再叠加上原有的涉及部门多、流程复杂、数据壁垒深的“硬骨头”事项,对“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防止改革“一阵风”,又要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就需要长效机制的加持。《意见》围绕如何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从服务内容、运行系统、制度规范等方面作出了详细部署。

以全生命周期引导服务内容常态化。此前推出的第一批重点事项主要针对高频、面广、问题多的13件事。此次《意见》提出围绕经营主体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构建“总体清单”,覆盖了从企业开办注销到个人生老病死的核心场景,形成常态化的基础事项框架,实现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构建”。同时,统筹谋划地区行业重点事项,逐步实现全国通办,并鼓励地方、行业建立特色事项清单,拓展应用场景,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服务内容既有固定菜单又具灵活性。此外,《意见》突破性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拓展,通过全流程服务让相关的“一揽子”事项得以集成办理,从解决企业群众的单一诉求发展为解决一类问题,有助于提高服务的整体效应。

以立体协同确保系统运行常态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并非多个事项的简单拼接,而是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立体协同。目前已经在平行窗口整合、上下系统联通、数据共享上搭建了良好基础,《意见》的出台则对权责明晰、流程优化和数智赋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重点事项的统筹协调,配合解决地区的难点堵点问题;做好牵头部门明确负责事项实施步骤、统一工作标准,配合部门协同做好流程优化、业务衔接的跨部门责任划分,有利于破除部门壁垒;明确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持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快公安、海关等领域政务数据回流地方,有助于突破跨地区协同难点和解决数据纵向割据难题;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应用,为工作人员提供智能辅助审批、智能分析等支撑……《意见》以系统化的设计,确保了改革运行常态化。

以法治规范保障探索创新常态化。“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政府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而任何改革创新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意见》强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政务服务制度建设,及时制修订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要求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模式、政务服务大厅和平台集约化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这些举措既为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支撑,保障全国协同落地,更以制度刚性将“高效”与“长效”深度嵌入“规范”轨道,使“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实践始终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成为依法行政的生动写照。

企业和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一件件具体的政务服务事项紧密相关。《意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效政务服务的朴素期待,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制度化表达。当“一类事”集成服务成为常态、全国通办成为惯例,人们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办事便捷度的量变,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质变。期待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意见》落地生根,加快制度标准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举措,让政务服务改革的红利更快、更持续地转化为人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莹,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4 | 查看全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整治强迫购物 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

强迫购物、诱导消费等一直是旅游市场广受诟病的顽疾。此次整治工作紧盯旅游购物活动集中区域,聚焦旅行社、旅游购物店、导游和在线旅游经营者四大市场主体,针对其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重点整治,对于净化旅游市场环境、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连接游客、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核心纽带,其经营行为的专业性、合规性是保障旅游活动良性运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会给游客带来极大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以低于旅游成本的价格诱骗游客、再通过强制安排购物获取回扣的经营模式,已然形成一条扭曲的利益链条,不仅直接损害游客的经济利益,更破坏旅游市场公平竞争的根基,使合规经营的旅行社陷入不利境地。此次重点整治旅行社,有助于斩断畸形利益链条,引导旅行社回归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良性发展轨道,保障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旅游购物店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其违法违规行为让不少游客深受其害。误导游客消费、推销高价低质商品,严重影响旅游体验;利用虚假优惠折价进行价格欺诈,是对市场诚信原则的公然践踏;将旅游购物店包装成旅游景点列入行程,则是对游客的刻意误导,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消费陷阱。这些行为既侵害了游客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也让旅游购物成为游客心中的“高危环节”。对旅游购物店进行重点整治,能够有效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游客明明白白消费,从而推动旅游购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导游是旅游活动的引导者,其行为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诱导、强迫游客消费,不但违背导游的职业操守,更给游客造成压力。未取得导游证从事导游活动以及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揽业务的“黑导游”,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有效监管,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并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此次重点整治导游群体,有助于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导游真正成为游客旅途的贴心向导。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线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也滋生出许多问题。通过互联网发布低于旅游成本的旅游产品,表面上是给游客实惠,实则暗藏陷阱,其后续往往通过强制消费等方式弥补成本,最终损害的是游客的利益。诱导游客进行平台外交易、违规收取定金,使游客脱离平台监管保护,一旦出现纠纷,维权难度极大。此外,无证人员通过互联网违规承揽导游业务,也给游客带来不小安全风险。对在线旅游经营者进行重点整治,能够净化网络空间,规范在线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游客网络消费中的合法权益。

本次整治以全链条监管为核心,多措并举,亮点突出。首先,在整治范围上,将线上违法行为纳入整治靶心,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整顿。针对旅游交易违法行为线上线下交织的特点,将线上旅游平台与线下实体经营者一并纳入监管视野,实现了线上线下监管的无缝衔接。其次,在惩戒方式上,注重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失信惩戒的有效衔接。对于情节较轻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给予罚款、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对于诈骗等犯罪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将违法信息纳入信用体系,实施失信惩戒。这一套“组合拳”的目的在于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彰显了监管的刚性。最后,在整治方式上,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智慧监管,对旅游市场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虚假宣传、不合理低价等风险点,推动监管关口前移,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

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既是维护游客权益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期待以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相关部门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形成常态化高压态势;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权利与义务,为旅游市场监管提供坚实法律支撑。同时,畅通游客维权渠道,让游客及时得到救助与补偿。此外,旅游企业也应强化自律,树立正确经营理念,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杨洪浦,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4 | 查看全部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的通知》,部署于2025年7月至9月在全国组织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围绕“搭建对接平台,携手助你创业”主题,旨在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为创业者们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当前,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首要在于整合与精准对接各类创业资源。活动期间,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发布、系统推送等方式,主动向服务对象提供“四清单两名录”,重点发布涵盖场地、政策、融资、培训等关键信息以及创业导师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录。这就如同为创业者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创业地图,让他们能清晰地了解前行道路上可利用的资源,自主选择对接,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资源组合。

创业政策的落实与帮扶机制的完善不可或缺。加大创业政策宣讲解读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推送申请条件、办理流程,推进高效办成个人创业“一件事”……创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凝聚各方合力,为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就需要围绕创业者在信息、场地、政策、资金、能力提升、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为创业者提供强有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创业培训在提升创业者能力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创业培训前伸后延至创业全过程,丰富“马兰花”创业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开展相应培训,并推广直播版网络创业培训课程……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为创业者打造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成长阶梯,助力他们在创业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行。

“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的开展,为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聚焦搭建资源集聚平台、拓展供需对接渠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培训、落实政策、完善帮扶以及发挥创业孵化载体作用等多方面举措,将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助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让更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力量。(清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4 | 查看全部
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京开幕。本次会议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此背景中,召开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正当其时。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当前,全球文明倡议不断落地生根,为不同文明间消除偏见误解、增进理解信任提供了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向前迈进注入了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就了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我们要共同加强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探索,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形态。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梳理人类发展史,可清晰发现,发展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都要立足本国实际、结合本国特色,走出一条最适宜自身的发展之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于此而言,我们要共同加强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探索,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3位曾与习近平主席有书信往来的国际友人,各自讲述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故事。他们有的谈到“以理解培育友谊、以民心相通筑就和平”,有的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的谈到“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从中可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受欢迎的,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正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繁荣进步注入文明力量。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推动下,各国更需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化解矛盾,以“美美与共”的胸怀拥抱差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人民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共同加强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探索,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形态,文明之光将穿透偏见与隔阂,照亮人类命运与共的星辰大海。(余心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5 | 查看全部
跨文化展览的魅力,来自对“他者”的好奇探寻,也源于对“自我”的重新体认

“我从湖北来上海,就是为了看看木乃伊长啥样”。在3个展厅连逛5个多小时后,63岁的王阿姨意犹未尽,感慨“太震撼了,不虚此行”。2024年7月以来,上海博物馆联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举办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截至目前已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这场文化盛宴,成为我国跨文化展览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化身“文明会客厅”,敞开怀抱,结合自身特色引进境外展览,让国人在“家门口”便可探溯庞贝古城的尘封记忆、欣赏文艺复兴的璀璨星光;同时,也积极迈出国门,将东方意蕴进一步带向世界舞台。唐三彩的雍容气度、青铜器的厚重礼韵、青花瓷的温润光华在海外掀起一阵阵“中国热潮”。2024年,我国举办百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以文物为纽带,以展览为平台,中外观众由此开启了一次次融汇古今、跨越山海的文明之约。

跨文化展览的魅力,来自对“他者”的好奇探寻,也源于对“自我”的重新体认。走进辽宁省博物馆,古老的罗马浮雕映入眼帘;漫步河南博物院,神秘的玛雅石刻揭开面纱……这种直面历史、触摸文明的宏阔感受,远非书本与屏幕所能给予。它满足了公众对“眼见为实”的渴望,打开了一扇体验“远方”的窗口,引人驻足、令人神往。而当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浙江文学馆“牵手”,达·芬奇与唐伯虎于上海博物馆“交流”,我们既能感受异国艺术的风采,也可以在对照与共情中,更透彻地审视自身文明方位,增强主体性与认同感。有游客留言:“我们生而不同,却在彼此的故事中更好照见自己。”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逆全球化抬头、隔阂误解滋生的十字路口,一场场跨文化展览恰如润物无声的“清泉”,以别样的亲和力浸润着五洲四海民众的心田。故宫博物院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珍宝交相辉映,从百合花与中国龙“相遇”的铜镀金壳怀表,到“巴黎制造”的画珐琅菊花纹壶,无不诉说着中法交往的佳话;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当地学生为华夏青铜时代的曾楚艺术所吸引,感慨展览“把我们‘带到了’古代中国”……这些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展览,如同一座座文化的桥梁,将遥远的时空与心灵紧密相连。在这些“沟通的使者”面前,每一次驻足凝视,都在消弭认知的分歧;每一声真诚赞叹,都在拉近心灵的距离。这些具体而鲜活的文明触碰,正在为“同球共济”的世界方舟垒砌理解的基石。

跨文化展览,并非文物的简单拼盘、机械罗列,而是精心设计的文化叙事与深度对话。以在北京举办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为例,为便于国内观众理解,策展方采用双线结构,以神话故事为明线搭设情感通道,以文物群为暗线构建实证脉络,形成文化转译的双层认知系统。在结尾部分,同步展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多件文物,通过相互对照,生动呈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多元性与共通性。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逻辑、找到文明间的契合价值,方能让观众从看客转为对话者,不仅欣赏文物形制之美,更体味文化意义上的“世界大同”。

关山可越,心域无疆;文明辉光,互鉴共享。从上海滩的埃及热浪,到塞纳河畔的盛唐气象,期待跨文化展览持续涌现,给予同在地球村的我们更多认识对方、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别样视野,在不同文明的映照中看见彼此的倒影,也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听见自己的回响,共同书写下“和合共生”的时代华章。(常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5 | 查看全部
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期中成绩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中国经济顶压克难,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展现出强大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也为全年经济发展夯实了底气和根基。品读中国经济“半年报”,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难”字当头,考验的是信心与定力。

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勇往直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始终以明确的发展目标、连贯的规划引领、坚定的改革举措、务实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我们坚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打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组合拳,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分别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0.4个和0.2个百分点,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维持总体稳定,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的“稳定源”、共享发展机遇的“引力场”。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持续落地见效,我国发展活力将不断释放,市场信心将稳步提升,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稳”字压舱,彰显的是韧性与潜力。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上半年增长5.3%,均高于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稳”的基本盘继续夯实。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以如此大的体量保持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充分展现了韧性与潜力。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今年以来,我国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不会变,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方向不会变。宏观政策还留有不少“后手”,将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新”字引领,积蓄的是动力与活力。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源自向新向上的不懈追求。我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的作用日益凸显。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今年以来,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招投标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落地,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运行基础还需要巩固。答好2025年“下半程”发展考卷,事关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事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激发活力,铆足干劲、狠抓落实,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熊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5 | 查看全部
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期中成绩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中国经济顶压克难,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展现出强大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也为全年经济发展夯实了底气和根基。品读中国经济“半年报”,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难”字当头,考验的是信心与定力。

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勇往直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始终以明确的发展目标、连贯的规划引领、坚定的改革举措、务实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我们坚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打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组合拳,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分别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0.4个和0.2个百分点,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维持总体稳定,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的“稳定源”、共享发展机遇的“引力场”。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持续落地见效,我国发展活力将不断释放,市场信心将稳步提升,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稳”字压舱,彰显的是韧性与潜力。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上半年增长5.3%,均高于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稳”的基本盘继续夯实。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以如此大的体量保持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充分展现了韧性与潜力。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今年以来,我国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不会变,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方向不会变。宏观政策还留有不少“后手”,将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新”字引领,积蓄的是动力与活力。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源自向新向上的不懈追求。我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的作用日益凸显。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今年以来,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招投标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落地,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运行基础还需要巩固。答好2025年“下半程”发展考卷,事关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事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激发活力,铆足干劲、狠抓落实,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熊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